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建功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90076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77KB
边塞建功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边塞建功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塞建功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四.意象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
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乐器和乐曲看:
《折杨柳》是表达征夫离愁的曲调,常常用羌笛演奏。
有双关意。
“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离别时往往折柳相送,现在听到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自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梅花落》也是曲调名,巧妙将曲调名拆开,组成双关意。
《关山月》也是曲调,抒写离愁别情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羌笛、胡笳:
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五、艺术手法:
1.用景物衬托;
①用哀景正衬怨情②用哀景反衬高昂的士气③用壮景衬壮情
2.用细节彰显
3.用夸张修辞
4.用对比凸显
5.用典故表意
6.善用联想和想象
7.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六.练习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
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悲悯之情。
(3)这首诗抒发了征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对边塞恶劣环境的厌恶、对频繁戍边调动的埋怨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这样的对比写法更能够显示出听者沉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为作结,寓情于景;
创造意境,余味无限。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①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寒冷刺骨的西北风呼啸着,海边的泥土都抵抗不住而裂开,梧桐树的叶子早已落光,树枝都吹断了。
②这首诗要抒发什么情感?
通过对边地恶劣环境及将士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的将士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以及诗人对他们大无畏精神的赞颂之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请你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
①通过写景来正衬戍将士孤寂艰苦的生活,反衬豪迈之情。
②通过夸张来表现将士生活的艰苦以及昂扬的斗志
③炼字的功力很雄厚,一个“穿”字内涵丰富:
①作战的频繁②战斗的激烈③生活的艰苦④将士意志的坚韧……
2.有人说,第四句虽豪迈,却反映出戍边将士们思归和厌战的情绪:
不把敌人消灭终究回不了家。
你怎么看?
不准确。
应是表现戍守边关的将士杀敌卫国的坚定意志和战斗到底的豪情壮志。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1)反衬,用恶劣的环境衬托戍边将士的豪情;
(2)细节描写,“宵眠抱玉鞍”,暗示战事、生活紧张;
(3)直抒胸臆,最后两句直接标杀敌报国的决心;
(4)用典,借用了西汉傅子介的故事。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汉武帝通西域,使者经此地至大宛等国,由于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使者,西汉元凤四年,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
都护: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
燕然:
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二字。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
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
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
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
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
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
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
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塞 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