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类节目一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00001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81KB
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类节目一Word下载.docx
《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类节目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类节目一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的深入程度,细化到谈话节目的界定、分类、栏目的定位、选题、策划、主持、嘉宾、现场观众等要素,本文试以《鲁豫有约》为例,采用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从主持人,嘉宾选择,谈话内容等方面分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1月推出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由凤凰卫视的刘春、制片人樊庆元和策划人阿忆为陈鲁豫量身定做。
长期以来,凤凰卫视致力于沟通两岸四地乃至于整个大中华“文化圈”,其全球化视野堪加称赞,再加上广泛的信息采集量和较为宽松的意识形态空间,该节目除在凤凰卫视外的全国20几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其中的得与失值得引发我们的热切关注与冷静思考。
一、电视谈话节目“谈”什么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较为特别的电视节目类型,它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所谓的脱口秀)为主体。
口头语言的趣味性、话题的吸引性、谈话的深刻性和对观众产生的思考性以及对影视蒙太奇的“排斥性”为其显著特征,在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繁荣以及它对大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者们强烈关注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
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呢?
其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呢?
1、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目前,对于谈话节目的定义并没有一种非常权威的说法,国内大多数的定义都是基于对《实话实说》模式的感性描述。
按照传播学理论的观点,谈话是一种人际口语传播活动,包含了这种活动的参与者、谈话内容和交流方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信息交流手段的“以交谈的方式”。
没有把“交谈”和“交谈的方式”准确地区分开来是电视谈话节目界定混乱的原因之一,这样就很容易忽视谈话节目自己的特点,从而把它与“交谈式”的其它节目类型即“谈话节目”与“谈话因素的节目”混为一谈。
张泽群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谈话人(包括特邀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里就某一问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
”这一定义突出了节目主持人在现场的“遥控器”角色,但对谈话节目的空间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电视谈话节目完全可以走出“象牙塔”般的演播室,回归嘉宾真实的生活空间。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对谈话节目下的定义是:
“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
”这一定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显得过于琐碎。
笔者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正常谈话状态下,在一定的空间里,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对某一话题进行议论、探讨、评说、抒发,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主要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①以谈话为主要内容
电话谈话节目应该以谈话为主要内容,或者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要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它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
节目的看点就在谈话本身,这个要点提醒我们,做好谈话节目,着眼点首先要放在如何经营好谈话上面,而不是谈话以外的其他元素。
②谈话是无脚本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应该是一种无脚本的,带有即兴色彩的谈话。
这种即兴色彩既体现了电视媒体具有的即时传真功能特色,以一种真正“电视的”形态表现出来电视谈话节目独特的魅力,又适应了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实现社会交流的要求。
③谈话是在严密设计基础上的即兴发挥
电视谈话毕竟是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任何无主题、散漫式的谈话都不应该划入严格意义的电视谈话节目的范畴。
表面上的即兴发挥必须建立在严密设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不能“放任自流”。
④以电视媒介为载体
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也区别于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是视听双通道信息输出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2、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本质是人际传播。
因为人是构成传播活动的两极,所以“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它通过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亲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谈话,以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情感,命运为话题,以关乎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批判为内容,从而启迪心智,化育情感,帮助人们怀抱精神追求的兴味去创造并且享受生活。
二、现代谈话节目的特点:
以《鲁豫有约》为例
1、主持人的明星化
“明星”一词最早应该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
《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
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
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辰之一。
后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越、才华出众的人。
随着时间的演化,明星被用来称呼那些在各个领域卓尔不凡的成名或成功人物。
就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应该说是介于名人与明星之间的一类“特殊人物”。
(1)似明星又非明星
笼统地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为娱乐明星显然有失偏颇,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因为他们身处电视媒介,而媒体界又的确是个制造明星的摇篮。
与其他类型的明星不同,主持人既是电视节目打造出来的,也是观众普遍认同的结果。
谈话节目经常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些明星效应的味道。
例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
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的收视率,以节目声誉提升主持人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
以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陈鲁豫这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明星,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他们又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明星。
(2)师出名门,才华横溢
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
198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五年的专业学习,为主持事业打了坚实的基础。
她1991年5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荣获第一名,由此步入电视领域。
1991年-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多种类型的固定栏目以及大型专题节目和玩会。
1994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十佳主持人。
1995年被评为华语电视界金奖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
1996年3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先后主持《凤凰早班车》《相聚凤凰台》。
陈鲁豫加盟凤凰卫视以前是中央电视台旅游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中文台担纲主持的节目有:
《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戴安娜王妃葬礼直播》即时旁述,《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厅》《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0年曾被选为“2000年最佳女主持”。
师出名门的陈鲁豫诲书不倦,身上洋溢着脱俗的知识女性气息,她是一个美女主播更是一个才女主持。
(3)年轻化,精英化
年轻化、精英化是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杨澜到陈鲁豫,从沈冰到许戈辉,从白岩松到胡一虎等等都是年轻面孔。
这些所谓学院派的年轻主持人正在成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队伍的精英骨干,他们凭借流利的英语展开访谈,其双语主持风格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信息反馈表明,年轻观众占了很大的比重。
2、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鲁豫有约》的访谈对象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娱乐。
其中,几乎每个被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抑或是名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杆示范作用。
2009年初,李咏担任主持人的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也沿袭了这种嘉宾精英化和名人化的创作思路与表现风格,事实证明,卓有成效。
3、内容丰富多彩
(1)嘉宾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故事
《鲁豫有约》每期节目所采访的嘉宾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感悟。
观众在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人生经验的同时,对人生与社会产生思考与反省。
对于《鲁豫有约》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嘉宾多为名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有故事的人。
《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提供了个人心理需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里秘密心态的平台。
(2)话题选择的特殊性与敏感性
《鲁豫有约》对于边缘另类人群、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等类别话题的选择使其显得与众不同。
例如,在《拉拉的故事》里,鲁豫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
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女同性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通过电视谈话节目的表达形式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更是拓宽了话题选择的范围,加大了对当下热点问题和焦点新闻的关注度,如针对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而推出的“选秀故事”;
关注整容的“我为整容狂”。
以及之前节目中的“人体模特”和“胖美人旋风”等等,这些紧贴人们日常生活热点的话题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三、由《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策略
1、《鲁豫有约》改版前后对比
(1)表现形式与播出方式的多样化
鲁豫曾说过,要把自己的谈话节目打造成中国的《奥普拉秀》,这在《鲁豫有约》2005年改版之后应该说初现端倪。
例如,节目播出量从周播改为日播,由原来单一在凤凰卫视播出到在凤凰卫视与全国28家城市电视台共同播出。
节目形态上,从一对一主持人走出去式的专访到把讲述对象请进演播室的谈话;
“周末版”《鲁豫有约》没有固定的演播室,没有现场观众,由鲁豫和嘉宾一对一的谈话;
“日播版”《鲁豫有约》则把谈话改在1200平米的演播厅进行,现场观众达300多人。
(2)节目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改版前《鲁豫有约》寻找、接触、访问的是一个个过去在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边缘人群或经历重大变故的人。
在众多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就是凭着这一点脱颖而出的;
改版后《鲁豫有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礼短,但这种家长礼短中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
这种基于改成日播的谈话节目而扩大题材的考虑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档有着比较高的文化品味的栏目的这种低姿态,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一种悲哀。
(3)节目制作机制的市场化
改成“日播版”后的《鲁豫有约》由专门成立的能量影视传播公司制作发行,这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转换节目制作体制。
《鲁豫有约》节目的广告不再由凤凰卫视广告部统一销售、播出和管理,改为栏目组自己与赞助商、广告商联系取得冠名,栏目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制播分离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透过《鲁豫有约》改版的前生今世,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档优秀的电视谈话栏目生存发展的背后的艰辛与无奈,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在追求品牌化、知名度、公信力和美誉度等方面的两难境地。
2、节目本身所具有的发展优势
(1)采访风格
主持人是最容易被识别的栏目标志,也是观众依赖性很强的节目元素。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提到陈鲁豫时这样说道:
“为何嘉宾面对鲁豫时总能够敞开心扉,侃侃而谈?
原因有三,一个是她准确的提问,提问是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鲁豫把握的都很准确;
第三个就是她的温和的聆听。
“鲁豫在采访过程中,善于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的心弦。
”比如在《“神奇教练”马俊仁》这期节目中,鲁豫从对马俊仁对弟子的感情出发,简单的说了一句“你觉得都是小孩”,触动了嘉宾的心弦,马俊仁言不由衷地说出了堆积多年的心里话。
“邻家女孩般”“谦和的倾听”是鲁豫在做《鲁豫有约》这档谈话节目时为自己打造出来的个性化标签。
现在已经进而成为鲁豫个人的形象化标签了,观众提到知名主持人陈鲁豫就会产生的“品牌联想”。
鲁豫独特的采访风格是《鲁豫有约》与其他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差异化”,也是该节目的一个特殊看点。
(2)沟通技巧
人格化传播的特定形式要求主持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冲破大众媒介所造成的受众情感障碍,营造一个充满亲近感和人情味的传播环境。
人们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况下放松自然的进行沟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许还要刻意地维护自身的形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表述观点时词不达意或避重就轻。
鲁豫就努力营造“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
”比如在鲁豫采访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志老人时是这样开头的:
“来,梅老您坐在这儿,我们打扰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啊?
”一个令被访者很和谐的谈话就此开始了。
梅老说:
“不要紧的,我恐怕配合不好。
”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围绕梅志老人写的《胡风传》和《我陪胡风坐牢》这两本书的回忆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豫有约 有约 看电视 谈话 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