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83885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97KB
奶蜜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奶蜜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奶蜜盐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也许,当时就有《奶蜜盐》这本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痛苦的经历了吧!
“蜜”指的是父母用赞美,鼓励等有益的互动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童年幸福,才能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我的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姐姐性格开朗,热情,阳光,兴趣爱好广泛,家中自然不乏对她的表扬和鼓励。
可妹妹生来比较内敛,什么事也不积极,我们就很少去表扬她。
可张文质老师说:
丑小鸭并非生来就是丑小鸭,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于是,我改变了方式,试着找她的闪光点,鼓励她,我发现了许多我之前没发现的优点,一段时间以来,她的进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了,也许这就是鼓励的力量,爱的力量。
“盐”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
对孩子加“盐”的必须得是孩子的父母,现代社会较我们幼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以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
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许多危及孩子生命危险的隐患,我们首先得教育孩子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的正确方法,拒绝盲目的英雄主义。
其次,就是要适时的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劳动意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如同竹子一般,用漫长的时间把根延伸数米,才能茁壮的成长。
在孩子扎根的过程中,父母就如阳光雨露般,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
(二)
若重新为人母
对于文质老师的书,我早就失去了免疫力。
他的这本新作《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于20XX年1月出版,等我买来已经是第2次印刷了,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读完之后,我竟然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
文质老师的这本书要是在十八年前让我遇见,是不是我的儿子是另一个更优秀的他。
全书三个篇章,“奶——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盐——我们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
因为已经有十八年的为人母的经历,所以我读这本书,基本是用对照的意识,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越审视,越心慌。
学着为人母,孩子已成长,倘若有弥补的机会,我该怎么来重新为人母?
第一章的开篇语有这样一段:
“在我们国家,有不少家庭把充足的物质给予当做父母尽责的一个标志;
而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却很少用心去关照。
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进而又因其普遍而让很多人觉得正常。
事实上,这正是很多家庭教育失败的根源所在。
”这正和我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
我从来就觉得养育孩子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和你的精力相关。
这精力,正是你能否提供给孩子“成长之奶”的源头所在,包括这句话“父母经常性地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的执行程度,即使夫妻一方单方执行,都会存在缺憾。
记得儿子三岁的时候,那年暑假我需要在县城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因此将儿子放在了他奶奶家。
等我学完回去,他奶奶说,儿子见到我话都多一些,整个人都高兴一些。
是的,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从来不掩饰对他的爱,各种肉麻的称呼赤裸裸地展现给他。
即使到现在,他已经十八岁,我依然想怎么称呼他就怎么称呼他。
可是,他的父亲却几乎从来不对他表达过爱意,从来都是直呼其名,几乎都是板着脸。
只是我从未意识到他父亲的行为会对他造成影响。
昨天接儿子回家,他还在给我说:
“我爸爸都是成天板着脸,怎么希望我能开朗起来呢?
”我知道他讲这话的原因是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开朗一些。
而儿子将他不开朗的原因归为他的父亲,或许有些偏激,但还是有些道理的。
只是我不能按照儿子的说法进行下去,而是告诉他,这是可以改变的。
当然,我也是有责任的,如果能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一下他的父亲,改变一下他的做法,对儿子来说应该是有好处的。
“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若能重来,我必将实现这一条。
这爱,不仅是母子之爱,还有父子之爱,以及夫妻之爱。
文质老师在第二篇里的开篇里有这样一句话:
“一个儿童的未来首先掌握在他父母的手中,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是最好的‘蜜’,会为孩子打开一个美好而开阔的世界。
”想想在儿子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对他的鼓励与肯定少得可怜。
他读小学一至三年级时我们没有在同一所学校,记得二年级时,我教着六年级,每天晚上要上晚自习,而每次晚自习回去后儿子都睡觉了,因此每天辅导他的时间我都是在下午放学后匆匆回家。
就是这样的一个匆匆状态,或许是因为年轻没有耐性,或许是因为时间太紧,每次辅导儿子他几乎都是在我的“河东狮吼”声中颤颤惊惊度过,何来鼓励?
何来肯定?
这真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而是一个坏透了的妈妈。
在《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这篇里,文质老师说: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笑容特别甜蜜,性情特别开朗,热情、阳光,特别愿意与人交往,即使有时候受到一些挫折,他也能很快就忘记这些挫折,并不觉得自己受到了多少的伤害。
这样的孩子,不由自主就会让人觉得他是来自一个充满爱与鼓励的家庭,他一定得到过特别多的鼓励。
”我的班上就有这样的孩子,比如雨菲、羽翘、乐乐、美文、瑀轩,从来都是一幅打开的状态,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即使有了委屈,也能很快化解。
相反,另外一些孩子猜忌、自私、敌对等负面情绪,时时挂在脸上。
我的儿子,显得沉默了一些,倘若重来,我必定多去鼓励儿子,肯定儿子,让他得到更多的“蜜”,去体察这个善良又美好的世界。
第三篇——品格与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文质老师提出家庭教育的核心:
1.父母要有权威,如果父母没有权威,所有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2.家庭要有共识,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
3.要尽可能避免各种混乱的干扰,才能让孩子的成长不至于混乱。
“父亲的教育越是明确、尽责,对孩子的成长就越为有利。
”昨天晚上,中央一台的《朗读者》节目里,作家麦家读了他写给正在叛逆期的儿子的一封信。
当时,儿子也在看。
信写得实在是好,正如麦家自己说:
“这是一封有普适价值的信。
”所以,很庆幸儿子看到和听到了这封信,也可以权且当做他父亲写给他的信。
记忆里,曾经两次狠狠地“收拾”过儿子。
一次是小学三年级时,有两天放学过后和同学一起去游戏厅,回家之后被我用衣架“鞭策”了一顿,后来就再也没有犯过。
一次是小学六年级时,公然在学校里和老师唱反调,还自以为是,那次没有棍子的“鞭策”,只是让他跪下反省。
现在想来,心都会疼。
在教育孩子这块上,谈不上艺术,基本沿用在父辈们那里学来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在我有限的理解来看,孩子的成长之“盐”首要的是责任、担当。
可是,在儿子的成长中,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意识的太少,包办得太多,似乎都只是围绕着学习成绩转圈。
那天儿子就说,在他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三口外出游玩的机会太少了。
想想也是,成天宅在家里,成员之间的交集太少,生活失去了很多本来的样子。
倘能重来,我必定与儿子的父亲一起,给儿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触摸这个世界,去养成自己的良好品格,形成良好的智识。
上次在火车上,一个大约一岁多的男孩,在爸爸的怀里不停地大声吼叫,显得非常兴奋。
但孩子的父亲在一边不停地说:
“安静啊,要安静啊!
”我想,这个小家伙懂得安静的意思吗?
作为孩子的父亲,你有让孩子安静下来的办法吗?
生活中这样的父亲很多,我们不懂孩子,一旦换掉开裆裤,我们就把他们看成小大人,用成人的要求来衡量他们。
我们应该给予的“奶”、“蜜”、“盐”,一样都不能少。
倘若重来,我一定多去读懂儿子,多和他玩他喜欢的东西,而不是我搓着麻将不管他,也一定让他的父亲多多参与进来,让他更阳光,更有责任和担当。
感谢文质老师,感谢这本书。
我知道我不能重来,所以我必须学会和已经十八岁的儿子好好相处和陪伴,多角度引导,让他更优秀一些,即使他已经十八岁,他也需要“奶”、“蜜”、“盐”。
奶蜜盐读后感(三)
一世的修行
——张文质老师《奶蜜盐》读后感
作者/陈兴杰
生命化教育倡导者福建张文质老师是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
由最初新思考网上相识,到如今的教育1+1,一直寻着他的足迹成长。
甚至有一段时间,自我言说的风格也受到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他把研究的视角更多的放在了家庭教育上。
还记得20XX年与他和刘良华老师共同做客辽宁电视台共同探讨家教问题的一幕幕,还记得他对学校家长、教师们慷慨无私的谆谆教诲,还记得他儒雅谈吐间对我的鼓励和期许……
而今再次得到他的新书《奶蜜盐》,倍感荣幸。
他视角敏锐,独辟蹊径,从孩子生命成长的核心元素“奶”“蜜”“盐”中积聚能量,寻求家庭教育的破解之道,探寻出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
书中既有理论上的追根溯源,又有实践中的现身说法,为今天的父母带来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福音书。
在本书的序言里,张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奶蜜盐”的核心要义。
“奶”,既是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象征;
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是流动的液体,也是物化的条件。
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它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为孩子一生涂上温暖底色;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它让孩子能够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浸润孩子健康阳光的人生;
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担责任的意义,让他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去接收属于自己的任务,从而在锻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
这三部分,张老师更多是从亲子关系、互动方式和锻造能力等方面阐释了家庭教育的真谛。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关于“劳动教育”的讲述。
他说:
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强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会更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因为城市化等原因,中国的孩子劳动意识教育明显欠缺,父母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某种程度上,我是个“懒惰”的人。
所以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自己练习洗衣服,即便洗不干净,我也从没批评过他,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
看着他胖乎乎的小手,在洗衣液搅拌的泡沫中揉搓,有时忍不住问:
“儿子,如果上了大学,你会不会雇人洗衣服啊?
”当我告诉他朋友的女儿从未洗过衣服,上了大学,她竟然给孩子买了一大包袜子,每天脱下来都不用洗,扔掉就行了。
衣服呢,每个月回来一次,由父母给洗好了再拿走。
儿子一听,看了我一眼,似乎很不理解。
“为什么要雇人洗呢?
我有手有脚。
我可不想把钱白白地给了别人。
”看着灯光下儿子专注的样子,我默然。
想起了某个早上,他和我同时起床后,自己在书房熨运动服和红领巾的情景。
运动服的料子没有任何皱褶,他偏偏要熨一熨。
无论怎么说,他总是坚持。
红领巾因为经常打结,对它的褶皱他总是无法释然。
还说,刚熨过的红领巾,平平整整的,热热乎乎,戴在脖子上特舒服。
说实话,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想过要熨红领巾。
渐渐地,明白了他细腻的心思。
每到“新的一天”,比如开学第一天、下一周的周一,亦或特殊的日子,他总是饱胀期待,希冀用美好的心情迎接每一个黎明的到来。
开学初,儿子会彻底“清扫”:
自己刷洗书包,自己购买新文具,自己包书皮,自己洗校服……一切准备停当,只为快点儿开学。
童年生活中,儿子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教育,不仅锻炼了他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他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事实证明,儿子到了大学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仅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每个星期都要把寝室收拾得干干净净,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公益劳动,并因此赢得了很好的同学关系。
如他所言,自己的班长可不是谁认命的,那是靠实力竞争得来的。
“劳动最光荣。
”多么正确又无力的道理!
可是今天,有些孩子却出现鄙视劳动的倾向,他们贪图安逸享受,害怕劳动锻炼。
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让孩子认识到:
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价值;
让孩子了解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小就具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并让他们去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而这些大道理,要融入日常每一天的教育之中,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你不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社会会替你教育的”。
真若如此,那时的场景难免会有些凄凉。
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
书中还有很多扣动心扉的观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下班的路就是回家的路。
”
“理解、接受并尊重成长的‘缓慢’。
‘慢慢地快’,先是慢,然后才是快,起关键作用的是‘慢’,‘慢’的问题解决了,‘快’才能真正地顺其自然,并发展处个体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这才是‘快’的真义。
“一个人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尤其是来自父母的伤害,会像刻印一般,在人的心里留下永不会消除的生物疤痕。
只要遇到相似的情景,童年时感受的痛苦就会再次发作。
“并不是一个人拥有高学历、高能力就一定会做父母,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为人父母应有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
我想,“足够好的父母”一定是深谙童年秘密,懂得捍卫童年的人——“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们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
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
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德国凯斯特纳语)。
如果距离“真正的人”,遥之又遥,又怎会做好父母?
迫不及待地读完此书,回味良久良久。
回望自身的成长,守望育子的幸福。
我知道学做“足够好的父母”是一生的课题,一世的修行……
”
【作者简介】
陈兴杰,辽宁省葫芦岛市南苑小学校长。
全国优秀校长,全国骨干校长,辽宁省十佳校长,辽宁省专家型校长,辽宁省校长培训专家。
《教师博览》首批签约作者,在《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书稿十余部,出版专著《优秀校长8堂修炼课》等共四部。
著作先后入选教育部20XX年、20XX年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奶蜜盐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