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教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01245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26.19KB
《犯罪心理学》教程Word文件下载.docx
《《犯罪心理学》教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教程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家庭、学校、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犯罪心理研究的困境和有利条件
(一)研究犯罪心理有特殊的困难
1、犯罪心理具有隐蔽性;
2、犯罪心理具有间接性;
3、犯罪人不愿配合研究;
(二)犯罪心理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国公安执法人员以及从事犯罪改造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的
对付犯罪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2、犯罪人经过教育改造也会发生转变从而提供真实情况,剖析
自己的心理;
3、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进展很快,对心理现象的认证越来越深
入,为揭示犯罪心理的规律提供了依据;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
1、什么是观察法;
2、观察法的优点及局限;
(二)调查法
1、什么是调查法;
2、几种主要的调查法;
(三)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2、几种主要的实验法;
(四)案例分析法
1、什么叫案例分析法;
2、单个案例分析和分类案例分析;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二)注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三)注意研究者的职业道德
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一)春秋时期关于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的几种观点;
(二)先秦诸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二、犯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犯罪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犯罪心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精神病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三、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有建立
(一)建国前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
(二)20世纪80年代后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章犯罪心理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实质
一、犯罪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犯罪心理是人们心理的一种,它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人类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三)犯罪心理也是犯罪人大脑活动的产物;
二、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不良因素在人大脑中的反映
(一)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二)社会生活环境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社会环境中有存在的消极因素是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犯罪心理是犯罪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一)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二)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特征
一、需要和动机
二、
(一)需要的概念及作用
(二)
1、需要的概念;
2、需要的作用;
(二)需要的种类、层次
(三)动机的概念和功能
1、动机的概念2、动机的功能;
(四)动机的种类
1、自然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
(五)动机与目的关系
1、联系;
2、区别;
二、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一)犯罪人畸形的需要结构
1、不合理的需要居于优势地位;
2、不合理的需要畸形发展;
3、形成犯罪的需要结构;
(二)犯罪人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况
1、犯罪人的需要脱离了客观现实条件;
2、犯罪人的需要本身具有违法性;
(三)犯罪人需要满足手段具有违法性
1、首先犯罪人常采用盗窃、抢劫、诈骗、贪污等手段来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
2、其次犯罪人常用暴力、胁迫待手段侵害妇女来满足其性需要;
3、犯罪人为报复他人和社会,往往杀人、伤害、纵火、爆炸、投毒等。
三、犯罪人犯罪动机特征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
(二)犯罪动机的分类
1、根据产生犯罪动机的不同需要来分,可将犯罪动机分为生理
性犯罪动机和社会性犯罪动机;
2、根据犯罪动机的过程特征来分,可将犯罪动机分为渐变的犯
罪动机和突变的犯罪动机;
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可将犯罪动机分这主
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
(三)犯罪动机的基本特征
1、犯罪动机的违法;
2、犯罪动机的复杂性;
3、犯罪动机的发展性;
第三节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一、错误的认识及观点
(一)错误的人生观;
(二)错误的法律意识;
(三)反社会的犯罪观;
二、认识的偏激性
(一)看问题不能一分为二,思维狭窄;
(二)对党的政策持怀疑态度;
(三)强调犯罪的客观原因,把责任推给受害人、他人。
三、认识能力低下
(一)犯罪人的文化水平较低;
(二)犯罪人中有一些智力低下者;
第四节犯罪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特征
一、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
(一)缺乏高级情感
;
(二)情绪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积累;
二、犯罪人的意志品质
(一)意志薄弱,经不起犯罪诱惑;
(二)盲从;
(三)习惯性(习癖性)犯罪;
(四)意志的两极性;
第五节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人的能力、气质与性格
(一)能力及其分类;
(二)气质及类型;
(三)性格及特征;
二、气质、能力与犯罪
(一)犯罪人的气质特征
1、暴力犯罪中,胆汁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
2、同一犯罪中,不同气质类型的犯罪人的犯罪方法、手段又不同;
(二)犯罪人的能力特征
1、高智能犯罪中,犯罪人的能力表现十分突出;
2、在盗窃犯罪中,犯罪必须具有一定的犯罪技能;
3、凡是故意、有预谋的犯罪中,犯罪人都需要复杂的智力活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一)反社会的性格特征
1、对待社会、集体的态度上,表现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
自私自利、缺乏集体主义情感,对公共利益不关心;
2、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不信任、虚伪狡诈、缺乏同情心;
3、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任性、放纵、自卑或自傲、自我为中心等;
(二)异常性格
1、反社会性:
敌视社会、敌视他人;
2、自我显示性:
好出风头、自以为是、过于自负;
3、过敏性:
敏感多疑、心胸狭隘、易产生偏见;
4、行为反常性:
过于固执、孤僻、情绪反复易变、行为盲目;
第三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因素
一、年龄、性别与犯罪
(一)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二)犯罪类型与年龄相关;
(三)男、女性别差异对犯罪主动性产生影响;
(四)性别差异对犯罪类型、方式也有影响。
二、遗传体质与犯罪心理
(一)遗传导致的缺陷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脑损伤往往带来智力低下、能力减退,这些结果会使受伤者心
理出现异常,易形成犯罪心理;
(三)身体残疾者因其生理的欠缺而易出现心理上的异常,好走极端,易滋生犯罪心理;
三、个人职业与犯罪心理
(一)某些职业或职位往往比其他职业存在更大的犯罪机会;
(二)一些刑事犯罪中,犯罪者的职业技术专长在其他犯罪手段上表现出来;
(三)失业者比在职者存在更多的形成犯罪心理的机会;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宏观环境
一、社会经济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制度对犯罪人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政策对犯罪人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政治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制度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社会动乱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变革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人们的消极影响;
(二)双重道德标准减弱了人们的自律;
(三)传统的迷信、宗教思想、家长制作风对犯罪行为起着诱发作用;
四、社会风气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社会风气不好使一些人对社会产生多疑,心理失衡;
(二)社会风气恶劣使犯罪者产生犯罪合理化思想;
(三)社会风气不良使社会成员对犯罪的容忍度上升;
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微观环境
一、家庭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家庭中的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三、朋友群体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缺乏良好的交往,在集体中不融洽导致不良交往;
(二)陷入不良团伙后,迅速受团伙不良思想的影响;
四、情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一)侵害对象因素;
(二)现场其他人;
(三)现场条件和气氛;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犯罪心理形成的几种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一)差别接触论
1、差别接触论的主要观点;
(二)不同接触论的强化理论
不同接触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人格结构失调论
(一)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
1、本我;
2、自我;
3、超我;
(二)三者的关系
第二节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和模式
一、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
(一)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三)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四)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模式
(一)渐变模式:
渐变模式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好到坏的过程。
(二)突变模式:
突变模式是指犯罪人事先并无预谋,因突然发生对个人至关重要的情况或受环境的刺激而卷入犯罪。
第三节犯罪者不良个性的形成
一、个人社会化与犯罪者不良个性
(一)模仿学习;
(二)主观认同;
(三)认知加工;
(四)角色扮演;
(五)自我奖赏;
三、犯罪者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缺陷
(一)社会认识的偏离;
(二)价值定向的蜕变;
(三)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缺陷;
(四)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
第四节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
(一)意向阶段;
(二)明确阶段;
(三)决意阶段;
二、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条件
(一)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
(二)犯罪者不良个性心理在犯罪动机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情境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犯罪决意过程中的动机斗争
(一)动机斗争;
(二)犯罪行为准备阶段的动机斗争;
(三)犯罪动机与反对动机的斗争;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转化
(一)良性转化:
良性转化是实施犯罪过程中中止了犯罪行为;
(二)恶性转化:
恶性转化是实施犯罪过程中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第五节犯罪心理的强化
一、影响犯罪心理强化的因素
(一)犯罪得逞的内心体验;
(二)不断增长的非法欲求;
(三)惩处犯罪不及时有力;
(四)不良交往的感染和影响;
(五)实际生活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
二、犯罪心理强化的特征
(一)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渐增强;
(二)犯罪动机的转化更加简单;
(三)犯罪的观念进一步确立;
(四)犯罪行为的恶性发展;
三犯罪心理强化的阶段
犯罪
第五章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
第一节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敏感:
犯罪人在犯罪准备阶段,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认识带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
寻找机会接近犯罪侵害对象,对与其犯罪有关的情况特别敏感。
(二)情绪焦虑:
犯罪人在犯罪目的实现之前总是处在一种欲求不满中,心理失衡,人就会感到心理紧张,表现为焦虑不安、情绪不稳定。
(三)动机反复:
犯罪动机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一个动机斗争的过程,在犯罪准备活动时,又会因遇到不利的情况而思想上发生动摇。
(四)行为反常:
行为的反常表现以下几点:
1、犯罪人已有的生活、工作、习惯被打乱;
2、犯罪人行为诡秘;
3、有时故作镇静,有异常的情绪反应;
4、制造一些假象,以扰乱他人视听;
二、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一)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中的一般心理特征:
1、高度兴奋;
2、高度紧张;
3、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敏捷
(二)不同经历的犯罪人在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1、初犯在作案中的心理特征;
2、惯犯在作案中的心理特征;
三、犯罪人在作案后的心理特点
(一)心满意足、得意洋洋;
(二)精神紧张、提心吊胆;
(三)逃避打击、施展反侦查手段;
第二节犯罪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一、犯罪人在侦查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一)反侦查心理突出
1、伪装积极、伪装好人;
2、制造不在现场的假象;
3、转移、毁灭罪证;
4、收买证人和串供;
(二)情绪紧张波动
1、做贼心虚、惶恐不安;
2、情绪紧张、变化多;
3、罪行败露、烦燥不安;
(三)心理冲突激烈
1、犯罪事实未暴露时心存侥幸;
2、犯罪事实暴露时、反复思考、权衡利弊;
(四、)行为表现反常
1、态度反常;
2、行为习惯反常;
3、个性表现的反常;
4、表情动作反常;
二、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
(一)心理痕迹的客观表现
1、现场遗留物的情况;
2、现场破坏的情况;
3、现场痕迹的情况;
(二)心理痕迹的分析
1、分析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2、分析犯罪人的犯罪经历及经验;
3、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4、分析犯罪人的职业特点
第三节犯罪人在羁押和审讯期间的心理
一、犯罪人在羁押期间的心理特点
(一)孤独感;
(二)压抑感;
(三)紧张感;
(四)抵触情绪;
(五)悔恨心理;
二、犯罪人在审讯过程中一般心理特征
(一)畏罪心理;
(二)侥幸心理;
(三)对立心理;
(四)戒备心理;
三、审讯中的心理对策
(一)及时进行初审;
(二)控制犯罪人情绪;
(三)将计就计,揭露谎言;
(四)对不同气质型的人的讯问方法;
第六章不同类型犯罪的心理星期五东区
第一节利欲型犯罪心理
一、利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利欲型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1、犯罪人以金钱、物质享受为其需要主要内容;
2、犯罪人的需要脱离了自身的经济条件;
3、犯罪人的需要带有反社会的倾向;
(二)诱发利欲型犯罪动机的客观因素
1、商品意识的消极影响;
2、社会分配的不尽合理;
3、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
4、社会控制力量的消弱;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
(一)盗窃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1、盗窃犯罪的概念;
2、盗窃犯罪的类型;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犯罪心理有一个渐变的形成过程;
2、犯罪行为隐蔽、谨慎、狡猾;
3、犯罪者具有特殊的犯罪技能;
4、犯罪手段呈现比较固定的模式;
5、犯罪人容易形成犯罪恶习;
三、诈骗犯罪人的心理
(一)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1、有较高的认知水平;
2、性格自负、巧于应变;
3、善于伪装、情感多变;
4、手段狡猾、欺诈性强;
(二)诈骗犯罪心理发展阶段
1、预备阶段:
选择目标、设置圈套
2、行骗阶段:
抛出诱饵、实施骗术
3、逃避阶段:
故作镇静、迅速逃离;
四、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凶残;
(二)敢于冒险;
(三)强烈的物质占有欲;
(四)以暴力威胁为特征;
(五)纠合团伙作案
五、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
(一)贪污、受贿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价值观蜕变;
2、以权谋私;
3、贪图享受;
4、情绪焦虑不安;
5、心存侥幸;
(二)贪污、受贿犯罪的行为表现
1、善于伪装;
2、手段狡诈;
3、贪婪;
4、应变能力较强;
第二节性欲型犯罪心理
一、性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性欲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1、不健康性信息的泛滥;
2、性道德的扭曲;
3、性教育的滞后;
(二)性欲型犯罪人错误的性观念
1、过分夸大性的意义;
2、利已主义;
3、追求感官刺激;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1、强烈的性需要特征;
2、缺乏道德和法律观念;
3、冲动冒险的性格特征;
4、不稳定的情绪、情感特征;
(二)强奸犯罪人的行为表现
1、作案手段复杂、多样;
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3、复发率较高;
第三节报复型犯罪心理
一、报复型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婚姻恋爱需要受挫;
(二)尊重需要受挫;
(三)个人恩怨导致情感需要受挫;
(四)个人不公正待遇导致的挫折;
二、报复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认识偏狭、固执;
(二)情绪情感体验强烈易冲动;
(三)意志薄弱;
(四)性格品质不良;
三、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一)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点:
1、犯罪行为发生较为突然;
2、犯罪手段比较简单;
3、犯罪行为隐蔽性较差;
4、犯罪人情绪冲动、行为疯狂;
(二)非暴力报复犯罪的行为特点:
1、心理阴暗、用心狠毒;
2、精心策划、准备充分;
3、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第四节几种特殊类型犯罪人的心理
一、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心理
(一)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片面的认识特征;
2、反动的政治信仰;
3、反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4、消极的意志品质;
5、不良的个性特征;
(二)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动机特点:
1、反动的政治需要;
2、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3、报复社会的需要;
4、贪图物质利益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人的行为表现:
1、预谋性强;
2、隐蔽狡猾;
3、组织严密;
4、疯狂、顽固;
二、暴力犯罪心理
(一)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认识水平和能力低下;
2、易暴发强烈的情绪情感;
3、自我控制能力差;
4、不良性格品质;
(二)暴力犯罪动机形成的原因:
1、情感挫折;
2、交往障碍;
3、侵财欲望;
4、掩盖犯罪、逃避打击;
5、反动政治目的需要;
三、计算机犯罪心理
(一)计算机犯罪的类型及手段:
1、对计算机程序、数据及设备进行物理性破坏;
2、利用计算机盗窃、贪污资金;
3、更改程序和数据,蓄意破坏;
4、非法侵入国家尖端技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危害国家利益;
5、利用电脑网络传播色情信息;
(二)计算机犯罪的犯罪动机:
1、侵吞公、私财物;
2、报复;
3、寻求刺激;
4、传播色情;
(三)计算机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高智能;
2、损人利已;
3、犯罪手段隐蔽;
4、社会危害严重;
第七章不同主体的犯罪心理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
一、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二)青少年的生理特点;
(三)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生理机能的迅速发育和心理发展较低的矛盾;
(二)个人需要的不断增加与实现可能性的矛盾;
(三)情感丰富与控制力弱的矛盾;
(四)独立性意向增强与辨别是非能力有限的矛盾;
三、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一)需要和动机地征;
(二)认识特征;
(三)情绪情感特征;
(四)意志特征;
(五)性格特征;
第二节老年犯罪心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犯罪
(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退化,决定了老年人可能涉足的犯罪种类。
(二)老年人涉足的犯罪通常是不需要较强体力的犯罪;
二、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犯罪
(一)逐渐从职业角色进入休闲暇角色;
(二)逐渐从主体角色变更为依赖角色;
三、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犯罪
(一)老年人的犯罪一般心理背景;
(二)老年人的犯罪直接心理原因;
四、老年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一)需要和动机特点;
(二)认识特点;
(三)情绪和意志特点;
(四)个性心理特征;
第三节女性犯罪心理
一、女性的生理特点与犯罪
(一)生理成熟较早;
(二)身体条件较弱;
(三)性激素分泌的特殊性;
二、女性的心理特点与犯罪
(一)较弱的攻击心理;
(二)较弱的支配心理;
(三)较弱的冒险心理;
(四)不易冲动;
(五)挫折遭遇及其反应的特殊性;
三、女性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一)常见女性犯罪动机类型;
(二)女性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第八章共同犯罪心理
第一节有组织犯罪
一、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二)类型
二、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特点
(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危害严重
(二)暴力色彩突出
(三)以谋求暴利为目的,并向政治领域渗透
(四)境内外犯罪集团相互勾结
三、形成有组织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共同的不良需要是形成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犯罪心理学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