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8276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68
- 大小:176.79KB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
《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答案Word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⑶穷则独善其身。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⑶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多方面概括。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答案】
(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分析】
(1)《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1)思乡之情。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乡关,指的是故乡,据此分析即可。
(2)本题考查对古诗意境的赏析与理解。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即可在脑海中呈现一幅美丽的景象,再结合诗句写下来即可。
3.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1)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
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⑴眉峰聚: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4.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
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
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
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
为谁零落为谁开"
一句,"
零落"
所代表的失意与"
花开"
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
⑴暮春;
喝酒赏花;
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
(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
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
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
同“栋”,一种乔木;
②茗:
茶的稚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
【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
请概括分析。
【答案】
(1)C
(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
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分析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
⑵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所见所闻,分析描绘景物的共同点。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诗。
【答案】
(1)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
一轮浑圆的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飞出汉家边塞,飞进胡人境地。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飘零落寞之感和内心抑郁激愤之情。
【解析】【分析】⑴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如: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
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
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
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也最令人心碎的落日。
至塞上,方知天地宽广,至塞上,方知生命无际。
⑵比喻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⑴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
(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⑴艾青诗选;
⑵C;
⑶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⑵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两小题。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
(宋)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
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
作诗。
④浙东:
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1)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吴音渐已变儿童
(2)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首联中,家山即家乡。
变儿童:
指诗人在秀州(今浙江嘉兴)呆得久了,习用当地的吴语,都快变掉儿时的乡音了。
通过理解可知,诗中直接体现诗人离家很久的诗句是:
吴音渐已变儿童。
(2)结合这两联内容分析、理解诗人的感情,“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抒写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之情;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写自己一事无成,只会写诗的无奈;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表达自己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⑴吴音渐已变儿童
⑵表达了诗人对文长老淡泊、安闲生活的羡慕,自己除了作诗之外一事无成的无奈,遍赏浙东山水寄托诗情的愿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②著句清新。
竹根③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
更,再。
②渠:
它。
③竹根:
指竹林脚下。
(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探梅”,寻访梅花。
“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D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
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
(2)ABC分析正确。
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⑴“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必备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技巧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