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99156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67.71KB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
《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所谓大众媒体,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问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广播、电视、因特网等诸形式【1】。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是人们接触最多、传播信息范围最广、最为普及的工具。
大众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传递迅速、纷繁复杂、具体形象、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导向性强,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面前,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正如传播研究学指出的一样:
“大众媒体已经具有了比较稳定的受众群体。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大学生是大众媒体受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在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大众媒体是一种充斥全部时空的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教育手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
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
他们要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却又依赖权威;
他们的可塑性极强却又易受暗示。
因而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大众媒体的影响,而且其影响往往令人震惊。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众媒体已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形成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3】。
在这一环境中,大众媒体凭借自身优势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发挥了导向功能,其中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
虽然总体上我国的大众媒体在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上是利大于弊,但具体到一些媒体,由于价值导向上的失误,使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和混乱,甚至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正视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优势,限制大众媒体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已是刻不容缓。
一、调查研究的样本结构
2012年5月9日和10日这两天,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青海大学各院系学生进行了“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抽样调查,其中,问卷共印发200张,回收194张,有效问卷194张,有效回收率为97%。
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性别:
男生80人,占样本总数41.2%;
女生人114,占样本总数58.8%。
(2)调查样本中,大一有78人,占总数40.2%;
大二有43,占总数22.2%;
大三有52人,占总数26.8%;
大四有20,占总数10.3%;
由于大四的学生大部分出去实习或者找工作,因此参与的人并不多。
(3)分工:
问卷的设计:
向晓
问卷发放与统计:
肖奇莲、雷张涛
写报告:
二、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调查发现,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
大众媒体传递的信息是经过严格筛选的。
现实生活中,大众媒体所发布法律政策、道德守则等强制性或非强制性规范,为受众提供了各种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
大众媒体提供的具有内在倾向的信息,往往体现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由于大众媒体肯定社会某些行为的价值意义,而促使大学生对这些行为及其主体进行仿效,并进一步植入深层次的价值观念之中,同时,大众媒体对某些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的社会行动和社会行为的公开性揭露,使大学生取消和反对某种不良现象,纠正某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些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二)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具有整合作用。
当今世界,大众媒体具有大众化、非目标化、单向性、区域性信息传播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性和全球化传播的特点。
这种变化,使受众与大众媒体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加深了社会成员对于自己以及社会的认同感以及对于社会价值
的遵从,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得到很好的统一,从而达到协调社会的作用。
另一方面,受众可从大众媒体中筛选各种信息,甚至还可以自行控制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大众媒体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大学生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身,也使社会加强了对大学生的了解,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将更加直接、更加频繁、更加广泛。
正是通过双向的沟通与交流,大众媒体使大学生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凝聚起来,使处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交往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念得以整合,促进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
下图是媒体中的公益广告是否对大学生有影响。
(3)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主体角色的确立具有定位作用。
画图:
“您对大众媒体对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甘露露等人的看法是”,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由下图看出:
37.63%人认为他们很具有代表性,凸显了目前的一些现实情况;
21.13%人认为他们只是想搏出位,想要自己出名而已;
而22.16%人则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对他们没影响;
最后22.68%认为,这是他们私事,无需放大给观众,造成不良的影响。
大众媒体利用自己特有的优势,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因此,人们要表现自己,反映自己的需求、愿望、体会、经验和问题,求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都不得不借助于大众传媒的理解、同情和支持。
大众媒体成为个人确立某种社会地位的最便捷的桥梁,因而特别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实现某种社会表现的需要。
大众媒体能够赋予大学生某种社会地位或角色,而这种角色或社会地位通常是社会所希望的,通过这种角色或社会地位的赋予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选择。
(4)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评价作用。
大学生人生经历浅,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具有不成熟性和可塑性特点,个体理性选择能力和辨别善恶能力较弱,在价值观的选择和取舍,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中易人误区。
大众媒体通过发布和传递蕴涵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组织和人物类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准则,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重新评价、选择和认可。
通过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来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形成正确的理念和价值取向【4】。
也就是说,大众媒体起到了对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做出新认识和评价的作用,从而加速了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
对于“这些年来,媒体陆续报道批判了一批贪官污吏,并因此表现出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担忧,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人,52.06%认为这暗示出社会的阴暗,没有被揭发的社会蛀虫还比比皆是,确有必要担忧;
28.35%人则认为社会总存在不和谐不光彩的因素,少数几个报道并不能成为判定整个社会的标准;
还有12.89%人觉得媒体的报道只是事实,我们接受事实就够了,对于媒体的态度只作为参考;
而最后1.55%的学生对此事没有任何态度。
三、大众媒体低俗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尽管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媒体也无法避免商品规律的影响。
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商品主义的过度追求,不可避免地导致有些大众媒体产生低俗化的现象。
大众媒体低俗化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娱乐化倾向。
为争取大众收视率或点击率,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市民化、平民化,表现出了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
通过“戏说”,改编历史题材和经典作品,歪曲历史,错误引导。
二是庸俗化倾向。
有的栏目和节目津津乐道于个人隐私、追星捧星、绯闻猎奇等等,不少广告为求效应不惜使用低俗化语言,色情生活凭借网络的推波助澜而被送入大众的视野,价值取向不健康,舆论导向不正确。
三是媚俗化倾向。
影视作品中无病呻吟的太多,过分强调感情戏,或者是畸形恋情、婚外恋等不正常情感。
有的媒体宣扬腐朽落后思想的封建文化、宣扬享乐纵欲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宣扬暴力凶杀内容的低俗文化,在是非取向上脱离了大众的正常情感和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诱导受众精神衰落、信仰迷失、欲望膨胀,甚至导致社会理想价值的缺失,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背离【5】。
大众媒体低俗化倾向,使媒体承载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这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大众媒体的低俗化使大学生价值判断感性化。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
诺埃勒·
诺依曼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传媒提示或强调的即使是少数人或不公正的意见,也会被受众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引起“沉默的螺旋”的启动,使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的舆论的产生【6】。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
”大众传媒低俗化信息的密集传播,使大学生容易把娱乐、消遣、休闲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化视为时尚,价值判断容易失去自我。
在关于“您购买商品时参考过相关广告吗?
”
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12.37%的学生很注重;
更多51.55%的学生偶尔参考28.87%的则是了解一点,但不参考;
最后6.70%不理会,而在对于“您对哪种节目感兴趣”时,图下清楚地反映了:
大众媒体所营造的充满低俗化的虚拟环境,在大学生的意识活动中替代了真实的现实环境本身。
有些大众媒体生产的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影响了大学生对客观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使大学生的成功观具有利益驱动性,精神生活具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物质价值取向。
(二)大众媒体的低俗化使大学生价值主体自我化。
大众媒体制造过分追求个性、崇尚自主的低俗化的时尚,虽然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推进了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这种主体意识,对于急切想抓住时代提供的机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转化为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7】。
互联网独特的“人机对话”的交流方式,使大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呈现出分散化和自我化,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就在“您一接触大众媒体的首要目的”问题中时,从上图可以得出
浏览新闻,搜索资料、学习,娱乐,购物
四、大众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功能的完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但其中许多大学生信仰淡漠,精神空虚;
部分大学生唯我独尊,丧失理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令人忧虑!
如果让其放任自流,将会给大学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大众媒体的负面价值影响功能加以限制和消除。
(一)纠正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文化产品和商品的关系问题。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具有艺术性和教育性,同时带有娱乐性。
它可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领域里流通;
它既要受艺术创作规律的制约,又要受价值规律的调节;
它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因此,文化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不能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惟一目的。
如果文化产品一旦滑向商品系列,以商品的属性代替艺术的属性,文化产品也就失去了其本体的价值取向【8】。
一些文化人以商品为幌子,唯利是图,无视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和教育性,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
言论和文艺创作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因此,那些丝毫不受限制地宣扬不健康内容的行径,危害社会,毒害大学生,是社会决不能容忍的,必须加以限制。
这也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乐导向。
(二)要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管理与监督及要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传媒及其从业者将媒体承载的使命和责任抛至脑后,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污染。
大众媒体具有传播新闻信息、形成与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大众媒体在行使监视社会环境的职能时,其本身活动也必须受到社会的控制和监督。
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作出管理和规范,社会公众在舆论上给予监督。
对于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低俗化倾向要坚决制止,在制度上保证大众媒体正确的价值导向。
另一方面,“沉默的螺旋”理论告诉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制造、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关系到媒体的价值导向。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媒体从业者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
校园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学生刊物等是大学生喜爱的传播媒体。
校园媒体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具有活跃的组织、活跃的思维、活跃的氛围,在学生中存在,并在学生中发展。
由于校园媒体发挥着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亲近感,营造一个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媒体育人氛围,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同时,校园媒体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吸引力、感染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使校园媒体与广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发挥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作用。
(四)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
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的使命,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个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事实证明,多年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
通过投身现实生活和改革大潮,通过了解社会与国情,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促使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现实,从而认识自我,在追求自身价值过程中,确立符合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观【9】。
“对于当今媒体,您觉得在哪一方面最应增强:
真实性道德性,教育性,品位,专业性,其它,
五、结尾
总之,如何限制和消除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的正面价值导向功能,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各种专门的或非专门的限制和消除渠道,使大众媒体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履行对社会对公众的义务和责任,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
六、参考文献
【1】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15.
【2】胡正荣.传播学导论[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6-77
【4】、【5】吴锡存.大众传媒低俗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A].江苏:
JIANGSUHIGHEREDUCATION1003—8418(2006)03—0120—03
【6】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29.
【7】吴锡存.大众传媒低俗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A].江苏:
1003—8418(2006)03—0120—03
【8】刘伟.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导向功能的偏离与完善2008-04-2115
【9】肖琼英.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
(1):
23-28
【10】李大敏.论大众传媒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青年大众[J].新闻知识,2001,10(5):
47-48
7、相似文献
1.期刊论文张芸.王芳广告低俗化现象探析-经济论坛2006(1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
在传媒发展改革进程中,受经济利益的冲击,一些媒体的传播内容出现了低俗化倾向,低俗化广告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
广告低俗化不仅误导消费者,而且损害媒体声誉,极大削弱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公信力。
2.学位论文陈凌云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思考2008
近几年来,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频频出现,传媒低俗之风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大众传媒低俗化的表现方式。
笔者认为,大众传媒低俗化包含以下八个方面:
即西方文化渗透,冲击主流阵地:
广告虚假不实,假借公益科普;
历史随意解读,人物重新塑造;
宣传恐怖暴力,追求新奇怪异;
挖掘明星隐私,爆料奢靡生活;
色情内容泛滥,偷拍走光成风;
封建迷信抬头,新瓶装入旧酒;
漠视世间苦难,煽情多于责任。
阐述当前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特点:
传播载体多样化、产生原因复杂化、受众人群年轻化、毒害程度加深化。
然后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大众传媒低俗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导致未成年人人生观出现功利主义倾向、审美观出现模糊单一倾向、导致未成年人人格发展产生游离化倾向、导致未成年人行为能力出现异常化倾向、导致未成年人的不良反应甚至走向犯罪。
同时阐述了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影响的原因:
西方强势文化渗透是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的国际背景;
传媒业市场化运作是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经济根源;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是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的主要原因;
政府监管不力是产生大众传媒低俗化的重要原因。
3.期刊论文孙宣君.孙飞我国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透析-新闻界2005(4)
中国大众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①,它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与休闲娱乐等需求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伴随而来,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低俗之风呈不断蔓延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对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阻碍。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遏制大众传播中的低俗之风,对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加以治理。
4.期刊论文巴晓芳大众传媒"
低俗现象"
成因及出路-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3)
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
如今,大众传媒出现严重的低俗化倾向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甚至以"
低俗化"
名之。
某种现象一旦"
化"
了,说明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深远。
而传媒低俗化还具有内容粗俗、影响不良,个别甚至有诲淫诲盗之嫌。
这也就是当下大众传媒低俗现象的显著特点。
5.期刊论文万舒.张晨.袁晓斌论传者媒介素养教育-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当前我国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状况不令人乐观,大众传媒的低俗化现象给受众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入手,这就需要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建立完善的媒介保障制度等,以促进传媒的健康发展以及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6.期刊论文叶奕.YEYi当今传媒低俗化的深层原因及其治理-云梦学刊2009,30
(2)
近年来,由于传媒竞争的加剧、传播观念的扭曲、传媒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监管的缺失,传媒低俗化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治理传媒低俗化,应将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传媒自律、行业规范、公众监督以及提升公众传媒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
诺埃勒-诺依曼(E·
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一词最早见于伊丽莎白·
诺埃勒-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她在1980年《沉默的螺旋: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SpiralofSilence:
PublicOpinion-OurSocialSkin)》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观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的意见者转向“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根据诺依曼的观点,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意见环境”的形成来自:
所处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而后者的作用更强大。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揭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从舆论学和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假说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个假说中的“舆论”(publicopinion)与传统的舆论概念不同,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说是“公开的意见”。
由此不难看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这一点,诺依曼本人也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社会的皮肤”:
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不仅如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第二,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这里所反映的“强大影响”已经不止于认知阶段,而是包括了“认知→判断→行动”的全过程。
这个假说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 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