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誉的和效应中小企业融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44979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02.23KB
信誉的和效应中小企业融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誉的和效应中小企业融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誉的和效应中小企业融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一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理论、模式及政策》作者梅强、谭中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6月版
再者,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普遍较弱。
受生产资源与人才资源等方面限制,中小企业管理资源相对短缺,管理机构简单,许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监管,或者由企业主管一手办理,先进、科学的财务决策方法难以得到规范操作,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其中包括融资管理的效率。
融资能力不足会对中小企业产生内在融资制约,抑制其筹资投资行为的正常进行,图一对此进行了清楚地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融资能力的不足使有效资金需求曲线从D左移到D1。
假设法定利率为r,这个时候有效供给量为d,变动后的有效需求量为d1,企业减少(d-d1)的有效需求量,即因为融资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融资制约。
2、从银行角度分析
第一,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经济认识上存在误区。
中小企业从所有制成分而言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而传统认为,对非公有制企业发放贷款如果不慎无法收回,必然会导致国家资产流失。
因此信贷员对中小企业放贷损失所形成的压力要比对国有大企业放贷损失所形成的压力大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积极性。
第二,管理权限过于上收,不利于基层放贷。
上收地市级以下的固定资产及技术改革贷款的审批权限以后地方中小企业项目融资的难度明显加大,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于中上级银行不但会影响基层行放贷的能动性,而且因审批手续、环节过多,会影响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时效性;
贷款审批权限过于上收还会造成有贷款发放权的总分行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了解实际情况的基层行却没有贷款发放权的局面,不利于基层信贷风险的及时化解与防范。
第三,银行贷款偏向大户。
大多国有商业银行放贷重心向大户倾斜,而对更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关注不够,甚至有银行存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歧视政策,为其贷款设置了不必要的障碍。
如图二所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份额分别为19.8%,19.8%,39.1%和61.5%,远低于中国民生银行(93%),城市信用社(85%),农村信用社(85%)和城市商业银行(75%)。
但其所占的资金量又占到了金融机构资金总量的90%以上。
这在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也反映出争取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意义。
图二2001年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
图示:
ICBC:
中国工商银行
CCBC:
中国建设银行
BC:
中国银行
ABC:
中国农业银行
CMBC:
中国民生银行
UCC:
城市信用社
RCC:
农村信用社
CCB:
城市商业银行
第四,信息不对称。
面对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而使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即按照所报的契约条件,贷方提供的资金少于借方的需求。
实证研究表明,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受到的信贷配给的影响更大,其原因是
(1)由于中小企业在交易成本方面的劣势;
(2)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声誉较低,其管理风格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中小企业贷款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相对更严重。
中小企业在证券市场的融资同样面临着上述配给问题。
第五,中小企业在信贷筛选中一般也处于不利地位。
当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问题时,一种主动的策略就是提出某种非价格条件,即通过某种机制诱使贷款申请人提供抵押或担保。
中小企业在贷款中所面临的抵押要求更严格。
同时,受地理位置、资产专用性程度、处置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很大情况下中小企业在清算时其价值损失相对较大,只有通过更高的抵押要求才能补偿潜在的损失。
3、从政府角度分析
首先,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
中小企业立法不规范,目前我国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小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由于法律执行环境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局部利益,默许甚至纵容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法律对银行债权的保护能力低,加剧金融机构惧贷心理。
其次,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
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偏严,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发布,在实际担保操作中产生了许多法律纠纷。
再则,抵押担保制度还需要改善。
抵押担保的登记评估手续繁复,环节众多,各种登记和评估的费用偏高,抵押登记的期限和贷款抵押合同期限相脱离。
在现行体制下,抵押登记的有效期大多为一年,而抵押贷款期限如果超过一年,企业就需要每年进行一次登记评估手续,还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使银行和企业双方感到很不便,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而且通过抵押得到的贷款比例明显偏低,企业采用财产抵押的方式得到的贷款数额非常有限,用机器设备作抵押,贷款比例一般为50%,动产为25-30%,而专用设备只有10%。
上述各因素交织在一起,从而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信誉不够而惜贷,导致广大中小企业融资艰难。
(二)信誉的和效应的提出
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后我们不难看出,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长期共同努力。
然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有其自身的特点。
不同规模企业的贷款特征及其差异
大企业
中小企业
两者差距
贷款期限
较长
较短
2倍左右
贷款额度
较大
较小
22倍左右
贷款频率
5倍左右
贷款成本
较低
较高
表一
中国工商银行2000年度研究报告。
由表一所示,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资金需求急、频率高、数量少、风险大和管理成本高。
当中小企业面临短期资金缺口的时候,由于自身信誉不足以达到向金融机构借款的目的,在这极其紧急的状况下,引进一个“信誉外援”便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
何为“信誉外援”,信誉外援指的是除企业和金融机构之外的第三方信誉,其中可以包括政府、企业以及担保机构等。
而当中小企业本身的信誉与请得的信誉外援(政府、企业或信用担保机构)相结合必然会产生一种效应,即其结合以后的信誉远大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
这个效应可以叫做信誉的和效应。
如何把这个和效应提高,便成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急难的关键。
而各种信誉和效应形式恰好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融资难问题。
二、信誉的和效应的不同形式以及其应用
(一)补充的和效应
图三
1、何谓补充的和效应
在原始的图腾和我国历史的传统之中,圆始终代表的是完满,引申出来兼有达到目的与成功的意思。
所以这里我用整个大圆代表企业的信誉足够达到融资目的的情形,后面的几种和效应形式圆形图示也都是这个意思。
图三中显示的圆形是个信誉的和体,从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小企业不是没有信誉,而是信誉不足,存在缺口,因为这个缺口的缘故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它。
如果有政府能够在政策与法律等方面来支援它,从而提高中小企业在金融机构内部评估中的信誉度,这个缺口就可以补上。
这就是补充的和效应。
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初创时期,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对于一个私人投资业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政府的扶持是中小企业得以成长的“保护伞”,重视政府在其中作用的发挥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这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也有很显著的表现。
2、补充的和效应的应用
首先,政府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上的支持。
纵观世界各地区,因法律支持提高中小企业整体信誉度从而促进其融资的例子比比皆是。
日本先后颁布了《商工组合中央金库法》、《国民金融公库法》、《中小企业金融公库法》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等。
韩国颁布了《中小企业振兴法》、《韩国兴业银行法》、《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法》、《关于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支援法》等。
美国在这方面有《机会均等法》、《中小企业贷款增加法》和《国家证券市场改进法》。
我国的台湾地区也颁布了《中小企业融资辅导准则》、《中小企业辅导体系建立及辅导办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等。
这些立法包罗全面,从总体构架到实施细则都有详细的说明,阐明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誉保障,部分补足了其在金融机构心目中的信誉并有利于其融资。
我国政府虽也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但其在实施细则上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
因此可以借鉴那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成绩的成熟的法律来完善我们国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立法。
其次,政府给予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上的支持,如贷款担保等。
美国就设有中小企业局(SBA)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以担保方式诱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而我国在SARS过后的北京政府也有相应的政策雏形出台。
SARS过后,中小企业占绝对多数的北京各类服务性行业受损巨大,餐饮业收入下降60%,洗染业收入下降50%,经济型旅店收入下降70%,洗浴企业和家政服务公司停业率分别达到80%和90%。
专家指出,非典对中小企业造成了多方面的严重影响,首先是货款回收困难,资金链断裂,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出现了问题。
针对于此,北京市各类政府部门于2003年5月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扶助措施,在“救市”方面功不可没。
比如北京市财政局推出的贷款担保和贴息管理措施规定凡在北京市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区县属百货零售、餐饮、旅店、旅游、娱乐、公共交通客运、市级重点农口企业和市政府确定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自5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均可申请政策性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和贴息资金。
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也配合市商委、市工商联,组织29家中小企业,推出了第一批29项融资担保项目,项目资金规模4.17亿元,需银行贷款3.91亿元,信用担保3.42亿元。
这些政府的担保使得相关中小企业的贷款信誉急速增加,很快融到了资金,有了新的生机。
这些虽然大多是为了促进病役后经济恢复的临时措施,但是其取得的成绩足以对以后正常经济运营时的政府行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有些措施不单单是那个时期所需,也是进一步发展国家经济所需。
3、使用补充的和效应融资的优点
(1)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对于企业来讲,融资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融资有时甚至不是财务部门或者会计部门的事,很多时候他们搞不定,需要企业负责人亲自出马,这样的企业领导工作量很大,每天应酬很多,有许多企业老总抱怨,其中很多是由人为设置的门槛,而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法律上明确,企业自身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贷款,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增加了银行放贷的信心
有了国家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广大中小企业仿佛戴上了护身符,对于企业来讲是利好,对于银行来讲,同样是利好。
有了国家的支持,中小企业信誉增加,银行也会认为可以为其提供贷款。
国家始终是各个信誉团体中信誉最高的一个,所以,对于国家的介入,为银行和企业之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进一步加强银企关系,开展长期合作都大有好处,银行也不会再吝啬闲置的贷款,拒绝滚滚而来的利润。
(二)规模的和效应
图四
1、何谓规模的和效应
某中小企业急需贷款,然而凭借自己的信誉不足以贷到足够的资金,刚好有其他几个中小企业也有同样的难处,几个中小企业个体的信誉相加以后,其信誉和体足以达到融资的目的,这就是规模的和效应。
其前提是这些企业以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并且他们之间产业联系密切,即存在互补关系而非竞争。
因此这个又可以说是企业集群融资效应。
如图四所示
单独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誉自然低下,无形中提高了融资的难度,而集群的中小企业地理相近,产业专业化,在共同的产业文化和制度背景下,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信誉联合体,通过互助,以达到融资的目的。
2、规模的和效应的应用
(1)加大中小企业自身与企业集群的联系
中小企业自身只有不断与企业机群内的其他中小企业个体产生联系自己的信誉才能提高。
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是建立在集群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的关系之上,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积极参加集群内的各种行会与商会来增加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联络的机会,并在参加各种集群内的团体时主动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以换来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如果每个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都主动的去做到这一点,就能由整体拉动规模的和效应的提高了。
(2)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内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
由于上市公司的报表是需要公开的,而上市公司的其他资料相对也比一般中小企业容易得到,所以认为报表无虚假的上市公司的信誉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使中小企业集群里的一个龙头企业上市,其信誉得到提高后,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方可以有窥豹一斑之便,即看到这个企业的效益就可以推算出企业集群的效益,凭这个企业的信誉就可以推出企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的信誉。
龙头企业可以拉动整个集群内各个中小企业信誉的提高,从而使规模的和效应得到提高。
因此,各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应积极地为企业群的龙头企业提供辅导,作好准备。
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把企业上市当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积极成立上市公司培育领导小组,培育辅导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争取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3、使用规模的和效应融资的优点
(1)用规模的和效应融资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规模的和效应所倚靠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集群中有商会、行会等加强联络的部门以及行业信息中心,让大量的企业有交流、联络的机会,企业集群中会产生信息集聚效应。
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的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各种商会、行会,以加强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自身的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形象。
从银行的角度,企业集群后各种商会、行会以及行业信息中心等的建立,令其可以从中取得集群内的相关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2)用规模的和效应融资增强了企业的守信度
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的提高,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都有独特的信用优势。
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较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须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
而且集群内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能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离不开集群这个产业环境,企业的根殖性强,迁移的机会成本高,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
(3)用规模的和效应融资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
通过规模的和效应融资的企业群内,集群的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众多企业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而且由于地理相近,银行对本地的企业情况比较了解,集群内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总是相对称的。
集群内声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承、转包,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资金结算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费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维持声誉的重要性使得群内的中小企业不会轻易妄动,使得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
(4)用规模的和效应融资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前景等进行预测的成本费用必然很高,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
但是集群内众多的企业从事同一行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之中获得更多信息,银行通过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贷款,从规模经济中受益,同时又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了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少,但积少成多,银行倾向于支持企业集群的信贷活动。
(三)包容的和效应
图五
1、何谓包容的和效应
某中小企业急需贷款,然而凭借自己的信誉不足以贷到足够的资金,刚好企业有与它交往密切的大企业(如其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愿意为其作信用上的担保,这时中小企业的信誉如同被包容在大企业的信誉里,实际上是处在大企业的信誉保护层下,(金融机构贷款虽然也要看中小企业的情况,但信誉是由大企业所支持的)使其信誉足够达到融资的目的,这就是包容的和效应。
如图五所示
2、包容的和效应的应用
用包容的和效应融资时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建立的信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管理的连续性,在这里就是指大企业角色的连续性。
那么显而易见,包容的和效应的提高就需要建立大企业监督式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体制来改善中小企业信息披露。
大企业监督式财务管理体制,就是处于信誉体系主导地位的大企业对相关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处理原则、流程、规范以及其信息披露给予监督指导,以保障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这是这个信誉体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
大企业监督式财务信息管理体制的建立主要包括3个基本环节:
第一,以厂商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为基础,建立稳定的相关企业体系。
相关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的体系之内,受资产专用性影响,这种分工协作体系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价值增量。
因此,这是厂商构建信誉体系的一般经济技术基础。
第二,相关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化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
中小企业主动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调整财务信息结构,增强与大企业的信息交换能力,是构架财务信息共享机制的必要条件。
第三,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构性和同步性,便于不断提高市场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认同感,是消除金融机构信贷配给歧视的基本保障。
市场对信息的认同程度即同信息制造者的市场地位有关,也同信息披露流程和信息披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相联系。
因此,建立大企业监督式财务信息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改造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流程,建立良好的内部信息和控制系统。
3、使用包容的和效应融资的优点
(1)可以提升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中的地位
使用包容的和效应融资时,中小企业要与大企业共建一个信誉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大企业和中小的边际信誉度为同一条曲线,也就是说它们的信誉处于同一水平。
这样,中小企业就能融到原来不能的资金,而自己的信誉也会随着融资的增多继续增长,直到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状态其信誉的边与大企业一般大是就可以脱出这层信誉保护。
(2)有助于金融机构化解信贷风险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建的信誉体系有助于化解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是因为中小企业的业务与这个信誉体系里的大企业息息相关,这个中小企业为了维持它的即得的市场必然千方百计来维护这个体系,不敢破坏自己的信誉。
而这又是与厂商之间的信誉体系的强度成正比的,随着信誉系统强度的增加,总风险处于递减状态,信誉体系的强度是中小企业信贷能力扩张的关键变量。
(四)替代的和效应
图六
1、何谓替代的和效应
某急需贷款的中小企业凭借自己的信誉不能贷到足够的资金,需要由保险公司等信誉担保机构来担保以达到充分融资的目的,很明显小企业的信誉已经被担保机构的信誉替代走了,这就是替代的和效应。
如图六所示
如果说包容和效应中信誉还是纯信誉的话,那这里信誉就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而直接与金钱挂钩,由担保机构作保以后,金融机构所要考证的其实只是担保机构的信誉,当然担保机构的信誉本身必须大于其所担保的中小企业。
如图七所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是资金的往来,而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以及中小企业与担保机构之间是需要考察信誉的,其中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付给担保机构担保费,所以如图所示,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其实已经失去了直接的信誉考察关系,代之以担保机构的担保。
图七
2、替代的和效应的应用
(1)信用担保机构应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补偿或保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信用担保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业务的进展按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用于冲抵代偿支出和弥补呆帐、坏帐损失。
第二,应建立良好的风险补偿或保障机制,具体而言,除了不定期注入基金外还应根据代偿支出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用于核销代偿资金。
第三,信用担保机构在运作中应加强风险防范力度,降低风险度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员制担保机构与会员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
财务监控上双方密切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可行的,因为会员企业一旦获得了经营和管理权并能够享受基金成长带来的好处,会员企业在申请入会时就会有很大的激励达成协议创设定期和不定期的会员大会制度,委托常设的财务监控机构对会员企业进行监控,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有利的。
企业可以改进管理和经营,获得担保基金增长带来的好处,担保机构可以降低风险,提升整个组织的信用等级。
(3)正确处理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关系,试建立银保共担风险制度
第一,信用担保机构与银行应相互沟通,密切配合,银行机构应屏弃要信用担保机构承保就可放贷的思想,严格按照信贷政策、信贷原则认真地开展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监督,监督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并帮助企业改善资金管理,促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努力提高第一还款来源的还贷率。
第二,银行机构应积极引导信用担保机构业务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倾斜。
第三,为避免信用担保机构和金融机构各自为政而引发道德风险,可以尝试建立银保共同承担风险制度,风险的责任按一定比例双方承担,以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促使信贷、担保双方业务的健康发展。
(4)建立担保机构内部评级制度,实行两级利率制
担保机构凭借自身较高的信用等级融入低成本资金,然后依据会员企业的信用状况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转让给会员使用。
一方面它可以带来较高的收入流量,另一方面因为担保机构比银行更了解而且能够影响会员企业,而资金是根据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融入的,因而,实际的资金成本比直接贷给会员企业要低,因此担保机构获取一定的风险溢价是可行的。
在运作过程中,担保机构应通过建立档案和定期资信等级评定等,给予信誉高的企业低的贷款利率。
3、使用替代的和效应融资的优点
(1)导入了担保机构这一屏障,增大了贷款的安全系数
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法则,其中贷款安全构成银行效益的基石,银行效益的形成是在资产安全和流动这一基础上的。
不良贷款的形成,触及的不仅是银行的收益,而更大的是侵占了银行的资产。
比较安全与收益,银行必然首选安全,在贷款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誉 效应 中小企业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