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高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1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97896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99KB
知识学习高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1Word下载.docx
《知识学习高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学习高一历史下册全套教案1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1)由十二生肖的图片导入新课。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第一目“‘神农’的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的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
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的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
(3)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的具体经过。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出设问:
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的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呢?
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4)“泰半之赋”和“沉重的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的低层即可。
(5)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土地制度。
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与能力;
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
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课时。
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知识有哪些?
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
青铜器的原料是什么?
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
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2)“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的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
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4)“织女的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与成就。
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的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的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的发展。
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的再现;
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的内容,认识到铁农具的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6)“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陶瓷业的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
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
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
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
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1课时。
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
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1)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的晋商,引入本节内容。
(2)“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
乡村的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
对于“古代商人的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动。
(4)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的发展。
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的发展过程。
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5)“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发达的古代商运,以及客商的风险三部分内容。
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艰苦的生活。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的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
(6)“商业都会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的发展情况。
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的发展情况。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的商业繁荣情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
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
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
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
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
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历史。
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的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
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概况;
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的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材料、图片以及教师的引导,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
初创时期的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的主体的意义;
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的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建议
(1)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的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
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
指出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
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的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的原因、发展的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
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
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的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
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
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
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
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
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
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1)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战间—短暂春天;
抗战前夕—短暂发展;
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2)“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导入。
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和《临时约法》中的部分条款,展示一些抵制日货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
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
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的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的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
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
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受到了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道路曲折而又艰难。
(4)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发展,教材中没有介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知识链接”中“民族工业的西迁”,指出抗战中民族工业受到了沉重打击。
(5)“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抗战胜利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反而日益萎缩呢?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认识到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通货膨胀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
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
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
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
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1)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
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
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2)“在夹缝中求生存”一目,教师需要讲述两方面问题:
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压迫的具体表现。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3)“在斗争中求发展”一目,则需要依据教材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具体表现。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具体的一些表现。
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可能有充分地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
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
了解“十年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学习 历史 下册 全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