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9345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17KB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
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四)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
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
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
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
“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二)国内社会与政治背景:
晚清政治治理的危机。
1.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
2.农民起义不断,导致国家政治控制能力的衰朽和财政危机。
3.鸦片的贸易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国家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四、近代中国改良的三个理论与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的权变理论。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二)新公羊三世说(康有为)。
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崇男女之别以谨种族之传。
升平世人类渐至平等,且教化即明,则人类皆可相通皆可相会矣。
至太平世,则不论男女,人人独立自主,更可相会”
(三)社会与历史进化论
1.严复
2.梁启超:
君主立宪政体才是政体之最良者,开明专制之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内之可以调和竞争外之可以助长竞争”“天然淘汰、优胜劣败之理,实普行于一切邦国种族宗教学术人事之中”、“非图自强,则决不足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今日之世界,实专制立宪两政体新陈嬗代之时也”,“故地球各国,必一切同归于立宪而后已,此理势所必至也”。
五、早期体制内官僚知识分子的改良主张(萌芽时期)
(一)龚自珍:
1.治乱兴亡在于财富分配,“小不相齐,渐至大不相齐;
大不相齐,即至丧天下”。
提出按宗法家族授田(复古)。
2.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
“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
官益久,则气愈偷;
望愈崇,则谄愈固;
地益近,则媚亦益工”
3.取消八股取士,改为考试策论
“疲精神耗日力于无用之学”、“天下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
(二)魏源
1.师夷长技以制夷
“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
2.漕粮海运,改纲盐制为票盐制,打破官盐制的垄断
“除弊如何?
曰:
除其夺水夺利之人而已”
3.行至水利与革除河政之弊联系起来。
“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海运费”
六、洋务派的改革(改良启动期:
观念层面到实践层面)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曾国藩为洋务运动的首创者、李鸿章为继承与中坚力量、张之洞为后期之秀。
(三)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思想的意义有三:
1.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
2.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层面处理问题的合理思路。
3.从根本上触及了如何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四)洋务运动的改革内容
1、练兵制器的军事方面
“兵制关立国之根基,驭夷之枢纽”“承平日久,绿营弁兵大都怯弱不堪用”“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然有勇跃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
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
改变军制以御外辱,重视海防与海军建设。
曾国藩、李鸿章主张“买”:
“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
左宗棠、沈葆桢主张以买为辅,以自造为主:
“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
“臣愚以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
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必傲以无也”“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胜贵。
江浙大商……减价以敌洋商……目前江浙海运即有无船之虑,而漕政益难措手,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藉以捕盗而护商”
开矿:
“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徒使彼攘其利,莫如自行设厂开采”
不但要自办煤矿,且在开采之际对外国资本进行抵制。
“一旦与外洋为难,彼必不肯以铁植资我,纵有善于制造之人,亦形束手”“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于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
富强之基,此为嚆矢”
2、铁路、纺织的经济方面
李鸿章:
“铁路、电信二者相为表里,无事时运货便商,有事时调兵通信,功用最大”“朔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
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售价既廉,行销愈广。
自非逐渐设法仿造,不足以分其利权”“杜外人觊觎之渐而保中国自主之权”
3、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方面)
改变传统取士标准与方法,建议开设学馆学堂,培养个方面人才。
“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根本”“设立洋务局”,“分为格致、测算、兴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学、电气学等数门”,“所学如有成效,与正途出身无异”“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
4、和戎、变法的外交方面: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中外实力悬殊“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即暂胜必终败”、“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弱国无外交。
(五)洋务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一)成就:
1.开启了中国人思想和观念现代化的进程。
2.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4.开启了中国教育和技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不足:
改革没有触及一个根本问题:
即国家政治权力结构的安排以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
改革未对国家的生存能力提高、国家的动员能力、汲取能力以及应付突发危机的能力带来实质性提高。
七、维新派的改良主张(近代改良运动的第三个阶段)
(一)早期维新派及其改良主张
19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中,主张希望清政府学习西方,在政治上实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家摆脱遭受列强奴役、掠夺的地位,从而走向富强之路。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人。
到八十年代下半期和九十年代上半期,改良主义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求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不可分割。
全之所在,利之所在。
“一国所得,诸国安坐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方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外国税华货进口务从其重,中国税洋货进口务从其轻”“同为一色之货,竟估二种之价”
第二,要求发展民主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比兵战更为重要。
发展工商是变贫弱为富强之路。
“藉商以强国,藉兵以卫商”“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
”、“国既富矣,兵奚不强!
窃恐既富且强,欲邀彼一战,而彼族而怡色下气,讲信修睦,绝不敢轻发难端矣。
此之谓决胜于商战”
第三,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日,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员,实行君主立宪。
“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实合亿万人为一心”、“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
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第四,要求废除八股,兴学校,开报关。
“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
尽管这一时期的改良思想没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制造了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维新变法
1、戊戌维变法的背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清政府的国家能力随着列强入侵而不断消弱。
(2)洋务运动虽以甲午战败而告失败,但为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心理和思想的机制。
(3)甲午战败使得体制内官僚的改革彻底失败,明治维新成为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
(4)经济上中国工业化道路由于列强入侵而更加举步维艰,迫切需要推进政治领域的改革来为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2、戊戌变法前期的舆论宣传
康梁等维新派通过学会、学校、报刊,不仅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思想上的风气,而且通过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赢得了体制内官僚的支持。
“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营销至万七千余册。
由是康门之焰张而羽翼成,党祸伏矣”“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兹报者,观于一国之事,则足以通上下之情;
观于各国之事,则足以通中外之情……积一人之智力,以为一群之智力,而吾之群强……取各国之政教,以为一国之政教,而吾之国强”
3、戊戌变法的主张
(1)政治上:
最根本的是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要求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推行宪政与民主。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中国今日民智极塞,民义未讲,则毋宁先藉君权以转移之”、“立宪政治者,国民政治也。
”“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
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
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专制国之君权,无限制者也;
立宪国之君权,有限制者也。
立宪之与专制,所争只此一点”宪法乃“国家一切法律根本之大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
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而不许离其宗者也”
(2)经济上:
希望发展一整套资本主义工商业。
“凡统一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
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内之穷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3)文化上:
激烈批判科举与八股取士制度,主张设立新式学堂。
“从事科学,讲求政艺”“不立学校,但设科举,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之,故人才鲜少,不周于用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4、戊戌变法的实际操作
1897年12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其他列强不甘示弱。
1898年初,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光绪帝《应诏统筹全局折》。
“置御案,日加披览,于万国之故更明,变法之志更决”。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6月11日到9月21日。
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内容涉及: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
修筑铁路,开采矿藏;
组织商会;
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
设立中小学堂;
创办京师大学堂;
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允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留学生;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添置船舰;
扩建海军。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5、戊戌维新变法的影响
(1)在政治方面维新派通过一系列宣传与变法活动,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下令实行新政。
(2)反对旧学,提倡新学,在思想与文化方面有所创造和建树。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
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
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
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3)移风易俗,戒除妇女缠足,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
“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
八、最后的改良——晚清新政
(一)清末新政的背景
1.作为现有体制拥护者对宪政的呼声随着革命声音的日益壮大而不断高涨。
2.对晚晴政府统治能力与合法性的怀疑已经呈现泛滥的趋势。
3.革命势力不断壮大。
(二)教育改革
1902年8月,正是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三)经济改革
1903年着手制定商律。
8月设商部。
各省设分部。
1903年各省设商会,各州县设分会。
(四)军事改革
1901年8月诏令废武举,9月各省设武备学堂。
1904年确定新军制,1906年成立陆军部。
(五)吏治与政府机构改革
1901年8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交部,1905年设巡警部。
取消旗人特权,准许满汉通婚。
(六)宪政改革
1、立宪的呼声
“甲辰日俄战起,识者咸为之说曰:
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也”
“甲辰日俄之战,知微之士闻之曰:
此非日俄之战也,乃立宪专制二治术之战也。
自海陆交绥以来,日无不胜,俄无不败”“既无商律,又无宪法,各股东于专制下无可奈何”1905年7月慈禧召见大臣时说: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泯灭,候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
地方上,袁世凯也认为,“天下事势,何常之有?
……各国之立宪,因民之有知识而使民有权,我国则使民有权之故而知有当尽之义务”。
2、立宪过程
(1)出国考察宪政。
(2)考察半年时间回国后,载泽等人在《奏请宣布立宪折》:
“臣等反复衡量,百忧交集,窃以为环球大势如彼,宪法可行如此,保邦政治,非此未由”后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声称:
“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1911年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七)清末新政的影响
1.正统与法统的转变,有助于民众民主政治观念的形成。
2.道统的彻底更新。
“至开设议院以前应行筹办各事,头绪至为纷繁,办理宜有次第,如筑室然……综其大纲,预备自上者,则以清理财政、编查户籍为最要,而融化满汉畛域,厘定官制,编纂法典,筹设各级审判厅次之。
预备自下者,则以普及教育增进智能为最要,而练习自治事宜次之”
九、中国近代改良思想简要评说
具有以下5个特点:
1.在不推翻清王朝原有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和改良。
2.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在主张非暴力的缓和的由上而下推行的,具有较大的适应性、灵活性
3.这些活动都是在爱国、强国、和改革逼真的指导思想下推行的,具有强烈的变革现实的理想。
4.所有这些活动,都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近代化进程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具有增强清王朝统治的强心剂作用,但并未对历史产生倒退、延缓等明显的副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DOC 第八 近代中国 改良 思潮 完整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