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965385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78.09KB
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第三周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诗词鉴赏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①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
我缘应在吴兴④。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三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
②江城:
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
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④吴兴:
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词的开头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
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
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
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
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
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初,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
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
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登将拜太子,辞曰:
“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
”权曰:
“卿母安在?
”对曰:
“在吴。
”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
临终,上疏曰:
“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
卷五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
D.“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
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
B.孙登体恤百姓。
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C.孙登孝顺感恩。
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D.孙登忧国忧民。
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五、现代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
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
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
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
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
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
《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
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
《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
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
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
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
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
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
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
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
《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
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
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
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
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
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
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
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
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
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
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
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
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
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
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
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条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
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
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
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
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
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
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你不要谁要啊?
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
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
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
赶快变啊?
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
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
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
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
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
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
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
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
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
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
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
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只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
”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2.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分)
4.有人说:
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六、语文文字运用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扩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首都文明办和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组织设计推出了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标识。
如下图所示:
注释:
①BVF为“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英文缩写。
②标识以中国红为基本色调。
⑴请对此标识的画面内容进行描述。
要求:
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⑵请对此标识的主要寓意进行阐述。
观点明确,合情合理。
⑶“爱满京城”——2016年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日活动正在举行,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抒情文字。
感情真挚,有感染力。
七、写作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
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试卷答案
1.B
试题解析:
B项“只缘身在最高层”应该写为“自缘身在最高层”。
2.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①“泄露”指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披露”一般指发表,公布。
此处应用“披露”。
②“抚养”指爱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此处应用“赡养”。
③“无所畏惧”指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形容什么也不惧怕。
“无所顾忌”指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地去做某件事情)。
根据语境应选“无所畏惧”。
3.B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成分残缺,“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需不断探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的课题”。
C项,不合逻辑,应将“线下电视剧”和“线上网剧”互换位置。
D项,两面对一面,应将“……的积极推动作用”改为“……是否有积极推动作用”。
4.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此段文字的中心是论述汤显祖的“至情”,这种“至情”既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在他一生的经历中。
其次,文段开头“在汤显祖的作品中”,表明横线上的句子论述的是汤显祖作品和“至情”的联系,应该是他的作品体现了(或包含了)“至情”。
再次,分析选项,可知选项由两部分组成,“格外强调”和“作品”相呼应,关系更紧密。
分析至此,不难得出B项最为恰当。
5.
(1)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2)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3)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6.起首两句写出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这一形势点明词人哀愁、感慨的原因,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此局面的昏庸朝廷的不满,为全篇奠定基调。
7.陈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用“夜雨”“孤影”“窗灯”这三个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李词直抒胸臆,借助夸张、比喻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无限愁苦之情。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备注】【诗歌鉴赏】这首词起承转合,意脉不断。
起首两句指出:
十年来兵祸不止,以至于“胡尘直到江城”。
这一形势,是词人哀愁的原因,也是他欲别故人的原因。
此词发端处揭出感慨的原因,为全篇奠定基调。
“岁华”三句,说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结成冰粒。
下片情绪更为低沉。
词人想到自己一生将尽,以后终老何处呢?
“送老”二句,意为何处是我的终老之地?
大概就是这吴兴之地吧。
年老力衰,又能去向何方呢?
“故人”句,想象别后故人孤愁情状。
“别愁”两句是说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国破之忧和离别之愁,郁结于词人心头。
7.4).A
5).D
6).D
7).
(1)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2)孙登咽气之后奏章才被孙权看到,孙权因此更加悲伤感动,一说起孙登就掉眼泪。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根据具体的语意和语法结构可以推断句读,如失去的一定是一个物件,所以“盛水”后不能断开;
“左右”的意思是身边的人,和“其主”连起来意思不明。
由此可排除B、C、D三项。
5.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
“孤”是君主的谦称。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应加重刑罚”错误,孙登只是认为“荒残”“民物凋弊”是刑罚加重的原因。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备注】孙登,字子高,是孙权的长子。
魏国黄初二年,任命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
孙登以有病为由没有接受。
这一年,立孙登为太子,给他选拔设置师傅,精选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作为他的宾客朋友。
于是诸葛恪等人被选入,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外出跟着骑马射猎。
孙登接待他的属官,大都采用平民交往的礼节,和诸葛恪等人有时同车而乘,有时共床而卧。
黄龙元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有时外出打猎,本来应当走便道,而他经常远远地避开良田,不去践踏庄稼,到了休息的处所,又选择空闲的地方。
他就是这样不想烦扰百姓。
他曾经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他身边飞过,手下的人便去寻找射弹丸的人。
有一个人拿着弹弓,身上带有弹丸,大家都认为是他干的。
审讯他,他却不承认,跟从的人想打他,孙登不允许,派人找到飞过他身边的弹丸,和那人身上的弹丸比较后发现不一样,于是那个人被释放了。
还有一次,孙登丢失了盛水的金马盂,查出盗窃的人,是他身边的人干的,孙登不忍心给他处罚,就把他叫来责备数落一通,打发他回家不再回来,并告诫身边的人不再提这件事。
起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孙登从小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忌被废,住在吴地,而步夫人最受宠。
步夫人有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恭敬地接受而已。
徐夫人派人来,凡赐给他的衣服,他必定沐浴之后才穿上。
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
“本原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 复习 第三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