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炼油业回顾与展望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81457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47.89KB
中国炼油业回顾与展望文档格式.docx
《中国炼油业回顾与展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炼油业回顾与展望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化参股了大连西太炼厂及山东弘润石化等炼厂,新建了福建泉州12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
此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华锦炼厂有炼油能力600万吨/年。
截至2013年底,全国百余家地炼合计炼油能力为11740万吨/年(不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及已被中国化工、中国海油和中化等收购的地炼合计炼油能力5930万吨/年)。
其中,民营企业约90多家,合计能力约7920万吨/年;
地方国有企业(包括陕西延长)约10家,合计能力3820万吨/年。
其中,陕西延长拥有延安、永坪和榆林3座炼厂,合计能力1630万吨/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油品质量的快速升级,2013年地炼(包括国有与民营)新建成了一批加氢、催化裂化及柴油加氢精制等二次加工和深加工装置,深加工能力继续增长。
外资权益炼油能力仍为824万吨/年,占中国炼油总能力的1.3%,另有4家中外合资大炼厂项目现正在建设中。
(2)华中、华北地区炼能占比有所上升,山东成为全国炼能最大的省份
我国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华南和华东地区,2013年这四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炼油能力的29%、19%、17%和14%(见表),合计占78%。
我国已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
山东是全国炼能最大的省,其次为辽宁和广东。
2013年山东省炼油能力猛增1460万吨/年,达到1.37亿吨/年。
我国成品油流向继续呈“西油东进、北油南运和东油向西南推进”的格局。
由于我国炼油工业在扩能建设的同时着手逐步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近几年我国炼油能力的区域分布构成有了一定的变化。
2013年华中、华北所占比例同比有所上升,东北能力占比下滑,西南能力上升。
目前,环渤海湾(包括山东、辽宁等)、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炼能分别为2.63亿吨/年、0.9亿吨/年和0.89亿吨/年,分别占全国炼油总能力的42%、14%和13%,合计为70%。
2.
炼油业全年运行总体趋稳,但炼能过剩问题凸显
2013年,受国际油价高位震荡运行及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的影响,我国原油加工量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原油加工量为4.78亿吨,仅较上年增加1067万吨,同比增长2.3%,增速较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连续两年下滑,由上年的85%降至83%;
成品油产量为2.96亿吨,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略有减缓。
分公司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集团、北方兵器工业集团等国企保持了九成左右较高的开工率,而多数地炼受资源不足、装置配套能力不足、盈利能力较差等因素制约,开工率不足四成。
受益于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2013年炼油毛利大幅提升。
中国石化炼油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中国石油炼油业务大幅减亏。
2013年中国生产柴汽比为1.76,较2012年下降0.16。
其中9月份生产柴汽比为1.69,创近9年来的最低,主要是因为炼厂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度调整了汽柴油的产量。
近几年我国生产柴汽比大多在1.8~2.1,呈震荡回落走势,2013年已降至本世纪初的水平。
柴油产量增速慢于汽油,油品结构变化明显。
2011-2013年,中国炼油能力逐年较快增加,成品油净出口量也逐年上升,但成品油消费增速和行业开工率则呈连年下降的走势,分别从2011年的7.6%和86.9%降至2013年的3.5%和83.2%。
成品油净出口量从2011年的406.7万吨陡升至2013年的1034.7万吨,净出口率也从0.91%猛增至3.49%(见表),我国炼油能力过剩问题已凸显。
3.
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继续推进
2013年,随着一批大型改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炼厂的平均规模继续增大,装置的大型化程度继续提高。
全国现共有22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合计炼油能力2.79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近一半。
此外,500万~1000万吨/年规模的炼厂有31座,合计炼能占全国总能力的近30%。
在我国22座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有14个带有乙烯装置,炼化一体化程度较高(见表)。
4.
装置工艺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能力和加工灵活性继续加强
随着进口原油的增加、原料的劣质化和国内市场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炼油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及加工劣质原油的能力继续加强。
与2000年相比,2013年,作为中国炼油业传统工艺的催化裂化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不断下滑,生产清洁油品的加氢装置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大幅上升(见表)。
5.
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车用替代燃料继续较快增长
(1)汽柴油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国内主要炼油企业加大力度有序推进
为应对我国不少城市出现的越来越频繁的雾霾天气,2013年,国家出台了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具体措施和进度要求。
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Ⅳ汽油,硫含量降至50ppm,2014年底前将把目前执行的柴油国Ⅲ标准升级至国Ⅳ标准,硫含量由目前的350ppm进一步降至50ppm,烯烃含量指标也更为严格,并对蒸汽压提出下限要求。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领先一步进入国Ⅴ标准时代。
由于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很快(见表),主要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国外发达国家汽油质量规格一般要求硫含量小于50~150ppm,烯烃体积含量小于25%~30%,芳烃体积含量小于25%~45%,苯体积含量小于1.0%。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主要炼油企业根据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的新标准、新要求加大投入,加大技改力度,2013年建设并完成了一大批质量升级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工作,确保了进度目标的如期实现。
(2)车用替代燃料继续快速增长,天然气替代为主和区域化发展特征明显
2013年,车用燃料替代常规汽柴油量约1550万吨,占全国汽柴油总消费量的5.5%。
作为替代主力的车用天然气保持稳步增长,替代成品油1100万吨,占比为73%。
煤制油、燃料甲醇、生物柴油和电动车均小幅或稳步增长。
由于国家现暂时只在局部地区示范推广和生产销售车用替代燃料,区域化市场消费特征突出。
天然气汽车发展主要集中在气源地和西气东输管网到达区域。
由于价格和环保优势,交通运输业对天然气新增需求不断增加,2013年加气站密集开建,一年内全国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增加600座以上,LNG(液化天然气)加气站增加800座以上,天然气汽车新增50万辆以上,总保有量已增至约160万辆以上,中国成为亚太第四、世界第六大天然气汽车市场。
甲醇汽油M15国标已运筹7年,但2013年内仍未出台;
甲醇汽油仅在山西、贵州、陕西和浙江等地有售,估计全年有45万吨甲醇替代汽油;
燃料乙醇无新增产能,仍限6省封闭使用和4省27市半封闭使用;
生物柴油产量约为50万吨/年,约有生产厂家100家,但现在只有中国海油海南6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的产品获准在海南封闭销售B5柴油;
电动汽车在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城市仍处在示范试运行阶段,2013年全国电动汽车销量达到1.36万辆。
2013年,由于煤价下跌,我国煤制油项目建设快速升温,已投产的直接和间接煤制油项目能力达173万吨/年(见表),另有煤、油混合加氢制清洁液体燃料共8套装置,合计产能100万吨/年左右。
全国煤基油品总产能为270万吨/年,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鄂尔多斯和晋北地区。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突破和一批示范项目的建成投运,将为我国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调整化工原料结构、实施石油替代战略作出贡献。
二、中国炼油工业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炼油工业面临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油品升级步伐加快、节能环保压力增大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仍为主导因素。
1.2014年我国炼油工业发展展望
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预计将新增4060万吨/年左右,包括2个新建和4个以上改扩建项目(见表)。
此外,民营炼油企业也将有部分改扩建项目投产。
预计到2014年底我国炼油总能力将达到6.73亿吨/年,同比增长6.4%。
继我国汽油标准2014年初达到国Ⅳ标准以后,2014年底我国炼厂最主要的产品柴油的标准也将升级至国Ⅳ标准,局部地区汽油标准将率先实行国Ⅴ标准。
四川石化和泉州石化在2014年上半年投产,使得全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将会加大;
同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成品油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炼厂开工率可能进一步下降。
综合预计,2014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4.88亿吨,同比仅增长2%。
成品油产量为3.06亿吨,同比增长3.3%。
其中,汽油产量为10420万吨,同比增长6%;
柴油产量为17450万吨,同比增长1%;
煤油产量为2735万吨,同比增长9%。
若炼厂开工率保持2013年的水平或有所上升,国内成品油市场可能出现较明显的过剩局面。
分公司看,中国石油计划加工原油1.55亿吨,同比增长6.2%,这主要得益于四川石化的投产;
中国石化计划加工原油2.40亿吨,同比增长4%,年内将完成改扩建的扬子石化、九江石化和石家庄石化等将成为其产量的主要增长点。
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五个趋势
(1)炼油规模仍将较快扩张,多元化市场主体新格局将进一步发展
根据目前在建、拟建及规划的炼油项目情况,预计2015年国内炼油总能力将达到7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国内炼油总能力将达8亿吨/年以上。
目前,中国共计有15个左右的新建及改扩建炼厂项目在继续推进中,此外还有15个左右的规划炼油项目(见表)。
分市场主体看,中国石油将有序推进炼化重点项目和成品油干线与管网建设,与中俄、中缅、中哈及海上四大战略通道建设进度相协调,搞好炼油布局和结构调整,适当推迟云南、揭阳等炼厂的投产时间,取消部分炼油项目,适度有效发展炼油工业。
中国石化将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
加快合资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同时推进一批改扩建和新建项目,高桥石化漕泾一体化项目有望于2017年投产。
从地炼情况看,一方面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一直鼓励对100万吨/年炼油能力以下的小炼厂进行关停并转,多省市也制定了执行车用汽油国Ⅳ标准时间表,一些规模小、条件较差、产品质量很难达标的地炼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洗牌;
另一方面,一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地炼,已经和将要获得国家允许的进口原油配额,一些相应的储运设施已建成或在建设中,这为其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未来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得到积极发展,一个以国有资本为主,国有和民营、内资和外资共同发展的我国炼油工业新局面或将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随着我国炼油业与资源国大型炼化项目合作的深入发展,外资在华权益炼油能力将呈上升趋势。
除中俄天津东方石化、中沙昆明石化、中委广东揭阳石化以及中科湛江大炼油等中外合资项目外,中国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签署协议确定天津炼厂将不晚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
俄罗斯、科威特与委内瑞拉等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将继沙特之后进入中国炼油市场,届时外资在华的权益能力将从目前的824万吨/年陡增至4000万吨/年以上,约占全国总炼油能力的6%。
(2)生产更清洁油品、进一步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炼油工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已正式公布了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并决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国Ⅴ汽油标准总体上与欧洲标准现行水平相当,汽油的硫含量指标限值由50ppm降为10ppm;
锰含量指标限值由8毫克/升降为2毫克/升,禁止人为加入含锰添加剂;
烯烃含量由28%降至24%。
与此同时,车用柴油国Ⅴ标准已颁布,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
该标准规定国Ⅴ车用柴油硫含量不大于10ppm,已达到目前欧盟标准。
如此快的车用汽柴油质量提升要求对我国炼油工业带来了技术进步、装置改造、工艺改进、投入增加的巨大压力,对很多小炼油企业压力更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降低单位GDP的能源资源消费强度,已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均减少10%,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45%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
我国炼油工业将通过不断优化组合生产方案,合理配置利用资源,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优化调和组分,努力降低油品质量升级成本,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3)炼油布局将进一步优化,炼油工业与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
随着中科大炼油等一批消费圈内大炼厂的建成,我国炼油的物流平均运距将有所缩短,炼油能力与市场将有更好的匹配。
在布局方面,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布局重点将在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以及主要资源地区转移的同时,适当在炼能不足和空白地区建设必要的炼油装置以进一步优化炼油布局。
在炼能相对过剩或严重过剩的地区,将限制或不上新建炼油项目,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的炼油业务,完善东部地区布局。
近年来,山东炼油能力增加过快,已出现严重过剩的情况,其能力已占全国总能力的二成,使区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需采取适当措施,逐步妥善地加以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到2015年,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炼油能力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合计增加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以上,将与当地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地发展;
东北地区炼能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北油南运的局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变。
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一定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
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和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能满足当地成品油的需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
(4)装置工艺结构和加工灵活性继续调整优化,大型化和炼化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
尽管我国炼油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外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总体看仍有较大差距。
国外先进炼油企业的轻油收率超过85%,原油加工综合能耗低于40千克标准油/吨;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虽然有一些沿海大炼厂轻油收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或亚太先进水平,但整体平均收率为77%~79%,原油加工平均综合能耗为58~65千克标准油/吨,一些中小落后炼油企业的收率与能耗则差得更多。
除新建大型炼油项目外,我国多数炼油企业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存在装置系列多、单系列规模小、装置构成复杂、能耗较高等问题,先进产能严重不足。
我国炼油企业数目较多、规模大小参差不齐,行业内无序竞争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制约了装置技术水平及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这表明,我国炼油工业仍需进一步深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多个大型新建或改扩建炼厂的投产,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装置平均规模可分别升至740万吨/年和820万吨/年。
随着我国乙烯和石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装置的炼化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如何进一步提供优质化工原料是炼油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但是,随着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的快速发展,传统炼化一体化模式正面临挑战,并将可能出现煤、气、油炼化综合一体化的新模式雏形。
未来将借助千万吨级炼油厂和大型乙烯工程改扩建及新建项目,加强公用工程系统的优化整合,实施炼油化工产业链间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炼油化工的协同发展。
来自外部的进口压力和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来自周边国家及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等)的油品进口量将增加。
随着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国家对中国的炼油投资将可能继续增加,同时一批有条件的地炼和民营炼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将逐步松绑发展,国内炼油业的多元化市场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
(5)替代能源将继续较快发展,但石油基燃料在交通领域的主导地位中短期内不可替代
未来我国交通领域替代能源的开发仍将主要集中在天然气、煤制油、煤基醇醚燃料、电动车和生物燃料等领域。
基于煤制油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以及不断完善的工艺技术,国家对煤制油项目审批松动,煤制油产能有望进一步上升。
随着神华、陕西延长、兖矿、山西潞安、陕西煤业化工等企业的多个百万吨级煤制油项目投产,未来我国煤制油总产能将达千万吨级以上。
随着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一批LNG项目的逐步建成投用,天然气汽车保有量和加气站数量将会快速增长。
在解决电池充电速度和充电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的基础上,以电动车为主的电力替代将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年替代量将达到1000万吨。
目前多个以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生物柴油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
甲醇汽油将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得到推广使用。
替代能源的发展为炼油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适应煤炭、天然气、生物质等替代燃料的较快发展,努力实现炼厂加工原料的多元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及中国海油等大型国企将继续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实用替代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和利用。
尽管如此,石油基燃料在车用燃料中的主导地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不可动摇。
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中国炼油业科学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内经济增速将适度放缓,而节能汽车的推广、替代能源用量的进一步增加等将使成品油消费量增速逐渐放缓,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炼能的过快增长将有可能使成品油供需差和净出口量持续扩大,从而使炼油能力走向严重过剩,影响我国炼油工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从全局看,从亚太地区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看,从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看,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不宜走超量进口原油加工,既满足国内需求又大量出口的道路,只能走适量进口原油加工,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少量出口调节局部或季节性余缺的道路。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炼能总体过剩背后存在的“四个不过剩、不平衡”的现实。
一是我国炼油能力区域分布不平衡,在一些地区、省份过剩严重的同时,仍有一些地区、省份不足甚至存在空白;
二是国内各炼厂的规模、装置工艺水平、加工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参差不齐,不平衡,接近亚太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炼厂为数不多,并不过剩,加工水平较低、技术经济指标落后的炼厂为数不少;
三是国内各炼厂生产清洁和高附加值油品的能力不平衡,能保质保量胜任加工国IV、国V汽柴油的炼厂并不太多、能力并不过剩,无能力或限于条件和水平经努力仍很难生产达标清洁油品的炼厂为数不少;
四是各炼油主体炼化一体化水平、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平衡,国际竞争力强、盈利能力强、资源配置利用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炼厂及其能力并不过剩,而竞争力弱、盈利能力较差、资源配置利用水平低、管理较为粗放的炼厂为数不少。
由此可见,化解我国炼油能力的过剩问题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平均主义,要在着力培育、促进先进炼油能力发展的大前提下,双管齐下,对症下药,有效化解过剩。
一要加强宏观调控,适当放慢炼油扩能速度,有序推进先进炼油能力的建设发展;
二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适当调整产业政策,打破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全国一盘棋,下决心着力并妥善淘汰落后炼油能力,搞好我国炼油工业的“瘦身强体”。
我国炼能过剩的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关注,正逐渐加强宏观调控,监控炼油扩能计划,进一步完善炼油项目的审批和产业政策。
一些企业已主动采取措施,取消了一些改扩建项目,推迟了一些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如中国石化取消了北京燕山石化800万吨/年扩能计划;
中国石油推迟了华北石化、昆明石化等炼油项目的建成投产时间,并暂缓和取消了一批炼油项目等。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未来调整我国炼油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将继续大力推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炼油 回顾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