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36796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41.80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政治精神面貌,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无产阶级只有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和压迫,使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
它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宣言》科学地评价了无产阶级,正确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成长、成熟的意义,回答了无产阶级向何处去这一时代的重要课题,其理论和实践影响,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越发强烈的,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历史每前进一步都为其真理性提供新的印证。
《宣言》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创建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得以日益发展和日趋成熟并完善的基石。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共产主义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
3、19世纪中后期,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利用议会民主和平过渡与坚持工人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不发达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还有扩展能力,共产主义不宜普遍使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内容并不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描述,而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即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限制所不可避免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结论过时了,但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上的,并不影响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理论整体的科学性质,至今没有失效。
第二章
1、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2)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3)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4)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5)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重视市场作用。
2)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
3)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在经济建设中要尤其注重掌握“度”,注重辩证法的应用;
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
3、试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
成果:
1)特定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产物,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典范;
2)全面促成苏联的现代化,创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
3)有效抗御了资本主义的围追阻截,成为二战胜利的保障;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首次执政的成功之作,具有世界影响力。
特征: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自由、法治、人权。
1)政治方面的表现。
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案例机关。
2)经济方面的表现。
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过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3)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机制,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错误的惟一标准,公共舆论一律。
4)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
从20年代新经济政策阶段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甚至准备并进行热战对抗。
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控制中心和统治中心。
弊端:
1)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4)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
理论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的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
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践意义:
1)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5、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摸索的经验教训有那些?
1)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反对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别国经验的教条主义。
2)必须尊重科学知识,遵守客观规律,反对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
3)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反对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冒进思想。
4)必须大力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
第三章
1、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哪些挑战?
5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南欧社会主义遭遇严峻挑战
1)二战后期,在苏军庇护下建立共产党政权,成为苏联“卫星国”,社会主义缺少群众基础
2)共产党不能独立自主执政,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作风生硬霸道”
3)奉行斯大林模式,社会经济发展迟缓,内部矛盾逐步加深,不断引发民怨
4)直面西方世界,与资本主义竞赛处于下风
2、评述分析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
答:
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改革的原因:
1)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2)苏联大国霸权主义干预;
3)东欧各国不能独立自主,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
4)东欧各国要求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5)社会主义缺少群众基础;
6)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改革:
1)匈牙利改革是东欧各国较为突出的,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僵化,阻碍了匈牙利经济的发展。
匈牙利政府总结了“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局部调整。
后被苏军平息。
(卡达尔改革)
3)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计划”较为成功;
2)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全面改革,出现了“布拉格之春”,但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走向终结;
4)1956年,波兰波兹南工人抗议运动,波兰政府平息后,开展反对“修正主义”斗争;
5)苏联:
苏共二十大严厉批判个人崇拜,摒弃“斯大林主义”;
赫鲁晓夫掀起政治变革之风,加强民生法治建设,解决历史问题,调整工业结构,舒缓农业政策,加快科技创新;
缓和苏美关系,谋求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总之,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加上苏联的干预,缺乏独立自主权利。
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与苏联一样,改革后不久,又陷入了经济危机,80年代末导致最终爆发东欧剧变。
Or:
东欧
50、60年代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主要特点是:
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
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
由于苏联出兵入侵捷克而受到严重挫折。
(1)变革的背景: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
(2)改革的主持者:
波兰——哥穆尔卡;
匈牙利——卡达尔;
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
(3)改革的内容:
波兰:
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
匈牙利:
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
捷克:
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4)改革的结果:
未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捷克的改革由此中断。
由此可见:
①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苏联高度集中模式,弊端逐渐显露;
经济困难政局动荡;
受苏联干涉,要求独立发展.②各国放松对经济控制,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
政治上发扬民主;
对外要求摆脱苏联控制.
结果:
由于未冲破原体制和苏联干涉而归于失败.
认识:
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出发.
苏联:
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法制和党的集体领导,使苏联政治生活开始发生一定变化。
赫鲁晓夫改革虽然成就不大,但毕竟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第二个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领域主要推行“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其内容涉及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要解决企业缺乏主权,过多使用行政手段管理企业、企业职工不关心经济效益等问题。
新经济体制在试行和推广初期,职得了显成果,苏联经济实力翻了一番。
当然,新经济体制也未完全克服经济管理体制所固有的探刻矛盾,它所规定的两个基本措施即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用经济杠杆都没有很好贯彻执行。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发展减速甚至停滞。
政治领域,修改了赫鲁晓夫“2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理论,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专政机关,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使其执政时期政局较为稳定,但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过于保守,没有触动30年代形成的僵化模式。
3、苏东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原因
苏东社会性质急剧变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种矛盾交织作用、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必然现象。
这种变化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和根据。
一是经济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政治原因:
集中过度,政治腐败,民主薄弱,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思想原因:
从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主义地理解到全盘怀疑否定,出现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四是外部原因: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直接或间接地干预
教训:
把苏东剧变所留下的深刻教训作为财富接受下来,才能避免走它们所走过的弯路,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永保青春活力。
⑴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好国内经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⑵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
⑶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使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⑷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⑸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⑹必须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造就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4、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1978年冲破“两个凡是”禁锢,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到提出判断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我们党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不仅指导和全面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提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性转变。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点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国际影响力已从地区性大国变为新兴世界大国。
2)中国参加了近300个国际条约和130多个国际组织,广泛、深入融入国际体系。
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问题离开了中国都无从理解,更无从解决。
3)中国的态度令世界更加重视,中国人开始在世界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6、评述分析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
一、社会主义各国的新探索
苏联东欧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都在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越南老挝的革新进程以及对重大理论认识的变化,古巴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对策,朝鲜的经济改进。
二、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
在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90年代中期以后,共产党的力量在欧洲有所恢复,并在组织上和理论上作了重大调整。
俄罗斯、东欧共产党正在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理论。
西欧左翼力量重新抬头,社会民主党从低谷中走出,纷纷上台执政,有的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理论。
材料分析
1、共产党—西柏坡会议
1)实现工作重心转变的方针。
关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
“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
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了城市。
”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策。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首先深刻论述了它的基本出发点。
3)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
在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强调,要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种方式。
在军事上,毛泽东提出了今后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三种方式,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
5)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外交方针问题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思考的重要问题。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英、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先后通过一些渠道,向我们试探,表示愿与我们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
毛泽东、周恩来也在这时开始从建立新国家的角度考虑对外关系问题。
6)党的建设的新课题。
从乡村到城市,从革命战争到经济建设,对于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建设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新课题。
7)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苏联—社会主义的路程;
(试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
)
由于既存体制被理想化、固定化,这种弊病后来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克服,由此也就产生了严重消极作用,即体制过于僵化,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
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
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和基本教训
20世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
.各国革命和建设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4.把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防腐拒变的根本保证;
基本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把“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看作是发展国家实力的唯一手段,是片面的
.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结果,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再也无法发现马克思的理论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发展经济的努力受到严重挫折.
.极端的“阶级斗争”思想和实践也使人民及其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力受到严重打击,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核心内容(383方案)
如果本次改革能推行成功,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变革里程碑,其意义不亚于1978年的三中全会。
这次改革成功推动,党的势力、控制力可能会削弱,但是柔弱者胜刚强,党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国际尊重国民的理解甚至认同,并由此获得万岁的可能,虽然这个万岁若干年后可能不是唯一的。
2014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考试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涉及这个改革的内容,因此从备考的角度来说,大家有必要认真阅读理解这份改革的内容和精神,也是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不中不西左右为难的时代所作出的艰难抉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召开,日前中国官方高层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一幅详尽的改革“路线图”。
公开信息显示,负责方案制定的国研中心课题组由该中心主任李伟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鹤担纲领衔,国研中心多位资深专家参与写作。
所谓“383”方案,是指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