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心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14最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1017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0.90KB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心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14最全Word下载.docx
《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心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14最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发大学电大《心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14最全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根据对立过程理论,随着系统的恢复,由一种反应引起的疲劳将产生对立颜色的后像,即一种刺激移开后视觉的持续。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1)描述和测量。
(2)解释和说明。
(3)预测和控制。
2.列举几种常见的不同意识状态,并简要说明意识的作用。
意识状态包括:
(1)睡眠与梦。
(2)催眠。
(3)白日梦和幻想。
(4)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
(1)意识对人所觉察的核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
(2)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3)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兑现时输入的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4)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3.简述注意的特点及外部表现。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外部表现:
(1)、产生适应性运动;
(2)、无关动作停止;
(3)、生理变化。
4.举例说明注意的种类及其特征。
(1)不随意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的注意,缺乏预定的目的,容易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单凭这种注意是不可能进行系统学习和艰苦工作的。
所以只有把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才能发展注意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特征上,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既有自觉目的、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5.简述四种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6.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常见的恒常性有哪些?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但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常见的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感觉通道的特性、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人的兴趣和动机
8.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
单眼线索包括:
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三、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
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
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8分)
1.记忆: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
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
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
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
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
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
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13.语言产生:
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过程。
14.电报式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弗罗金和罗德曼认为,不存在三词语阶段,因为儿童一旦越过了双词语阶段,在他们的话语中就会很快地出现较长的短语。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
这种语言之所以称为电报式的,是因为这些句子中没有功能词,即没有动词时态词尾,没有名词复数词尾,没有前置词、介词和冠词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4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存储库,而是一个动态、活跃的系统,从事着信息的接收、存储、组织、改变和恢复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其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分为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
2.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人提出的编码特异性原则。
该原则认为,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存储取决于所知觉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怎样被编码加工,而已存储的信息又决定了什么样的提取线索是有效的,可以通过它来提取已存储的信息。
也就是说,当提取线索与编码时的情境相匹配时,提取的效果最好。
提取线索分为外部线索和内部线索两种。
外部线索包括刺激的特性以及学习时周围的环境等;
内部线索包括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心境和情绪等。
3.简述遗忘发生的原因?
(1)编码和提取失败。
很多时候,发生遗忘的原因是信息编码的失败。
也就是说,信息从来就没有存储在记忆库里。
(2)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的结果。
(3)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4)压抑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
(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
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
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
(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5.什么是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有哪些作用?
表象:
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某事物的形象。
表象是在视、嗅、触、味等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象的作用
(1)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2)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6.想象有哪些功能?
(1)预测和计划功能
(2)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3)代替的功能(4)生理调节的功能
7.什么是手段-目的分析,包括哪些步骤?
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曾系统地研究过手段-目的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它的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
(2)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
(3)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
(4)尝试新的子目标。
8.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致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9.简述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的功能:
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
交流和表达的功能;
思维功能。
10.如何理解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
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因此,虽然鹦鹉能够逼真地模仿人类的语言,但由于它不懂其中的意义,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并不是真正的语言。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
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婴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动作为媒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11.语言的产生包含哪几个阶段?
构造阶段;
转换阶段;
执行阶段:
三、论述题(每题7分,共28分)
1.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针对一个刺激的加工水平或深度会对记忆效果产生很大影响,更深水平的加工比浅水平的加工产生更精细、更持久及更强烈的记忆痕迹。
在证明加工水平理论的研究中,克雷克等人让被试完成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任务,但并不要求他们记忆。
待任务完成后,出乎意料地对他们进行记忆测验。
结果发现,之前的加工水平越深,随后的再认成绩也就越好,其中语义加工水平的成绩最好,这证明记忆痕迹是加工水平的函数,支持了加工水平说。
2.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中,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含义和特点。
答:
记忆的三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是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
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保证了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为进一步的加工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可能,所以感觉记忆对知觉活动本身和其他高级认知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每种感觉通道都有感觉记忆,目前得到关注较多的是视觉和听觉。
短时记忆系统是外部刺激进入感觉记忆后,信息很快就会消退,没有消退的信息会进一步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系统被看做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
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长时记忆系统是指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3.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过程:
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阶段。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从提出问题开始,分析问题的阶段是确定目标的阶段,选择策略的阶段是解决问题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得出结论的阶段。
检验策略就是将问题解决的方案付诸实施,并把实施结果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对照。
如果方案执行的结果导致问题解决,说明原有的策略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验证,就需要重新选择策略。
4.试述语言获得的阶段与语言获得的理论。
语言获得的阶段:
语言的获得和发展是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条件。
婴儿由一个生物学上的个体转换为社会中的一员,语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咿呀学语阶段,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
单词语阶段,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
电报语阶段,开始使用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
语言胜任阶段,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后天学习论。
这类学说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的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结实的。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
(二)先天因素说。
与后天学习理论截然不同,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
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
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
他还指出,人类的语言分为两个层次:
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天生的,由LAD获取,语言表现是以前者为基础在后天的环境中学习的。
由于有了先天的语言能力,我们才能够学会所听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特定语法。
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4分)
1.情绪:
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2.基本情绪:
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
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
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
4.心境、激情和应激:
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与心境相反的情绪,它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5.动机:
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而产生原动力,由此推动个体的行为。
6.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7.驱力:
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8.诱因:
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9.成就目标:
是指“关于个体追求成就任务的理由和目标的认知表征”,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普遍取向,是有关目的、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一种信念系统”。
10.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11.能力与智力:
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心理特征。
智力:
是指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一般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
12.模仿能力:
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40分)
1.简述情绪的成分与功能。
成分: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情绪是激励行为的动机。
(3)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4)情绪是人际交流的手段。
2.简述情绪的二维度说的基本内容。
情绪最基本的维度有两个。
一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称之为情绪的效价。
在效价维度上,由正到负,愉悦度依次降低,中间的某一点上无情绪感受。
位于正效价那端、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正情绪),位于负效价那端、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负情绪)。
另一个维度是唤醒度,有低唤醒与高唤醒,它由弱到强。
3.简要列出情绪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三种经典的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和兰格。
他们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外界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
代表人物有坎农、巴德。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情绪感觉是大脑皮质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
(3)认知评价理论。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你看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的评价:
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4.简述动机的特点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动机的特点:
动力性、指向性、隐蔽性、活动性、维持性。
马斯洛的动机需要层次论认为动机归纳为五大类,即生理的需要,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等;
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等;
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他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5.举例说明动机与行为、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
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也越高;
反之,动机强度越低则工作效率越低。
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6.在学校环境中,如何发挥社交动机的积极作用?
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动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得以满足:
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同伴之间的沟通。
(1)良好师生沟通的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和乐观性格。
良好师生沟通的要素,有三个,真诚、接受、理解。
(2)同伴沟通。
同伴沟通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同伴沟通对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
同伴沟通有助于儿童从他人角度上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同伴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7.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将能力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请简要列出智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学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两种因素:
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各种特殊因素与一般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智力。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看成是多种成分的复杂结构,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他认为,智力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他指出,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七种智力,分别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在其后来的研究中,他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自然探索智力。
(4)沙洛维与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
特们认为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理解和分析情感信息、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9.在人的一生中,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如何?
童年期和少年期能力发展迅速
智力中各种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流体智力和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国家 开发 大学 电大 课程 形成 考核 试题 答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