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99708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82KB
完整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完整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效果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永红,2008)
(二)小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团体辅导国外的相关研究:
团体咨询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早在二十世纪首先分析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团体中。
他进行的群体心理分析与指导工作组的辅导侧重于个人之间的互动。
行为治疗团体和个人为中心的咨询集团的兴起,引起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快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普及。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设立了心理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团体心理辅导,如梦想,自由联想,同情,这些技术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发展和补充。
2、团体辅导国内的相关研究:
20世界80年代,樊富珉教授将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与方法在国内传播。
最初主要用于大学校园内,发展至今,在很多中小学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团体辅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近些年来,随着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其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从过去的个人成长、情绪情感问题、人际交往等主要领域,开始想网瘾等多种领域进行尝试探索。
发展至今,它既可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症,如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等,也可以应用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问题的调试,也可应用于引导、协助个体实现其各种发展性目标,引导个体面对合理解决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多种适应等问题。
(顾敏敏,2012)
3、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国内研究状况:
中学生作为被试的情况很少,因为中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所以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培养人际交往当面的能力,而大学生作为比较活跃的一部分群体,随之而来的人交往能力发展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突出,相关的研究显示,约占1/3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一般或不良,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因为,中学老师学科知识能力比较强,而大部分的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
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进而限制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发展,是咨询技术上的一种遗憾。
4、研究的意义: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是缓解和解决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人群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人际交往状态的发展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当身边出现于自身当下的存在状态所背离的状况的时候,注意力就出现分散,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学生的交往状况与他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如提高成绩,建立自信,以致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人际关系的融洽关系到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以至于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发展如果出现问题则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危机,因此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
只有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很好解决之后,才能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
他还认为个人的行为发展有个关键期,即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如果失去发展或学习的机会,以后该种行为不仅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学阶段的学生的主要发展矛盾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
这与钟志农(2012)分析的初中生主要发展主题较为吻合,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可知,按照初一年级学生的发展主题设计的辅导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入学适应性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环境、同学、老师及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任务,学生的归属感越强,学业发展就越顺畅,自我统一感就越强;
而是根据初一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心理和人际矛盾,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这三种关系处理得越好,学生的自我统一感也就越强。
(樊富珉,2005)本次研究的重点解决他们处于青春期所带来的人际矛盾,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统一感”。
(2)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
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主要源于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于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
该理论提出行为是人格和环境的函数,以公式形式表达为:
B=f(PE)。
群体动力学理论中有关群体气氛的研究结果表明:
民主的领导方式在群体中所创造的心理气氛能提高工作效率;
而专制型的领导方式在群体中所创造的心理气氛虽然有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成员之间缺乏信任,甚至有可能产生敌意。
(Shertzer&Stone,1974)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的整体环境特别是团体心理气氛对个体的行为有深刻的影响。
所以,为了让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达到良好的效果,辅导者一定要设法建立民主的领导方式。
团体一旦形成良好融洽打的心理气氛,就会提高团体效能、促进人的社会行为向有益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改善个体情绪和人际关系。
(沈永江,2008)
(3)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合系统交换意见,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交流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一种人际沟通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人际沟通研究的成果都是合适与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的。
(北京科技报,2005)有关人际沟通的研究,为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交往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指导,也为团体指导者有效带领团体提供了许多技巧和技术。
(4)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认为,个人行为是由社会、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互相影响形成的,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会的。
环境在观察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Shertzer&Stone,1974)团体心理辅导为被辅导者创设了一种具有接纳、安全、关爱、温暖的情境,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三、小课题研究目标
(一)调查农村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情况
运用心理学的测量知识,正确指导学生填写问卷量表,并统计回收的有效问卷。
通过对初一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进行测评,作描述性分析,了解所工作地的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情况,为心理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理论的依据。
(二)对人际关系困难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
各种理论知识与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对人际关系存在问题障碍的初一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影响被试的人际关系。
从而进一步改变认知、情感和行为,促使被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变,从而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三)思考总结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不同与以前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是很好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4、小课题研究内容:
(一)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心理量表对符合要求的被试进行人际关系测试。
(二)从中挑选出40名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的初一年级学生,运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考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效果。
五、小课题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初一学生
范围:
学校所在的学区内的中学初一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测验后筛选出有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
六、小课题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是在上一次课题结题(泉州市级二十五小课题)后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人际关系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在此基础上选择初一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
选用心理健康实务操作中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即团体心理辅导疗法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初一学生进行干预,使被试在团体领导者的心理干预下,影响被试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认知、情感和行为,促使被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改变,从而调节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
本课题研究采用了①文献分析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②问卷调查:
对本校及其周边兄弟学校初一学生发放问卷,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际关系综合测试,了解该地区初一的总体情况,并筛选出人际交往障碍者作为被试;
③实验设计法:
运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不做任何处理,另一组则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心理干预,将两组前后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干预的效果。
七、小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立项准备阶段(2015.8——2015.9)
检索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起草课题研究方案,聘请专家论证,修订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申报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调查分析阶段(2015.10——2015.12)
通过对本校及其周边兄弟学校初一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综合量表测试,统计结果,筛选样本,选出被试,进行试验设计,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确认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实验前的相关准备。
第三阶段:
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实验阶段(2016.3——2016.6)
召集所选的40名被试,告知他们人际关系的情况,待控制组离开后,征求实验组被试的意愿,并签订“参加实验协议书”,与所有被试商定参加实验的时间计划表。
利用被试的课余时间(例如,放学之后,周末)对实验组的20名被试分别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每次进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控制组每周保持见面,各组均为10次,每次间隔1周左右。
在干预过程中,实验者记录每次被试的团体辅导过程及感受分享。
待实验干预结束,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人际关系水平的后测。
第四阶段:
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2016.7——2016.9)
实验测试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forWindws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对团体心理辅导法干预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人际关系差异情况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干预前后人际关系差异显著性检验,控制组前后人际关系差异显著性检验,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前后人际关系差异显著性检验等。
最后对本次干预研究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对人际关系的疗效,以便在更多的心理实务操作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解决中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选择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心理咨询方法对于处在成长困惑期的孩子们,是很大帮助,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况,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也应懂得寻求外界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
八、小课题研究成果
(一)农村中学初一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现状
回收数据显示:
总分≥8分的人数为182,占总数的58.33%.说明该学校的初一学生人际困扰检出率为58.33%,其中行为困扰较严重的为64人,占被试总数的20.51%.
统计结果所示:
该农村中学初一年级人际关系中“交际方面”这一维度的均值最高,为3.08分,说明在“交际方面”困惑的学生较多。
均值第二高的是“交谈能力”维度,分值为2.98,第三的是“异性交往”分值是1.97,对学生影响最小的维度是“待人接物”均值为1.75.在异性交往方面和待人接物方面存在的困扰相对较少,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农村中学初一学生被试在“交际”和“交谈”方面的表现不够理想,而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的表现较好。
根据中学生自身的认知发展能力的片面性和对外界的认识程度局限性,在交谈能力和技巧上比较欠缺,不善于利用恰当的谈话方式来交流思想感情,甚至出现对他人的偏激,不公正的评价。
在班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表现为拘谨,往往感到紧张而扰乱思绪。
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处在青春期,更关注考虑自己的形象而使得自己处于被动的交往境地,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交际与交友方面出现严重困惑,陷入了“感情危机”和孤独困窘的状态。
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对于外界的表达和评论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还带有反向思考的特点,使得学生在交往中出现障碍,阻碍其正常的交往,影响了其人际关系。
在初一的学生中交谈能力也是他们的困惑之一,因为来自不同的小学,不同的家庭,甚至个人的因素等原因,使得他们课外知识面不同,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也不同,观点也会各异。
但他们这个时候又是自我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学生会出现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会顾及对方表达的意思和感受,而是凭借自己的思考模式进行,常常在交往中出现了误解造成交往不畅,交谈内容达不到共同主题,共同语言的表达。
甚至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并不会因为交谈不畅而努力去改善。
初一的学生在上学期很多还是处在生理发育的萌芽阶段,而下学期很多学生的生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引起心理的变化,会给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初一阶段是男女生异性相斥的阶段,因为身体的巨大变化,会开始关注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异性,但是又存在羞愧感,所以会让自己与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出现想接近但又不敢的情况。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待人接物”是属于道德教育,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家长、学校都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训练,所以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这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中影响最小。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人际交往困难的初一学生效果显著
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SPSS17.0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测量总分和交谈能力、交际方面、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四个维度的前后测都是P=0.000.,呈显著性。
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干预结果显著,是一种值得运用的心理基础技术。
(3)团体心理辅导的长处: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相对个别心理辅导,团体的沟通方式是多向的,成员能在团队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从多角度了解认识自己,达到对相关问题的普遍化。
且学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多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存在年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同质性,参与者的问题相近,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强烈,在团体中不仅交流了各自已经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效果,起到了相互启发的作用;
而且齐心协力,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从心理学的动力场原理,也可以认为团体心理辅导给团队的成员带来了场能量,促进其自我发展和改变。
2、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省时省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提供成员的助人以及自助的效果,团队的成员通过参与设定的活动,,并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同时倾听讨论团队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体会。
个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对一个来访者的一对一进行的帮助指导,每次咨询时间大概是50分钟左右,而团体咨询师一个领导者面对多个团体成员同时进行的,相对人员、经济、效益上团体更具有优势,更适合学校这样的团体。
个体咨询很多是针对来访者的已经出现的心理现象,状况进行指导。
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已经出现的行为问题的矫正,情绪的调节,也可以是某种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发展,中学生是心理潜能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某个专题,或某个主题,开展相关的心理团体辅导,比如可以把传统的班会课改变成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会大受学生的喜爱。
当然,在学校教育中,涉及的理念是提前教育,团体心理辅导的效能在防患于未然,避免问题的发生,利用集思广益的研讨方法,谋求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方式,这是解决问题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非常适合中小学生的,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感受,讨论收获,并延伸至现实的生活中。
3、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容易巩固。
GeraldCorey指出:
“团体咨询的基本原理是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于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
”人生活中社会环境中个,接受社会的影响,与不同的人群交往,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互相影响。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及的人的需要,当人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得到满足之后,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就必须在社会的环境中得以实现。
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团队的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
成员在团体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复制品。
在充满信任的良好团体氛围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参与者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员在团队中的效果可以很好地迁移到现实生活。
4、团体心理辅导特别适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一般的青少年缺乏社会化的经验,在学校或社会里常常发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或躲避与人接触,在团体咨询过程中可以得到改变。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刚刚发展,有些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过分依赖或过分武断,难以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协调的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得到矫正。
(四)学校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好处
道宁(L.N.Downing)曾经将学校团体咨询的优点概括为十二条:
1、了解和体验支持与被支持,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
成员能认识到别人也有自己相同的问题。
2、从相互帮助中获益,让每个学生能够从与别的相互关系中找出自己的利益,是个体咨询所不能收获的。
3、鉴别需要特别给予帮助的学生,通过团队的活动体验,领导者可以发觉特殊的成员,并给与特别援助。
4、增进个别的咨询,团体心理辅导是个体咨询很好的延伸辅助方式,有利于成员更快地走向成熟。
5、有益于发展社会性,在团体里可以得到社会上的相互关系,交换意见、共拟计划等现实的经验,社会化的实际经验则可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6、获得治疗的效果,使成员洞察自己以及更好地适应,虽不能等同于心理治疗,但也可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7、咨询员可以与更多的学生接触,学生可以通过团体活动,更好地与咨询员互动分享,克服胆怯,减轻人际交往的压力。
同时,咨询员也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
8、使学生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
团体辅导能发展与人相处的技术,了解自己的价值并以此为荣。
9、提供接近咨询员的机会,给成员提供共情的机会,不在回避咨询辅导。
10、综合各种教育经验以获得最大的利益,经过团体讨论,使方法明确化,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
11、松弛学生的紧张和不安,创造友好、无条件积极接纳的环境。
12、咨询员和教师的工作将更加有效。
可以通过团队的训练,培养出同辈的团体协助者,更好地在学生的同龄人中服务大家。
(五)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1、压力管理团体
利用压力团体辅导不仅能使学生们正面认知和感受压力,还能教会他们怎样给自己减压,最终学会并掌握压力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地笑对生活。
2、情绪调适团体
通过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一方面让学生们自身对情绪有一个完整和深入的认知,另一方面对自身的情绪变化更能敏锐感知,也能理解到控制情绪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当然,合理的发泄不良情绪,利用一些心理学技巧及时调整自己情绪,都是体现自身情绪管理能力的方法。
3、人际交往团体
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指导者可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们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改正一些自己的认知偏见,学习如何与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其中,团体活动包含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认识、对团体成员的认知和接纳、自我肯定、倾听训练、学会欣赏及赞美他人等。
九、小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培养农村初一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建议
1、关注初一学生的特殊时期的适应问题
初一的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人群,从小学的熟悉环境过渡到中学陌生的环境,从小学简单的学习过渡到中学的多学科学习,从小学的老师父母跟从学习到中学的自主学习,新的课程,新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初一的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
甚至有些学生住得离学校较远,面临离家住校等特殊情况,还有身体面临发育的情况,身体出现巨大的变化,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中学的教育者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特殊时期,给与特殊的教育和关爱,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中学的生活。
2、引导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存在着过分自我关注、自我中心主义、追求完美等认知偏差,这些人际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他们在学校的人际关系,而且对他们在今后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人际交往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每天学习生活中的细小事情抓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首先,通过主题班会,班队活动,学校兴趣小组等团队活动形式,开展适合学生交往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身边同学交往,掌握一般交往的技巧,为进一步进入社会更好的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慎重择友
初一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但是对于很多事情还是比较盲目的,很容易出现模仿的行为,有些学生会模仿一些比较特别并且被学校禁止的行为,例如高年级的打架行为,中高年级的早恋现象等,甚至有些男生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模仿父亲的吸烟,同学之间互相“分享”香烟的行为几乎在每届初一的学生中都会出现。
所以正确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模仿榜样,提高是非辨别能力,选择良好的交往对象非常重要。
4、创设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加强创造团体活动的作用
中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人际关系也主要是在学校交往的,以班级为单位,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让学生在交往中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同时,学校也要开展各种团队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受体验不同的人群的人际交往,从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团体 心理 辅导 干预 初一学生 人际关系 效果 研究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