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做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989893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7.18KB
大庆油田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做法Word下载.docx
《大庆油田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做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油田科技自主创新的内涵与做法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研课题立项——坚持“冷热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
冷热结合,既搞好实用技术攻关,又注重基础理论研究;
内外结合,既考虑本土勘探开发的需要,又面向市场发展“走出去”的技术;
远近结合,既大力开展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攻关,又超前搞好战略储备技术研究。
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安排,把冷的做热、热的做火,内的做精、外的做强,近的做优、远的做实,实现油田科技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配置油田科技力量,加快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分类别、分层次组织实施。
对公司重大核心技术,坚持自主研发、原始创新;
相关配套技术,坚持合作研发、集成创新;
现有成熟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再创新。
几年来,公司在原始创新方面,发展完善了大型陆相沉积砂岩油田分层开采、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和化学复合驱油等技术;
在集成创新方面,发展形成了低深难领域勘探目标地震准确识别、多学科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等技术;
在引进消化再创新方面,发展形成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螺杆泵采油、微地震井间监测、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等技术。
其中,“低深难领域勘探目标地震准确识别技术”,集成配套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采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复杂勘探目标叠前深度偏移、井约束地震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和油气检测,以及地质体精细描述等适合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复杂勘探目标准确识别技术,并有4项关键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该技术的应用,为庆深气田探明储量1000亿方,为中浅层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2亿吨、为海拉尔盆地探明储量1亿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
“螺杆泵采油技术”,1985年从国外引进后,由于在大庆油田适用性差,经常出现断杆、漏油等现象,近年来通过对其工艺进行全面改进,形成了大中小排量系列螺杆泵、专用系列防断脱抽油杆、无渗漏低矮型驱动装置、螺杆泵井工况分析、诊断及监测4项核心技术以及10项配套技术,较好地满足了水驱、聚驱采出液举升的需要。
该技术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授权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18项。
截止2006年9月,大庆油田在用螺杆泵井数2249口,并以每年500口井的速度增加。
同抽油机井相比,平均泵效提高20个百分点、系统效率提高15个百分点,节能效果显著。
“十五”期间,应用螺杆泵累计节电4亿多度,仅此一项节约生产成本1.95亿元,节省举升运行成本4221万元。
目前,大庆油田螺杆泵举升技术,已在国内吉林等9个油田以及哈萨克斯坦、印尼、苏丹等国家推广应用了539口井。
科技创新目标——坚持“科技管理走市场化、开放化之路,科研攻关走特色化、国际化之路,技术发展走产权化、产业化之路”。
主要是从大庆油田实际出发,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技术系列。
具体是有针对性地发展好四个层面的技术:
对国际领先的大型陆相沉积砂岩油田分层开发技术、高含水期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聚合物驱技术,通过配套完善,使其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对国内领先但提升潜力很大的剩余油描述技术、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套损井修复技术、电潜泵螺杆泵举升技术、油藏管理信息化技术、化学复合驱技术、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通过创新发展,使其达到国际领先;
对目前还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套损预防、低渗透油藏工程评价、低渗透油藏压裂酸化、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微生物采油、蒸汽吞吐开采等技术,通过加快攻关,使其早日成为优势技术;
对需要抓紧攻关的裂缝潜山油藏开发、深层天然气开发、复杂结构井开采和稠油开采等技术,通过采取超常规的办法,使其尽快赶上。
几年来,公司在加快创新油田勘探开发重大核心技术的同时,以技术拓市场、以技术换资源取得了长足发展。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已进入伊朗、印尼、委内瑞拉等7个国家和地区,三次采油技术已进入哈萨克斯坦肯吉亚克岩上油田、北布扎奇油田和阿曼国家石油公司。
特别是2005年成功收购了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并与安哥拉签订了区块勘探开发协议,外部市场收入已从2000年的4698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6.4亿元。
(二)高效的组织方式
“十五”期间,针对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到许多学科、专业和部门,需要多方配合、协同攻关,公司积极探索高效的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对重大科技项目全部实行课题制管理,并配套完善了《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制管理暂行办法》、《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断扩大了推广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使课题制这一目前被广泛推行的科技研发管理模式,在大庆油田真正生根、开花、结果。
公司实行课题制管理的项目主要有三类:
一类为配套技术研究项目,二类为储备技术研究项目,三类为单项重点研究项目。
课题长的确定:
打破系统、单位及职称、资历等界限,在企业内部进行公开招聘。
其中,一类项目的课题长,在课题承担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由一级课题负责人逐级择优推荐;
二、三类项目的课题长,由课题承担单位择优推荐,经公司技术发展部资质审查合格,专家组评审通过后确定。
课题长的6项权利:
项目成员选聘权、科研经费使用权、奖酬金考核发放权、外协单位推荐权、外委加工申请和单位推荐权、材料采购计划制定权。
课题组人员的结构:
项目长1名;
技术骨干20%-30%;
项目研究人员70%-80%,实行跨单位、跨部门、跨专业管理。
课题长及成员的待遇:
在从事项目研究期间,除享受原工资、奖金和技术岗位的待遇外,按项目级别分别享受不同档次的年度奖酬金。
为保证课题制落到实处,公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项目组织实行总师负责制。
公司技术发展部、课题承担单位、课题长和课题组成员,层层签订课题研发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工作量和考核指标,并严格按照合同进行季度、半年和年度考核,按照半年和年度考核结果兑现。
目前,公司已对125项重大勘探开发项目实行了课题制管理,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激活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加快了重点项目的攻关进程。
科技计划完成率由95%上升到99%,科技成果的优秀率由60%上升到87%。
一大批实行课题制管理的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其中,《大庆油田低深难领域勘探目标地震准确识别技术》获2006年黑龙江省唯一的科学技术特等奖;
徐深气田发现及勘探技术、中区西部三次加密与三次采油结合现场试验等11项成果,获油田公司技术创新特等奖。
(三)开放的科研环境
在科研攻关中,公司强调以我为主、自主创新,但绝不搞自我循环、孤军奋战,而是树立开放的研发理念,强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意识,积极巧借外脑、大胆引智、联合攻关。
公司所有科研项目都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有些重大课题面向国内外招标,关键的课题骨干也面向全社会招聘,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研“造血”功能。
我们深信,一个组织引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增强系统的活力;
科技创新在于互动,互动才能激起思想的火花,带来脑力的激荡,形成创新的源泉。
“十五”期间,面对油气勘探开发触及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公司本着优势互补、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产权保护的原则,坚持强强联合、借脑引智、开放研发,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新墨西哥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近百所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合同为约束,充分发挥外部合作方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勘探方面,与石油大学联合开展的“海拉尔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为这一地区的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与吉林大学、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联合开展的“松辽盆地滨北构造、沉积、烃源岩评价及油气运聚成藏研究”,为重新评价滨北地区油气勘探潜力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三次采油方面,围绕加快推进三元复合驱和二类油层聚驱矿场试验,与中科院化学所、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大学、石油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了“低/无储层伤害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及合成”、“新型高效聚合物分子设计及合成”、“新型驱油体系驱油机理研究”、“物理化学渗流特征和规律研究”、“剩余油分布数字化定量描述基础研究”、“化学驱精细模拟方法研究”等,并针对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等技术难题,通过招标的形式,与6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联合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指导了表活剂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
在深层天然气开发方面,与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及廊坊分院、石油大学、吉林大学、西南石油学院等院所,联合开展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成岩演化”、“升平-兴城气田火山岩储层岩性岩相综合描述”、“兴城-丰乐地区深层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储层研究”、“升平气田营城组储层裂缝发育带预测”、“兴城气田营城组储层裂缝发育带预测”、“升平-兴城气藏气井产能与储层动态描述”等项目攻关,使徐深气田开发前期评价和技术准备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
(四)共享的知识平台
知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有了知识的创新与积累,才能推动理论的创新,带来技术的进步,进而形成现实生产力。
实践中,公司视知识为最宝贵的资源,将技术,以及理论、认识、经验、教训、信息、情报等其他对技术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资源,全部纳入知识管理的范畴,切实加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力度。
知识资源开发——隐性知识显性化。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6年来,积累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这些都是指导我们继续创新的宝贵财富。
但其中有很多集中于老专家的脑海里,如果不及时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隐性知识固化为显性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自然散失或折耗。
为此,公司启动了“油田老专家知识传承信息库建设”,通过对老专家的理论、认识、经验进行搜集整理,以文本化和电子化的方式加以固化,使其得到了很好地传承。
同时,为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公司还创办了《石油地质与开发》、《油气田地面工程》和《国外油田工程》三个国家级刊物,以及《采油工程》、《油田节能》两个内部刊物,并采取举办技术研讨会、论文发布会、“五小”成果评审等方式,不断促进了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总结交流。
知识资源利用——情报信息网络化。
知识资源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创造更大价值。
为此,公司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围绕建设“数字油田”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各类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主要是搭建了三个平台:
一是生产管理信息平台。
建成了覆盖全油田6000多平方公里的计算机网络,先后开发应用了油田勘探、开发、地面工程等数十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查询、浏览、预警的实时化和可视化。
二是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平台。
为把信息孤岛集成信息大陆,开展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建设,建成了油田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了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
此项目已在国内部分油田试用推广。
三是科技信息及成果共享平台。
建立了由公司主站和勘探、开发各专业分站组成的石油科技情报信息系统,以及一套完整的科技成果档案,实现了企业内部科技成果及信息的高度共享。
知识资源保护——技术成果专利化。
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在知识产权培训方面,先后举办了12期知识产权培训班,强化了科研和管理人员的产权保护意识和业务技能;
在知识产权审查方面,加强了对外论文发布、技术交流的保密审查,规范了外协科技合同知识产权归属条款,并要求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做出“敬业限制承诺”;
在核心技术保护方面,确立了1500多项公司核心技术,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积极实施国外专利申报,目前公司处于国际最前沿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等三项技术发明已在美、俄、英等国申报了专利保护。
公司成立以来,共取得国家专利1213项,其中发明专利377项。
同时,建设了专利文献共享平台,对公司及所属单位获得的全部专利文献,建成了电子文档数据库,上载到母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信息门户网站,相关人员可在企业网上随时查询到公司全部专利信息。
(五)全员的创新氛围
在一个组织里,重视创新的人越多,创新的氛围就越浓;
参与创新的人越多,创新的力量就越大。
加快油田科技自主创新、持续创新,关键是要营造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调动起来,把各个群体都发动起来,形成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进而推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实施全员创新,是大庆油田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油田开发建设初期,余秋里、康世恩等第一代油田领导人,就在全油田组织开展了“全员抓地质”、“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公司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从打造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出发,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以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创新实践,组织领导干部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把创新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事关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上;
技术人员结合油田科技发展的实际,把创新的重点放在攻克油田生死攸关的“瓶颈”技术难题上;
广大员工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上,从而在公司上下营造了一种“创新并非科技人员专利”的浓厚氛围,使人人都有创新的责任,人人都有创新的压力,人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人人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创新做贡献。
公司第四采油厂第二油矿五区四队高级采油技师何登龙,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攀登技术高峰。
多年来,他解决油田生产难题170余个,提合理化建议85条,取得技术革新等“五小”成果59项,累计创经济效益800多万元,他发明的“绷绳耐磨器”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此外,他还编写了300多万字的岗位员工培训教材,起草的《更换抽油机零部件标准》,是大庆油田第一个由工人编写的标准,并作为主要编写人参与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抽油机安装工》、《采油工》、《注水泵工》等培训教材的起草。
何登龙同志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但他以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向知识型、专家型员工的转变,对于引导和激励广大员工投身油田科技创新实践,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为此,公司把他命名为“永攀新高的工人技师”,选树为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大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发动广大员工学习他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了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公司成立以来,共取得技术革新和“五小”成果2万多项,累计创经济效益4亿多元。
(六)长效的动力保障
油田科技的持续创新,需要有长效的动力机制作保障。
实践中,公司着眼于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大力推进科技管理配套机制建设,重点建立了五个机制:
一是以提升研发层次为宗旨的科技投入机制。
公司确立了科技投入优先的原则,在成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公司科技投入逐年增长,投入资金完全到位。
油田公司成立以来,累计投入科技经费158亿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同时,在科技资金使用上,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方面,对公司级重大配套技术和重大现场试验予以全力保障,真正把科技投入的方向锁定在挑战油田勘探开发技术极限上;
另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投入,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施及设备的基础上,按照国际研发中心标准加快引进和配置,全面推进高含水油田水驱技术、三次采油技术、岩性油藏及深层火山岩勘探开发技术、生产测井及试井工程技术、地面工程设计技术等五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主体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目前勘探地质、三元驱表活剂、微生物驱油、分层开采、机械采油等25个重点实验室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
五个研发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公司开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质检评价、生产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高效平台,而且加快了拔尖人才培养,扩大了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公司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以全过程控制为目标的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保证科研攻关的顺利推进,公司从理顺程序、规范流程入手,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控制。
加强规划管理,由公司技术发展部根据生产单位、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提出的技术需求,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技发展初步规划,其中重大配套项目占20%,全局性生产急需项目占60%,基础性、储备性项目占20%,经专业技术委员会审查后,提交公司技术委员会审定,确保科研与生产紧密融合,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加强立项管理,对于列入公司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由公司技术发展部会同各专业技术委员会,严格项目开题论证工作,对拟开题项目的攻关思路、技术攻关路线及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综合评审,并依据量化评分结果提出评审意见,对于不具备开题条件的项目暂缓开题,从而确保了开题立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检查验收的可操作性;
加强实施管理,对于启动实施的科研项目,特别是重大现场试验,要求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由公司技术发展部负责审查,报经公司专业技术委员会审定后实施,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评估制度,全面评价方案执行情况,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加强验收管理,项目完成后,由公司专业技术委员会组织验收,技术发展部和相关部室负责筛选工业化应用项目,并组织推广应用和后评估,项目验收和后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方案实施、经费使用、成果的创新性、效果及效益等,依此对科研项目的实施情况做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
三是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重奖激励机制。
人才潜能竞相迸发之日,就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时。
为了有效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公司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智力、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创新环境。
公司做出决定,科研人员可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拿酬金,通过取得“高含金量”成果获重奖,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得提成,核心技术骨干每年还可享受500~5000元的技术津贴。
近年来,公司先后对为科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7名科技人员,给予了小汽车或20万元的奖励,对荣获公司技术创新特等奖的11个项目给予了100~200万元的重奖。
同时,公司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成长激励相结合,先后向321名科技人员授予了功勋员工、杰出员工、科技标兵和青年创新创效英才等荣誉称号,让他们成为全油田广泛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使科研人员提高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更重要的是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导向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加快了科研攻关的进程。
四是以提高科技贡献率为目的的成果转化机制。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公司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对自主研发的重大技术成果,开辟专门的工业性矿场试验区进行推广,根据试验情况配套完善相关技术,不断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以尽快形成生产力;
对油田急需的外部成熟技术,切实加大引进力度,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列入推广计划。
同时,为鼓励科研人员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制定出台了《科研成果推广效益提成奖励办法》,对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科研成果,根据其在油田推广应用三年内取得的经济效益,按1~3%的比例提取专项资金进行奖励。
“十五”期间,公司共推广科研项目360项,对其中140多项科研成果实行了效益提成,共奖励1.1亿元。
五是以促进人才成长为根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人是科技创新诸要素中最活跃、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公司坚持营造环境聚人才、加大投入育人才、创新机制用人才,为加快油田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突出抓好科技人才的成长通道建设,在国家规定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序列外,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从技术骨干、技术带头人、技术专家到资深专家的四级成长通道,并实行评聘分开、动态管理,从而搭建了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平台。
突出抓好各类人才的能力培养,立足培养和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拔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建立了学术报告厅,每月聘请院士和业内知名专家就科技发展趋势讲学;
建立了全国首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有31名博士后出站;
与国内高校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28人;
与国外6所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选派123人到国外学习深造;
建立“职业导师培养”制度,组织115名专家担任职业导师,与149名年轻科技人员签订师徒协议;
建立六个现代化的高级技工培训基地,定期举办各系统岗位技能大赛,考评技师、高级技师580人、技术能手210人。
突出高精尖人才的招聘引进,实行特薪引进人才,参照市场价位,制定特薪标准,吸纳引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年薪招聘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以一定的年薪,聘请专家学者为公司提供科技咨询,指导项目攻关;
合作借用人才,以项目招标为载体,面向社会,广募群贤,引进外脑,为我所用。
公司成立以来,共引进各类人才1844人,做到了来源多元化,老中青相结合,保证了科技队伍的有序接替和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公司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油集团公司高级专家24人,公司级专家85人,厂(分公司)级学术技术带头人738人,科技骨干2952人。
形成了一支学科齐全、专业配套的技术人才队伍,成为公司持续有效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在健全完善上述五项机制的同时,公司注重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引领和推动油田科技创新实践。
一是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引导科技人员继承发扬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和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强烈责任感和拼搏奉献精神,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队伍、锤炼作风;
二是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引导科技人员像老一辈石油科技工作者那样,树立“敢为天下先”和“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的胆识和气魄,敢于打破认识的局限,摆脱经验的束缚,消除保守的心理,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挑战世界级技术难题;
三是牢固树立实践观点,引导科技人员继承发扬大庆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坚持一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庆油田 科技 自主 创新 内涵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