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58441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67KB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文档格式.docx
《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父母的故事集锦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例二:
包拯辞官侍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
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
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
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
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事例四:
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
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
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
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
外祖父家里人很多。
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
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
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
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
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
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
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
“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事例五:
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
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
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
“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
”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
陈毅听了,动情地说:
“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
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
”
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
母亲也劝阻道:
“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
陈毅说:
“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
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
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事例六:
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
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
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他这么追念母亲: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
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
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
毛泽东是很感激的。
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事例七:
朱德着文忆母亲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
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
“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
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
冯玉祥的“悼母诗”
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
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
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
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事例九:
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
”孩子说。
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
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
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
”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
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
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十: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
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
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
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
“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
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
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
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
”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
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
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
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事例十一:
带母镶牙
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
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
“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
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事例十二:
黄香为父暖被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
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十三:
韩信报分食之恩
《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今中外 名人 感恩 父母 故事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