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99574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59.86KB
山西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西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规划性质
《山西省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属于沁水县历山原生态农耕旅游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区内发展提供指导。
在规划区内进行的与旅游相关的各项建设和经营活动,均应与本规划衔接。
本规划分两部分:
《山西沁水原生态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山西省沁水县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东西峡(历山自然保护区)分部》。
《山西沁水原生态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东西峡(历山自然保护区)分部》是《山西省沁水县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部分,规划的范围是沁水县界内属于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辖的范围:
东峡和西峡景点。
沁水县界内的舜王坪景点由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规划实施。
二、规划原则
自由开放——多元体验原则
现实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不可满足的,从城市空间跑到自然空间,人们追求的开放,享受的是自然。
景区的设计创新在于现实对梦想的开放,艺术对生活的开放,传统对现实的开放,族群对大众的开放,在众多用地设计和项目设计之中表现的是地域文化,当地生活里的自由休闲。
开放的设计、整体的景观塑造出无数的自然景观节点,向游人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性,目的在于给予游客高品质的旅游享受,休闲享受,康体享受,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体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文化传承。
生态多元——持续发展原则
在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群山起伏这一特色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运用生态多元的设计手法,力求设计一个环境优雅、舒适惬意,风景独特,生态多元的高品质的旅游度假休闲空间。
旅游区内一系列游览项目,从观光、到修学、养生、度假、民俗游览,都置于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利用优异的生态环境塑造山地游览度假项目的特色。
文脉传承——项目核心重点
开展亲近自然的、原生态式的度假浏览活动,引导游人体验历山的文化底蕴与农耕文化历史传统,通过这些项目经营使地域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并与现代人高品位的生活理念融为一体。
安全舒适——营造休闲空间
兼顾汽车交通和生态理念都已成为发展主流的趋势,建立便捷、安全的道路交通系统,安排足够的停车场地环保游览车系统。
将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有效隔离,将人与车合理分流,既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为人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休闲空间,避免了交叉干扰。
针对不同需要设置合理的步行景观系统、车行道及出入口,提高景区环境景观,加强景区管理。
高起点原则----打造4A级景区
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规划设计东西峡景点,充分利用景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打造高标准高起点的原生态景点。
三、规划依据
1、《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
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1988;
6、《山西旅游发展与行动计划纲领》2004;
7、《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2002;
8、《山西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
9、《晋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0、《沁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旅游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2、《沁水县舜王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13、《山西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概念规划》;
14、《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四、规划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沁水历山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从大尺度视角出发,在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合作格局下考虑规划区的长期发展,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大力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利用市场力量,注重技术和设施的适宜性和经济性。
在规划指导下,以期实现:
振兴沁水旅游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晋南绿色家园,推动环境保护;
共建生态和谐历山,增强自然山水和地方文化的竞争力,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开发目标,实现环境、经济、文化、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五、规划范围与期限
近年来,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本着综合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内各种优势资源的宗旨,编制了若干旅游规划,包括《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规划》、《中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沁水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沁水县舜王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山西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区概念规划》等等,为区域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规划以《沁水县舜王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为基础,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设计。
综合其他规划的合理部分,确定用地范围如图所示:
这一场地北至丹沟,西至仙红坪、南至东蛱南口,东至阳坡,总面积约为100.24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09-2020年;
其中:
近期为2009-2012年;
远期为:
2013-2020年。
第一章基础条件分析
一、规划区发展现状分析
1、区位分析
本次规划用地区域隶属于山西省沁水县。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山之间,东临高平,南部与阳城相连,西北部与临汾地区的翼城、浮山县衔接,西南部临运城的垣曲县,东北临长治地区的长子县。
沁水建制早,历史文化悠久。
早在春秋时这里就已设县,其中端氏县可追溯一至三国曹魏时代。
悠久的历史以及纷繁的变迁,给本县留下来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今日发展旅游的重要内容。
本次规划所涉及的沁水历山原生态农耕文化旅游旅游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南部的下川一带,同时属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长治、临汾、运城、阳城、泽州等县市的空间距离都在100公里左右,距沁水县城约56公里。
2、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
沁水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
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四季分明,主要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气候寒冷。
本规划划定的旅游区位于中村、下川一带,区内海拔在1600米以上,气候凉爽,无霜期短的,比山前微丘农耕带气候晚一个农时节令,历史上有“四十里寒冰”之说。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643.7毫米,多雨年达986.3毫米,少雨年322.6毫米,年际相差634.9毫米。
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约占平均降水量的55%。
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7%、55%、25%、3%。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10.6h
风速:
年平均风速2.6m/s,冬季偏大,一月份可达3.4m/s;
夏季很小,八月份仅1.7m/s;
气温:
旅游区内下川盆地,海拔1575m,年平均气温仅6.5℃,夏季为20℃左右。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该区域范围降水较为丰富,日照时间长,风速平和,为舒适的避暑气候类型。
水文:
规划场地地处中条山主峰附近,场地内有大量山地溪流、季节性溪流,大型表径流发育不充分。
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泉水,现状地下水水量、分布、径流,隋况缺乏足够的勘察资料说明。
地质:
沁水地层出露比较齐全,自下而上有中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如元古界的震旦系、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系、中生界的三叠系以及新生界的第四层等。
这些地层在空间分布上,自南至北由古变新。
3、地形地貌分析
规划范围内以中山地形为主,海拔高度在1600米至2326米之间,其中舜王坪是中条山主峰,山西省第二高峰、山西南部制高点。
场地内有大量造山成岩褶皱和水蚀地貌,沟壑纵横,山崖耸峙。
山体普遍被次生针阔混交林覆盖,绿化覆盖率高,中山植被地貌占绝对优势,少量人工景观集中在下川、东川两处中山谷地,此外还有极少数峡谷、水体、溪流、草甸地貌景观。
4、土地利用分析
现状用地平衡表
用地类型
面积(hm2)
比例(%)
耕地
335.22
3.4
园地
177.73
1.8
林地
8463.3
84.4
居民社会用地
72.57
0.7
撂荒耕地
876.25
8.7
水域
38.11
0.4
草地
35.68
交通与工程用地
25.14
0.3
合计
10024
100.1
规划场地内现有土地以山林地为主,占总用地面积的78.5%:
少量的农田、撂荒地集中在下川和东川两个中山平谷内,其中撂荒地占总用地面积的8.4%;
这两个谷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聚民地。
规划范围内用地性质参见下图:
5、基础设施现状
规划范围内已有电力电信服务覆盖。
下川有一处给水站,提取地下水,提供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6、道路交通分析
场地内有唯一一条车行路,将东川、下川两个大面积谷地与外界路联系起来。
道路宽度约4.5米,路面破损较严重,规划场地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相对较差。
场地内有大量田间路,山路,这些道路是当地居民在长时间生活中摸索的较省力的路径,可以作为旅游区内各区块间最为便捷、安全的步行浏览路。
二、规划区资源条件分析
1、文化资源
沁水历山部分,舜王坪、下川、东川一线,是今后旅游度假的核心区域,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首先,这种特色表现为当地的虞舜文化崇拜。
历山主峰舜王坪,因传说舜帝曾在此躬耕而得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先秦时的《山海经》、《尚书.禹贡》等历史文献就有详实记载。
《史记》记载:
“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
又“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说舜在历山耕治,使当地风气大变,互相谦让;
“斩小龙、杀蜘蛛、驱瘟疫、种草药、除民害”,说舜治理历山时,立了大功,受到赞扬。
当地有大量的地貌地物景观已经被附会了有关虞舜的传说,而且几乎各个村落都有舜王庙遗迹遗存,说明虞舜文化、虞舜崇拜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体现在下川文化遗址上。
下川文化遗址位于沁水县下川村西南,在纵横二、三公里的范围内,很容易便能发现人工制品的石器,比较集中的地点有16处。
这些地点由于地理位置的相互连接和文化性质的一致,故把它们视为同一文化。
又因下川一带石器丰富,地层保护较好,即作为这些地点的代表,名为“下川文化遗址”。
它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个重大发现,属于旧石器时期末期的细石器文化,是我国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开展农耕生产的文化,,同时也是其他文化的发掘研究对比标本文化。
再次,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表现为当地的原生态农耕文化。
当地的农耕生产活动基本保持着工业化时代前的生产模式,当地的生活节奏、内容,劳动工具、技能,生活工具、建筑、社会关系等等,都保持着朴实的原生态状态。
经过问询调查,绝大多数原生态山地农耕生活、生产的场景、活动都能得到恢复,这与其他地区农村生活的风貌霍然不同,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生态资源
规划范围内的生态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植被面积分布广,种类多。
其中种子植物1400余种,木本植物5000余种,其中大多是别处不多见的中草药材。
国家保护植物有红豆彬、领春木、连香树、青檀、翅果油杉等11种。
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集中山地植被群落包括:
(1)木本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和中山区。
森林上限海拔2000米,其中中高山在1400米以上多针阔叶混交体,以下为针叶林和疏林密灌。
(2)草灌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中山区和中山区。
(3)草甸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于河谷低凹处,经青蒿、沙草、苔藓等为主。
此外,海拔2358米的历山舜王坪还有草甸植物。
此外,规划范围内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区开展生态修学游、度假休闲、养生等游憩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3、旅游资源评价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18972--2003)等级划分,近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得分值域≥90分,将旅游资源从高到低分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本规划对此等级不予罗列)。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
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本规划资源评等级的评定,继承了《沁水县舜王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对当地景观资源的研究结论,并加以整理而成,详见表一、表二。
表一:
沁水历山资源分级评价
分区
评价项目
资源要素价值(85分)
资源影响力
(15分)
总分
等级
附加值
评价因子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30分)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25分)
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
完整性
(5分)
知名度和影响力
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元)
10分
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3分)
历山
25
18
15
10
5
86
四级
3
历山野生动物
28
13
7
89
历山野生植物
27
历山原始森林
19
14
历山清新空气
12
71
三级
历山气候
21
74
舜
王
坪
舜王坪
4
83
斩龙台
8
9
2
44
一级
千层饼
42
大节头岩
小节头岩
犁沟
38
石海
垂直地带
17
82
亚高山草甸
73
三极
舜王庙
20
灵芝、猴头、黄岑、党参等
22
24
79
木耳等野生食用菌
6
95
五级
西
峡
西峡
52
二级
地上龙宫
石狮蹲坐
牧童牵牛
小桥流水
猛虎观天
鹦鹉落壁
一线天
43
珍珠帘
37
石兽图
11
33
中流砥柱
31
大树盘根
39
万佛崖
1
34
猴山石棺
关公劈石
东
东峡
飞来石
七彩石
见缝插针
35
木石姻缘
飞天瀑布
牛头山
碧水潭
鬼门关
47
12生肖壁
48
莲花状
下
川
下川遗址
84
-3
下川人民公社旧址
46
标本馆
16
下川居民
腰掌村丁香树
61
邓小平纪念处
66
东川民居
山地农田
表二:
各级旅游资源数量统计
优良级旅游资源
普通级旅游资源
数量
29
名称
历山、历山野生动物、历山野生植物、历山原始森林、舜王坪、垂直地带性、灵芝等中药材、下川遗址
历山景区清新空气、历山景区气候、亚高山草甸、石海、舜王庙、邓小平纪念处、腰掌村丁香树
从整体上讲,历山沁水部分旅游资源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其中主要是山丘型旅游地、林地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物栖息地、峡谷、岩壁与岩缝等。
另外,人文旅游资源则主要是文化遗址遗迹、舜文化等。
沁水县历山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在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8个景类中,历山(沁水)占7个。
其中,属于自然旅游景系的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四个主类。
其中有洞穴、奇特与象形山石、瀑布、泉、森林、草地、古树名木、珍稀动物、气候天象等景观;
人文旅游景系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三个主景类,主要是史前文化、关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寺庙、居民、民俗风情、中草药材、土特产品等。
通过对沁水历山旅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调查,还可以发现当地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错,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相交织。
这一特征增加了历山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三、规划区市场分析
1、市场需求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出游能力明显改善。
同时,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更促进了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
从近年来国内游客的消费需求分析,游客的消费行为日趋理性,旅游消费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
(1)人们对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增强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大,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强列。
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第一代的“生态观光旅游”向第二代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过渡,现在人们更加趋向于选择在旅游地住下来,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第二居所的方式进行旅游,而告别以往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
(2)小汽车家庭自助出游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有车族会自发组成大量的自驾游群体,这必将成为日后旅游的一大主力军。
有车族们往往会在300公里到5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选择旅游地,而沁水县距太原、北京等地在这一范围内。
随着沁水县交通条件的日趋完善,前来沁水历山的自驾游团体必然会增多。
(3)适应整个社会的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会给旅游业创造一个巨大的“银发市场”,这一消费群体会把生态环境作为选择旅游地的首要目标,他们往往会选择在生态环境优越的乡村,在那里开展暂住式的游玩,以此来实行所谓的健康“洗肺工程”。
这一群体的消费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对聚集人气和宣传景点方面会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4)适应对下一代教育投入的加大
现在人们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越来越高,以素质教育和旅游度假的形式来教育子女认识自然、解读历史等也日渐成为众多都市人的选择。
(5)近距离度假旅游
随着双休日和旅游黄金周的推出,国内居民外出旅游度假成为时尚。
但由于受“闲”与“钱”的限制,多数游客选择就近游览,部分游客会以两天到两天半的时间考虑出游目的地,而沁水历山旅游区对周边城市的近距离度假极具吸引力。
2、沁水历山旅游区旅游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沁水历山旅游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是尚未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每年旅游旺季有一定规模的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但通过旅行社有组织的组团游客极少。
客源市场主体仍是省内近距离的游客。
因此,从市场发育来看,本旅游区旅游业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该区的旅游产品特征看,和省内已经开发的景区相比,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旅游区内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壮观的自然景观,特别是原生态农耕文化这一题材,必将大大提升该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也必将成为“将该旅游区打造成一个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融合的、符合现代人消费需求、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大型旅游区”的原动力。
3、潜在客源市场
根据《沁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沁水县舜王坪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中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统计分析,承接其市场拓展构想,坚持充分发掘利用已有市场,适度超前规划,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三级旅游市场的结构体系:
一级客源市场
包括长治、临汾、运城、阳城、泽州等县市,沁水历山旅游区基本被上述城市所环绕,空间距离在100公里以内。
以当地的道路交通条件,规划场地基本属于上述城市的两小时交通圈内,可以发展针对这些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产品。
二级客源市场
3—4小时交通时间的周末度假客源市场。
依据当地以及周边交通设施水平考量,这一度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沁水 历山原 生态 农耕 文化 休闲 旅游区 修建 详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