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总结讲句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85323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17KB
在佛教总结讲句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佛教总结讲句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佛教总结讲句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每次都让我震惊不已,而且老师还会通过佛教联系现实给我们一些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所以选修这门课程是我受益匪浅。
学佛体验使我认识到佛法是最完美的教育,佛法可重新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使失落者再度获得自信与从容;
使失望者获得勇气与力量;
使暴戾者获得平和与慈悲。
佛法确确实实是重建一个人心地家园的最上妙法。
上次邮件收到回复的时间是:
XX年11月15日(星期二)上午12:
16最后一句话是:
祝一切都好。
篇二:
佛教10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
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
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
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
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
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
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
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
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
“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
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
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
「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本文来自:
小草范文网:
在佛教总结讲句话)的基础
经典六: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
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
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
“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
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
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三:
佛教学习总结
《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总结报告
通过XX年3月至5月于主楼一阶的12次课堂学习,《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新的知识领域,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将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一、佛教起源与佛教故事
二、佛教基本概念与常识
三、不同地区的佛教流派与佛教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五、佛教的核心理念
六、中国佛教学派——以禅宗、密宗、净土宗为主
七、经典佛经介绍与导读
八、课前与课间的佛教文化作品欣赏
源于家庭环境熏陶和个人兴趣,我在课外也阅读了一些诸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图解阿含经》、《楞严大义今释》、《薄伽梵歌》一类的佛教经典书籍,所以在授课内容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关于佛教核心理念、禅宗参悟和偈语的部分,这也是我在课外佛教阅读中最喜欢的内容。
我将就此方面谈谈个人感受。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这几句话虽然通俗简单,我却认为概括了生活的最高智慧。
“秋风”是外界环境,“落叶”是无尽烦恼,我们拿着扫把痴缠在生活送来的一拨又一拨的烦恼中,非要咬牙切齿地将他们通通清理干净方才罢休,却不知“万象都缘一念波”。
人生的烦恼和一切痛苦就在一念之间,千千万万不同的现象就是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动了千千万万不同的念。
就如《天龙八部》中,众人见疯傻之后的慕容复依然做着富贵皇帝梦,头戴纸冠,神色俨然地要求一群小儿叩拜,无不为侍立在侧的阿碧感到凄楚,只有深通佛理的段誉心头一凛:
“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
”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动一欲念,多一烦恼。
倒不如“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其实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道理,就像前几日纷飞的柳絮,越是恼恨地想掸掉它越是不见它的踪影,倒不如一笑罢休任其飞扬,却也不见如何碍事。
人生亦是如此,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贪、嗔、痴、慢、疑等等便如毒液一般深入你的生存空间,抓不住想要的,赶不走不想要的,全在没有舍去一个“欲”字。
《三重门》里罗天诚曾感叹道:
“钱有什么意思。
一个人到死的时候,什么名,什么利,什么悲,什么喜,什么爱,什么恨,都只是棺木上的一缕尘埃,为了一缕尘埃而辛苦一生,值吗?
”虽然他小小的年纪说
出这般好像已经死过好几回的语气,有些滑稽,但道理是不错的。
形役心,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人只这一辈子连心灵的自由都得不到,不是有些可悲么?
所以对待烦恼、欲念,要做的便是一笑罢休,任他成灰。
但是,转念一想,祈求无欲无求,祈求无拘无束,祈求身心安宁,不也是另一种欲望吗?
《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和公孙绿萼自小修炼禁欲的禅门武功,她们原不知情爱为何物,更不会去祈求,最终却这从不曾祈求的东西害惨了一生。
“欲”是禁不住的,禁欲只能让它爆发得更加猛烈。
最高的境界还是“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是一幅多么宁静超然的画面,檀香相伴,万虑皆亡,问你金钱要不要,身外之物,要它作甚?
问你美人要不要,白骨骷髅,要它做甚?
问你功名要不要,虚名浮利,要它作甚?
问你健康要不要,万物终归一,要它作甚?
并没有动一心一念去除却欲望,因为实在没有欲望可除啊。
正如考前大家都在紧张忙碌地复习,只有一人优哉游哉,不是不用功,只是没处可用功,所有知识点都在心中,还要看些什么吗?
《红楼梦》里贾政在书房里挂了这样一句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起初贾宝玉十分厌恶这句话,那时他不懂世法,只一心想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后来他懂了,也出了家。
所以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南怀瑾先生就常常鼓励出家人要先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才能通。
人们常说返璞归真的老人单纯得像孩童,其实这只是表象,他们心中虽然都没有物欲,但孩童是不知外物的好处才不乞求,一旦受到一点诱惑就陷在其中了;
经历沧桑的老人才是看透世情后真正的无欲无求。
所以我们欲出世,必先入世。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不当之处请老师指正。
在佛教学习中,最困扰我的是经文阅读。
我初读经书的时候,总被其中的专有名词绊住,连断句都成问题,根本做不到系统连贯的阅读。
后来在通读了金刚经之后,读圆觉经便容易了一些,反而开始感受到它语句的优美。
但是现在正在读的楞严经,由于它较强的哲学思辨性,我又不在再语言和思想之间找到平衡了。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直系统严谨、趣味性强,做到了知识与艺术的融合。
只是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授课中,能帮助像我一样的同学们解决经文阅读困难的问题。
07级人力资源管理系吴春瑾XX年5月25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总结 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