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育叙事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93968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10KB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Word下载.docx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育叙事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年,我又接手了两个新班。
为了很好的开展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等集体活动,我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自主结合,形成4-6人的学习小组,分设小组召集人(负责组内的活动安排与监督)、信息员(负责整理组内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预习员(负责整理组内课前预习提纲的编辑和整理)、实验员(负责组内探究活动的实验设计方案的调整和确立),使组内的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各负其责。
在上课前各组把每个人的预习提纲整理好,并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这样,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大家都很清楚的问题,就简单带过,重点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另外,对有些问题,有的组不清楚,有的组却理解的很好,可以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来自行解决,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智慧共享。
基于这一经验,我于20xx和20xx年先后成功的撰写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深化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两篇论文,并分别在中国教育学会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会黑龙江中小学心里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四届、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评审会上荣获二等奖。
有人担心,老师不讲的东西,学生不一定看到,不一定理解。
觉得还是自己讲过一遍放心。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掌握的东西肯定比听来的影响更深刻。
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检测、训练的方式来加深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
从他们交来的提纲和问题里面可以看出,他们在预习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一下课本,他们查找了很多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补充了课本的内容。
如:
在进行教材第一单元中的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提出很多问题:
为什么用完酒精灯后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酒精灯的火焰为什么分三层?
外焰为什么颜色比其它两层浅?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燃烧有不同的现象?
在给酒精灯添加酒精时,如果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用顶端不平或已烧焦的灯芯会出现什么情况?
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课本内容有了充分的认识。
学生们的这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潜能,大大鼓舞了我,我对他们课上课下的表现都充满信心。
同时也一直激发着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热情。
还记得,就在那个学年,我所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中考复习运用探究式方法初探》在省专业委员会召开的第三届(20xx年12月30日)评审会上被评为二等奖。
这是我获得地市级教育科研奖励较早的一次,回来后我把我的成功和喜悦与我的学生们共享,互相激励,一道进步。
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们进行小论文的写作训练,对这样的小论文,我一般不要求每人都写,只要求每个小组写一篇,但写作人是在小组每人的小论文的基础上,汇总每人的内容特点写出来的。
并经过小组讨论、修改、认可后才能上交的。
因为是要在课堂上宣读、讲评、打分,所以,各组之间竞争很激烈,小论文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有一次上“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化学活动课,我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活动的结果。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大家不仅在学校认真观察设计实验,而且回家后自己寻找代用品重新设计实验,小论文也写的像模像样。
比如第六小组的小论文就写得相当漂亮:
“人生是一支短暂的蜡烛,把所有的光芒全释放出来照亮他人。
蜡烛有这些性质:
颜色有红、白、绿等。
火焰也有几种颜色,如外焰是橘黄色,内焰是浅红色,而焰心是深红色。
状态通常是固态,有一种特殊的气味,硬度是用手可以折断,密度是×
103kg/m3,熔点是40°
,沸点是130°
。
在空气中燃烧稍有黑烟放出,火焰上面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壁有雾珠出现。
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罩在火焰上面,石灰水变混浊。
蜡烛刚熄灭的时候,蜡烛蒸气冒出,形成白烟,可以点燃。
烛光是点燃希望之火的源泉。
”
这种小组的合作可以使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及不同特长和优势的成员在团体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也可以解决一些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合作学习中,由于各个学习者(包括老师)都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增进了师生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这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教学思路不断丰富,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取得的成果一个接一个。
20xx年3月在全县中学全员教师参加的说客大赛活动中,我所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被评为化学学科一等奖;
20xx年1月在全市新一轮中学教师岗位培训说课大赛中,我所呈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被评为一等奖。
我班的同学在自学“金属的用途”一节时,想知道金属的性质,他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寻找答案。
收集了铜丝、铁钉、不锈钢、铝、镁条、锌片、水银等金属,然后从金属外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导电、导热、磁性等方面探究金属的性质。
这种主动的探究,其学习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自己找到新的学习模式,能够迎接学习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挑战,进而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的学习活动,适应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
《礼记》上说:
“教学相长”,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化学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我每每得益于我的学生那不时闪现的灵动的思维给我的启发,才让我屡有创获。
20xx年8月10日,在全市中小学优秀科研成果评比活动中,我的教学设计《质量守恒定律》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荣获二等奖。
20xx年7月20日获全县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的《化学肥料》一课的教学思路也同样是在师生的相互启发中诞生的。
中学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比多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具体的化学知识还要重要得多!
在教学中,要始终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很突出的重要位置。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人类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自主学习是未来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和基本生存方式,终生学习能力成了现代社会国民生存能力的重要成分。
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勇挑重担,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且认真地学习思考他人的教学,勤于探索、总结。
在对化学学科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有了具体、深刻的见解,撰写了一些较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呈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优质课,在教科研工作中收获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其中,所撰写的论文《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考复习效率》经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功能拓展的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组织专家评审,被评为优秀教育研究论文二等奖(),同时提交的《论化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经专家评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二十八年的工作经验,使我深深感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要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是这种爱,使我充满自信、充满激情地投入每一天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是这种爱,使我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面孔,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和诚恳;
是这种爱,使我能勤奋刻苦地钻研业务,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思路和风格;
是这种爱,使我坚持广泛地积累知识、经验,力求科学而又艺术地教书育人。
回顾我的成长经历,促进我个人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一个“爱”字——我爱我的学生,我爱我的岗位,我爱我的化学事业!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热爱学生,乐岗敬业,将“爱”进行到底。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
(二)
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
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
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
探究无现象的酸(盐酸)、碱(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有学生说:
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
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
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
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
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
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第四位学生也说:
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z最后到PH<7。
第五位学生说:
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
第六位学生说:
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集中解决实验中将会出现的新问题,使实验设计得更加完善,实验更加成功,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
教师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身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
比如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
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
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
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发展学生求异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肯定是一种成功的教学。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三)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
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
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
学生举例力争:
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于是我问:
一堂45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
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
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借助已有知识和互联网等媒体,主动探究学习所需知识。
同时再把对知识的考核评价生活化,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取材,构建生活化的考核题。
就这样师生共同探讨的现状下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且效果也相当的不错。
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课堂也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也肯定是一种很好的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教育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