《汽车文化》第二讲汽车发展史网络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001509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8.74KB
《汽车文化》第二讲汽车发展史网络Word文档格式.docx
《《汽车文化》第二讲汽车发展史网络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文化》第二讲汽车发展史网络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88年8月的一天早上5点多钟,本茨还在梦乡,贝尔塔就唤醒两个孩子,把汽车推出来,然后发动马达,向100多公里之外的普福尔茨海姆进发,探望孩子的祖母。
当时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辆汽车跑过这么远的路程。
汽车离开曼海姆市不久东方就渐渐亮了,马路两旁早起的人们一听到其怪异的响声都从窗口伸出头看这个“飞奔”的怪物,有的人还壮着胆子走近它,但一闻到汽油味机那难闻的气味又走开了。
行驶14公里,燃料没有了,只好到一家药房购买粗汽油;
行驶70公里后,被一个陡坡拦住了去路,只得由小儿子驾车,贝尔塔和大儿子在车后推,终于把汽车推过陡坡;
发动机的油路堵塞了,就用发针把它修建;
电器设备发生短路,只好用袜带作绝缘垫。
直到日落西山,母子三人才又饿又累到达目的地。
孩子的祖母惊叹不已,小城的人都跑出来围观这个“怪物”。
.
兴奋的贝尔塔立即给丈夫拍了一个电报:
“汽车经受了考验,请速申请参加慕尼黑博览会。
”本茨接到电报两手发抖,几乎不相信这是事实,但妻子确实驾着自己发明的三轮车到了普福尔茨海姆。
他很快办妥了参展手续,在慕尼黑工业博览会上,他成功的展示了自己的汽车,一下吸引了大批客户,从此他的事业蓬勃发展,拥有了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
而本茨太太也因为这次历史性的试验而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汽车驾驶员。
在卡尔本茨发明了0.9马力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车的同年,德国工程师和发明家哥特里布·
戴姆勒把他发明的四冲程发动机安装在他为妻子43岁生日而购买的马车上,创造了第一辆戴姆勒汽车。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诞生年。
苯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
戴姆勒在给妻子寄明信片的时候上,信手画上了一颗三叉星以代表他当时的住处,并特别声明:
总有一天,这颗吉祥之星将会照耀我毕生的工作。
1890年,这颗吉祥星开始用于新成立的戴姆勒公司的产品上。
1899年3月,戴姆勒的朋友奥地利驻匈牙昨总领事艾米驾驶戴姆勒制造的凤凰牌轿车在法国尼斯(Nice)汽车大赛上取得冠军,他给赛车起名叫“梅赛德斯(Mercedes)”“梅赛德斯”是他的小女儿的名字,他认为是这美丽的名字和美丽的女儿为他在比赛中带来了好运。
于是,他建议戴姆勒用这个名字作为汽车的商标。
于是,出现了“戴姆勒·
梅赛德斯”这一商标。
这个以她的名字驰名天下的女孩,却一生都不会开车,36岁死于不幸的婚姻。
1926年,奔驰汽车公司和戴姆勒汽车公司联合,为此,新的公司又设计了新的车标,产品的名字叫作“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梅赛德斯一个德国少女的名字,梅赛德斯——奔驰,一个德国父亲挚爱的结晶。
奔驰公司把她演绎得如此绚丽动人“世界万物由爱衍生,梅赛德斯——奔驰,用爱心传递爱心,让成功激发成功”。
2.汽车技术六大里程碑
20世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世纪。
制造业是工业化的龙头,它影响着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其中汽车工业又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
汽车技术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有一些独具一格的设计在汽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曾经影响甚至决定了汽车演变的方向,所以,我们以介绍20世纪汽车技术发展史上的六个最重要的里程碑,来概括汽车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里程碑:
“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
第二个里程碑:
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
1908年10月1日,汽车技术史上树起了第二个里程碑,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开始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型”。
这种少见的汽车推动了一个新的工业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
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
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14.7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
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
亨利.福特的目标是生产“全球车”。
不论从哪方面说,他都成功了。
自1908年10月1日第一辆T型车交货以来,直至1927年夏天T型车成为历史,共售出1500多万辆。
T型车在全世界倍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
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永久性汽车市场,带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
1913年底,美国售出的汽车近一半是福特生产的。
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
T型车的许多创新永远地改变了汽车制造业。
流水组装线是亨利.福特于1913年在福特海兰公园工厂首创的。
这不仅仅为汽车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
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
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
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档轻松自如。
诸如此类的创新和改进,加之亨利.福特生产的T型车所固有的价值,使得它在世界进一步趋于城市化之际成为最佳的个人交通工具。
尽管在这段时间里汽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汽车的技术仍没有变化,这从今天的角度看是不同寻常的。
其原因大概首先在于,这种设计并不要求汽车很体面,而只把它当成一种“行驶的机器”。
价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福特T型汽车有一段时间只卖295美元,普通职业者也能买得起它。
第三个里程碑:
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
继威廉.迈巴赫和亨利.福特之后,安德烈.雪铁龙于1934年在法国树起了汽车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1919年这位法国企业家第一个在欧洲实行汽车的流水线生产。
不久,雪铁龙汽车公司就成了欧洲大型而又成功的厂家之一。
20年代中期,汽车生产者讨论了把驱动作用从后轮移到前轮是否更好些的问题。
1934年3月24日,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出现了:
一款名叫T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
前轮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实现单轮减振以及液压制动等等,这些都曾有人采用过的,但从未有人把这些集中在一辆汽车上,并且是成批生产的。
在轿车上采用前轮驱动的结构布置,可以机器有效地利用汽车的内部空间,这是很明显的优点。
可以省去传动轴的通道,而且车身在布置时也不必为笨重的驱动后桥留出位置,所以汽车的内部空间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另外,采用前轮驱动,可以是汽车的重量分配的更加合理些,因为驱动性能远远优于后轮驱动。
当然,这也致使前轮驱动汽车的转向系统比后轮驱动汽车更加复杂。
受雪铁龙委托的安德烈.勒费弗尔及其助手莫里斯.圣蒂拉创造的这种汽车,其设计方案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
在许多警匪电影中,这种车由于性能可靠而被用作逃跑的车辆,被人称为成功的“强盗车”。
这种车除了个别地方作了一些小修改外,连续生产了25年,最后被安德烈.勒费弗尔设计的第二种汽车,即雪铁龙ID/DS型汽车所取代。
雪铁龙的前驱动也成为继福特T行车后汽车驶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而美国对于前轮驱动的研究和制造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66年的奥兹莫比·
托那汽车和次年的凯迪拉克·
艾尔多拉等汽车上才先后开始使用了前轮驱动装置。
第四个里程碑:
“甲壳虫”汽车的神话
如果要谈论谁是汽车发展史上最为成功的车型,我们就不得不说到甲壳虫。
甲壳虫是德国大众公司生产的第一款车,由著名的汽车设计师费迪南•波尔舍设计,这种轿车自1945年投产以来总共销售了2100万辆,第一次采用“甲壳虫”是在1950年,一位英国甲壳虫的用户儿子的同学第一次见到那部车时,觉得很想昆虫中的甲壳虫,所以就随口叫了出来,从此以后,甲壳虫的名字就流行开了。
德国大众在推出甲壳虫的理念上是:
“造大众买的起的车”,也就是说在价格上,第一批的甲壳虫的定价使得很多普通的用户都能够接近这个车型,使用甲壳虫作为首选家庭用车。
甲壳虫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它同美国的这种大批量汽车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是“行驶的机器”,不讲究豪华,两者的基本结构在它们的“一生”中都没有改动。
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甲壳虫为什么不变化一下外型,而大众汽车的骄傲地宣称:
“有的外形不可能再改进了”,甲壳虫的魅力,连时间都无法改变。
在世界各地都有众多的甲壳虫车主,更有无数的甲壳虫狂热拥趸,他们称自己为“虫虫迷”、“金龟迷”、“BeetleFans”,他们相聚一起,将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用诸于一台台甲壳虫上,外型改装、车身彩绘……经过他们的手改出的甲壳虫个性十足,缤纷靓丽,可谓是车中的“艺术品”。
1998年底,又一代新型甲壳虫在底特律国际车展上亮相,新甲壳虫沿袭了甲壳虫圆弧的设计精髓,并完美融入现代的审美观,经典时尚浑然一体。
大量弧形的使用,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甲壳虫的经典神韵,同时科学的设计还有效降低了风阻。
弧形之间的搭配紧凑美观,体现着当代美学的精髓。
宽大圆滑前后翼子板设计得恰到好处,体现着当代时尚个性的诉求。
甲壳虫“大眼睛”般的车灯堪称典范,新甲壳虫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更加富有魅力,惹人喜爱,突出着甲壳虫的独到之处。
驾驶舱内部也体现着圆弧形的设计思路,使得内外统一,车里车外的搭配完美而协调。
新甲壳虫不但时尚的外表令人陶醉,其卓越的性能更是让人倾倒。
新甲壳虫装备有了2.0升115马力4缸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181公里。
配以大众汽车最先进的6速手自一体Tiptronic变速器,保证了新甲壳虫优异的加速性和运动表现。
大众汽车非凡的工艺也在新甲壳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由于新甲壳虫圆形的设计思路,除车门B柱之外没有其它直线,车身不同部件的曲线嵌合丝丝入扣,显示出高超的制造工艺与装配工艺水准。
在车身内部,大量先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如激光焊接技术、双面镀锌钢板、空腔注蜡等,都让新甲壳虫在安全性、品质、使用寿命等方面成为同类车型中的佼佼者。
另外,新甲壳虫还配备了高位刹车灯,以及ABS、ASR、EDL,ESP等电子设备,让安全更加全面体贴到位。
第五个里程碑:
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
1956年苏伊士运河爆发战争,石油危机笼罩英国,英国汽车公司(BMC)聘请了著名汽车设计师伊西戈尼斯(Issigonis)。
当时英国流行大型轿车,但是他很清楚更需要一种经济型轿车,要求公司完全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否则就不干,他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准。
1959年秋天Mini终于面世了。
这种车长3.05米,宽1.4米,它的重量仅在630公斤,排量为0.848L,最大输出功率为25kW,最高车速达120km/h,售价496英镑。
横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省略了传动轴,变速器装在发动机下面,伊西戈尼斯把机械都集中到人不需要用的地方,两个前轮之间以及后座地板下面。
它的奥妙在于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当的轴距和轮距。
40年后的今天仍然流行微型车,但曾经有许多人试图使这种小车有一种“现代化的式样”而改进它原来的设计,结果都没有成功。
这是因为从一开始艾西贡尼斯就将“迷你”车的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密,无懈可击。
第六个里程碑:
风靡90年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多用途厢式车,英文全称为Multi-PurposeVehicle,缩写为“MPV”,这种由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Espace牌MPV,以它新颖的车厢布局设计引起了车坛的轰动。
以前汽车的后排座位是固定不动,一成不变的。
而MPV则是车内每个座椅都可独立调节,可以做成多种形式的组合,即可是乘车形式,又可组合成有小桌的小型会议室。
从车厢座椅位置的固定到可调,从固定空间布置到可变空间布置,标志着汽车使用概念上的变革。
受MPV设计概念的启发,现代汽车上又出现了运动型多用途车,英文全称为Sport&
UtilityVehicle,简称“SUV”,它具有轿车和轻型卡车的特点,在“MPV”与“SUV”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近年风靡全球的休闲车热浪。
休闲车英文全称为RecreationVehicle,简称“RV”,它在外形上突破了传统轿车三厢式的布局,车厢空间具有多用途、富于变化和适应性广的特点。
它在设计思想上,承袭了MPV的基本设计概念--可变的车厢空间组合。
正因为MPV的出现,才使汽车设计者突破了旧的框架,设计出从专用性到多样性的各种各样的家庭汽车。
汽车工业就是这样一个产业,他的影响无处不在,它是一个巨大的消费链的源头—消费者不仅要不断地加汽油、机油、买配件、维护、保养,还要不断地交纳路桥费、保险费、养路费、停车费等等,据统计国家及各级政府有明文规定的与汽车有关的收费项目达217项,巧立名目者数不胜数,同时,汽车业对我国的基础工业如:
橡胶、塑料、钢铁、石油、机加、道路交通等又都是一个巨大的拉动。
为了占领未来汽车市场,如今已有许多公司把各种先进技术和装备,如微型电子计算机、无线电通讯、卫星导航等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汽车正在走向自动化和电子化。
一个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如此重要的行业,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3.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从1953年到1992年达到100万辆产量时经过了近40年;
从1992年到2000年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从100万辆到200万辆增长;
截止到2002年底,中国汽车行业用了2年时间就实现了从200万辆到300万辆的增长;
2003年汽车产量超过400万辆,位居世界第四。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突破500万辆,2005年我国汽车产销继续快速增长,全年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汽车575.82万辆。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已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
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200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360万辆,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17.2%,德国占14.7%,而美国仅占14.6%,位居世界第一。
年度增幅之高,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中国汽车工业步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3.1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
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
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80年代以前,称为建设期。
以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为标志,这一时期的车型以通用型汽车厂为主,初具规模的如:
一汽、二汽,其他如川汽、陕汽、北京、南京、沈阳、上海、济南等汽车厂基本处于工艺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小的状态。
1980年全国汽车年产量仅22万辆,而1980年美国汽车年产量为800万量,从1956年一汽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开始,20多年间全国汽车总产量尚不足美国一家汽车公司的年产量,状态之落后可想而知。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个生产基地,1965年开始筹划,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到1975年才建成投产,建设周期长达10年之久。
不过,二汽是完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以自己的力量设计产品、确定工艺、制造设备、兴建工厂的纪录,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汽建设中所需的2万多套设备,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只有1%的关键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他均由国内自行研制生产,所以二汽的建设对促进汽车行业及相关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机床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期间的主要弊病是:
1)汽车工业处于封闭状态,孤立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潮流之外,自主开发能力弱,工艺、技术落后,也因此才会有解放牌汽车几十年不换型的事情发生;
2)决策机关出于对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片面强调战备,将几个汽车厂建在了交通极不方便、毫无工业基础的山区,如:
一汽建在湖北十堰、川汽建在大足巴岳山下,陕汽建在宝鸡歧山的山沟等,要用建设总投资的20%去解决职工的后勤、福利等问题,造成巨大的浪费,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片面追求自成体系,强调“小而全”的畸形格局,从而造成投资的严重分散和浪费,大部分产品低水平重复,为今后汽车工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
这一时期产品的结构状况是“缺轻少重,轿车几乎空白”。
整个80年代称为技术更新与调整阶段。
80年,国家机械委发布
了《1981-1990年全国汽车车型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重型、中性、轻型、微型、专用车、客车的发展目标和生产布局。
在这期间,汽车行业有选择地引进了100多项国外技术,其中包括重型车的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轻型车的五十铃N系列、意大利依维柯S系列、轿车的德国大众“桑塔纳”、美国克莱斯勒“切诺基”、法国的“标志”等产品。
同时,一汽也完成了投资4亿多元的换型改造工程,产品基本具备了国际80年代的水平,初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的调整,缓解了因国民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汽车产品的供需矛盾,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
90年代是一个技术提高与发展时期,以1994年国家计委颁布的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为标志。
进入90年代,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八五”期间全行业重点集中投资588亿元,相当于改革前24年投资总额的11倍。
198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仅为22万辆,1995年汽车年产量即达145万辆。
9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551.36万辆,96年底即达1100万辆,5年翻了一翻,三大汽车企业集团、八大轿车生产基地、兵器工业总公司、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在微型车领域的崛起,使产品结构渐趋合理,品种、数量有较大发展,载重汽车的重、中、轻、微比例,汽、柴油车比例,客车、轿车比例得到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得到调整,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
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是企业效益问题。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企业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如: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即占全国汽车年产量的80%,我国的汽车工业三大集团,一汽、上汽、东风年产量占全国汽车年产量尚不足5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汽车生产极度分散,具1995年统计,全国共有汽车整车生产厂家122个,改装车厂家516个,共计638家汽车厂,汽车厂家数量居世界第一,年产汽车145万辆,年产量超过10万的厂家仅4家,既一汽18万、上海大众16万、东风15万、天津13万,而国际上单个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为40-60万辆,1996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100万辆,而1996年美国汽车年产量即为1185.9、日本为1034.7万辆,连年亏损,也就毫不奇怪。
有鉴于此,并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994年国家计委颁布
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1)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入关提到议事日程,中国汽车工业面临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与
竞争,3)汽车市场由单纯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共11章61条,其中明确提出,要
改变目前投资分散、生产规模过小、产品落后的状态,增强企业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规模经济,要使汽车工业在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两个主要目标是:
1)在2000年使汽车产量要满足国内市场90%的需求,轿车产
量达到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并基本满足进入家庭的需要,摩托车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并有一定量的出口。
2)在本世纪内支持2-3家汽车企业集团成为大型企业,6-7家
为骨干企业,8-10家摩托车重点企业,建立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使同一类汽车产品产量居国内前三家的企业的销售量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实现自主开发,自主生产,自主销售,自主发展,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世界汽车主要生产厂家十分青睐中国市场,纷纷投资中国市场。
如:
上海的桑塔纳系列、通用公司的别克、一汽的捷达、奥迪系列、广州的本田、武汉的富康等。
以大众公司为例,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二个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即占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大众汽车集团亚太地区副总裁斯特凡.雅格比称:
在未来几年中,大众向中国的投资将在增加135亿元人民币,使中国的合资生产企业在资金、技术、产品包括管理上均融入世界汽车工业的潮流;
投资15.8亿美圆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是中美最大的合资企业,从开工建设到完成仅用了18个月,第一辆别克已于98年12月下线,通用公司的另一个项目是沈阳的金杯通用汽车公司,投资额为2.3亿美圆,2001年起生产雪佛兰,同时通用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通用汽车-上海交大技术研究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建立了“通用汽车中国科技成就奖”,世界最多元化的汽车零件供应商德尔福汽车系统在华投资已愈4亿美圆,96年成立的德尔福-清华汽车研究所,是一家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机构,建有全国最大的汽车图书馆,面向社会提供近60门培训课程,并为推动QS9000质量标准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与认证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3.2汽车工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变化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一国经济和一地经济能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是“1:
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
汽车工业可以带动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诸多相关产业,可以延伸到维修服务业、商业、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及路桥建筑等许多相关行业,可以吸纳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可以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可以创造巨大的产值、利润和税收,可以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汽车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从整车行业工业总产值所占GDP的比重来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上升速度加快,到2007年年底时,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4.24%。
整车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
(1)从交通运输业的公路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文化 汽车 文化 第二 发展史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