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21497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0.59KB
最新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最新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张二震《国际贸易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
一般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
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好事。
巨额顺差还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的调控能力。
3、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如何正确看待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与分散?
1)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使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的比重来表示。
相对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它就是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商品的来源和出口商品的去向,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集中和分散各有优劣。
集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扩大出口国商品在进口国的影响,但无论对进口还是出口而言,一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都会使该国容易受制于人,从而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境地。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的分散则可以降低一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风险、避免进出口厂商之间恶性竞争,但其不利之处在于市场的分散可能加大交易成本。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垂直型分工:
是指发达国家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国际分工
水平型分工:
是指各国在工业生产之间的专业化合作。
前向联系:
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后向联系:
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间的联系。
1.什么是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有什么新特点?
答: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生产时,相互间实行的劳动分工和产品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新特点
1、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2、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速发展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统“垂直型分工”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
4、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
2.试述国际贸易对一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
国际贸易可以给参与各方带来诸多利益。
从静态角度来考察,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方可以在资源总量不增加,生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通过贸易分工而实现福利的总体增长,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会在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产生利益再分配。
从理论上讲,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某种产品的出口会使国内出口集团受益,消费者受损;
某种产品的进口会使国内进口竞争集团受损,消费者受益。
因此,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国际贸易的态度往往不一致。
3.试述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并谈谈一国如何创造条件,利用国际贸易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一,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
第四,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
第五,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六,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绝对成本与绝对利益:
绝对成本是指各国(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如自然资源、土质和民族素质,生产在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即低于别国的产品,并进行交换,对各国都有利。
绝对利益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经济。
若各个经济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比较成本:
所谓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要素禀赋比率:
所谓要素禀赋比率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一般说来,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
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密集度:
所谓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深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此定理假设:
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
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是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H-O-S定理。
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论有四个点
A,要素条件:
土地(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力,劳力教育水平,国家基础设施质量等。
这些要素条件,有些是自然因素,另一些则是政府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B,需求条件:
国内市场是否足够大。
多数公司首先的目标是着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如果国内市场很小,公司很难开发出新产品。
C,相关及支撑产业。
波特聚类自然形成,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D,公司战略,结构及对抗表现:
国内的竞争环境造就了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亚当·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论”。
绝对成本论是早期的分工贸易理论的理论内容之一。
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却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一国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国之所失的片面看法,从而给自由贸易政策以理论上的支持。
根据其理论,斯密主张取消对外贸易中的一切特权和限制,实行贸易的无限自由。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适宜的国际分工体系才能建立,各国才能合理地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从事最有利的生产。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闭关自守肯定落后;
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仍然是斯密的贸易分工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试评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的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在那些可以称作既正确且重要的社会科学原理中首屈一指的”。
比较成本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如果说,绝对成本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理论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也就是说,李嘉图的基于比较成本的分工原理比斯密的基于绝对成本的分工原理更具有一般性。
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这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有可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可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中获得利益。
从哲学高度看,比较成本理论揭示的是人类分工、协作、交换、互利的“大道理”。
只有从这个角度看,才能深刻理解比较成本揭示的分工思想。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比较成本理论作了那些发展?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人们有时又把该理论称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
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要素禀赋论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一样,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配置不一样。
从成本角度看,要素禀赋论实际上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发展,将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扩大到资源与要素领域。
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哪些解释?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但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理论预测相悖。
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说、自然资源说、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需求偏好的逆转、贸易政策的扭曲
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2)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产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长的。
(4)产品生命周期用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解释国际贸易有重要参考作用。
它引导人们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为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5)它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或模仿引进、或扩大生产是,都要把握时机。
而进行跨国经营,就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
(6)它还反映出当代国际竞争的特点,即创新能力,模仿能力,是活的企业生存能力和优越地位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产业内贸易?
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国际贸易从产品内容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产业间贸易,另一种就是产业内贸易,也称作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1)偏好相似论。
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如果两个国家需求结构完全一样,一个国家所有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是另一个国家可能进口的商品,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2)市场结构论。
①外部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②内部规模经济、产品差别、需求差别与产业内贸易。
(3)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市场结构理论表明,在产业内贸易中,各国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公司的特定竞争优势,而不像产业间贸易那样,首先表现为国家的竞争优势。
总之,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以及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按照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哪些因素决定?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关系如何?
波特认为国内四个基本变量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①要素禀赋;
②需求状况;
③相关产业相辅助产业;
④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第一,生产要素方面,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都强调生产要素在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力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第二,同业竞争方面,波特认为,激烈的同业竞争能够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压力来增加对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和研究开发活动的投资,从而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但林毅夫等认为,对一个特定的行业来说,只有该行业符合经济的比较优势时,同业间的良性市场竞争才可能实现。
第三,需求条件方面,林毅夫等认为,需求条件包括多种内容,一些内容更多地属于外生性条件,不必进行深入的讨论。
第四,关于相关与支撑产业,竞争优势理论非常强调相关与支撑产业(或产业集群)对于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分析,林毅夫教授指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企业和产业的竞争优势才可能形成。
或者说,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必要性条件。
第四章世界市场
商品交易所:
根据货样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所。
交易所中通常没有商品,买卖时无需出示和验看商品,而是根据规定的标准和货样进行交易。
成交是在交易所制定的标准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
来料加工:
是甲方国家按照乙方国家的要求,把乙方国家商人提供的原料、辅料加工后把成品交给乙方,收取加工费用。
进料加工:
是进口原谅进行加工,把成品销往国外。
调拨价格:
是指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规定的购买商品的价格。
1、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了哪些积极作用?
世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第一,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不可缺少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来源。
第二,世界市场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有助于缓和资本主义各个社会生产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世界市场是资本扩张的结果和条件。
2、什么是世界市场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的决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世界市场价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也就是某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实际买卖时所依据的价格。
世界市场价格是衡量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消耗大小的标准。
影响因素:
1、国际价值是世界价格变动的基础
2、货币价值是影响世界价格的基本因素
3、世界市场供求对世界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
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与垄断对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
5、国际经济周期、有关国家的经济贸易政策等
4、什么是“一种商品一种价格的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一种商品一个价格的规律是指在统一的市场上,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同一种商品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
条件:
在统一市场的几个不同市场区域内,如果一种商品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那么在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更多的卖者将被吸引到价格高的市场区域中去,而更多的买者将会把订单转移到价格低廉的市场区域去。
从而形成一种商品一个价格。
5、试述跨国公司运用调拨价格的目的及其限制条件
跨国公司利用调拨价格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调拨价格达到避税目的;
(二)用调拨价格来加强公司的竞争地位,或控制市场竞争;
(三)利用较高的调拨价格把款项从一国调到其他国家;
(四)当一国实行物价管制时,跨国公司通过操纵调拨价格,就可以达到逃避管制增加利润的目的;
(五)在海外与当地资本合资经营企业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可以操纵调拨价格来压低这家企业饿利润水平和增加母公司的利润,也可以利用调拨价格把利润从这家海外企业转移到母国或其他国家,以减少工会要求提高工资的压力。
此外,利用调拨价格,跨国公司还可以达到资源保全、回避政治风险等目的。
其限制因素主要有:
(一)子公司数目的限制;
(二)子公司相对独立利益的限制;
(三)费用的限制;
(四)东道国的限制
8、试述加工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不利影响。
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创造条件发挥加工贸易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
加工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第一,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第二,开展加工贸易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三,展加工贸易有利于积极利用外资。
但发展中国家在从事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也可能面临诸多不利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工贸易受外商制约较大,加工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第二,在加工贸易中,外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为其自身利益,他们往往不愿向加工方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第三,加工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有时对东道国不利;
第四,加工贸易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受到东道国基础产业、中间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制约。
基于以上问题,发展中国家在从事加工贸易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展基础产业和中间零部件产业,创造加工贸易带动产业机构升级和整体经济发展的条件。
另外,要不断健全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制度,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五章、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
常用的贸易条件有3种不同的形式:
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所得。
其中价格贸易条件最有意义,也最容易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计算。
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
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是指当一个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传统出口产品(通常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量急剧增加时,它的国际市场价格趋于下跌,甚至跌倒使这个国家受到损害的地步。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它表示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获得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
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考察的贸易条件指数。
分为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和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生产部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日期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不仅要考虑出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进口商品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一定时期内出口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表示一国用出口支付进口的能力。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比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得要快。
在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对多用资本要素而少用劳动要素,结果是所给定的产量能够用更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但资本/劳动的比率提高了,既节约了劳动,又提高了产量。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比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得要快。
在要素相对价格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相对多用劳动要素而少用资本要素,即生存中一部分资本将被劳动锁替代,每单位资本使用了更多的劳动,结果是所给定的产量能用更少单位的劳动和资本生产出来,但资本/劳动比率降低了。
国际需求方程式:
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
1、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其理论上的贡献和局限性何在?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①比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②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③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强调需求因素在决定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上的重要作用,以比较利益为基础阐述了商品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过程,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李嘉图的交换价值理论。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这个理论以贸易收支平衡为前提来论证贸易条件即国际交换比例,而国际交换比例又是又相互需求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相互需求的数量又是由国际交换比例决定的。
这显然陷入了某种循环论证。
其次,相互需求原理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的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国家。
再次,相互需求原理以物物交换为例来论证国际需求方程式,在一次交换活动中容易求得国际收支的平衡,但一国进行的所有交易活动要想同时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显然是不可能的。
2.试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对他国贸易格局及贸易条件的影响。
答: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经济增长分为出口偏向型增长和进口偏向型增长,它们主要指经济增长对某个部门的偏向而非国家。
他国经济增长对本国有利还是有害、本国参与国际贸易会增加还是减少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这些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偏向性。
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有利。
因为其增加的产品出口如果恰是本国的进口产品,并且能影响进出口价格的话,一定导致本国进口价格下降。
如果本国其他条件不变,则贸易条件改善。
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不利。
因为其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生产能力的增强将导致进口的减少,如果该种产品恰是本国对其出口的产品,将使本国对其出口相应减少。
如果其进口的减少能够影响进出口价格的话,一定导致其进口价格,即本国出口价格下降。
在本国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国贸易条件恶化。
可见,并非外国所有的经济增长对本国贸易条件都会产生影响,而是取决于其扩张方向。
只有当其扩张方向恰好针对本国的进出口时,这种增长才会影响本国的贸易条件。
3.技术进步有哪些类型?
它们对贸易条件有什么影响?
假定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商品,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
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
(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会导致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的增加;
(3)中性技术进步会使得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都会增加,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主要看何种要素密集型产品为出口产品,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从上述两种情况加以具体推定。
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外,还要受到该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以及外国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影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作出判断。
4.试述关税政策对一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进出口价格的比率,从而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在某些特定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学 最新 张二震 国际贸易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