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各赛项冠军赛后心得集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81170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4.56KB
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各赛项冠军赛后心得集文档格式.docx
《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各赛项冠军赛后心得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各赛项冠军赛后心得集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兴趣是成功的催化剂
——学生高职高专组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徐世东
成功来自稳、准、快
——学生中职组数控车工冠军张伟东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冠军,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中职组数控铣工冠军丁小峰
蝴蝶终究会蜕变与飞翔
——学生中职组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周超
——职工组数控车工冠军胡胜
我叫胡胜,来自江苏南京,这次能获得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职工组数控车工冠军,无论是我所工作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的领导同事,还是我本人都是极为惊喜的。
想想自己自1991年参加工作,到今年已经整整15个年头了,当年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转行了,只有我还坚持在机械加工这个行业。
我1996年开始学习数控车床,当时才20多岁,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且被它为机械加工行业所带来的革新感到欣喜。
当时,我就立志一定要在机械加工行业做出卓越的成绩。
新鲜的事物总能带来新的挑战,在过去的10年里,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也无数次因为克服这些困难而兴奋。
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我的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获得这个名次既是对我过去努力工作的一个肯定,也是让我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拼搏的一种动力。
很多人一定认为,我是不是有什么获胜的秘诀。
其实这样大型的比赛通常考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专业能力,也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从南京选拔赛,到江苏选拔赛,再到全国选拔赛,一次比一次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名次不是我来的最终目的,与不同的高手切磋进步,感受我们机械行业欣欣向荣的氛围,才是我所想要的。
在考试的过程中,无论是我最不擅长的理论考试,还是我最擅长的实际操作,在进入考场之前,我都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把它当作平时单位普通的一场考试。
不可否认,本次大赛中肯定有技术上与我差不多甚至胜我一筹的选手没有获得名次,我想他们可能就是输在心理素质这个方面。
不论做任何事情,只有在一开始就不要过多的去考虑结果会如何,而去认真地享受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本次大赛采用了全面而立体的考核形式,通过计算机绘图、理论考试、实际操作全方位地对选手进行考核。
这种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办法科学合理,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评判能够做到公正和客观。
大赛一流的保密措施,增加了本次考试的严肃性,充分体现“数控技能奥林匹克”的大赛精神。
另外,考题紧密地联系实际,单靠书本知识根本无法应付考试,它对选手在工作中累积的经验及解决问题的速度进行了考核,这种紧密联系实际的考核形式有利于推动整个机械行业的发展。
尤其是实际操作的考题,它要求选手头脑反映灵敏,技能娴熟完善同时要保持冷静的心态。
几场考试下来,真的感受到这样的大赛,实际上是一场对智力和体力的挑战。
相信今后,随着机械行业的蓬勃发展,参加比赛的选手会越来越多,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同时竞争也会越来越残酷。
若想在这样的大赛中脱颖而出,平时工作中的积累必不可少,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应当全力以赴地克服。
保持一颗上进、好奇的心以及不断超越自身的勇气,才能在一次次成功中成熟,在不断的成熟中趋于完美。
“学无止境,技无止日”这是我获奖后最想说的一句话。
科技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的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能力上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如何赶超这些国家,是我们机械行业每一个从业人员的重要责任。
——职工组数控铣工冠军芦峰
我叫芦峰,今年23岁,工作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获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职工组数控铣工冠军。
我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我所从事的行业。
航天行业中数控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十分重视数控技能人才的培养,我所在的班组有许多师傅在各级数控比赛中获过奖,整个班组的工作和学习气氛十分有利于我们年轻人的成长。
本届技能大赛的软件、理论题十分新颖,实际操作题题量大、要求高,从比赛中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为我今后的学习找到了方向。
对于广大后来者,我总结了8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基本功要扎实,心理素质要强,能迅速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
比赛要的就是快,出的题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做完,否则那就不叫比赛了,就是要比出谁能干完。
(2)加工工艺安排要合理,程序从编制到真正开始切削要快、准、好。
有选手用双手操作控制面板上的编辑输入区;
有选手输入1000个字符仅需要7分30秒;
有选手输入程序的准确率为98%;
有选手将背景编辑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3)要采用最安全的、最可靠的加工方案和指令,除特殊情况外尽量少用多重镜像、连续旋转、绝对和相对混合编程。
比赛刀具是有限制的,每人只有一套,所以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刀一毁只能干看着别人干了。
(4)加工切削参数要合理。
利用有限的刀具,加工出最多的美观、准确的加工部位。
否则会出现干得不少、合格的不多的现象,导致分数不高。
(5)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工最有分值的部位,并把会做得先做了,避免后来没有时间。
(6)要适当的掌握宏程序。
有人说现在CAD/CAM软件这么发达,还要学宏程序有用吗?
当然有用,它能以极其精炼的语句实现十分庞大的程序编制,既简单又节省机床内部内存空间。
(7)知识面要宽,不能仅局限在数控技能。
没有数学就没有计算机,没有计算机与机械加工的结合就没有数字控制,没有数字控制就没有现在的加工中心,也就更没有自动化生产线和无人化工厂了。
(8)要及时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三轴、四轴、五轴、六轴,还应该看到现在已有了集车、铣、热处理于一身的复合高速切削中心,因为这些都会在理论题中考到,现在的理论题已经从应会、应掌握逐渐向应见到、应了解转变了。
至于获奖感言,我坚信:
“相信自己,是鲜花就一定会盛开”,愿与所有致力于数控加工的师傅们共勉!
——职工组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郭卫国
我是来自北京机床研究所精密机电有限公司机床中心事业部的郭卫国,从事数控机床精密加工的工作。
从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数控机床精密加工的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机电一体化大专学历,曾荣获“首都劳工奖章”和“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技术等级为高级技师。
在这次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我荣获职工组数控加工中心组操作工冠军。
我今天的成绩不仅是自己辛勤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师傅们的教育,以及北京集训队各位教练的无私奉献。
如果说这次大赛能夺得冠军有什么秘诀,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我的工作单位和北京市对本次大赛的重视。
其次,我在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没有因为比赛的性质或者影响力让自己的心思起伏不定。
另外,我在正式加工之前做了必要的分析,发觉6个小时的比赛时间需要装夹的次数很多,所以在装夹的时候动作要迅速,这样就能为走刀节约出宝贵的时间,而为了减少刀具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比赛中,我采用“轻车快跑”,小吃深快进给的加工方法,充分利用数控系统的后台编辑功能,也节约了时间,所以能提前10分钟高质量地完成全部加工任务。
因而,对比赛时间的把握也是影响比赛最后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还有就是在编程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将程序模块化的方法,尽量避免冗长的程序,这样做不但把加工过程清晰化,更有利于做修改。
总而言之,主要的原因就这么几点,虽然有的是比赛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但是这和我常年工作积累下来的个人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不断积累从而能应付各种各样变化,才是在关键时刻能胜出的根本。
本次比赛从整体上来说我感觉是很成功的,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最后也能成为冠军之一,而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这样的比赛对于我们国家的加工制造业有着特别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赛场上比拼,在场下一起探讨,毕竟大家都是国内数控机床操作的好手,互相学习必定能取得进步。
尽管最后我取得了好成绩,尽管我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更兼之还有计算机应用和理论考试,这两方面相对实际操作我还有更大的提高空间,所以我依然感受到了今后的压力之大。
对于那些还没有机会参加决赛的数控机床操作者来说,能参加全国的决赛也会成为很多人今后追求的目标。
大赛组委会为这次比赛付出了大量辛劳,更是着眼于未来,为中国制造业的更快速发展费尽了心血。
这次大赛实操试题与第一届相比,工作量更大,零件更复杂,精度要求较高,工艺性极强,装夹就有12次之多,且有三重配合精度,可谓难度特别大。
非常感谢数控大赛给我这次展示自己、挑战自我的机会。
平时工作的过程中要养成对自己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好习惯,比赛的时候也须把加工质量放在第一位,在这基础上才应考虑怎样能尽量多地完成任务。
操作数控机床,表面上看来是对动手能力的考验,但是实际上更是一项脑力劳动。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分析工艺路线和编写加工程序都是我们的基本功。
不仅仅是第一名,相信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的选手都在这两项基本功上很扎实。
所以希望全国的数控机床操作者都能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再寻求更高标准的要求使自己不断进步。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希望大家都能主动接触新的加工手段,多掌握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勤学、勤问、勤练,我也正在不断学习着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不应对此产生依赖而忽略了基本功,自己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依然是最重要的。
——教师组数控车工冠军甄雪松
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在北京落下帷幕,北京队在此次比赛中获得了团体冠军。
我有幸代表北京教师参加了数控车床操作项目的比赛,并取得第一名。
赢得一场比赛的过程不单单是在比赛的现场实现的,而是在赛场外的长期积累。
这包括了知识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不断磨砺。
就我个人而言,我2004年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取得第十八名,当时一个技术问题困扰了我两年之久,直到06年大赛前期我才解决。
而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
05年下半年我开始准备培养我校参加第二届数控比赛的学生选手。
我通过日常的培训工作,从中发现人才,进行针对性辅导。
“尽我所能,授我所有”,这是一名教师的职责,也是一名教练员的职责。
每天的训练工作在我的精心策划下顺利开展,并进行每日的总结。
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编程、工艺知识和机床设备使用方面等问题,对每个学生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经过不断验证总结。
这使我在比赛现场能应用工艺知识,操作要点合理完成比赛考核点。
积累的过程也包括练习题目储备。
为了获取更多练习试题,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了大量文章与图纸。
在进行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
“抓住零件主要加工特征,有效把握理论知识点的训练方法。
”04年后的两年通过对大量技能比赛训练题目的分析比较,比对出各类考题的考核要点,并归类总结。
这样从起步阶段,照搬别人图纸加工,到针对学生能力特点因人设计训练课题项目,我基本具备了能够依据考核题目准确判断技能要点,并运用自己的经验快速选择较好的加工方案的能力。
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技术水平出题水平的不断发展,我进一步拓宽思路:
从零件的装夹难度,提高宏程序编制的难度,逐步设计多种训练项目,从顶夹加工双面曲线套件,复杂多线螺纹套件,到自行设计卡具套件和蜗杆类零件等等几十套组件。
这些工作为我在后期决定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全国技能比赛决赛的选手技能水平基本上比较接近,比赛过程也是一种心理考验。
临场发挥很重要。
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比赛。
”这是集训队中的口号,在激励选手的同时也对选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培训期间集训队专门请来了心理教师为选手们调整心理,并与集训队教练共同研制心理教学方法。
随着教练员们对我们在心理上的一次次考验测试,在后期集训期间,集训队中形成了逐渐淡化比赛的氛围:
“分析技术重于比赛名次”,“比赛只是一种游戏,一种规则很严谨的游戏”,已成为比赛过程中选手出现问题时的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调整心理的方式。
赛场上的过程已经记不清了,也没有精力去记忆。
带着紧张情绪入场,然后逐渐调节,到完成工件出场。
整个过程基本上是将身心完全投入到图纸,刀具,机床,切削状态之中。
这是一个选手必须要做到的:
图纸和机床是你在现场唯一可交流的工具,产品是你和裁判们唯一的交流手段。
前一句话告诫自己此时的工作只是加工出最好的产品。
后一句提醒自己比赛的结果留给裁判判定。
换而言之依然是调整心理的方法
数控大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通过比赛促进的职业教育体系数控行业的迅速发展,各学校纷纷引进设备、人员,组织教学改革。
通过比赛把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联系起来,以比赛培训为契机开创了校企结合的一种新模式。
并不断深入将临时性的集训队逐渐转化为长期的经常性的学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活动。
通过几次比赛我已经将比赛过程看作了结识更多朋友的过程,连续两届的赛事使我认识了像袁明伟老师,胡胜等行业内的精英,当我遇到技术问题时向他们请教他们总是无保留的帮我解决。
只有交流才有进步,这是技术类行业不会改变的道理,通过大赛是我们这些相隔千里的人能聚到一起,彼此相识。
这是全国大赛组委会组织大赛一大成果。
比赛给了参赛选手一次展示自我的舞台,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一种人生阅历。
我从04年比赛到06年取得教师组数控车工第一名是让我不断进取的过程,在全国技能大赛这个舞台上“我参与,我努力,我快乐”比赛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荣誉,更主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
比赛的后我赴德国参加德国双元之教学方法的学习,在德国学习期间得知自己获得全国教师组数车第一名。
在此期间我感受最深的是德国人员态度上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敷衍授课到后来的技术探讨。
其间变化说明了一个企业(学校)的荣誉,或是一种国家荣誉在别人眼中的分量。
比赛培训方法与我在德国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的培训方法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
比如“分析类试题为主导,从中兼顾理论知识”的培训理念,培训方案。
比赛培训的经历为我后期参与学校专业课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使我校专业课程建设有了一定的教学案例。
在技术上通过我的成绩取得带动了一批年轻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培训,培养。
鼓舞了学校教师学习情绪。
06年大赛技术准备充分:
理论题,建模题题目形式新颖,基本摆脱了陈旧的概念性的理论考试,更多的注重生产实际。
大赛以特种螺纹加工为实操题,出乎意料。
此类螺纹我是在04年张家港市教师培训参观时见过类似的大型圆弧螺纹零件,分析过其加工思路;
而钢球检验圆锥的方法也是在书本上接触过而没被我应用于实际加工的一种检测手段。
通过参加本次比赛丰富了我的出题思路,开阔了眼界,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涵。
08年的比赛即将进行,社会上对全国比赛的说法众多,更多的等待和期盼,在此我预祝08年参赛选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将技能容于工作,将快乐容于生活。
——教师组数控铣工冠军解伟坡
我叫解伟坡,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这次能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再创佳绩,得感谢社会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感谢省领导和校领导的鼓励,感谢学校老师和同事们的支持。
从2001学习数控技术开始,我就对数控技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了在课上认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外,我还利用课余的时间阅读了很多和数控相关的书籍。
在学习中,我充分利用在专业技能课,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多总结,多请教,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快脱颖而出,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4年,我作为学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数控大赛河北省选拔赛及全国决赛,均获得了学生组数控铣工第一名。
2006年,我又作为教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河北省选拔赛与全国决赛教师组数控铣工的比赛,同样都获得了第一名!
参加第一届大赛之后,我留校成为一名实习指导教师。
在教学中,我认真学习其他老师的讲课方法,尽量将其转变成自己的授课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独立承担实习教学任务了。
除承担教学任务外,我还承担了许多急需加工的复杂零件的加工工作,这对于我高效地解决数控加工中的技术难题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我还通过互联网上搜寻一些先进的加工方法和较难加工的零件加工方案,在机床上进行模拟试验。
所有这些积累,都为我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连续参加了两届大赛,我感到本届大赛在试题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第一届数控大赛中工件的外形尺寸大,加工余量大,去除余量的任务重,只是一次的装夹就可以把工件加工完,比赛中涉及到的只是平面的轮廓加工,加工的工艺和水平上没有明显的体现;
而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在加工的工艺和水平上有了较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工件的快速定位、装夹、找正,较快的编制应试工艺、熟练地编制加工程序,快速地程序输入,灵活地刀具选择、使用,准确地验证程序,快捷地加工及时地加工精度自检等方面,最后是加工精度自我评定。
本届大赛围绕工艺考点,实操试题突出了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在试题中的比重。
外形尺寸小,粗加工量小,但加工部位较多,因此加工时间相对较短,没有捷径,对选手综合素质是个考验。
奖牌、奖杯、奖金、荣誉证书代表着过去,代表着社会、领导对我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不懈探索和努力的肯定。
我将以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数控加工和数控教学工作中,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教师组加工中心操作工冠军张喜江
我是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信息管理学校(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张喜江,今年34岁,机械制造本科毕业,此次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教师组加工中心操作工的比赛并获得了冠军。
我的成功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同事们的帮助,我们学校的解伟坡也获得了教师组数控铣工比赛的第一名。
此外,他上学时还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在全国决赛中获得了学生组数控铣的第一名。
因此,解伟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标杆作用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
学校的领导很重视对我们的培养,尤其是对像数控大赛这样的全国技能竞赛更是重视有佳,积极为我们创造各种条件,为我们的参赛一路绿灯,所以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光是我们个人的荣誉,更凝结着我们集体的汗水。
至于比赛中的成功秘诀,个人认为,首先是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只有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比赛中应付自如;
其次,比赛时的心态很重要,不要太看重结果作到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比赛;
再就是在比赛中要合理安排工序,充分利用机床坐标显示对工件进行自检,确保加工精度。
这次的全国决赛无论实操还是理论试题,都比较接近工厂实际应用,对数控技术教学的发展方向有很好的指引作用。
首先对宏程序的考核,体现了宏程序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宏程序的发展方向;
其次,是以实用为主,而不是复杂且实用价值不大的二次曲面;
第三,加大了对四轴、五轴加工的考核,要求选手有更宽的知识面。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本次大赛对数控技能大赛培养的导向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全国决赛出题者们的高水平。
说到对后来者的忠告,那就是三个字“稳、准、快”:
稳是指比赛中不急于求成,减少失误;
准就是比赛中要仔细审图,制定可行的加工方案;
快就是编程速度要快,装夹、对刀要快!
我的获奖感言很简单,那就是:
“要成功就得努力,去拼搏才能胜利!
”
——学生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组数控车工冠军王展超
我叫王展超,是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三年级的学生。
今年10月份,我代表学院和北京市参加了由国家六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
在最后的全国总决赛中,本人获得学生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组数控车工冠军。
当我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接过奖杯和奖章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记得2004年刚入校的时候,学院的数控专业建设也是刚刚起步。
学院领导对数控专业的建设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和支持,学院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和优秀师资,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为我们进行指导。
我从一个数控专业的“门外汉”成长为全国第一名绝不是偶然,学院领导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对职业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超前的发展意识和不畏艰难的发展勇气已经把我院的数控专业建设成为了国内一流的品牌专业。
给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为我的成功插上了翅膀!
本次大赛代表了中国数控加工的最高水平,与来自全国31个代表队513名技术能手同台竞技,在赛前我的心里确实很紧张。
但是,当进入考场看到熟悉的机床、刀具、夹具和量具时,紧张的心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我的指导教师在赛前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进入考场后,不能将它当成比赛,要把它当成一次普普通通的工作任务,我的工作是集中精力将这个工件做的完美些。
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在比赛过程中我的心态很平和,完全掌握工作节奏,没有出现任何失误和反复,充分利用了7个小时的比赛时间,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现在回想起来,在比赛过程中,“想赢怕输”的想法只能影响发挥,只有以平和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才能较好地完成比赛。
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学院的支持、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指导。
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我没有理由不刻苦训练。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我的老师也来学校手把手地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程决定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大家的建议。
关于获奖感言,我只想说“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学院的培养,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可能成功
——学生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组数控铣工冠军徐容平
我名叫徐容平、今年22岁,来自浙江宁波技师学院,获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赛学生高级技校技师学院组数控铣工冠军。
谈到获胜秘诀这个词时,我觉得真的很难想出其中有什么秘诀,正所谓成功无捷径,关键在于从长期的实践操作中寻得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因此,与其说秘诀,倒不如说方法更为妥贴,我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努力的:
(1)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期待目标,给自己制订参加省选拔赛和全国决赛的总体计划,并根据目标和总体计划,制定出相应而配套的月计划、周计划。
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把握总体学习进度,一方面又能有条理性地根据计划内容完成相应练习任务。
计划的制定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经验,计划必须切实可行。
准备大赛的日子无疑是枯燥而寂寞的,但计划如一面镜子,在对照中能映衬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又如一只闹钟,时时提醒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更如一盏明灯,指引自己一步步向目标行进。
(2)及时做好总结,调整状态。
实行计划而不做总结好比播了种施了肥而不收割一样,作为计划实施效果的衡量,总结不但能充分发挥计划的作用,在对照中又为制定下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全国 数控 技能 大赛 决赛 各赛项 冠军 赛后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