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docx
- 文档编号:18985524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1.64KB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docx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案例范文
教案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道具,对教学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控教学节奏。
有了教案,老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优秀的教案设计对老师的帮助是非常大的,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柳毅传》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的写作技巧。
2、学习传奇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特点,了解本文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家长制度迫害妇女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个性和体现的思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导入课文。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
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
唐代称小说为传奇。
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
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
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
1?
神怪故事。
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着名作品有沉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
2?
恋爱故事。
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
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
《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
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
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李娃传》通过妓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
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
3?
侠义故事。
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
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
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
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
……
三、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轨迹:
小说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
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
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就是小说的起源。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的几个阶段
①古代神话: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最早的文学,几乎都是神话,其次是诗。
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篇有: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②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有生动的形象,有较完整的情节,促进了小说的孕育和形成。
主要作品有《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
一、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以《搜神记》为代表。
《搜神记》有《干将莫邪》、《南柯太守传》、《韩凭夫妇》等名篇。
二、轶事小说:
《世说新语》开我国轶事小说的先河,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和思想道德价值。
作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刘宋王朝的宗室。
④唐人传奇。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唐代传奇大都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都是名篇。
⑤宋人“话本”。
话本,即民间说书人所用的故事的底本。
《京本通俗小说》中的《碾玉观音》、《错斩崔宁》,《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董永遇仙传》、《快嘴李翠莲》都是“话本”名篇。
明代出现“拟话本”,《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是拟话本名篇。
⑥明清小说。
明清时代,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发展到了高峰,产生了大批不朽的名篇,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四、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①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
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
但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立体感。
如《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张飞,除了“忠”这一封建臣子的共性以外,就是有勇猛这个性格特征了,如丈八蛇矛,大吼三声,刚硬的扎须都是这一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
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
如《水浒传》,它包含了许多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与其它故事紧紧相连,一环扣一环,互相牵制,从而展示了农民起义的如火如荼的广阔画面。
③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
如《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草,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只六七个字,细致地描绘了两件生活小事,显示了两人对金钱权贵的不同态度,突出地表现了管宁蔑视金钱权贵,严于择友的品质。
④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我国古代小说原本就是“说书”,它的叙述方式,总是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看官听说”、“闲话休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古代小说典型的叙述语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人物个性,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生互动:
阅读小说要紧紧抓住情节、人物、和背景三个要素。
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书信。
请求传书,允诺传书,洞庭传书,传书的结果,组成了完整的故事。
2、情节曲折是传奇的鲜明特点,请结合课文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情节之奇?
柳毅入龙宫一段,传书的方式奇特,按照这种方式,果真见到了水府龙宫,见到了人世间没有的奇景,还见到了神龙世界的奇人。
(具体见课文)
3、思考作者这样构思情节有什么作用。
以书信为线索,又能突出人物性格,龙女托书柳毅,说明龙女不屈服于命运,想方设法要跳出苦海,寻求幸福;柳毅传书,表现了急人之难的侠胆义;钱塘君闻讯而怒,食婿除恶,表现了正直刚烈的特点。
4、课文以后的情节是这样的:
洞庭君感柳毅之德,设宴款待。
钱塘君提出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但因出语傲慢,遭到柳毅的严辞拒绝。
柳毅辞归,娶妻屡亡,乃迁居金陵。
而龙女于直感柳毅之恩,“誓心求报”,她闭户剪 发,断然拒绝父母欲她许配给濯锦江的小儿子的愿望,后知柳毅在金陵鳏居,乃化名卢氏女,由媒说合,与柳毅终成配偶。
夫妻感情甚笃。
谈起往事,柳毅方知卢氏即龙女。
后夫妻徙迁南海,复归洞庭。
5、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6、撰写课文故事梗概。
一日,柳毅下第还乡,路缝牧羊女,貌若甚戚者。
问其故,乃知龙女也,为无情朗所厌薄,又得罪舅姑,以致毁焉。
托书于毅。
慨然许之。
以水府深,遂叩通达之术,径引别东去,月余还家,诣洞庭,果如其言,由武夫揭水指路,数息至宫,会洞庭君,幸玄珠阁,须臾方临。
设拜后进书,哀吒良久,举宫悉恸。
钱塘怒食无情郎,龙女获救回宫。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小结。
龙女:
是一个美丽善良,追求幸福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要点:
不满父母包办,不屈从于命运,力求改变命运,
面对丈夫公婆的迫害,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要跑出苦海。
柳毅:
是一个见义勇为,扶弱锄强的青年。
是作品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全力歌颂的对象。
要点:
刚毅正直,有正义感,同情弱者。
他把代人传救人于危难看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显出他坦荡的情怀。
钱塘君:
是一个剪除恶暴伸张正义的勇士的形象。
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坦直莽撞,敢于承担责任。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石钟山。
背诵课文。
2.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揣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反对臆断、亲自考察的精神。
明白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重点、难点
“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
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解决办法
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
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
理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
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
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
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导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因事说理:
要“深思慎取”,要“尽吾志”。
苏轼《游石钟山记》又是怎样写的呢?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朗读
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类活用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
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
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庙(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宾短语)”的意思,可以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末准确表达“舟”作为状语的语法特点。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第一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六朝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
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
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
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
作者表明自己对李锐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
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
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
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
(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第二段写什么内容?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
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
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
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
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
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
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
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
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
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
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
“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
如果解释为前者,就会令人疑惑不解,为什么去的时候没发现“大石当中流”呢?
另外,“回”的本义是“旋转”“回旋”,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掉转”;现代汉语“回来”的意思,古代汉语一般用“返”不用“回”。
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
“微波人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
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
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
“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
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
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4.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
(用课文原话回答)
第一问:
“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5.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
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
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
“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
“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6.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以后,悟出什么道理?
在他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
在本段结尾,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各持什么态度?
(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第一问: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大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六、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资料,思考: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有哪些说法?
什么说法比较科学?
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
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
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
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
《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
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
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
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
《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
《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
《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
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
《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
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凋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
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四、作业
将本单元所学的词类活用进行整理。
高中语文《项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物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以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常规教具
【教学准备】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问卷调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作者介绍
幻灯片展示
三、情节简要回顾与结尾猜想
问:
整个故事围绕什么展开?
项链
问:
故事基本上可分为几部分,以“项链”为中心词来概括。
借――丢――赔――假
问:
哪个情节最为震撼人心?
结尾
问:
故事结尾“抖了一个包袱”,出人意料,奋斗了十年竟然就是为了这一挂假项链!
真相大白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你大胆推想,同组讨论。
估测可能结果:
a、得到全部赔款(可能性不大)
b、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坦然接受了,皆大欢喜
c、得到部分赔款,玛蒂尔德放弃了(可能性不大)
d、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索要赔款(可能性不大)
e、表示同情,但没有赔款,玛蒂尔德淡然处之
估测玛蒂尔德情感表现:
a、伤心难过,感到命运不公。
b、非常生气,抱怨对方未能提醒(可能性不大)
c、感到震惊,但很快调整过来,明白了生活的一个幽默,淡然处之。
d、百感交集以致精神崩溃、喜怒无常。
(可能性不大)
四、人物性格分析
过渡:
刚才同学们的各种设计都是基于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根据文本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玛蒂尔德。
1、问:
在借项链之前,莫泊桑对她有过一些介绍。
从首先外貌看,她长相如何?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让学生1读)
问:
莫泊桑说“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丽动人”意味着什么?
是通往上层社会,过上奢华生活的敲门砖。
问:
文中有没有现成的例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优秀 教案设计 案例 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