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56767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7.99KB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名著中与经典人物相关的地点、事件、外貌和事迹等,才能对点评文字进行配对,判定出准确答案,注意题干要求“按序评点”。
诸葛亮,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是诸葛亮的战死地,故④句排在第一位,排除AC;
刘备,历史上有刘备曾嘲笑许汜“求田问舍”,胸无大志的典故,辛弃疾词中也有“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句子,可见②句应排在第二位,排除D。
周瑜,江东军事英雄,苏轼有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赞其美丈夫特质,故对应①;
鲁肃,字子敬,“乌林”为三国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于此,当时鲁肃的同心辅助是赤壁之战大胜魏军的一个因素,故选③。
故选B。
【点睛】完成名著题,平时要注意积累名著相关内容:
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说关键细节的价值。
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
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3.按题目要求选择。
(2)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考生要逐句理解诗句思想内涵,判定出理趣“接近”的一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的哲思是:
苦苦追寻不得,却突然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得到了。
A项的理趣: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B项的理趣:
执着追寻,不畏艰难;
C项的理趣:
困难重重,毫无办法,通过探索最终迎来转机和美好。
D项的理趣:
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故C项与题干中诗句的理趣最接近,故选C。
【点睛】理解诗句思想内涵,要注意抓住诗句中意象的特征、句间逻辑关联、事物之间的发展关系等,明确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事物情理。
二阅读(70分)
(一)论述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手机与微信的“温柔”
①微信后来居上,是一个集社交沟通、检索阅读、消费支付于一体的新平台,它以加友确认的方式与抢占先机的微博群雄割据。
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
“小微们”的诞生本身()手机的技术更新,受随身听的启发,手机与平板电脑()。
触摸屏替代了按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全在轻轻一触。
微信()消费时代的需要,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
它的“利”是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
它的“害”却是()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越方便越快捷的事物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
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成为新的意识形态的来源。
②就像烟瘾者的香烟不能离手一样,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试金石”。
不信,你试试看自己能否随意将手机给旁人(包括家人和朋友)看,尤其是自己到底能够忍受手机不在身边的时间长度。
这两个小小的实验就会暴露出手机对于个体的宰制力量。
和其他家电不一样,手机以其体积优势与我们的身体、手构成对应,它每时每刻地伴随我们,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控制我们,尤其是男性,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
没有工作的瞬间就要将手机握在手里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性动作,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到不安,没带手机出门则会惶惶不可终日。
这是今天典型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③现代都市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朋友圈”以一种隐匿的方式悄悄地将“熟人”接回来了。
我们足不出户却能知晓“你事、我事、天下事”,而且不仅知道对方的行踪,还貌似知道对方的表情、思想和趣味。
从各人贴在朋友圈的图片,我们知道朋友的生活:
有的在会议中,提供座位名、出席人员合影;
有的在去会议的路上,传上如诗风景画;
有的在旅行,上传历史信物供大家凭吊;
有的在演讲,传来标题和横幅。
很多作家在写作之余,都去写字、画画、收藏去了。
每天在“朋友围”都能看到朋友们传上来的新作:
收藏的字画、古董、黄花梨、红木家具,自己的字画习作……五花八门,全有物证贴在“朋友圈”。
微信让生活“零距离”,随时处于主动或被动的“写真”之中。
即便你没加入微信,也完全可能被你的朋友关照而暴露行踪。
你不能掩饰说你不能喝酒,因为你喝茅台的壮举被拍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
你不能散谎说你不在广州,因为你刚刚上传了小蛮腰前的留影。
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社交冲动,更深层地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
人的表现欲和窥视欲共同制造了“朋友圈”的虚假繁荣。
将自己的生活照上传“朋友圈”公布自己的生活,朋友的回复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
④微信将人群进行新的划分,并以数字化的特有方式将朋友进行再定义。
“朋友圈”改写了朋友的定义,成为新的缘分的代名词。
“朋友圈”的选择的确经过你的确认,但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
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这个“认识”的程度则深浅不一。
在城市里,要认识一个新人太容易了,一个朋友约去的饭局、酒会你可能会认识十个陌生人,而一个朋友邀去的会议你可能会认识三五十个人,一个在街上邂逅的朋友随手拉去的Party你可能会认识上百人。
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次出游、一个会议、兴趣爱好小组、民间团体或组织你都可能会认识几十上百人。
我们能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吗?
因为免费,所以在加“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
不同性质的“群”瓜分我们的时间和生活,也在内部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身份认同。
⑤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呈平面的、浅表的、碎片化趋势。
几十年未曾联系的小学同学可能通过蛛丝马迹要求加你微信,从未见面的粉丝、陌生人也可能不屈不挠地要求加你为好友。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聚会、聚餐,甚至恋爱、求婚这样神圣的时刻,如今都被手机的屏幕所笼罩。
只有你意想不到的角落,没有手机无法光顾的角落。
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
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
生活不在别处,在手机里!
4.在第一段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需要、结合、符合、隐身
B.依赖、联姻、吻合、隐蔽
C.依靠、合作、切合、隐藏
D.须要、联合、适合、隐迹
5.第②段画线句比喻贴切形象,请加以分析。
6.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再定义”的“朋友”的特征。
7.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A.手机与微信对人们的奴役不可察觉。
B.手机对个体的宰制力量,导致了今天的手机交往焦虚症。
C.通过隐匿的方式,“朋友圈”能将陌生人社会变为熟人社会。
D.微信使生活“零距离”,完全满足了人的表现欲与窥视欲。
8.根据文意,概述手机与微信“温柔”的表现。
【答案】4.B5.这个比喻,把手机比喻为掌纹、试金石,把作者微妙的感受形象的传递给了读者,生动地表现了手机是现代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并泄露着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的秘密。
6.仅仅是“认识”:
不需要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情感的深度。
7.B
8.手机在手,就像与钟爱的女郎相处(没有手机,仿佛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
微信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像,深层次迎合了人们的窥隐私癖、炫隐私癖及自恋动机,制造了某种虚拟的明星感受;
微信中不同性质的“群”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身份确认;
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随时发出的微信确证了自我存在(作为活着的证据)。
运用比喻的手法,迷雾虚幻,而闪电刺目,形象地说明社交媒体导致真相与谎言在舆论场上反差过大,造成混淆是非,真相迷失,对现代文明的共同价值观破坏力大。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依据“资讯、娱乐、摄影、交流全在轻轻一触”说明“小微们”的诞生和体验对手机的技术更新的依赖,故用“依赖”最恰当;
依据文中“共舞”“对我们的奴役越深”可见文中用比喻手法形象化描绘手机与微信,所以“联姻”最能体现这种比喻化的形象说法;
依据“它只要举手之劳下载一个软件,快捷、廉价,兼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说明微信完全符合“消费时代的需要”,改用“吻合”更好。
“切合”:
(1)密切相合;
十分符合;
十分相合;
(2)与…适合。
“吻合”:
完全符合。
故选“吻合”。
“隐身”:
隐蔽身体,不露身份;
“隐蔽”:
(1)借旁的事物来遮掩;
(2)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依据“是无形的”“需要批判意识才能察觉”“因为这种奴役越发不可觉察”,可见表示微信的害不易被察觉,故选“隐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艺术手法和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
解读此题,要明确找出比喻的的本题和喻体即本喻体特征,通过特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手机像掌纹一样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中,成为泄露现代人身体和心灵秘密的‘试金石’”句中手机被比喻成掌纹,“镶嵌在现代人的手掌”说明手机成为手的一部分,与人密不可分。
手机被比喻成“试金石”,表明手机对现代人秘密的承载和泄露。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回归原文,第④段写“再定义”的“朋友”,“这种确认是一键认证的,是本能式的,就是一两秒钟内的事情,远远不如‘桃园三结义’来得复杂。
你仅仅是‘认识’他或她而已”表明特征是肤浅的、只是认识,没有深厚感情。
“我们几乎不再用传统的情感去衡量这种情感的深度”表明感情没有深度。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首尾句、关键句等把握每段的中心要点,然后整合出全文中心。
第一段写手机微信给我们方便快捷,更深深奴役着我们;
第二段现代人的手机交往焦虑症;
第三段写微信迎合了人类这种动物本能的窥私癖、炫耀癖及自恋动机;
第四段写微信重新定义朋友,只是认识,没有深感情;
第五段批判了浅表的、碎片化的手机交际。
综合各段,可整合出中心。
B项最能准确表达中心,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并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概括手机与微信“温柔”的表现,考生要明确“温柔”是反语和讽刺,写的是微信和手机给人的快捷美好,同时给人带来不易察觉的危害。
“微信不仅方便联系,还是有效的公共空间,制造了‘熟人社会’共舞的幻象”表明微信和手机表面带来美好,识记带来危害;
“对闲暇无情的剥夺和对自由温柔的谋杀,这一切恰是以闲暇和自由的名义进行的;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控制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和世界的想象”表明手机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操控和危害我们的生活;
“没有手机就会惶恐、焦虑、心神不宁,仿佛正在与钟爱的女郎失之交臂”,比喻,表明手机给人带来的迷醉和危害;
“手机使一切时间意义平等:
随时打声招呼,随地传一张图,举手交换彼此的‘生活照’,以此作为活着的证据。
”,手机和微信操控着生活,人们沉迷其中,没了真正自我。
【点睛】“赏析重要句子内涵”常用的答题步骤:
①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全文主旨阐释本句话的内容、语境义及其独特的表现力;
②如果本句用了艺术手法,请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③概括本句话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倾向。
(二)文学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在这热风冷雨的无赖光阴中乱人心肠。
“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
认真追究起来,中国古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
喜或者怒最多只是入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
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我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
唯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有一种天机般的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时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
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
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
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
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
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无端无绪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
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
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同样美丽的句子正可以互相印证。
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
他们经由这种感伤与人生生出了斩不断的纠缠,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
这是怎样的孽缘啊。
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
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
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③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
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
我转换了兴趣,竞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
苏东坡_____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_____能保持心情的平和,能欣赏身边的风景。
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
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
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
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
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怀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
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④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
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吗,直到暮年?
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
⑤我不要感伤但我要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
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
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内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这也是一种感伤吗?
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
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
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9.作者在第①段末说“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有毒”与“甜蜜”是否矛盾?
结合第②段内容,分析其理由。
10.第③段空格处应填的关联词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文意理解不正确
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鹧鸪啼叫引出下文,突出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感伤精神。
B.作者欣赏苏轼的原因是他坦然达观,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
C.作者认为曹操的《短歌行》表达的是一种英雄的感伤,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
D.作者在感伤、达观和英雄情怀的比较中,最终表达了对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选择。
12.文章通篇引用古诗词,丰富又准确,请从结构与内容
角度,分析其作用。
13.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古典文学对我们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结合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诗文名句,谈一谈对你精神世界的滋养。
【答案】9.不矛盾,“有毒”是因为拥有感伤情怀的人对人世的控诉,对人生缺憾不能坦然面对、对世界有太强欲望可又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孱弱和病态。
“甜蜜”是因为这种孱弱和病态,对于少年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传染性),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
10.
(1).无论(不管、不论、任凭)……都(总、总是、也)……
(2).前后分句是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排除一切条件(表示苏东坡在任意境况下),后一分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能保持达观)。
11.C
12.以古诗为线索叙述作者的精神历程,由鹧鸪啼的古诗句引出了作者对感伤精神的入迷,继而引用苏词表现了作者对达观精神的喜爱,最后引用曹操的《短歌行》,表达了作者在与感伤、达观精神的比较后,对于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的向往。
13.名句,阐述名句对自己精神世界
影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学作品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理解前两段文意的基础上,从第二段找出与“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或者直接引用即可,如“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
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突出感伤情绪滋养我的情绪;
“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
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表明了感伤情绪的人对人生缺憾的无能为力,是“有毒的”;
“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
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表明这种感伤传统对我的吸引力,是“甜蜜”的。
故两者相反却又相依存,故不矛盾。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语句的提示,考生要抓住关键词的特征去概括。
“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表明无一例外,排除一切条件,“能保持心情的平和”对应上句。
表明失意中的乐观。
对应后面“赤壁”“黄州”“惠州”这些贬谪第,突出其失意至极,赏月、种柳、“长江绕郭知鱼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一片诗心”突出始终乐观。
故填条件关键词:
“无论……都……”“任凭……也……”。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第五段“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
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作者突出了这种屈服前的竭力抗争和不可折辱的尊严,所以实际上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屈服。
C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作用
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了解“引用诗词”常有丰富内涵、增加文采、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作用。
大体是结合文意作答,不要生搬硬套。
一二段“唯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诗句在内容上体现这些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我的情感滋养和我的着迷;
第三段借苏轼诗词写苏轼的乐观和对我的影响,“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第五段的诗词写曹操的英雄情感,突出人“恪尽人力”的抗争和“不可折辱的尊严”。
诗词贯穿全文,串其我的感情变化,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学作品中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的能力。
解答时紧扣文本,思考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对“我”的影响,立足全文主题,应落脚在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努力抗争上。
名句可采用文中的,最好文本外的传统名句,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谈人在面对人生难免的一次次困难时的坚忍不拔,永不屈服精神。
【点睛】引用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语言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表达情感。
2、有利于引起读者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和画龙点睛之效。
3、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升华主题。
4、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三)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后。
②北阙:
指帝宫。
③青阳:
指春天。
1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属于_________。
15.下列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出了作者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南山的决心。
B.第三句中,说“不才”既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C.五六句中,白发、青阳,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D.这首待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
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16.曾经有人评价这首诗“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4.五言律诗15.A
16.结句寓情于景,语意双关,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冬夜,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的景象,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客观描写,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题材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两大类:
(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本诗共八句,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金山区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