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53538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19.11KB
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Word下载.docx
《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型教师与小学语文创新型教学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朱熹曾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
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创造性因素。
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性之门的钥匙。
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
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
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
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
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学生读到这里问老师:
“这里两个&
lsquo;
清清楚楚&
rsquo;
的意思相同吗?
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个词呢?
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3.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
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
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
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
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
“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
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
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
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
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
如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
“如果让你为这座&
丰碑&
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
“我会写上&
军需处长永垂不朽&
!
”有的说: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您把死留给自己,把温暖送给别人!
“您和日月同光,您与雪山长存!
”孩子们说得多好啊!
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进行了创造性思维。
引发想象,还可在文章“空白”处进行。
所谓“空白”,就是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细节和结局等。
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
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
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
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
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
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
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
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
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
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
有个学生回答说:
“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
”“还有别的意思吗?
”教师启发学生。
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
“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
”“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
”……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
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的。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
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
学生答案多种多样:
“澳门被我们收回了。
”(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
”(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
”(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
”(双重否定句)……
当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一个新观念对于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创新性,但相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
二是要紧密联系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教师 小学语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