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两套汇编附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07902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76.86KB
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两套汇编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两套汇编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电大《心理学》考试资料两套汇编附答案Word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的制约作用;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印象。
4、注意有哪些功能
1)选择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看见的事物的处理判断和认知选择,其他的事物在我们有认知清楚以前,一般会出现停止不选的现象。
2)保持功能,当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一般都会保存对于这些事物的认知,然后再以后的过程中加以利用。
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度的注意力的另外一种解释。
5、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6、论述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区别:
(1)能力和知识属于不同的范畴;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
联系:
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另一方面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7、气质的作用
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人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养人才等工作,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我们不能把一些气质类型评定为好的,而把另一些评定为坏的。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例如:
胆汁质的人积极和生气勃勃等是优点,但有暴躁、任性、感情用事等缺点;
多血质的人有灵活、亲切等优点,但有轻浮、情绪多变等缺点;
粘液质的人有沉着、冷静、坚毅等优点,但有缺乏活力、冷淡等缺点;
抑郁质的人有观察敏锐、情感细腻等优点,但有孤僻、耐力差等缺点。
我们要认清自己气质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发扬积极面,克服消极面,在自觉的培养和锻炼中,使气质不断地改进。
其次,气质对智力发展的意义。
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能力和智力发展的高低,具有任何一种气质的人,其智力都可以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
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
他们的气质类型不同,却都在文学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再次,气质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影响。
气质不仅影响活动进行的性质,而且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
要求作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对于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较为合适;
反之,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对于粘液质、抑郁质的人较为合适。
在一般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中,气质的各种特性之间可以起互相补偿的作用,因此对活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气质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由于人们的气质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做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人重视它。
在教育工作中,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
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就可能产生更加怯弱的不良后果。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注意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
其它如党、政、团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选拔、调配,特殊工作的挑选,法院的审讯,商业上的买卖,婚姻恋爱等等,都要考虑气质类型的特点。
总之,气质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是人的稳定的特征之一,是构成个性品质的一个基础。
人的气质对人的实践活动虽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气质是一个必须加以分析和考虑的构成人们各种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
8、谈谈家庭、学校职业在性格中的作用?
答、
一、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
父母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
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在父母的爱抚下成长。
从教育的顺序上看,也是首先是家庭,然后才是学校的教育。
二、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性格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里不仅学习、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而发展智力,接受政治和品德教育,形成优良性格特征。
英国思想家欧文(R。
OWEN)说: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学生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性格,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反之,则会发生各种问题。
人格适应不良最初是由于不良的的影响,然而学校在教育上的不得法也会造成学生适应不良。
学生的适应不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国外,有些研究表明,约有22%的学生具有中等或严重的情绪缺陷。
我国陈家麟和骆伯巍在1985年对10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表明,有16.53%的学生具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职业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的要求对性格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人长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社会要求他反复扮演某种角色,进行和自己职业相应的活动,从而相应地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科学工作者实事求是,善于独立思考,一丝不苟;
文艺工作者活泼开朗,富于想象,感情丰富;
飞行员冷静、沉着、有高度责任感,等等。
9、谈谈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性格是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但任何环境都不能直接决定人的性格,它们必须通过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
社会各种影响只有为个人理解和接受,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才能推动他去行动。
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大而日益增强。
个体已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对接受社会影响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守纪委责任心等性格特征都接受与领会外部的社会要求,逐渐将这一要求转变为对自己的内部要求的过程。
布特曼(BULTMANN)说:
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性格的工程师。
人是一个高度不断自我完善的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在塑着自己的性格。
10、性格的特征
完美型,能力型,活跃型,平稳型
11:
影响遗忘的因素
一、时间因素
(二)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三)学习的程度
(四)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五)识记者的态度
12、迁移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答、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
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
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
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学生,钢笔字往往也会写得不错。
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例如,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在初学英文时往往有一些困难。
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概括水平越高,新旧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越易于将知识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去,促使问题解决,产生正迁移;
相反,知识经验片面、概括水平低或使用不当,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或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引向歧途,导致负迁移产生。
13、简述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区别:
情绪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在种系发生中,情绪发生早,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二者密切联系,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13、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
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
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
然而,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4、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否改变实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是这个关键却常因受事物固有功能观念的限制而不易突破。
15、说明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
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心理定势就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陆钦斯的"
量杯实验"
充分表明了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16、意志行为有哪些特征?
(1)明确自觉的目的性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17、论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18、结合实际,说明制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
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
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
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
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评价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优秀的班集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得以改变。
日本心理学家岛真夫曾挑选出在班集体里地位较低的八名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指导他们工作。
一学期后,发现他们在学生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得自尊、有责任心,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师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
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
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
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
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
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19、结合实际,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因素是不能遗传的。
不过,个人作为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个性是在遗传与环境密切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
个性的发展乃是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型、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份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二、 体质方面的因素
青少年身体发育急剧变化,这对其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其身体,生理状态会产生广泛的变异。
生理上这种突然大幅度变化与心理发展出现不平衡,就会使青少年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如,有的孩子不能愉快地接纳性别身份,男孩子女性化或女孩子成为“假小子”,这正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三、家庭因素。
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
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五、社会因素。
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20、试述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一般在少年或更早发生,直至晚年始趋向缓和。
但人格正常与异常间的尺度是相对的,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取其大多数的模式比较而言。
因此人格正常与否,有很大的人为标准。
所谓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的人格偏离是指在没有幻觉、妄想、智力低下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例如,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过分或畸形发展,就会变得过分理智,没有人情味,显得僵化、呆板。
因此,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作出恰当的反应;
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
对工作缺乏责任心,玩忽职守,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违法或扰乱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2019年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资料汇编
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2.时序研究:
时序研究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3.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气质: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6.胚胎期:
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是从怀孕后的第三周开始,一直到怀孕后的第八周结束。
1.髓鞘化:
髓鞘化就是髓鞘发展的过程,它使神经兴奋在沿神经纤维传导时速度加快并保证其定向发展。
2.大脑偏侧化:
大脑是由两半球组成的,两半球间由胼胝体相连结,大脑两半球都有皮层覆盖。
大脑两半球看起来很对称,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
大脑左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
大脑右半球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
3.图式: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4.客体永久性:
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当物体不在眼前或通过其他感官不能察觉时,仍然是存在着的,这时他们才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5.弗林效应:
在整个20世纪,人们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从1940年开始,每过10年,各个国家公民的智商平均增长了3分。
这种智商的持续稳定升高被称为“弗林效应”。
6.正强化与负强化:
如果某一刺激的出现能增加某一行为以后再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刺激称为正强化。
如果某一刺激的消失或终止能够增加某一行为以后再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刺激称为负强化。
7.自我意识情绪:
从2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
这些情绪被称为自我意识情绪。
8.社会性参照:
7-10个月的婴儿通过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表情,监控他人(比如:
父母)对于不确定情境的情绪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9.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使人的活动带有色彩,形成个人的风格。
10.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是婴儿与照料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
1.象征机能(心理表征能力):
是指用意义所借的符号来表征意义所指的事物的能力,又称符号能力。
(169页)
2.自我中心性:
是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3.脚本:
是指对熟悉环境中重复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概要性表征,这就是为了保持特定经历而采用的一种图式。
4.自传式记忆:
是指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记忆,一些在儿童生活中发生的非常规的、特别的意义的是件容易为自传式记忆的内容。
5.移情:
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感情共鸣或感情移情。
或者写成(211页移情是一种儿童早期发展的情感,它是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
)
6.自我概念:
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理解自己的术语,是非常具体的,是可观察到的特点.
7.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是指人们对于男性女性最代女星特征的看法。
8.玩物游戏:
是指所有的热同与物体互动的游戏形式。
9.社会性游戏是指人际互动为特征的游戏,包括社会角色游戏、规则游戏、语言游戏和亲子游戏等。
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三大领域及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0分)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1.生理发展主要包括:
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2.认知发展主要包括:
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
3.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
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三个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交迭、相互影响的。
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儿童心理现象的理解、解释和预测的不同。
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有三个:
1.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
2.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
3.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2.简述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危机:
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
条件:
儿童的需要能得到即时的满足;
母亲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社会化代理人:
母亲
1-3岁自主对羞愧阶段
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
给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中央电大 考试 资料 套汇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