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0116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118.02KB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基础知识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④多远弱碱的电离,一步完成
强酸:
H2SO4HNO3HClHClO4HBrHI
强碱:
NaOHKOHBa(OH)2Ca(OH)2
二、离子反应
1、定义:
在溶液中进行,至少有一种物质能写成离子形式的反应。
能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可溶性强电解质(即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凡含有Na+、k+、NH4+、NO3-、Cl-、SO42-六种离子的只有AgCl、BaSO4不容,不含以上六种离子的只有Ba(OH)2溶,其余均不溶,
微溶物:
CaSO4、Ca(OH)2、MgCO3、Ag2SO4在反应物中作可溶(写成离子形式),在生成物中作沉淀(不写)。
2、离子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中有离子浓度减小
3、离子反应的表示方法——离子方程式
书写步骤:
①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斌配平
②把可溶性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③把等号两边相同的相同数目的离子消掉
4、中和反应的实质
①实质:
酸中的H+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H2O的反应,即H++OH-==H2O
②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表示一个反应,而且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5、属于离子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
①在溶液中进行置换反应
②强氧化剂(如HNO3、H2SO4、Fe3+、Cl2、Br2、酸性KMnO4溶液)与强还原剂(如Fe2+、SO2、SO32-、I-、S2-)之间的反应
注:
可溶性碳酸盐与强酸反应都满足2H++CO32-==H2O+CO2↑
所有的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不生成沉淀的都满足H++OH-==H2O
离子共存:
同组离子间,不能相互反应(即不能结合生成气体、水、沉淀、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的本质:
有新物质生成,同时有热效应的产生(即有吸热、放热现象)
二、反应热
1、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典例NH4Cl与Ba(OH)2•8H2O的反应。
吸热反应主要体现在反应条件为“加热”“高温”的反应上
2、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燃烧、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等),反应条件为“点燃”的一般为放热反应。
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①有适当过量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第二章碱金属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第一节钠
一、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较软,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于100℃
2、化学性质: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是活泼金属
⑴与非金属反应
①与氧气反应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4Na+O2==2Na2O(白色固体)
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浅黄色固体)
②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③与硫反应2Na+S==Na2S(钠和硫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浮:
密度比水小
现象熔:
熔化成液态小球(熔点低,低于100℃)
⑵与水的反应游:
在水面上不停游动(有气体生成)
红:
加酚酞试液的水变红(生成物显碱性)
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
⑶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4Na+3CO2==2Na2CO3+C
钠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然后看NaOH是否与盐发生反应。
二、钠的存在与用途
1、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或离子)
2、钠的存在:
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3、钠的保存: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4、用途:
①制取过氧化钠②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③用来还原某些贵重金属④用在电光源上
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Na2O):
白色固体,是钠在空气中发生缓慢氧化而得到的产物,能与水反应。
氧化钠不稳定,能与氧气继续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2、过氧化钠:
淡黄色固体,是钠燃烧的产物,其化学性质有①与水反应:
Na2O2+2H2O==4NaOH+O2②与CO2反应:
2Na2O2+2CO2==2Na2CO3+O2③有漂白性
用途:
呼吸面具的供氧剂。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碳酸钠:
白色固体,常带有10个结晶水分子,为Na2CO3•10H2O,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碱性,俗名纯碱、苏打。
2、碳酸氢钠:
白色细小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性小于Na2CO3)
3、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②受热分解
③互换
Na2CO3NaHCO3
三、用途
1、Na2CO3:
用于化工原料、造纸、制皂、纺织、制玻璃等
2、NaHCO3:
食品加工、发酵粉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物理性质:
1、色态:
均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
2、密度:
按由上到下的规律排列,其密度遵循由小到大的趋势,但钾钠反常。
3、熔沸点:
由上到下依次降低。
二、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的共同点:
最外层电子数目均为1,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
2、原子结构的递变性:
由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电子越易失去,还原性越强。
三、化学性质:
4Li+O2===2Li2O
与氧气发生反应2Na+O2===Na2O2
1、与非金属反应K+O2===KO2(超氧化钾)
Rb、Cs氧原子的个数比越来越大
与Cl2、S反应只有一种产物
2、与水反应:
Li与水反应较平稳,而K与水反应有可能爆炸,Rb、Cs遇水就爆炸,均生成强碱(LiOH是弱碱)ROH
四、焰色反应
1、焰色反应:
用于检验元素(化合物固体、溶液、单质)
2、Na为黄色,K为紫色(透过蓝钴玻璃)
3、钴玻璃的作用:
滤去黄色排除Na的干扰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物质中所含一定数目“微粒集体”的多少物理量
微粒集体:
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的数目(约为6.02x1023)
2、单位及符号:
用“n”表示物质的量,单位:
摩尔,用“mol”表示
3、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必须用化学符号表示1molO
4、阿伏伽德罗常数
1mol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约6.02x1023
符号:
NA单位:
mol-1
“粒子集体”的微粒数=12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1mol的微粒数=阿伏伽德罗常值≈6.02x1023个
n=N∕NA
二、摩尔质量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当物质用摩尔为单位时,可定义为:
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表示符号:
M表示摩尔质量单位:
g∕mol
3、摩尔质量的数值;
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意义不同。
4、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N∕NA=n=m∕M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
一、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
1、微粒的大小
2、微粒的数目
3、微粒之间的间隙大小
气体体积受着温度和压强的影响:
即温度越高,微粒间隙越大,体积越大;
压强越大,微粒间隙越小,体积越小。
4、在同温同压下,相同数目的气体分子所占的体积相同(阿伏伽德罗定律)
即V1∕V2=n1∕n2=N1∕N2(适用同温同压下的气体)
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若物质的量的摩尔单位,可单理解为:
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用Vm表示单位为:
L∕mol
3、摩尔体积的适用范围:
①任何温度和压强下,气体都有一个对应的摩尔体积②在标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
22.4L∕mol
4、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的关系:
n=V∕VmV=Vm•n=(m∕M)•Vm
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ρ=m∕V=M∕22.4
相对密度:
d=ρ1∕ρ2=M1∕M2
第三节物质的浓度
一、溶液
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之理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
溶质(分子、离子、特定组合NaCl、K2CO3、CuSO4、NH3等)
和溶剂
3、量的关系:
①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克数为该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占溶液总量的百分分数
W=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
二、物质的量浓度
1L溶液中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
2、表示符号:
用C表示单位为mol∕L
3、计算公式:
C=n∕Vn=V•••ρ•W∕M
4、说明:
①1L指溶液体积②物质的量浓度不受体积大小影响③溶质(可为分子、离子、特定组合)
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仪器:
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2、实验步骤:
①仪器的洗涤和容量瓶的检漏②计算③称量④溶解(溶解水不能超过容量瓶容积的一半)⑤移液(降至室温后在进行)⑥洗涤烧杯(洗液注入容量瓶)⑦震荡⑧定容⑨摇匀⑩贴标签
注:
容量瓶标有:
温度、刻度线、容量(必须指明容积是多少)
四、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1、溶质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2、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C=n∕V=(m∕M)∕m(aq)∕ρ)
3、已知物质的量浓度,求质量分数
W=m∕m(aq)x100%=nM∕m(aq)x100%=CVM∕m(aq)x100%
4、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稀释定律:
溶质质量不变:
m1w1=m2w2
溶质物质的量不变:
C1V1=C2V2
第四章卤素
氟(F)氯(Cl)溴(Br)碘(I)砹(At)
第一节氯气
一、氯元素的结构和存在
1、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Cl:
287Cl—:
288
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Cl—
2、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只以化合态存在。
常用35Cl37Cl
3、常见化合价:
―1(主要)、﹢1、﹢3、﹢5、﹢7
二、氯气的性质
氯气是由两个氯原子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Cl2。
(双原子分子有:
H2、N2、O2、F2、Br2、Cl2、I2)
双原子分子与物质的状态无关,并不是气体特有。
①色味态: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密度:
比空气的大③溶解性:
VH2O:
VCl2=1:
2④特性:
有毒,易液化(摩尔质量越大的气体越易液化)
具有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Cu+Cl2===CuCl2(棕黄色烟)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态小液滴
Fe+Cl2===FeCl3(棕红色烟)
变价金属与氯气反应均生成高价产物
氯气与所有的金属反应都只显―1价
②与H2反应:
H2+Cl2===2HCl
现象:
Ⅰ、苍白色火焰Ⅱ、瓶口有白雾产生
△∕光照
注意:
Ⅰ、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Ⅱ、氢气、氯气混合(光气),在点燃或光照时会发生爆炸Ⅲ、HCl溶于水的盐酸
③与水反应:
Cl2+H2O=====HCl+HClO(弱酸,比碳酸还若,不能是酸碱指示剂变色)
Cl2的水溶液叫氯水,其成分为:
三分子:
H2O、Cl2、HClO
四离子:
Cl¯
、ClO¯
、OH¯
、H﹢
氯水的变化颜色变化:
放置时颜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成分变化:
次氯酸不稳定,受热或见光分解2HClO====2HCl+O2↑从而促进了氯气与水的反应,最后氯水将变为稀盐酸。
弱酸性:
HClOH﹢+ClO‐
不稳定性:
HClO====HCl+O2↑
漂白性:
能使多种有色物质褪色,也能消毒杀菌
强氧化性:
能使S2‐、SO32‐、I‐、Fe2﹢、Br‐氧化
④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生产漂白粉)
Ca(ClO)2+CO2+H2O=CaCO3↓+HClO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
CaCl2、Ca(ClO)2的混合物,有效成分:
Ca(ClO)2
三、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
制气→洗气→收集→尾气处理
1、制气:
4HCl(浓)+MnO2==MnCl2+2H2O+Cl2↑
16HCl(浓)+2KMnO4=2MnCl2+2KCl+5Cl2↑
2、洗气:
除HCl(排饱和食盐水),干燥(浓H2SO4)
3、收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
检验Cl2:
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变蓝
检验Cl‐:
先加HNO3(除去CO32¯
等),再加AgNO3有白色沉淀
4、尾气处理:
用NaOH溶液吸收
第二节卤族元素
一、结构
1、原子结构:
2、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
最外层均为7个电子,易得1个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X‐)②递变性:
随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二、物理性质的递变性:
1、颜色:
由浅到深
2、溶解性:
由大到小
由高到低
4、密度:
三、化学性质
1、单质氧化性:
由强到弱。
所有的单质中,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
2、与H2反应:
非金属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金属不能发生次反应)。
气态氢化物是判断非金属性(元素性质)或氧化性(物质的性质)强弱的重要依据:
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容易生成
②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③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越强
3、与水的反应:
2F2+2H2O=4HF+O2
Cl2、Br2、I2:
X2+H2O=HX+HXO
与碱反应:
X2+2OH‐=X‐+XO‐+H2O
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氧化性强的单质+还原性强的卤离子=氧化性弱的单质+还原性弱的单质
如:
Cl2+2NaBr=2NaCl+Br2
氟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氟没有正价,只有-1价。
所有非金属元素都有正价。
5、溴和碘的特性:
①溴:
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极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常在液溴中加入少量水,以减小挥发,保存在密封的玻璃瓶中(水封),不能用橡胶等作瓶塞或盛装,应为溴有腐蚀性。
②碘:
易升华,I2使淀粉变蓝。
6、卤化银
AgFAgClAgBrAgI
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黄色固体
AgF+H2O==HF+AgOH↓(白色沉淀,不稳定)
AgOH==H2O+Ag2O↓(黑色沉淀)
第三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理论依据:
在化学方程式中
①各物质的质量之比=摩尔质量与计量系数的成绩之比
②物质的量之比=计量系数之比
③气体体积之比=计量系数之比
2、上下同单位,左右成比例
3、解题步骤:
①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方程式
②列出已知和未知项的量得关系
③列出对应的已知、未知数
④列比例、计算结果⑤答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2、原子核(带正电)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原子质量约等于离子的质量。
3、原子的表示方法:
用AZR表示一个原子(R表示元素符号,A表示质量数,Z表示质子数)
4、两个关系式: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5、同位素:
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或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的互称)。
同素异形体:
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
二、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一个原子中没有能量完全相同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近,根据能量不同形成以原子核为球心,电子与核之间距离为半径的同心体。
②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由里往外,依次为1、2…7层,表示为:
K、L、M、N、O、P、Q层。
③排布规律:
a、各电子层最多能排2n2个(n为1、2…7)
b、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次外层不能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c、电子总是由里往外排
2、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①原子结构示意图
284(内外数目相等)
画法:
Ⅰ、理论基础:
知道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
Ⅱ、第一第二列的画法,画比它少一个电子层的最后一种原子的结构,然后再其外面补上一层(层上有1—2个电子)
Ⅲ、第十三列及以后,直接按2n2画到列数的第三层,然后在由后面往前排
②离子结构示意图:
特点:
最外层一定为稳定结构,且内外不相等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最外层电子数目
1、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1→8(失电子由易到难,得电子由难到易)
2、同主族:
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
二、原子半径
1、同周期:
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三、化合价
正价:
+1→+7(氟无正价)
负价:
‐4→‐1(金属无负价)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负价=最外层电子数―8
四、气态氢化物(只有非金属元素才能形成)
形成气态氢化物由难到易稳定性逐渐增强
由上到下,由易到难,稳定性由强到弱。
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增强,酸性逐渐减弱
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逐渐增强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一、定义:
电子层数相同,按原子序数递增从做到右排为行(也叫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按电子层数的递增从上到下排成列(也叫族)而得到的表格叫元素周期表。
发明者:
门捷列夫
二、周期表的结构
一二三为短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2、8、8种
周期(七个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排有元素分别为18、18、32种
七为不完全周期,排有元素目前为26种
周期表主族:
7个,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A)
族(18列副族:
7个,分别表示为Ⅰ、Ⅱ、Ⅲ、Ⅳ、Ⅴ、Ⅵ、Ⅶ(B)
共分16族)零族:
1个,即为稀有气体
Ⅷ族:
第8、9、10三列合为一个族称为Ⅷ族
三、周表的分区
1、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下方,其中左下角的钫(铯)金属性最强
2、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上方,其中右上角的(除稀有气体外)氟非金属性最强;
3、在金属、非金属的梯形分解线两边的元素,有两性(多数是半岛体)
第四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化学键:
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三种
2、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通过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然后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
3、离子键:
阴阳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
4、电子式:
用“•”“×
”表示离子最外层电子的图示
⑴表示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式
①原子电荷数≦4的,本身本身没有成对电子(最外层为2的除外)
②简单离子:
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
复杂阳离子和阴离子须用[],并在括号外标明所带电荷数
⑵化合物的电子式:
原子个数少的写在中间,四周排上原子个数多的,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写。
⑶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二、共价键
1、定义: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2、分类:
①非极性键:
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②极性键:
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3、电子式的书写:
①多原子单质②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③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的过程
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共价化合物。
4、常见分子类型:
类型
实例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空间结构
X2
H2、N2、O2、Cl2
非极性键
非极性
直线形
XY
HCl、CO、NO
极性键
极性
XY2
CO2、CS2、C2H2、
H2O、H2S
角形
XY3
BF3
平面三角形
NH3、PH3
三角锥形
XY4
CH4、CCl4
正四面体形
XYZ3
CH3Cl、CHCl3
非正四面体形
第六章氧族元素环境保护
第一节氧族元素
氧(O)硫(S)硒(Se)碲(Te)钋(Po)
一、氧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1、成员的名称、符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原子结构的异同,原子半径大小顺序
3、主要化合价:
2、+4、+6
4、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稳定性顺序
H2OH2SH2SeH2Te
稳定性逐渐增强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化学 基础知识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