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单元跟踪测试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80786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28.17KB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单元跟踪测试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单元跟踪测试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单元跟踪测试详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河流汛期延长D.入海水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答案】4.B5.C6.A
【解析】4.根据图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可知,该地线速度向北减小,故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线速度数值可知,该地纬度介于30°
-40°
之间,材料指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因此该地最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此时等压线数值a﹥b,说明气旋活动较强,应为冬季,此时地中海气候区域正值西风影响,呈现出温和多雨的特点,选B。
5.结合上题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甲河段比乙河段地势高,流速快,可能含沙量更大;
乙河段比甲河段地势低,靠近入海口,其流量较为平稳;
此时为冬季,该季节正处于洪水期。
据此分析选C。
6.河流上游不断毁林开荒,植被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水位变化加大,河流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逐渐提前;
湖泊泥沙淤积增多,可能会导致湖泊萎缩,面积缩小;
河流汛期会提前但不会延长;
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据此分析选A。
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发现某一类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
下图是这类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词解析)结皮斑块:
由微细菌、真菌、藻类、地衣、苔藓等隐花植物及其菌丝、分
泌物等与土壤砂砾粘结形成的复合物。
7.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冰川作用D.风化作用
8.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B.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阻止冰川自山上向下移动D.可以拦截径流和泥沙
9.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这一类地区最可能是
A.荒漠地区B.草原地区C.森林地区D.高山草甸
【答案】7.B8.D9.A
【解析】7.从图中可以看出,a处堆积物的上游是结皮斑块,受地表径流的影响,该处结皮斑块中的堆积物被搬运到a处,在灌木阻挡下发生堆积,从而形成a处的堆积物,B正确。
风力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
该地有灌木等,说明不太可能位于冰川地区,C错误。
风化作用不会形成土堆等堆积物,D错误。
故选B。
8.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拦截其上游结皮斑块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泥沙,D正确。
植被可增加空气湿度,但不能增加地表径流,A错误。
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减小风速和沙尘以及阻止冰川和固沙的作用,B、C错误。
故选D。
9.由图可知,该地区植被以灌丛和一年生植被为主,最可能位于气候较干旱的地区,其自然带为荒漠带,A正确。
草原地区、高山草甸易草本植物为主,B、D错误。
森林地区一般以乔木为主,C错误。
故选A。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0.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
11.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④干早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10.C11.D
【解析】10.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影响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
据此选C。
11.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气孔收缩,减少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③④正确;
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①错误;
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②错误。
据此选D。
日本鸟取沙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
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
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的力气。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A.夏季风B.冬季风C.东北信风D.盛行西风
13.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A.植树种草B.修筑防浪堤C.从外地运沙D.持续除草
【答案】12.B13.D
【解析】12.该岛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不可能是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A错;
日本冬季盛行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鸟取县形成沙丘,B对;
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C错;
日本位于大陆的东岸,主要受季风影响,基本不受盛行西风控制,D错。
13.材料中有“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的信息,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而该地的主打景观是沙漠,必须保证沙漠景观的“沙漠”,如果长满草就破坏了该沙漠景观,而保护该“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据此选D。
河湖中的沉积物是水体中磷的重要源头和汇集的场所。
进入水体各种形态的磷沉淀进入水体沉积物,通过再悬浮和分解等过程,释放到上覆水体。
细粒径沉积物与吸附磷(吸附在沉积物矿物表面的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狭长和最深的湖泊之一,注入坦噶尼喀湖的甲河,河口湿地面积较大。
下图示意坦噶尼喀湖流域。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甲河河口湿地的沉积物中矿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较其上游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径汇流量大B.工农业污水量大
C.河口淤泥沉积多D.湿地降解作用强
15.坦噶尼喀湖表层5-9月磷的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残留量大B.偏南风使深水层营养盐上涌
C.河流进入汛期带来营养盐多D.雨季大气沉降带来营养盐多
16.据调查世界上80%的淡水鱼类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
A.湖泊深长水体容量较大B.纬度低气温高生长较快
C.人迹罕至人类破坏较小D.湖泊磷等盐类含量很高
【答案】14.C15.B16.A
【解析】14..进入水体各种形态的磷沉淀进入水体沉积物,通过再悬浮和分解等过程,释放到上覆水体。
细粒径沉积物与吸附在沉积物矿物表面的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甲河河口湿地的沉积物中矿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较其上游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河口淤泥沉积多,细粒径沉积物多,C对。
地表径汇流量大不一定河口淤泥沉积多,A错。
工农业污水量大,不能表示细粒径沉积物多,B错。
湿地降解作用,吸附磷含量应减少,D错。
15.河湖中的沉积物是水体中磷的重要源头和汇集的场所,农业生产化肥农药残留、雨季大气沉降带来营养盐,不是水体中磷的重要源头,A、D错。
坦噶尼喀湖表层5-9月磷的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偏南风使深水层营养盐上涌,释放到水体中的磷增多,B对。
图示位于南半球,5-9月是枯水期,C错。
16.据调查世界上80%的淡水鱼类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湖泊深长水体容量较大,多种鱼类能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间,A对。
纬度低气温高生长较快,不是种类多的原因,B错。
种类多与人迹罕至人类破坏较小关系不大,C错。
湖泊中是淡水鱼,湖泊磷等盐类含量很高不是种类多的原因,D错。
一游客在滇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继续向上,脚下不再是如茵的低草,放眼望去:
山坡上碎石遍布,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
在这荒凉的‘石海’中,竟有鲜艳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然绽放……”。
下图为拍摄的流石滩照片。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7.流石滩的位置及“遍地碎石”形成于
A.积雪冰川带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
B.高寒荒漠带流水搬运的砂石在山前堆积
C.高山草甸带风力搬运形成的沉积物
D.高寒荒漠带岩石风化形成的堆积物
18.根据高山花卉的形态特征,可以推断流石滩
A.暖季短促,雨水丰沛B.干旱缺水,沙漠广布
C.低温大风,日照强烈D.降水丰富,生物量大
【答案】17.D18.C
【解析】17.该地在滇西北,且随着高度增加植被称少,出现流石滩;
流石滩应是在高海拔地带在高寒环境下,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反复冻融的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不断崩解破碎形成的堆积物,属高寒荒漠带;
冰川融水、流水搬运形成的沉积物,多有分选性、层次性,不是尖锐棱角的石滩;
风力搬运形成的沉积物,颗粒较小,分选性较好。
选D正确。
18.高山地势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多大风,花卉植株低矮、匍匐在地表,适应当地特殊地理环境;
由于白天光照强烈,光合作用强,所以花色鲜艳;
不是雨多或干旱造成的,与生物量大无关。
选C正确。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
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较少D.木材短缺
20.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
21.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A.陕西B.黑龙江C.新疆D.福建
【答案】19.A20.B21.A
【解析】19.“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本身冬暖夏凉。
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据此分析选A。
20.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民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据此分析选B。
21.根据前面两个小题的结论,不难推知该地既不位于降水丰富的福建和黑龙江,也不位于降水非常少的新疆,由于该建筑适合土层深厚地区,故最可能位于黄土高原上,选A。
土壤呼吸作用(土壤中的CO2逸散到近地面的现象)强度与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土壤容积含水量约30%时,呼吸作用最强。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玉米活跃生长期静风条件和一天中上午、下午、清晨不同时刻CO2浓度垂直分布示意图。
22.表示清晨CO2浓度随高度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23.作物层底部CO2浓度的垂直变化规律是
A.随高度上升而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
C.垂直变化不大D.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24.通过改变CO2浓度来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主要是
A.增加土壤的湿度B.增施土壤有机肥C.减少植株的密度D.增加作物的高度
【答案】22.D23.A24.B
【解析】22.农作物夜晚基本没有光合作用,清晨时作物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加上土壤的呼吸作用,CO2释放量多,且越接近地表,CO2的浓度越高,故选项D正确。
23.作物层底部光照少,光合作用弱,CO2浓度主要与土壤呼吸作用有关,离土壤表面越远,土壤呼吸作用越弱,所以CO2的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故选项A正确。
24.由材料可知,土壤湿度在30%左右土壤的呼吸作用最强,且土壤呼吸作用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土壤过湿不利于土壤呼吸释放CO2,故不利于提高作物产量,A错;
增施土壤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释放CO2,增加作物层CO2的浓度,B对;
减少植株密度增加底部的光照,不利于提高作物层CO2的浓度,故C错误;
因为CO2的浓度随作物的高度上升而降低,增加作物的高度也不利于提高作物层CO2的浓度,D错;
故选项B正确。
千脚落地房是云南怒江、贡山等地的传统民居。
当地地质不稳,森林丰富,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这些木桩像千百只脚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屋,因此得名千脚落地。
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房顶上覆盖茅草,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
有的木材本身有凹形槽,雨水可以顺流而下,具有瓦片功能。
如今,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而砖瓦房却增多。
下图示意千脚落地房景观。
25.与现代砖瓦房相比,当地千脚落地房的优点是
①地震损害小②耐腐蚀、防御蛇虫野兽袭击③便于搬迁兴建④向阳采光通风效果好⑤冬暖夏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⑤D.①③④4⑤
26.千脚落地房成为当地主要民居的理由是该地区
A.喀斯特地貌广布B.气候湿热,岩石裸露
C.气候干旱适合修建D.地势崎岖且林木资源丰富
27.目前千脚落地房在当地越来越少,带来的影响是
A.利于房屋造型的多样化发展B.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C.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频发D.不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答案】25.C26.D27.B
【解析】25.根据材料,当地地质不稳,千脚屋多根木桩固定,防震效果好;
当地森林丰富,便于就地取材,便于建设,也便于搬迁;
材质红衫木耐腐蚀;
但材料显示该房屋“冬暖夏凉,但不立窗户”,说明通风效果不好,据此选C。
26.该地位于云贵一带,地势崎岖,房屋建于斜坡或靠山处,以木桩木材建设,山区林木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据此选D。
该地位于山区,气候并不湿热且地表有森林;
喀斯特地貌区并不是建此类民居的理由。
27.千脚落地房是当地的传统民居,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保护意识的淡薄,这种独特的房屋愈来愈少,这将影响文化的传承,据此选B。
下图所示建筑是我国苗族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这就是所谓的“天平地不平”的吊脚楼特点。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8.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地理特征不相符的是
A.山高坡陡B.终年高温C.潮湿多雾D.蛇虫较多
29.吊脚楼的最大优点是:
A.通风透气,宽敞明亮B.高瞻远瞩,视野开阔
C.冬暖夏凉,防暑降温D.节约土地,造价较廉
30.这种建筑最有可能分布在
A.黄土高原B.大兴安岭C.云贵高原D.西双版纳
【答案】28.B29.D30.C
【解析】28.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而并非全年高温,但区域多山地,山高坡陡,潮湿多雾,蛇虫较多,据此选B。
29.据图可知,吊脚楼悬空建设,可以通风透气,但越往上越窄,并不是层层宽敞;
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也只是站在特定位置的感受,并非该建筑的最大优点;
吊脚楼可以防潮透气,这里的冬季本就温和,无需将保暖作为民居的建设目的;
但该建筑依山依地势而建,楼层较高,可以节约土地,使用当地现有竹木,造价较低,适用于民居建设,选D。
30.该吊脚楼是苗族人的民居,多见于西南一带,吊脚楼依山而建,说明区域地势较高;
吊脚楼层数较多,能居住的人较多,这说明当地适合建筑的平地较少,导致人口集中在少数的山间低地中,结合选项,云贵高原一带地势崎岖,人口及产业活动集中在山间坝子地带,且该地苗族居多,最为符合材料,选C。
二、综合题
31.阅凑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
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
(1)简述H河近20年来断流的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H河断流对下游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缓解H河断流的对策。
(4)面对该河流连续发生断流,说明政府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31【答案】
(1)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
上游水库蓄水过多;
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增加。
(2)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场退化、林木矮化,许多湿生植物被耐旱植物代替;
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合理调度水资源,强化全流域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水源涵养,减少支流断流;
开辟新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4)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整个流域内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考虑到各地区的利益;
通过立法规范流域资源的利用;
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方法合理配置水资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多年冻土作为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它的存在与变化对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和指示作用。
位于多年冻土之上的活动层是多年冻土与大气的接触面,多年冻土对气候系统的影响首先通过活动层与大气间的能水交换来实现。
冻土的形成与地表面的辐射热量交换有关,辐射热量平衡的结构对冻土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有决定作用。
下图为青藏高原某山区地表辐射收支年内变化和活动层土壤温度变化图。
(1)描述该山地地表能量收支的年内变化特征。
(2)判断在季节发生转换时土壤热通量与其它各因子数值变化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说明该山地活动层土壤的冻融过程并简述其成因。
(4)推测活动层融化厚度的年内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2.【答案】
(1)季节变化明显;
各收支项年内变化特点相似;
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在6月~7月最大,在11月~12月最小。
(2)差异:
土壤热通量数值幅度远小于其它各因子,且收、支转换明显。
依据:
随着地表能量的季节转换,土壤热通量有明显的正负交替。
(3)冻融过程:
大致4月~10月为融化期,11月~次年3月为冻结期。
原因:
11月~次年3月活动层土壤温度在0℃以下,活动层土壤处于冻结期;
土壤温度由4月中下旬开始升至0℃以上,土壤开始融化。
(4)特点:
4月~10月中下旬开始融化,到9月底10月初达到最大融化深度,10月开始减少乃至消失。
在融化期间,从4月中下旬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增多,融化厚度逐渐增大,至9月底10月初融化厚度达到最大值;
10月初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减少,融化厚度逐渐减小,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是广西北部地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谣,形象地道出了喀斯特地貌区容易导致干旱的缺点。
下图示意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山峰和河流的分布。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分析广西北部地区“地下水长流,地上渴死牛”的成因。
(3)调查发现,1000米左右的山区是长寿者集中区,高加索山区、安第斯山区和我国广西山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区。
请从地形对人体和其他地理要素影响的角度,分析广西山区居民长寿的原因。
33.【答案】
(1)本区以高原、山地为主;
西北高,东南低;
喀斯特地貌广布
(2)山区面积广,地势起伏大,土层浅薄,不利于地表水保存;
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多断层裂隙,下渗性强;
流水溶蚀导致地下溶洞、暗河发育显著
(3)山坡地形,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强健心脏和体魄;
广西山区无酷暑严寒,气温适宜;
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气压适中;
山区林木茂盛,空气清新且负氧离子浓度高;
山泉水无污染,矿物质营养元素丰富,利于身体健康等(任答四点;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 届高三 地理 一轮 复习 地理环境 整体性 相互作用 单元 跟踪 测试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