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内知识 积累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2503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22K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内知识 积累Word下载.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内知识 积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内知识 积累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⑷舟尾横卧一楫(jí
)。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chuí
)髻(jì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⑸其船背稍夷(yí
),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ré
n)戌(xū)秋日,虞(yú
)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
又用篆(zhuà
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
初平山人"
,它的颜色是红的。
⑹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
u)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
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
(尝:
古义:
曾经。
今义:
品尝。
)(贻:
赠。
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
(可:
大约。
可以。
)(许:
左右。
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
(比:
靠近。
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尚,还。
5、矫首昂视。
(矫:
举。
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
零数。
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挑选。
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
(以至:
以及。
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
(象形:
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
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
(箬篷:
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
(石青:
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糁:
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
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
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
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
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
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
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
,)
5、者:
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
①雕刻(为宫室;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刻有(为人五;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
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
①qí
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
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
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
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
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ù
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
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
有:
①有,与"
无"
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
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
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中轩敞者为舱。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则题名(于)其上。
(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
(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五、课文内容理解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
总起
(1)→→→分述(2-5)→→→总结(6)
总起
(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
核舟"
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
船中间(船舱):
第二自然段:
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
第三自然段:
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
第四自然段:
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
第五自然段:
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
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
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
大苏泛赤壁"
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
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文本解读
2.文题诠释
核舟:
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是微雕的一种。
明朝末年王叔远的核舟,后被散文家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一文,其中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等语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
“记”,系指文体而言。
“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4.内容解读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5.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
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大苏泛赤壁”。
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
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
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
“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
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旷达的胸襟!
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
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
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
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
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
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6.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作者在文中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艺术成就。
这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
细读全文,感到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第一是描写细致。
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
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长不盈寸”的“修狭”“桃核”上,“因势象形”、精雕细刻了“为人五;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众多的人和物。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此并非是作简单的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的描绘。
本文中间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体描述了核舟的形状、结构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态,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
如第2段不仅写了船舱、箬篷、小窗,而且写出“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且连刻字的颜色也交代了:
“石青糁之”。
第3段着重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写了他们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神态、风度不属。
尤其苏、黄的情深意笃,黄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超然出尘,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
第4段写舟子啸呼之状和“若听茶声然”更是精细入微,神韵毕具,若无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细心观察和体会,要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断断不可能的。
总之,对核舟的全体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数目、大小的具体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既具体而又深刻。
如窗子能启闭自由、足膝之隐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历历可数、题字之细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细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绍,巨细不漏。
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因而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既属奇巧,而文章确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层次井然。
作者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
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
如第1段介绍“奇巧人”的奇巧所在,开门见山,简洁数语,就把雕刻者精湛纯熟的工艺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点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2段则对整个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舱和箬篷作了重点的描绘。
第3、4、5段,则依次具体描绘船头、船尾、船顶,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人的雕像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三人为主,而此三人则又以苏轼为主,这样文章就紧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既层次井然,又重心突出。
最后一个自然段,将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数目作了小结总计,并抒发赞叹:
“技亦灵怪矣哉!
”收束全篇。
这种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于想象。
《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
核舟是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而王叔远的雕刻艺术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惊叹不已的关键则在于核舟如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象核舟的依据,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更以《赤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在这里,“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象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而沟通在一起了。
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他们既忠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而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不为原作所囿,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又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
如文章写到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细腻逼真的心理描绘,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赋》为依据,而推测想象出来的描述,假如作者仅是做些客观的描绘,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说明词,而决不会像现在所写的那么感人,启人想象。
因此,有人说《核舟记》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我看恐怕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7.精彩语段:
“大苏泛舟赤壁”赏析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
“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
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
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
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
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自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
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
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
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
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
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
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
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
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来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舟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内知识 积累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