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发展大道新区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工程使用林地投资建设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7825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19KB
夷陵区发展大道新区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工程使用林地投资建设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docx
《夷陵区发展大道新区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工程使用林地投资建设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夷陵区发展大道新区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工程使用林地投资建设可行性报告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纵坐标3405614—3406062之间,横坐标37532877—37533193之间。
最低海拔105.4米,最高海拔146.5米,相对高差41.1米,平均坡度在18度左右。
项目区单位行政代码表
单位
代码
夷陵区
420506
小溪塔街办
CEH006
梅子垭村
CEH006025
1.3使用林地调查报告编写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3、《国家林业局占用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4、《国家林业局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
5、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6、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7、《湖北省林地管理条例》;
8、宜昌市夷陵区2010年湖北省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和2001年森林分类经营成果;
9、《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分类经营调查技术规定》;
10、湖北省森林采伐管理操作规则》;
11、湖北省森林采伐技术规程》;
12、湖北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目标纲要》;
1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14、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和改革局(夷发改投资)[2011]141号文件;
15、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项目关于办理使用林地的申请、土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等。
1.4编制可行性报告的目的
为规范占用征收征用林地的管理和审核审批,严格控制占用征收征用林地规模,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促进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占用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对本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1.5编制可行性报告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省颁发的工程建设占用征收征用林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程、规定为指针,以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的原则为指导,以尽量减少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和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为前提,全面真实地反映拟占用征收征用林地的地类、林种、面积、活立木蓄积等状况,客观分析和评价项目建设对森林环境、林业生态和林业发展的综合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林业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1.6编制可行性报告的原则
1、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3、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4、坚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定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2.1项目区域、项目区和工程区的划分
根据国家林业局《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林资发[2002)237号)规定,本报告中“项目区域”指宜昌市的夷陵区,“项目区”指小溪塔街办,“工程区”指本工程划定的红线范围。
2.2地理位置
宜昌市夷陵区位于东径110°
51′58″—111°
39′30″,北纬30°
32′33″—31°
28′30″。
属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西陵峡畔两岸,东邻远安、当阳,南连枝江、点军、宜都、长阳,西接秭归、兴山,北抵保康。
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扼渝鄂之咽喉,当楚蜀之要冲,素有“三峡门户”之称;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大坝,即矗立在区内三斗坪、太平溪两镇之间的长江上。
夷陵区属大巴山余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高度相差悬殊。
西北部天柱山最高海拔2005.5米,东南龙泉镇魏家畈村最低海拔51.6米,相对高差1953.9米,形成了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
2.3气候特征
夷陵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特征。
但是由于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从南到北兼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点。
全区平均年降水量在997—1370毫米之间。
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极不均匀,5—9月雨量集中,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占全区降雨量的74%;
10—12月的降雨量占14%,1—4月降雨量仅占12%。
年平均气温16.6℃,>
lO℃的积温5408℃,无霜期278天,极端最高温41.4℃,最低温度—1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69.2小时。
2.4土壤条件
夷陵区土壤因受地质、气候、生物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差异比较明显,土壤种类繁多,全区共有了个土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土种。
2.5社会经济概况
宜昌市夷陵区辖1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新区、8个镇、3个乡。
共有18个居委会、182个村委会。
1230个村民小组。
共有18.4万户,其中乡村户数14.1万户。
全区总人口51.7万人。
其中:
城镇非农业人口12.8万人,农业人口38.9万人。
农村劳动力23.2万个,剩余劳动力约9万个。
夷陵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烟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桑蚕、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有“桔乡茶都’’之称;
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磷矿储量9.5亿吨,品位高;
境内还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长江“三峡画廊”西陵峡、晓峰悬棺风景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夷陵区利用自身资源,以三峡水利枢纽的兴建为契机,推动经济的发展。
区内现已有娃哈哈集团、江重机械、华润高科、均瑶牛奶等知名企业落户,各种产业均有相应发展,连续四年跻身湖北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之列。
夷陵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
第一产业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6.8%;
第二产业增加值111.83亿元,增长29.3%;
第三产业增加值43.35亿元,增长2.1%。
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增幅较上年上涨1.8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1.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27.4。
全区全地域财政总收入完成26.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7亿元,增长31.2%。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25元,增长12.9%;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137元,达到7185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3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9.4平方米。
全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7.7%;
城镇污水处理率87.4%。
全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0%。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02亿元,增长6.8%。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407公顷,增长1.4%;
油料播种面积12646公顷,增长2.0%;
蔬菜播种面积16692公顷,增长0.7%;
柑桔种植面积22216公顷,增长2.3%;
茶叶种植面积12367公顷,增长6.6%。
全年粮食总产量22.3万吨,比上年增长3.7%;
油料总产量2.5万吨,增长1.8%;
蔬菜总产量41.7万吨,增长9.5%;
水果总产量45.1万吨,增长13.9%,其中柑桔产量44.6万吨,增长13.9%;
茶叶总产量10095吨,增长10.3%。
全区自来水受益村、通汽车村、通电村和通电话村分别达到95个、182个、182个和182个,分别占村总数的52.2%、100%、100%和100%。
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66公里,等级公路达到2024公里。
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100%的行政村开通了客运班车。
局域交换机总容量10万门。
全区固定电话用户6.1万户,其中,农村电话2.4万户,占总用户的39.3%。
移动电话用户33.7万户。
2.6水资源概况
夷陵区水资源状况整体属于长江流域,境内有中小河流49条,水能蕴藏量19万千瓦时,水能资源充足。
2.7森林植被情况
夷陵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是该区主要气候特征,加上境内海拔高差悬殊,气温差异大,生态环境条件各异,为植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形成了植物种类繁多,兼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混交林等多种类型的植物结构特征。
全区现有主要乔灌木、竹类、藤本等植物77科,201属,520种。
其中乔木309种,灌木179种,藤本18种,竹类14种,以松柏科、壳斗科、樟科、冬青科等为主要用材树种。
全区尚存各大珍稀树种26科,43属,326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14科16种97株。
西北山区分布有少量的孑遗珍贵树种,主要有银杏、连香树、香果、鹅掌揪、水青冈、天师栗、七叶树、华榛、银鹊、青钱柳、珙桐等。
主要经济树种为柑桔、茶叶、核桃、油茶、楠竹等树种在该区生长较好。
2.8森林资源情况
2.8.1夷陵区森林资源情况
根据2010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夷陵区国土总面积335901公顷。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84046公顷,占总面积84.56%;
非林业用地面积为51855公顷,由农地、难利用地、其它土地,内陆水域面积组成,占总面积的15.44%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205827公顷,占72.46%;
疏林地面积为304.2公顷,占0.11%;
灌木林地面积为77179公顷,占27.17%;
其它用地735.8公顷,占0.26%。
各类蓄积:
全区活立木蓄积9124441立方米。
有林地蓄积9021364立方米,疏林地蓄积5332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8226立方米,四旁树蓄积39519立方米,分别所占全区活立木蓄积总数的98.87%、0.06%、0.64%、0.43%。
乔木林各龄组面积蓄积统计分析:
全区合计面积204953.8公顷,蓄积9021364立方米,幼龄林面积124805.9公顷、蓄积4610619立方米;
中龄林面积76851.6公顷、蓄积4156904立方米;
近熟林面积2643.7公顷、蓄积188070立方米;
成过熟林面积652.6公顷、蓄积65760立方米;
幼龄林面积和蓄积占全区总数的60.89%和51.11%;
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占全区总数的37.5%和46.08%;
近熟林面积和蓄积占全区总数的1.29%和2.08%;
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占全区总数的0.32%和0.73%。
2.8.2项目区森林资源情况
该项目征地位于夷陵区小溪塔街办范围内,国土总面积26570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3549公顷,占总面积88.63%;
非林业用地3021公顷,占总面积的11.37%。
在林业用地中,森林面积12821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4.44%;
灌木林地面积1060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5.03%,其它用地123公顷,占0.53%。
森林资源活立木蓄积572636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567666立方米,疏林蓄积263立方米,散生木蓄积239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2310立方米。
森林面积按林种分,防护林12759.6公顷,用材林25.4公顷,经济林7435公顷。
森林面积按龄组分,幼龄林6392.1公顷,中龄林6395.3公顷,近、成、过熟林33.4公顷。
第三章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调查情况
3.1技术标准
3.1.1林地
1、林地划分标准
本次调查林地的划分标准,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即:
林地,包括郁闭度0.20以上的乔木林地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林地地类划分标准
(1)有林地:
附着有森林植被、郁闭度主0.20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2)疏林地:
附着有乔木树种、郁闭度0.10—0.19之间的林地。
(3)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专为农田防护林用途,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
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米。
(4)未成林地:
未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5)苗圃地:
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
(6)无立木林地:
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
①采伐迹地:
采伐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②火烧迹地:
火灾后3年内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③其它无立木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或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或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7)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以下三类:
①宜林荒山荒地:
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滩、荒沟、荒地等。
②宜林沙荒地:
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造林可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等。
③其它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
(8)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含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3.1.2林种
根据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分类经营调查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定划分林种。
1、生态公益林
(1)防护林:
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特种用途林:
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2、商品林
(1)用材林:
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和疏林地。
(2)薪炭林:
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
(3)经济林:
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林副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有林地和灌木林地。
3、使用林地类型
根据国家林业局《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规定,将使用林地类型分为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用材林地(含采伐迹地)、经济林地(含采伐迹地)、薪炭林地(含采伐迹地)、苗圃地和其它林地。
在实地调查中,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宜林地系分类记载,填写《使用林地申请表》和《使用林地现场查验表》时归并为其它林地。
3.2调查方法
该项目由宜昌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进行本次调查与报告编写。
于2011年11月2日完成了该项目建设使用林地情况的现场勘验。
项目调查过程以现场调查为主,结合社会调查和走访当地周边群众。
技术标准主要采用《国家森林资源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规程》和《湖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分类经营调查技术规定》的规定,使用林地面积采用1:
10000地形图和对照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勘测定界红线范围图,现场区划调查确定。
采用样方调查方法确定地类、林种、起源、龄组、权属等因子,采取现场对照“二清”和森林分类经营资料确定;
实地调查分段记载权属、地类、林种、树种、起源、龄级。
在林地现状调查过程中,同时收集社会基本情况、自然概况、森林资源现状、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古大珍稀树种情况等相关资料。
经现场调查,项目建设需要使用林地面积3.13公顷。
3.3拟使用林地调查结果
经调查,本项目拟使用林地面积3.13公顷,活立木蓄积29.95立方米,出材量16.47立方米。
实地区划林地小班7个,其中:
用材林小班3个,面积1.11公顷,占拟使用林地面积的35.5%;
经济林小班4个,面积2.02公顷,占拟使用林地面积的64.5%,涉及到夷陵区小溪塔街办梅子垭村五组。
区划林地7个小班。
即1号小班面积0.22公顷,地类为有林地,林种为用材林,主要树种马尾松、其它阔叶,起源为天然林,龄组为中龄林,活立木蓄积6.83立方米,出材量3.76立方米;
2号小班面积1.05公顷,地类为国特灌,林种为经济林,主要树种柑桔,起源为人工林,产期为盛产期;
3号小班面积0.53公顷,地类为有林地,林种为用材林,主要树种马尾松、其它阔叶,起源为天然林,龄组为中龄林,活立木蓄积16.87立方米,出材量9.28立方米;
4号小班面积0.36公顷,地类为有林地,林种为用材林,主要树种马尾松、其它阔叶,起源为天然林,龄组为中龄林,活立木蓄积6.25立方米,出材量3.44立方米;
5号小班面积0.14公顷,地类为国特灌,林种为经济林,主要树种柑桔,起源为人工林,产期为盛产期;
6号小班面积0.2公顷,地类为国特灌,林种为经济林,主要树种柑桔,起源为人工林,产期为盛产期;
7号小班面积1.05公顷,地类为国特灌,林种为经济林,主要树种柑桔,起源为人工林,产期为盛产期。
上述7个小班不在林业工程建设范围内;
林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均为个人所有。
3.4工程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
3.4.1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情况
工程区及工程区外100米范围内无保护树种单株,无保护树种纯林和片林。
3.4.2古树名木情况
工程区及工程区外100米范围内未发现古树名木。
3.4.3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情况
根据夷陵区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调查资料,结合走访当地群众,项目区内有部分陆生野生动物活动,山地林缘、山地和村庄附近分布有野猪、野兔等兽类和苍鹰、松雀鹰等鸟类。
工程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第四章使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
4.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该工程建设使用林地面积3.13公顷,森林面积1.11公顷,活立木蓄积29.95立方米。
拟使用林地有林地面积占夷陵区有林地面积的比例为0.0015%,占小溪塔街办有林地面积的比例为0.0244%;
采伐活立木蓄积占小溪塔街办现有活立木蓄积的比例为0.0052%。
由此可见该项目拟使用林地面积和采伐蓄积在项目区的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活立木蓄积、森林蓄积中所占用的比例都非常小,对林业发展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该项目的建设会直接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会对周边林木和其它植被造成一定影响。
工程的实施,对农地和林地的占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当地土地供需矛盾,会导致对其它森林资源的破坏。
4.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该项目建设在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对项目区周围的野生动物生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噪声、振动等将影响项目区域和周边地区野生动物的栖息;
大量的人为活动,可能造成野生动物个体伤害和对野生动物的巢、穴、卵的直接破坏,其中,受影响较为严重的是爬行类动物和鸟类。
拟使用林地范围区内植物主要为马尾松、柏木、栎类及其它阔叶树种,未发现国家和省级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群落,也未发现古大珍稀保护树木。
因此,该项目建设使用林地除对单株和散生少数保护树种林木有影响外,不会对珍稀物种造成危害,更不会阻碍物种间遗传物质的传播和交流。
4.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
项目使用林地后,使得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下降,造成生物量减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防护效能有所减弱,使局部地区形成的固有生态环境体系发生变化,会对工程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森林生态防护效能产生一定影向。
4.4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项目实施后,使该地森林植被减少,森林生态效能减弱,局部地方造成水土流失。
同时,森林的防尘、防污、清新空气、屏蔽噪声的能力下降。
影响到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5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林地使用后,使林地和森林面积减少,林木储备量降低,削弱了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既造成林业生产能力减低,林业经济收益减少;
林木的损毁,又会造成林分质量下降。
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人与土地、人与森林的矛盾。
由于占用林地很少,这种损失和减少是很小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也有限。
综上所述,该项目建设使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
但这种损失和减少是暂时的,其影响范围及程度也是有限的。
第五章综合评价
5.1项目使用林地的必要性
梅子垭三期居民点建设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当地居民及失地农民的生存、居住环境,对建设和谐社会,人民安居乐业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是必要的。
5.2项目使用林地的建设条件分析
项目建设地点属本村土地,无林地、林木权属争议。
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进行了大量实地踏勘,反复优化,最后拟定了方案。
项目形成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项目建设可能产生的对生态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回避了在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分布区、栖息地的选址,较好地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
5.3项目建设使用林地的效益分析
本项目将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结合”。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5.4对项目使用林地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议
项目建设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生物种类繁多。
项目在设计时虽然已经考虑了相关措施,以减少工程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
但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防止乱砍滥伐,积极采取环保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工程措施为主,植被措施为辅的方式,做好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的有机结合。
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其它植被的破坏,控制泥石流、滑坡等不利因素发生,减少因工程占地给农业、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
为尽可能的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好项目区周边地区的森林植被,建议:
1、加强科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将林地补偿、林木补偿资金用于植树造林。
落实林权、管护各种措施,恢复森林植被。
2、当地林业部门要积极参与项目施工管理,主动做好服务,加强林木采伐和使用林地监督,把工程实施对林业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业主应做好环保措施和绿化方案,及时地做好边坡治理和森林植被恢复。
居民点周围、道路两侧布置庭园绿化和行道树,主要出入口处由灌木、绿篱和花带组成多层次行道绿化带,达到观赏与美化的效果;
居民点区域内的挡土墙及护坡合适地段,布置适当的花草,达到垂直绿化的效果。
第六章保障措施
6.1植被恢复保障措施
6.1.1管理措施
(1)加强还林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成立还林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还林工作专班,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2)加大宣传力度,使支持工程建设与恢复植被的还林工作深入人心。
(3)加强还林工作的规划设计,严格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工作。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夷陵区 发展 大道 新区 梅子 垭三期 居民点 建设 工程 使用 林地 投资 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