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97214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22KB
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崖转石万壑雷”。
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
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
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
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
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
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多么惊人的想像!
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
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
“连峰去天不盈尺。
”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
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
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
一开始,“噫吁嚱,危乎高哉!
”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
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
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
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
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
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
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
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
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
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
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
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
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
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
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亮点综述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
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
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
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
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状道之险阻,则曰: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附:
1、整体感知:
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
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
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
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
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
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google_protectAndRun("
render_ads.js:
:
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google_render_ad);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
画面是凄清的;
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
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
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
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
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
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
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
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
“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
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
(1)课文基本成诵;
(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
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
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
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
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
(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
(2)
善用反复:
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
(4)多样的诗歌意境:
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
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
(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
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 学年 苏教版 必修 蜀道 第二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