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练习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54973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9.83KB
教育学基础练习题Word格式.docx
《教育学基础练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练习题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爱弥儿》D.《康德论教育》
16、提出泛智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这种观点出自()
A.夸美纽斯B.卢梭C.洛克D.裴斯泰洛齐
17、提出“儿童中心论”将“做中学”作为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裴斯泰洛奇D.杜威
18、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B.斯普朗格C.拉伊和梅伊曼D.狄尔泰
19、对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描述错误的是()
A.倡导教育研究引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
B.实验按三阶段:
假设—计划—运用、进行
C.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与运用
D.教育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主观文化转变
20、提出“平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B.凯洛夫C.苏霍姆林斯基D.杨贤江
21、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是()
A.《塔上旗》B.《教育诗》C.《帕夫雷什中学》D.《教育学》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性的教育家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
A.《论语》B.《学记》C.《孟子•尽心上》D.《说文解字》
2、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
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
3、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
A.神化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4、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这种观点属于()
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
6、学校最早出现在()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8、义务教育制度出现在()
9、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
10、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
1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时期。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2、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在()
1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4、与资本主义教育特征相不一致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D.确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15、教育出现阶级性出现在()
16、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在()时期。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第三章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1、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
A.人口B.生产力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
2、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人口
4.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
()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2.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和生产力的关系。
2、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
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
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第四章教育和人的关系
1、在人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4、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5.人们常说: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
6.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均衡性D、差异性
8.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
A.阶段性B.不平衡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9.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10.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1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
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差异性
1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4.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稳定性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
15.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16.“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
A.可塑性B.依附性C.向师性D.自主性
1.教育必然促进人的发展
4.学校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6.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8.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哪些?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
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第五章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强制性B.免费性C.基础性D.普及性
2、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是在()
A.1985B.1986C.1993D.1995
3、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标志是()
A.《义务教育法》的颁布B.《教育法》颁布
C.《义务教育法》的修订D.《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颁布
4、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5.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6.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7.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8.在我国近代学制改革中,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式、尚实”、明显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学制是()
9.在我国学制改革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的学制是()
A.壬子癸丑学制B.壬戌学制C.1951年学制D.1958年学制
10.在我国学制改革中,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具体原则的是()
A.1951年学制B.1958年学制
C.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1.规定改革办学体制,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体制的是()
12.我国当前中小学采取的学制是()
A.六三三制B.五四三制C.五三三制D.六四三制
1.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
2.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
3.教育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教育目的
1.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体现了哪种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涂尔干C.卢梭D.杜威
4.以下不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是()
A.裴斯泰洛齐B.涂尔干C.诺笃尔普D.凯兴斯坦那
5.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
“两个必须”是指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6.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7.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A.智育等于教学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8.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阐明了美育的()A.直接功能B.教育功能C.间接功能D.超越性功能
9.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__________的代表。
A.直接功能B.间接功能C.附带功能D.超越性功能
10.教育是一种公共职能,学校之间特别是公立学校一般并不存在竞争,这体现了学校的哪一种独特性?
A.公益性B.垄断性C.独立性D.非自愿性
11.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4.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不应该有教育目的
5.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
1、简述教育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2、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学校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4、简述美育的功能。
(1)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
“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
”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
“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第七章课程
1.有关学科课程的错误描述是()
A.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B.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C.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下表述与活动课程不符的是()
A.活动课程的倡导者是杜威B.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
C.重视知识的逻辑顺序D.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教育目的、学科目标、课程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4.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社会、学校、教师B.社会、知识、学生
C.学校、教师、学生D.社会、学校、学生
5.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是()
A.教师B.学生C.校长D.专家
6.主张活动课程论、学校课程应该以活动为中心、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凯洛夫
7.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课程体系主要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
8.以下哪项不属于隐性课程的特点()
A.非正式的B.非预期性C.计划性D.非目的性
9.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学课程的类型主要是()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
1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课程的类型主要是()
A.分科课程B.分科和综合相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
11.在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以直接经验为主B.以间接经验为主
C.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重D.不需要直接经验,只需要间接经验
12.在中学阶段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社会课程
13.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课程说明
14.赫尔巴特强调教育“三中心”,除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以外还有()
A.学生中心B.活动中心C.教学中心D.课堂中心
15.具体规定“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的是()
A.课程标准B.教科书C.课程资源D.课程计划
16.按照课程设计的主体,课程可以分为()
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D.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17.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属于()
18.在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艺术”、“科学”属于()
19.以下学者中,不属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布拉梅尔德
20.对活动中心课程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
B.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D.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对活动中心课程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2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
A.校长B.教师C.学生D.专家
23.以课程的表现形态为标准,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A.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D.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24.根据课程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
25.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计划B.课程资源C.课程标准D.教科书
26.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学参考书
27.隐性课程的特征是()
A.目的性B.计划性C.组织性D.非预期性
28.以下属于隐性课程的是()
A.教材B.因特网C.实验室D.师生关系
1.课程即教学内容
2.学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隐性课程对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4.课程计划既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顺序,也规定了课程的具体内容
1、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内容的优缺点
2、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3、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4、简述中学课程的主要类型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6.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
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9.简述课程的组成部分
10.简要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第八章教学
1.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最主要的依据是()
A.教学目标B.学生兴趣C.教学内容D.教师特点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课堂活动
3.在学习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A.生产经验B.生活经验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
4.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5.主张教学必须遵循“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卢梭
6.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学习内容,自己独立思考,理解概念、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是()
A.启发教学B.发现教学C.支持教学D.合作教学
7.《学记》中提出“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
这反映了()
A.巩固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8.“欲速则不达”“盈科而后进”等话语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古代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集体教学C.班级教学D.复式教学
10.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B.集体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基础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