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试析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63597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59KB
杜甫《绝句》试析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
《杜甫《绝句》试析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绝句》试析四年级语文教案模板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
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
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
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
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
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
龙家父子不肯干。
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
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
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
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
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
怪不得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
甲天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一下予缩短了许多。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
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
“静”、“清”、“绿”。
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
“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
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从而学习“读书应多揣摩,多思考,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的读书方法。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
请概括地说。
静清、绿)
(“读进去、跳出来”是又一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两个不同的层面。
此处教师的顺势一拨,学生将受益匪浅。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
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擒故纵,出示刚才同学说的概括的说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通过一段同学详细但不整齐的话再一次与原文对比。
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整齐美、节奏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把读中感悟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因为朗读不仅是归宿,更是载体。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
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
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理清内容层次,在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
读第三节。
划划:
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
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
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
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
抓住特点具体地写;
用整齐的句式)(板书:
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
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
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答:
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
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2、写一写(略)
(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后,学习表达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美好及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江南的景色秀丽怡人,桂林山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游览桂林山水。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2、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3、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1)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A、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B、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2)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3)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
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引导过渡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全文
1、读课文,感受江南景色之美。
2、说说课文描写桂林山水运用了什么方法。
3、运用课文的写法写句子。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桂林山水,真是让人陶醉,我们的祖国的江山秀美,风景如画,做为中国人,我们深感自豪。
下节课,让我们再到浙江的金华去看一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
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
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十三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十二个生字。
2、积累本课的优美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4、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文字描绘的桂林风景图,培养孩子投身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
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
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重难点分析: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桂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导入新课。
(播放画面1桂林山水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师:
同学们,能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你眼前的美景吗?
多生展示。
师:
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
生。
嗯,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
师板书《桂林山水》,请生齐读。
2、师:
(播放画面2词语荟萃。
)师:
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
开火车读词语,要求:
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生读,可随机正音。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浏览课文。
师;
字词读准确了,才能把课文读流畅。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话,一语道出陈淼先生去桂林游玩的理由?
预设生:
桂林山水甲天下。
2、总结段意。
(师播放画面3)师:
请问,这个“甲”是什么意思?
第一。
显而易见,这句话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地位。
师板书“甲天下”。
师指名读文。
3、师:
同学们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总起。
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岂有不游之理?
出发前老师还有个问题,你能否把“观赏”换个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欣赏。
观赏仅限于看,我们可不能说我在观赏音乐,应该说……预设生:
欣赏音乐。
4、师:
好,出发,我们现在就去欣赏桂林的山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读文。
那么谁来做我们的导游,读读第2自然段?
生读。
指名。
请你来说说,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漓江水的特点。
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静、清、绿。
师。
板书静、清、绿。
2、对比-不同。
(播放画面4并读文。
)同学们,老师不大明白,我们是来赏游桂林的,为什么作者要提到大海和西湖?
那么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大海和西湖的风光。
(点击超链接。
大海什么样?
波澜壮阔;
西湖什么样?
水平如镜。
那么,漓江水有什么特点?
现在明白了吗?
大海有大海的气势,西湖有西湖的妩媚,各具美感。
作者就是想通过对比这三种景观的不同特色,来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点击画面,出现“对比”。
3、漓江水特点分析。
(播放画面5。
)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漓江水的静的?
静到如此地步,令你想到什么?
请读一读关于描写漓江水清的句子。
指生读。
请问,清得你还能在水中看到什么?
小鱼、浮萍。
描写漓江水最后一个特点的句子谁来读?
你认为绿得还像什么?
对于这句话的描写,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作者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排比和比喻。
读排比句应由弱到强,读出它递进的语势,谁再来展示读?
漓江水这么美,我们不由赞叹起来,应该怎么读?
(变陈述为感叹)预设生: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面对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的水,你最想做什么?
歌唱、洗脸等。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
下面请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式,自学第3自然段的内容。
稍后请你汇报学习成果,可以组内同学互助,生自学,师巡视。
2、自学展示。
指名读,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师适时板书:
桂林山奇、秀、险。
3、桂林山特点分析。
同学们在自学中硕果累累,值得表扬。
(播放画面6)谁来读文?
这一段中,作者继续采用什么方法写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对比。
(师点击超链接)师:
(指泰山画面)泰山有什么特点?
峰峦雄伟。
(指香山画面)香山呢?
红叶似火。
那么相比之下,桂林山则是?
奇、秀、险。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播放画面7)想亲身体验桂林的山有多奇,有多秀,有多险吗?
生:
想。
请看!
(播放画面8)生齐读。
好,我们先来见识一下桂林山的奇---(师点击超链接-老人山、巨象山和骆驼山。
)除了这三座山峰作者没有再一一举例,而用两个词语表明桂林的山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是哪两个词?
预设: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我们再来欣赏桂林山的秀---(师点击超链接-屏障、竹笋。
)像屏障的山峰有什么特点?
翠绿。
竹笋呢?
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明丽也就是?
艳丽。
我们最后来感受一下桂林山的险。
(师点击超链接-危峰兀立。
)危峰兀立什么样?
怪石嶙峋呢?
面对桂林山,我们无法不惊叹---预设师生齐:
桂林的山真奇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桂林的山真险啊!
(注意“啊”的变音。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融文入画,由画及诗。
(播放画面9)风景美吗?
由画及文,你想到课文中哪一段落的描写?
生读文。
师指导:
你陶醉了吗?
这么美的山水没令你陶醉吗?
哪位自觉已经陶醉了,好,请你读!
生再读。
有山无水则失灵气,有水无山则少刚毅,山水相依,才相映成趣。
思考,最后一小节作者除了山水还写了哪些景物?
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作者从空中到山间到江上,简单几笔勾勒出桂林山水图,请问:
是图画吗?
是连续不断的画卷。
是啊,图画局限的,而从桂林市到阳朔县全程83公里,沿途处处皆景,恍若仙境。
泛舟江上,作者诗兴大发,不由吟道---预设生: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板书:
画中游。
2、总结写作方法。
(播放画面10)那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吗?
生说。
最后,文章以诗句收尾,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这与首句的“人们说”---预设生:
遥相呼应。
(播放画面11)纵观全文,同学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而2、3自然段则分述桂林山和水,第4自然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预设生:
总-分-总的写法。
我们在以后的作文中也要尝试运用这种“总分总”的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条理更加清楚。
同时别忘了,还要学习作者细心观察,采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写法。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桂林山水美吗?
生答。
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山河多壮丽!
慨叹之余,我们不由赞叹陈淼先生的文笔更美!
让我们伴着音乐,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间,尝试着背诵全文,好吗?
生齐诵。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赏读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2、收集桂林景观—两洞的资料。
教学设计说明 (感悟于《上海教育》)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
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
,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
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
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绝句 杜甫 四年级 语文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