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军事辩证关系探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95936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53KB
体育与军事辩证关系探讨Word下载.docx
《体育与军事辩证关系探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与军事辩证关系探讨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体育发展道路上,都曾留下军事的强大推力所刻下的印记。
古代各国在为应付战争而进行的军事训练中,创造出若干流传至今的丰富的体育内容。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出现了培养军官的专门学校,未来的军官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练习器械对打、赛跑、划船、游泳和摔跤;
古文明的另一发源地两河流域,因无天然屏障常遭入侵,所以极为重视军事训练。
人们练习使用弓箭、短棍、斧、矛、飞镖、剑、匕首等武器,学习掌握驾车、骑马等技能。
亚述时期,国王常率众手持弓箭和利斧在专门的场地中与猛兽格斗。
赫梯遗址的一段铭文说明,人们常分为两队进行战斗游戏,获胜者向神祭献战俘。
古希伯莱人也重视发展体力和军事技术,具体的内容有练习弓箭、刀剑、投枪、掷石和游泳。
《旧约》提到,拜尼米部落的一个人从阿菲克跑到希洛赫去通报菲立斯丁人战胜以色列人的消息,其距离不亚于马拉松跑,表现了极强的奔跑能力。
古代印度的军事贵族刹帝利阶层,不仅要学习徒步和骑术、指挥战车和象队作战,还保留着练习射箭、击剑、抱腰式摔跤和马上游戏的特权。
中世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强盛时期全体男丁都是战士,采用全民皆兵的体制广泛开展军事训练。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为开展军事体育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骑士们既要保卫自己的小庄园,又要替领主征战,因此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全面的格斗技能。
骑士教育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游戏(奕棋及球戏等)和吟诗,用许多时间练习技艺。
中世纪后期出现了骑士学校,许多军事体育的内容后来改造成为18世纪学校体育课的内容。
在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田猎等军事训练制度,还有为适应阵战而练习队列阵形的武舞。
学校的课程内容中,射、御等基本的作战技能是必修的。
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的影响,军事训练倍受重视,兵械技术训练程式化,并产生了配以图谱的《马射谱》、《马槊谱》以及《骑马都格》等专著。
唐代创立了武举制,按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材貌、言语、举重七项进行考察,把对军官的选拔纳入科举的轨道。
宋代创立了武学,学生须经严格的身体考核和技术考核方能入校;
武选制度由中央选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在募兵与训练上做出了详细规定。
为抵御北方的民族入侵,宋王朝还支持民间的“弓箭社”、“踏弩社”、“英略社”等习武自卫的乡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民结合军事体育系统。
明清时期,一部分武艺从军事活动中分化出来,在民间发展为风格各异而种类繁多的拳械套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
一些练兵的手段,如射戏、角抵、冰嬉、水戏等也成为娱乐性运动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古代体育文化。
军事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了。
近代体育最早进来的是军事体育,是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服务的。
一百多年前,清朝的洋务派筹建近代军事工业,依照西方的办法编练新军,开办军事学堂,近代西方体育的某些内容也以兵操的形式引进了中国。
洋务派从增强军事力量的目的出发,在新军中聘外国军人传授队列、刺杀、单杠、双杠、木马等训练内容,称为“兵操”。
在北洋水师学堂等新式学堂中开设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等项目的军事体育课程,这在客观上对推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03年,清朝颁发《奏定学堂章程》之后,大批军人涌入各级各类学校任体操教习;
与此同时军中也广泛推行新式陆军制度,西方近代体操和其他近代体育项目得以大规模地在军队和学校中推广开来。
当时,军国主义思想的风行,也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人的体育观念长达百年之久。
简言之,军事对体育的影响可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影响体育的内容和手段,推动体育的发展。
从古至今,武器和作战方式的演变不断对士兵的体质及军事技能提出新的需要,影响到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如从弓箭、车战、骑战、步兵阵战、散兵野战到现代化的战争,训练的方式也有射、御、战车赛、马球、队形队列、奔跑、格斗、越障碍、投掷、射击等变化。
许多为军事所淘汰的训练项目,却在民间保存下来并广泛开展,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与手段。
第二,影响体育的规模,客观上锻炼了人的体魄。
从古斯巴达到近代的德国,许多国家面临战争的威胁时,都采取“全民皆兵”体制,对所有能作战的人进行身体及军事技能的训练,实际上是强制性地扩大了体育的规模,虽然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但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整个民族体质的作用。
此外,大规模军事训练的组织管理方面的某些经验,如设置层层机构、制订锻炼标准、体质调查等,为体育制度化提供了借鉴。
第三,给体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军事活动与体育活动虽然同属社会活动,但二者的目的绝不相同,军事的需要和体育的要求也有区别的。
军事活动往往干扰体育的发展,频繁的战争破坏了体育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环境。
比如,在世界大战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无法举行。
还有,战争中死伤累累,战后还要遗下大批伤残者,这是与体育为增进人类健康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2 体育对军事活动的作用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性格彪悍、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能吃苦耐劳的战士。
千百年来,由于身体训练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提高技能,因此体育活动成了满足军事需要的重要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当首推古希腊。
居住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斯巴达人,一方面要经常对付人数众多的希洛人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要不断掠夺新奴隶,所以频繁发动战争,以维持其生存状态。
斯巴达妇女结婚前要和男子——未来的父亲一起接受严格的身体训练,准备做体格健壮的母亲,怀孕后还要加大运动量;
生下的孩儿用酒擦洗,只有生命力顽强的婴孩才能免于一死。
男孩长到7岁,进入少年团队接受极为严酷的集体军事训练,年满20岁,进入军营,直到60岁方可免于征战。
而在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雅典,较先进的教育制度使公民们既是战士,又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男孩经系统的体育训练后,18岁入伍,两年后如无战争,则可离开军队。
不少人终身从事锻炼,追求健美而匀称的体形。
在每次古奥运会即将来临的时候,各城邦纷纷按约定的协定休战,并让已经集训了十个月的竞技选手们前往宙斯的祭坛前。
当奥林匹克的圣火熊熊燃起之时,战争的乌云被驱散,使人们有修身养息的间隙。
近代欧洲,无论德国体操体系、瑞典体操体系的形成,还是体育从少数学校的小圈子向社会大规模扩展,都有深刻的军事背景。
鉴于体育活动在加强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近代体育在军队中大受欢迎。
各国还相继成立了一些军事体育学校,如丹麦王家陆军剑术体操学校,德国陆军中央体操学校等等。
近代体育的内容渗入军队和军事体育专业教育,反映出近代战争方式的改变对人的军事技能提出的更高需求。
在中国,战争自古以来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士卒体质的强弱和武艺的高低,因而很重视依据作战方式来变换体育手段,以选拔和训练士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中就规定了各兵种的选材的身体条件,兵书《六韬》主张将“有大勇力者”、能“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能负重致远者”等不同素质特长的士兵分别编队。
根据作战的不同需要,士兵要进行负重跑、举重、角力、跳跃、游水、投掷等训练,魏之武卒,齐之勇兵,在当时以善战著称。
秦汉以后,蹴鞠成为练兵手段。
唐宋时期特别盛行的击鞠,也是练兵的重要方式。
明清时期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入军中,如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武僧参加江南抗倭之战;
清代军中设有专门延揽摔跤好手的“善扑营”。
西方近代体育大量传入中国,对提高当时军队素质起到明显作用。
清末著名的大通学堂、中国体操学校、重庆体操学堂等体育学校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军事体育的开展,使体育直接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利器。
特别应当提到,体育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斗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苏维埃各级组织因陋就简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中央领导人带头参加。
苏区人民在“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口号鼓舞下,积极苦练自卫本领。
在长征途中,红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行军,每到一地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保持战斗力,鼓舞和提高士气。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府成立了体育组织,毛泽东发出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号召,群众性体育活动热火朝天,军队里成立了球队,办起了培养体育干部的训练队,并经常举办规模很大的运动竞赛。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军民结合大练兵掀起了开展军事体育活动的高潮,促进了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
新中国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时,由一位元帅担当主任。
直到建立了著名的“举国体制”,依然保持浓郁的军事体育色彩。
体育对军事的传统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增强体力,提高战斗技能。
体育是增强士兵体力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而体力在战争中是直接的战斗力,是军事实力的一部分。
行军、射击、拼杀、格斗、潜伏、超过障碍……,都需要体力。
体力的强弱,往往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负,这在古代使用冷兵器的状况下尤其如此。
在现代战争中,复杂的野战条件,严格的时间要求,精密的武器装备,要求作战人员有充沛的体力和掌握军事技能的各种良好的身体素质。
第二、培养意志品质,活跃军营生活。
体育对培养战士的集体意识、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良好作用,是其他训练手段所难以代替的。
体育活动是部队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军营生活很有作用,特别是对远离城市的边疆海防部队和广大基层连队作用更大,这正是纪律严明,严肃紧张的军营生活所必需的。
3 军事体育的变革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军事活动规模和样式空前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局部战争,对现代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使军事体育活动逐步现代化,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军事活动和体育活动中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当代世界军事体育活动的发展趋向,从形式上讲,组织管理更加严密而有计划性,并呈现国际化趋势使普及化程度更高,其对象相对集中于服兵役的青年;
从内容上看:
由于采用现代科技的成果,一般军事训练和高水平的竞技虽然已出现分化的苗头,但总体上仍以实用性很强的对抗性的集体项目为主,围绕现代军事活动的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力图保持为军事服务的宗旨。
从目的上看,自二次大战以来,以军体理事会为代表的国际军体活动,将和平作为其追求目标,“通过体育促进友谊”,成为国际军体理事会的口号。
这与奥运的宗旨相符,但与各国内部军事体育训练的目的呈现差别。
现代的军事与体育,已经以一种崭新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军事体育系统。
它既与现代军事训练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又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人类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看到,体育与军事的结合,很快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这可能比新婚蜜月中还要短暂。
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动力是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中体力的作用下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体力不再作为生产力的构成因素,社会必然会调控体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观念沿着“增强体质→提高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思路,得出“发展士兵的身体运动能力→提高战斗力→获得军事胜利”的军事体育理论,将受到严峻挑战。
正如当代肌肉发达的人并不比普通人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身体强壮的士兵可能在战场上并不占据必胜的优势。
特别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使我们在重新审视军事体育在培养保卫祖国的力量方面发生哪些功能性变化时,有许多课题应根据新时期的需求,认真加以研讨。
知识经济彻底改变了体力在劳动中的地位,也彻底改变了体力在军事上的作用。
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体力绝对是制胜的要素;
而火器取代冷兵器的工业革命时代,体力在战争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分量;
但到了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体力在军事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下降。
军事体育的目标正在从主要发展体力,过渡到对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军事斗争的高度适应能力方面。
未来的战争将超越军事的界限,成为外交、传媒、金融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的行为。
使用高技术的尖端武器,要求战斗员必须花主要精力和时间去学习知识和技能;
美国西点军校的每个学生平均耗资90万美元——肯定绝大部分不是用于体育。
这个位于纽约市城北哈得逊河边的世界著名的军校,培养了2位总统和4000名将军。
但只有50%的学员能学满4年。
被淘汰的多数是刚进去忍受不了严酷军训的新生。
军体训练不只为了体能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耐受艰难困苦的意志力。
(中国日报,2002.3.18)
现代战争,几乎可以排除身体的直接对抗。
这一趋势,从海湾战争开始,到最近的阿富汗战争,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刺刀手榴弹之类在高技术战争中很难派上用场;
“小米加步枪”的获胜奇迹成为历史;
许多传统的军事技战术也只能进军事博物馆。
但是,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残存”理论,以及现代战争及和军队发展的不平衡性,作战样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相当一部分军事斗争的形式可以在军事体育项目载体中保存下来。
体育在发展直接战斗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降低,而在培养战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智力和体能,提高对复杂环境适应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军人全面和谐发展乃至促进各国军队的交流和友谊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高。
军事体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看得更远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描绘,人类是要进入共产主义的。
那么,到了那个时候,随着国家、阶级的消亡,军事不复存在,而体育的魅力尚存。
体育与军事的传统关系,最终将成为体育史里的值得留恋的一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育 军事 辩证关系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