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德经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5312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72.34KB
《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德经文档格式.docx
《《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德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帛书甲本道德经》学习笔记德经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心无取舍,不取有也不取无,有无平等不二。
而无为心在有和无之间趋向于无,心量变小。
故言失道。
无为);
失德而后仁;
(无为做不到,退至仁。
仁乃至义和礼,属于有为范畴。
知仁者爱人,能行爱心固然很好,但和无为之心相比,未能看破放下,心量小了。
仁:
爱人);
失仁而后义;
(仁做不到,又退至义。
知义者助人,能够助人固佳,但和爱人之心相比,心量又小。
义:
助人);
失义而后礼。
(义也做不到,则退居礼。
知礼者守法,能够守规矩法度固佳,但和助人相比,心量更小。
礼:
法度规矩)。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礼者,非出本心,所以是忠信之薄;
因其强制,所以是祸乱之首。
注意,仁义礼皆是有为。
从修道角度而言,有为即错,所以,仁义礼皆是伪。
而礼,因其强制,所以,是伪之大者,是祸乱之首。
泊:
与薄同。
《王充-论衡-率性篇》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前识,是道之华而非道之实,是愚之首。
注意,前识总括德、仁、义、礼,皆是识,皆是道之华,皆是愚。
离开无念之道,起心动念而去知德、仁、义、礼乃至刀兵。
注意,知这一切,便开始了愚蠢。
因为从此,有这张罗网便把自心缠缚住,烦恼便生生不息了。
所以,老子告诫:
大上,下知有之。
自心一旦动念去知,即是可道可名,即认定执着,即是失道)。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因此,大丈夫要居道之厚,而不居德、仁、义、礼之薄。
亓:
其的古字);
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要居道之实,而不居德、仁、义、礼之华)。
故去皮取此。
(因此,要去彼外相之表,而取此心之本。
皮:
通彼)。
【笔记】本章核心:
得与不得,立不得主旨。
生活,为了生活,我们才求得。
为了得道,得大圆满,圣人教导我们不得,教导我们舍。
普通而言,大和小,我们求大;
多和少,我们求多;
好和坏,我们求好;
得和失,我们求得。
我们总是驱动我们身子去得,得个无休无止。
得,得,得,越积越多,多多益善。
但,求生生之厚,最终一定步入死地。
实际而言,一旦悟道,如梦醒悟,便明白,一切都是不可得的,都是虚幻的。
不得,才是事实真相。
能做到不得,才能最终得道,得大圆满。
因为求得者,求大求好,皆是得其一半。
只有得道者,才好来活好,坏来活坏;
大来活大,小来活小。
如此而活,才做到了出生入死,死活不离不弃,活的圆满无缺,自在无碍。
一,道德经,德经从行而言德;
道经从心而言道。
德经,从行而言德,分下德和上德。
下德,即不尚德,非德,指仁义礼而言。
世人以仁义礼为德,老子则称仁义礼为不尚德,以此唤醒人们对无为之德的重视。
上德,即尚德,指无为而言。
修行达到高度,便能实证一切皆是虚幻。
正是站在这个高度,老子告诫我们,上德不德。
修道者,目标是做主,做天下主,做万物主,所以,需要心头把一切知见渐渐洗净。
这就是浴其神识,就是无为。
不得,即无为,即尚德。
无为才能好坏全收,全得,得大圆满。
有为,则失道,渐渐下行,越得越少。
道心,灵光不昧,不偏执有也不偏执无,所以,道心无得,又无不得,得大圆满。
何以圣人皆令我们无为?
因为,有,任谁都能高兴;
无,能活出幸福者,才是真正高手,才是近道,才活的圆满。
二,正反和,和在何处?
德经开篇,老子高唱不得;
在德经结尾,老子又高唱不得,以不得和大怨,才是最高明的办法。
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德经,前后照应如此严谨,足见老子智慧超人了。
苦和甜,能守苦去活者才是真智慧。
孔融三岁能让梨,大小之间能取小,才是真智慧。
不得,舍,如此无为,则能得一,得心,得道,能长生久视。
此非帝王将相所能为者,只有大智慧才能做到。
舍得舍得,舍才能得,人人能言此理,人人难以做到。
道德经以不得开篇。
不得,是事实真相。
开悟便能实证,一切皆不可得。
以后各章都是以不得为核心。
无为,不争,守弱,不强,说到底,其精神实质都是不得。
不得,只有不得,才能最终得道。
三,老子为什么讨厌礼?
在本章,老子把礼视作无忠无信,祸乱之首。
后来,老子把礼称作大伪。
这是因为,礼,规定了人的行为规范,强迫人如何言行,非出本心自愿。
在老子看来,道,生有无,生美恶,生真假,等等,都是道的子民,都是道之自然。
老子,知道是一我所生,知道是一心做成,不可能对万物有亲疏远近之分啊。
如人身有干净之面孔,也有腌臜肠胃,我们知道这是一我所用,岂可只取其面孔而舍弃肠胃?
房间有厨房,也有厕所,我们知道这是我们所用,岂可只取厨房而舍弃厕所?
有取舍者,有分别。
原本一我,分成你我他;
原本一心,分成二心三心。
如此不醒悟者,拱手让出自家宝藏,不识本心,不见道我,才得得得。
如姊妹玩家家,家中一切本是我的,却把其中某某认作我的,大我化作小我,一家分做多家,开始了虚幻的争夺,打斗,乃至性命相拼。
为了得,而有了科学;
为了得,而有了道德;
为了得,而有了礼法;
为了得,而有了刀兵。
等等。
为什么要得?
因为他们不知道天下一家;
不知道一切原本是自己的;
不知道自己大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说穿了,是失道者,是不醒悟者。
失道后,德离道最近,自不待言。
仁、义,虽然非无为之德,但其出自本心,助人爱人,皆可渐渐走入不得者,所以,老子对仁义没有抨击之词。
而礼,乃出于强制,非出本心。
世间众生皆违心而行,积累压抑到一定程度,相违必然相斗,最终理所当然会导致祸乱产生,因此,老子称其为祸乱之首。
老子抨击礼,并非不用礼,并非反对礼。
即便刀兵,非用不可时,老子也说小用为上,因为老子清楚,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也都是浑心大我的产物。
后世墨家、儒家、道家等等,道德经是其真正源头。
各家间互相反对攻讦,皆是不得老子真髓所致。
一旦得其真髓,真的就彻底息争了。
四,德字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集韵》行之得也。
得,求有所获即是得。
今天,定义为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相比之下,古人定义更为准确,因为古人的定义,突出了得,体现了行与得的关系。
让人更能接受德行之要求。
德,一方面其行其心被世人赞誉,另一个方面能有得啊。
做好事好人,岂止为了他人赞誉?
还有大得,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的。
古圣贤懂得因果,才教人以德的。
长期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德,是富有之行。
如德而行,名利双收。
人类祖先,最善于观察。
通过生存生活的长期磨砺,他们总结出什么样的行,得的最多、最大、最真。
这就是德之行。
依照德而行,心求其德,外行其事,才能真得、大得、多得。
反之,去烧杀掠抢,偷盗拐骗,贪污受贿,如此之得,终究被社会淘汰。
因为,这种行与得,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截然对立的,是不能长久的。
祖先列举德如下。
《周礼·
地官》,列出六德:
知、仁、圣、义、中、和。
老子道德经,列出:
仁、义、礼。
儒家列出仁、义、礼、智、信。
战国时期又有兵家六德:
礼、仁、信、义、勇、智。
如是等等。
上述德的言行:
首先,这是正言正行,是被社会普遍接受认可和赞誉的言行,是人生正路,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的纽带。
社会力量终究大于个人力量。
从得来说,依靠社会,借助社会力量,可以得大,得多,得好。
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下去,对其个体言行,必然有种种限制及提倡,这就形成了道德。
符合道德之言行,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纽带,所以,道德的言行,被社会普遍接受并加以提倡。
其次,这是个人成就事业的保障。
离开社会,个人是没有前途的。
而在社会中立足,就要得人心。
得人心者,才得天下。
事业才可以越做越大。
欲得人心,就要有道德,知礼法。
反之,不仁义不道德者,人心丧尽,焉能长久?
可见,符合德之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本保障。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孩子有德,因为他们清楚,只有如此言行者,才有大“得”啊。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在生活实践中建立起自己德的规范。
从根本上说,社会是依靠德的力量在维系的。
而刀兵,老子说,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小用。
任何一个智慧的民族,都是这样选择的。
但如是之德,道德经中,老子却认定其有为,而称其为下德,即不崇尚德,不贵德。
与世俗反,老子高举起不得大旗,老子高唱不得,高唱无为,以此为上德,以此为真正崇尚德,真是醒人眼目。
合格的母亲,会以普通之德教子。
教之以礼,教之以规矩;
进而以义,帮助他人;
乃至以仁,爱人爱物。
如此步步上进,心量渐渐变大,离道越来越近。
但,教导孩子不得,教导孩子吃亏,教导孩子损之又损,普通母亲,真的做不到。
只有能够生出天地万物那样伟大母亲,才可能教导自己孩子不得,无为。
因为这样母亲清清楚楚,天下万物皆是自己所生,都是自己的,无需争。
圣人,只有得道圣人,才能教人以不得,教人吃亏,教人放下,令我等失道众生,最终达到长生久视,回归大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辩证思维,赋予德字新的内涵,那就是不得。
德乃行之得,老子却以不得为德,真的令人警醒。
02。
不得而得一。
昔之得一者:
(往昔得无的。
注意:
不得,得什么?
得一,即是归无。
得无,才能最终回归大明,即最终回归大道。
列举往昔得无者,增人信心):
天得一以清。
(天,因为清而得一。
注意天,天主生。
清净,天则无其生,生归无。
此言天无其为。
以:
因。
清:
清净)。
地得一以宁。
(地,因为宁而得一。
注意地,地主死。
平安,地则无其死,死归无。
此言地无其为。
宁:
平安)。
神得一以霝。
(神,因为明而得一。
注意心,心主知。
自明,心则无其知,心归无。
此言心无其为。
心能明者,识成虚幻。
神:
心。
霝:
通灵。
明。
此指大明,不昧之灵光,即混心大我。
《大雅·
灵台传》神之精明者称灵)。
浴得一以盈。
(浴,因为盈而得一。
注意法,浴主净。
能盈,浴则无其浴,归无。
大水充盈,何浴之有?
此言法无其为。
意识心,在天地之后,尚不能包含天地。
故而需要洗浴,归净,归根。
浴,洗心浴德,乃无为之法)。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侯王,用无为而得一。
注意人。
侯王治民,能无为,则无其治。
此言人无为。
心经过浴,一旦归根,便成侯王,便得天下,便成万物主。
此侯王即浑心大我。
正:
道德经中,无即正。
无,是通往大道必由之路)。
亓致之也:
(上面结论说得详细一些是这样。
致:
〈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
「注」致,致密也。
其的古体字):
胃天毋已清,将恐莲;
(天主生。
天不是已经清而归一的话,就会生生不息,将恐怕被万物充塞。
胃:
同谓。
莲:
通连。
连成一片,阻塞不通。
连字符合老子本义。
后人修改成裂,因为连也发裂音,但裂字于天之生气不通);
胃地毋已宁,将恐发;
(地主死。
地不是已经宁而归一的话,就会死而又死,将恐怕死掉自己。
发:
音拨,拨开,除去);
胃神毋已霝,将恐歇;
(神主思。
神不是已经通过明而归一的话,神将恐怕要消失。
歇:
消失,停止);
胃浴毋已盈,将恐渴;
(浴主净。
浴不是已经通过盈而归一的话,将恐怕因浴而断水。
渴:
竭的古字。
水干涸);
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侯王主天下。
侯王不是止其贵止其高,将恐怕要跌下,失去至尊之位。
注意,侯王譬喻心王,譬喻大道。
已:
止。
同已。
《孟子》无以,则王乎)。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
(所以,必是贵反而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必是高反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
孤寡不谷。
(因为这,侯王才自称孤、寡、不谷。
注意,侯王,譬喻大道。
孤、寡、不谷:
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
此亓贱之本与?
(侯王给自己这样称呼,这使他们贱了吗?
与:
语辞)?
非也。
(不是)。
故致数,与无与。
(所以,至数,数无数。
注意,大数无数,无乃数之极。
所谓的一,说穿了就是无。
与无与,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这是至理。
为,无为,为无为,这是本心必经的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
通至。
数)。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所以不欲,其心,内贵如玉;
其状,外贱如石。
注意,只有不欲,才能得一。
得一才能归还大道。
可见,不欲的圣人,正是披褐怀玉者。
禄:
福,以示其心怀玉。
硌:
石次玉,以示其身披褐)。
【笔记】
一,本章核心:
承接开篇,不得,得什么?
当然是得无,也即得一。
得一就是归无,就是无为。
一就是无。
老子的一,被后世误解为道。
韩非子:
道无双,故曰一。
《老子想尔注》:
一者,道也。
自此,世人之一与老子之一便分道扬镳。
但,道生一,一是道之子,道德经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后世也有深明此理的。
在老子体系中,从逻辑上说,道最初生出的是无。
无是阳,是父,是天。
这就是老说的道生一。
之后,从无生出有,有是阴,是母,是地。
这就是一生二。
一父一母,阴阳备齐,进而生出三,也就是六子,八卦齐备。
天地人三才齐备,进而产生万物。
从这个逻辑顺序看,一就是无。
老子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
寻寻呵不可名也。
复归于无物。
显见,老子说的一,就是无。
实际来说,一是无,是阳,是天,是万物父;
二是有,是阴,是地,是万物母。
这是老子本有观念。
有人说,一,是最少之数而已。
这样说不对,这是世俗之一。
当天地万物归于初始,归一,这时候的一,是无,因为无是天地万物之始。
二,声人执一而为天下牧。
天、地、神、浴、王,都要得一,也就是最终归无。
天、地、神,神居天地之后,此神乃凡夫心,意识心,争有心,失道心。
浴,即是洗浴此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令心清净无染。
侯王,心能清净无染,便是侯王,把天下万物尽皆收入心中,皆是自心中物。
此心即是大我,即是浑心,即是道。
真的醒悟,此心又是自心,没有他心。
此心王生出天地人,故而老子有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即道,即自心。
归一,即归无。
天,地,人,归无,无天,无地,无人。
浴归无,无其浴,所谓的王,即浑心大我,也归无,无其浑心大我。
至此,才真正无染,真正清净,一心孤明,天下大顺。
三,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注意这本和基,是贱是下。
所以,老子令我们守下,不争。
心能守下,安于下,如此心态而行一切事,这样人生,就是天堂,就是极乐。
所以,老子才主张无为。
老子高唱,能做到不欲者,其内心禄禄若玉,其外表则硌硌若石。
此即圣人之披褐而怀玉。
03。
上士能不得。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上士闻道,诚能行道。
堇:
音勤,诚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闻道,若有若无。
注意,中士知退,有道;
但中士不明何谓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闻道后,大笑道,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因为这,才有建言说。
建言:
如箴言):
明道如费,
(如达灭,便是明道。
注意,此处,明与灭对。
一有存心,便非明道。
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明道。
此为上士。
费:
暗昧不明),
进道如退,
(如能退,便是进道。
注意,此处,进与退对。
生活中能做到退,退步抽身,就是进道。
此为中士),
夷道如类。
(如争好,便是坏道。
注意,此处,夷与类对,也即坏与好对。
若好其有,就是坏道。
此为下士。
夷道:
此处指坏道。
类:
《尔雅•释诂》善也,此处指好)。
(注意,唯独上士,才能悟彻一切皆空)。
上德如浴,
(上得如不得。
通得。
浴:
洗,净,空。
注意,何谓上德?
和开篇一章对照来看,其含义确实是贵得,崇尚得。
贵得如同不得,此意才和四句下文贯通),
大白如辱,
(大洁如不洁。
白:
《增韵》洁也。
辱:
污浊),
广德如不足,
(广得如不足。
广:
足。
通得),
建德如揄,
(建得如不建。
揄:
音于,动摇。
质真如渝。
(质真如质假。
注意,真,楚简本写作贞,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贞乃真的古字。
真:
同贞,不变。
占卜所得贞辞,人们信为不变真理,故而,贞同真。
渝:
《尔雅·
释言》渝,变也)。
(注意,唯独上士才是上德、大白、广德、建德、质真者。
上士具足此德,才能做到不得)。
大方无禺,
(至大之方无其方。
禺:
通顒,大头,喻大方,方正),
大器免成,
(至大之器无成器。
帛书乙本是免字。
因免字有晚音,通行本改写成晚字。
免字有万音,可读做万;
楚简本改写成曼,因为曼字也有万音。
曼:
训读为无时,与原文意义不悖。
但曼成很自然是理解成慢成,也即到丧冠时方成。
和通行本晚成大致同义,且晚字也可读作曼。
可见,是免成在传抄过程中,被改写成晚成、曼成,而不是相反。
由此可证,帛书本所传道德经抄本,应该是老子原本。
我们都知道,楚简本棺木年代早于帛书棺木年代;
从历史角度说,竹简也早于帛;
竹简文字也更古一些。
但这些,只能断定棺木年代早,文字远古,却不能由此断定楚简本所抄写的是道德经原本。
楚简本、帛书本、通行本,乃至其他版本,断定哪个是原本,只能从版本内容断定。
而从内容看,帛书本是真正原本。
比如大器免成,只有免成,才和本章前后文之句义不悖;
只有免成,才可能是修行到达高度的老子之语。
孔子有言:
君子不器。
可见老子对后世影响之大),
大音希声,
(至大之音是无音。
希:
无),
天象无刑,
(至大之象是无象。
刑:
通形。
天象:
指大象)。
道褒无名。
(至大褒扬无褒扬,或说:
至大之言是无言。
注意,道褒,即最大褒扬。
名:
言说)。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做到唯道,在始和成上才是高手。
注意,能做到始在无顒,便成于大方;
做到始在免成,便成于大器;
做到始在希声,便成于大音;
做到始在无形,便成于大象;
做到始在无名,便成于大言。
此即能做到唯道者,乃是上士。
执着有者,圣人令我们无为;
执着无者,圣人令我们有为。
可见,无为仅仅是手段而已,不可执着。
所以,圣人才总结:
要唯道。
只有唯道,无和有才最终有了根。
唯道者无为,但又不执着无为,如此而行,才是善始善成,也即善无善有,在无和有上才是高手)。
无为,最终成大。
观察太极图,在运动过程某一点看,大概而言,不平衡是绝对的。
而就整个运动过程综合而言,阴阳最终保持平衡,是绝对的。
下士争好。
下士不知道阴阳是平衡的;
不知道好和坏是统一的。
下士一味求好。
不知道越好就是越坏;
不知道福兮祸所依;
不知道跳得越高,摔得越重。
一味扩大好,最终扩大的一定是坏。
此乃不明理者。
中士求退。
中士知道太极图所显示的大道理,知道好和坏是统一的。
好事积聚越多,坏事自然越大。
福大者,其祸也大。
所以,中士知退,也即不求好,不求积聚。
如此行损,缩减好,反而坏也一样缩减,乃至最终没有坏。
此乃明理者。
上士达空。
上士悟彻一切都是无常,都是虚幻,都不可依凭。
无论好坏,都知其虚幻,都晓得是刍狗,一切烦恼便烟消云散。
此乃醒悟者。
不得,真正能做到者,只有上士。
所以,上士能够得一,归无。
中士也行无为,但和上士相比,中士不能悟彻一切都是虚无,所以,其无为是低层次的无为。
二,大心平等不二,没有拣择。
圣人,比上士则又前进一步,醒悟一切一切,所谓的有、无,所谓的物质、精神,所谓存在、意识,所谓的主、客观世界,如此等等,都是大道(大我、大心)所生。
也即所谓的万法唯心现量。
把自己放在苦罐里活,一旦适应苦,便不苦。
苦已经不苦,还有什么不甜呢?
所以才说大甜如苦。
同理,上得乃如不得;
大白乃如无白;
广得乃如不足;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不受苦谁受苦?
此亦是老子所立的平等不二之心。
如此平等不二心,才是大心。
只有至大,才万法平等不二,才能做到不得。
三,唯道,无为,才是高手。
上士之无为,便是唯道。
凡夫则是唯他,心外驰求,缠陷尘劳而不得出。
只有唯道,如此而行,才是善始善成者。
善始善成具体解释,请看下章。
第二章,不得理何在。
04。
不得根在道。
〖经文——译文〗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反物,这是道之动;
弱,守弱,这是道之用。
为什么?
因为天下万物从有生,有从无生。
注意,这是出世之法。
如此行心,无为,不争,在万物之始上就是高手,此即善始者。
从入世而言,争有,争大,人往高处走,这是我们的本能。
恰如下棋,只有想赢,这棋下着才有趣味。
而从出世来说,正好相反。
与物反,无为,守弱,才是最终证道之路。
如此,才能得见万物之母即得见有,得见万物之父即得见无。
无生何处?
无和有本是一体,同出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注意,这是入世法。
道生一,即道生无,生天,生阳,生父。
一生二,即无生有,生地,生阴,生母。
二生三,乃是有无和合而生中气,即生出子女。
三生万物,由此三再一二三生生不息,而成万物。
所以,生气止于三。
道,即心,即体;
一二三即识,即用。
所谓德者就是指心行之所得,得一二三乃至万物。
一即阳,二即阴,一心分出阴阳二边,所以言万物负阴而抱阳,此言对立。
最终阴阳平衡,所以言中气以为和,此言统一。
负阴抱阳,说好说,做难做。
世间人皆是拣择好,拣择自己喜爱,而不好的一边又挥之不去,如影随形,所以,才痛苦连绵不绝。
高手入世则无为不争,不偏执一边,所以,高手没有烦恼,好来活其好,坏来活其坏,活的自在无碍。
以呼吸譬喻,一呼一吸,偏执任何一边都是错误。
呼极而吸,吸极而呼,不偏不执,心使之然。
中,普通理解成中间;
修行者知道中是无、空;
证道者清楚中即是心。
中,气以为和,阴阳一统于心而已)。
本章核心:
出世要无为,入世也无为。
无为,以此出世修道,回归本源,即可实证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乃万物始,至此地步,醒悟一切皆是虚无,皆是虚幻。
此无不是道。
老子体系中,有无同出于玄,即同出于道。
这是关键之关键。
道生一,说的就是道生无。
道乃心,可,也即动念妄想而生无,无乃心之幻化。
无是万物之始,天下万物始于一,可见,这无就是一。
注意一个可字,可即是动念,即是妄想,即是执着。
因可,大心化作小心,恒道化作非恒道。
可而生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帛书甲本道德经 帛书 道德经 学习 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