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903509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6.91KB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弓高侯穨当之后也。
世为乡里著姓。
父寻,建武中为陇西太守。
棱四岁而孤,养母弟以孝友称。
及壮,推先父余财数百万与从昆弟,乡里益高之。
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①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
显宗知其忠,后诏特原之。
由是征辟,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俱以才能称。
肃宗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自手署其名曰:
“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
”时论者为之说:
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
寿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
宠敦朴,善不见外,故得椎成。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使人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畅于上东门,有司畏宪,咸委疑于畅兄弟。
诏遣侍御史之齐案其事。
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
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
及事发,果如所言。
宪惶恐,白太后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棱复上疏谏,太后不从。
及宪有功,还为大将军,威震天下,复出屯武威。
会帝西祠园陵,诏宪与车驾会长安。
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
棱正色曰:
“夫上交不诌,下交不黩,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
”议者皆惭而止。
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棱举奏龙,论为城旦②。
棱在朝数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行等,皆有名当时。
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深竟党与,数月不休沐③。
帝以为忧国忘家,赐布三百匹。
迁南阳太守,特听棱得过家上冢,乡里认为荣。
棱发擿奸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数岁,征入为太仆。
九年冬,代张奋为司空。
明年薨。
(选自《后汉书·
韩棱传》)
【注】①教:
文告。
②城旦:
一种筑城四年的劳役。
③休沐:
休息洗沐,即休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棱四岁而孤失去父亲
B.棱阴代兴视事处理政事
C.及窦氏败,棱典案其事案件
D.因令怨者章之上奏章告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韩棱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养母弟以孝友称②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③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④以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渊⑤棱发擿奸盗,郡中震慄⑥棱正色曰: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葛兴中风生病不能听政,韩棱趁机把持政事两年,周围没人敢于违背他的指令。
B.显宗知道韩棱忠诚,下诏升任他为尚书令,并赐宝剑,且亲手题其名为“韩棱楚龙渊”。
C.窦宪派人在上东门刺杀齐殇王子都乡侯刘畅,事情败露后,太后百般包庇,韩棱上疏要求让窦宪出去攻打北匈奴来赎罪。
D.韩棱升任南阳太守路过家乡,皇上特许他回家祭祖,乡里乡亲都为此感到荣光。
9.断句和翻译(10分)
(1)请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4分)
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棱上疏以为贼在京师,不宜舍近问远,恐为奸臣所笑。
(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窦太后怒,以切责棱,棱固执其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共7分)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普天乐
滕宾
翠荷残,苍梧坠。
千山应瘦,万木皆稀。
蜗角名,蝇头利,输与渊明陶陶醉。
尽黄菊围绕东篱,良田数顷,黄牛一只,归去来兮。
(1)这首小令描写了什么季节怎样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王维《山居秋暝》)
(2)又有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4)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共16分)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冯骥才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
即使变,也会非常缓慢。
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从民间艺术史来看,民间艺术的全面发展变异是在近代。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
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
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它们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愈是挨近城市的地方,民间艺术的变异就愈明显。
这种变异是不可遏制的,也是正常的文化现象。
然而,更强烈的变异却发生在当代——当前!
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固有的民间艺术发生根本性的冲击。
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这是我们都看到的;
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各个旅游景点的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各个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是真是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特点就是旅游的最大卖点。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同时,旅游产业也必须拥有这一份巨大而必不可少和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
表面看,好像是题材与风格中发生了变化——唐老鸭与圣诞老人进入剪纸,迪斯科的动律渗入了民族舞蹈,其实远非如此。
从深层看,民间艺术中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
代之的便是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
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过去乡间妇女在缝布老虎时,心中想着的是生命的阳刚之气与避邪之威,现在却和批量地加工布娃娃没有两样。
商品化是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这种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
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
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条出路吗?
其实我们现在这种将民间文化直接而功利地转化为商品的做法来源于美国,这只要到夏威夷看一看美国人如何将土著人的民间舞蹈转化为穿着草裙为游客廉价地表演就行了。
他们是设法把民间艺术变成美元。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在欧洲和日本,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著,把民间艺术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我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
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
就其目的来说,就是——不只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12.下面的论述能够论证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的本质的两项是()()
A.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变异,其本质突出表现在丧失了自发的淳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
B.民间艺术在经历了当代变异后,其特色得到了夸张,题材与风格发生了变化。
C.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变异,其本质就是从深山荒郊走进商品社会,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D.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变异,有着美国夏威夷的将土著人的民间舞蹈转化为穿着草裙为游客表演的模式。
E.民间艺术在经历了当代的变异后被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与精英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精英艺术是主动地变的,而民间艺术是历久不变的。
B.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长久存活,是因为它们处在封闭状态中。
C.在当前,民间艺术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去。
D.乡间妇女批量加工布老虎,是使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的做法。
14.综观全文,导致民间艺术产生变异的因素有哪些?
15.作者认为要解决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问题,可以有哪些方式?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在答题卡的“□”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18题(15分)
踏雪寻春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
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
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
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
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
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
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
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
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
妹妹跌足叫悔:
“寻春寻春,寻你的魂。
”我笑道:
“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
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
”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
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
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
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
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
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
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
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
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
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
此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
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
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
“这里也有春么?
”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
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
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
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
“柳条发芽了!
”我笑痴人说梦。
谁知凑近一瞅,咦!
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
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
“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
”她笑答:
“妙!
妙!
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6.你怎样理解“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的“闹”字?
17.文章结尾处,妹妹说:
”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
兄妹俩是从哪里看出春天已经来到的?
(5分)
18.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
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评析。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15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
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
弗兰斯·
费尔南德·
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
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天气晴朗,树木青青,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19.作者一面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面又以此为题写了这则报道,为什么?
20.最后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着力表现记者的主观印象。
有人说,这种写法不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要求。
你怎么看?
五、语言运用(共12分)
22.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某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
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
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
要求:
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1)对同龄人:
(2)对年长者:
23.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需要请假的情况。
有位同学叫张宁,他今天感冒发烧了,不能去上学了,想请一天的假。
可是他不会写请假条,请你帮助他给他的班主任王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①符合请假条的格式。
②内容符合人物身份,态度诚恳。
③表达自然、得体、流畅。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24.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
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
“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
”卖缸人说:
“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
①全面理解材料,根据对材料的感悟,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不要脱离材料及其含义作文。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东山中学2012-2013学年度高三中段考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B。
【解析】A乳臭(chò
u)未干:
臭xiù
,气味的总称。
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
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
C不见经传(chuá
n):
传zhuà
n,解说经义的文字。
经传:
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
经传上没有记载。
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D恐吓(xià
):
吓hè
,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
恐吓:
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亦作“恐赫”,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
)
2.D【解析】A.褒贬不当。
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此处为英雄事迹。
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
防患未然: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
此处灾害已经发生。
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
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
D.入木三分: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
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3.A【解析】
(A项句式杂糅,最后一分句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者“知识起决定作用”。
4.D【解析】
(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还得远足郊野寻觅→郊野别有情趣→郊游以春季为佳→为什么选择春季。
关键是第④句,若把它放在第③句与第⑤句之间,便割裂了第④句与第①句的紧密联系。
5.C解析:
C查办。
6.A解析:
A,第三人称代词,他B,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C,介词,替\动词,是;
D,连词,来\连词,因为
7.B解析:
第一句表现棱之孝悌,第四句表现其智谋,第五句表现其声威,均排除。
8.D解析:
A韩棱是暗地里代理事务,对太守是一种帮助;
B赐宝剑的是肃宗;
C是窦宪求太后要出击匈奴立功赎罪。
9.
(1)初为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不能听政/棱阴代兴视事/出入二年/令无违者/兴子尝发教欲署吏/棱拒执不从/因令怨者章之/事下案验/吏以棱掩蔽兴病/专典郡职/遂致禁锢。
(错段、漏断任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师,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被奸臣嘲笑。
(“以为”1分,“宜”1分,被动句式1分)
②窦太后发怒,深深责备韩棱,韩棱坚持他自己的看法。
(“切”1分,“固执”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是弓高侯秃贵当之后代。
世代为乡里大姓。
父亲
韩寻,建武年间为陇西太守。
韩棱4岁时失去父亲,养母以孝友著称。
到了壮年,退让父亲的余财几百万给堂弟,乡里人更加称誉他的风格高尚。
起先任郡里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得不能处理政务,韩棱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出入二年,命令没有违抗的。
葛兴儿子曾经想发布文告安排官吏,韩棱拒绝不听,葛兴儿子于是令抱怨者上奏章告发韩棱。
公文下达查核,有关官吏认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擅自掌管郡守职权,就将他关了起来。
显宗知道韩棱忠心,后来下诏特意赦免了他。
从此征召入朝,五迁为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都以才能著称。
肃宗曾赐给众尚书剑,只有这3个人特别,是宝剑,并且亲自写上他们的名字叫:
“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
宠济南椎成”当时议论的人为之解说:
因为韩棱渊深有谋略,所以得了龙渊;
郅寿明达有文章,所以得到汉文;
陈宠敦厚朴实,善于表现于外,所以得到椎成。
和帝即位,待中窦宪派人刺杀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于上东门,有关官吏害怕窦宪,都故意怀疑刘畅的兄弟。
皇上诏遣御史到齐国查办这件事,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师,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被奸臣嘲笑。
窦太后发怒,深深责备韩棱,韩棱坚持他自己的看法。
等到事情揭发后,果然如韩棱所言。
窦宪很惶恐,向太后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罪。
韩棱又上书劝谏,窦太后不听从。
等到窦宪立了功,回来做了大将军,威震天下,又出兵驻扎武威。
这时皇帝西往祭祀园陵,诏窦宪与车驾相会于长安。
窦宪到后,尚书以下的官吏商议拜见窦宪时,伏地口称“万岁”。
韩棱正颜厉色地说:
“对上不谄媚,对下不亵渎,按礼无人臣称万岁的制度。
”议论的人都惭愧地作罢论。
尚书左丞王私自奏记上牛酒给窦宪,韩棱举奏王龙,判处王龙城旦罪。
韩棱在朝廷数次荐举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都有名于当时。
等到窦宪失败,韩棱负责查究这个案子,深入彻底地追究其党羽,几个月都没有休假。
皇帝认为韩棱忧国忘家,赐给他布三百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