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90810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29KB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图,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解决问题及整理与复习等内容,同时在本单元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2、探索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索互化过程。
3、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把学习百分数同解决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各小节教材分析:
教学单元主题图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图中的每条信息都是用百分数呈现的。
学生可能不会读出这些数,这没有关系,可继续启发学生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激发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
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含有百分数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上交流。
1、百分数的意义(2课时)
第2页上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让学生初步感受百分数。
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先观察服装吊牌上各种成分所占的百分数,思考36%是什么意思。
注意对话框中【36%,25.6%,21%,17.4%,100%……都是百分数,“%”是百分号。
】这里介绍了百分号,教师注意教给学生百分号的写法。
还要注意教科书以服装吊牌上呈现的百分数为素材,介绍百分数的读法。
例1是结合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注意体现部分与部分比,部分与总体比。
突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一本质属性。
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归纳了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引导。
这里注意引导学生领会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后面不可能带单位,尽管教材上没提,教师们要引导。
例2:
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是注意迁移,全面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时,可先就“出勤率”的含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后,教师再作必要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出勤率是指实到人数与应到人数的百分比”,然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行计算。
计算后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发现。
注意“议一议”:
教师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及时归纳总结出合格率、成活率、出油率等意义和计算方法。
练习一的第1,2题中关于百分数意义的叙述,只要求学生能利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进行叙述就可以了。
如第1题中学生能说出“8.1%表示菠菜中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菠菜总量的8.1%”就可以了。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产生互化的需要。
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互化的方法。
本节教材比较简单,这里只是提一下:
第7页例1上面的准备题,主要是引出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例1主要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方法在“议一议”下面的对话框中有主要提示。
教学时,可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再阅读课本,在指导阅读方法时可分出步骤,百分数化分数:
1、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2、华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
百分数化小数:
1、去百分号;
2、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例2是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此方法就只有“议一议”,没有提示,给学生自主归纳留下空间,教师要在学生“议”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归纳。
教学时注意,教材介绍了关于除“不尽的”的处理办法,要告诉学生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如此处理。
尽管简单,教师们要注意:
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扫除障碍。
练习二的第1,4,6题,都是为了沟通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第7题,一方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常见百分率的计算;
另一方面,在计算过程中又会遇到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问题,所以它又能巩固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3、解决问题(7课时)
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不仅系统安排了传统教科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等问题,而且还集中安排了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突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三组:
第一组例题1和例题2与传统教科书中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
例1是根据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增加或减少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出算式。
关键是找标准量(单位“1”),教科书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么要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例2是解决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是要注意把分数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结合起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可以结合线段图帮助分析问题。
第13页的课堂活动的题型很典型,通过“变”与“不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
虽然提价和降价的百分率都是20%,但由于它们的单位“1”不相同,所以原价和和现价增加和减少的数量不相同的道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三习题新选素材广泛,尽量呈现真实事件。
如第3题反映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情况;
第4题反映了我国鱼类情况;
第6题反映了火车提速问题等,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15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到时此题并不难,估计多数学生能解决。
第二组:
例3是一个利用方程来解决的问题。
例3是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应重点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
由于上衣和裤子的价格都未知,因此两个量都需要设未知数来表示,于是设哪个量为x就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考虑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科书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全部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步骤:
一是选择哪个量设为x,二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三是解方程。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后,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练习四除第2,3,4题是配合例3编写的,其余各题都需要学生根据已有的分数百分数知识来解决,如第5题,一方面学生要看懂表格,同时,还要选取表中的对应信息来解决问题。
第三组:
例4、例5分别是纳税和利息的计算,这些内容都是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例4是解决与纳税有关的问题,本问题的综合性较强。
教学中,一是要注意渗透纳税常识,培养纳税意识;
二是要注意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注意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问题;
三是注意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5是解决与利息有关的问题。
教学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情境的理解;
二是要让学生理解利息的有关概念;
三是要注意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解决问题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注意:
现在不收利息税了。
练习五的第1~5题是配合例4、例5编写的。
考虑到“折扣”是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知识之一,并且学生对折扣的理解又较容易,于是教科书通过第6,7题对其进行了补充,并用对话框对折扣的意义进行了提示。
第8题是常见的一个现实问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通过猜测、计算、比较等加以解决。
本题是※号题,也并不难,教师可以引导解决。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略。
综合应用:
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1课时)
在百分数的后面安排了“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的综合应用。
和以往的综合应用不同的是教科书不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也没有以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的形式指导活动过程,而是以有奖购书活动所涉及的奖券派送、奖品设立等为研究内容,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
这样设计的意图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能使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集中和深入,突出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组织该活动时,可先出示放大的“有奖购书活动”公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公告内容,并提取有用信息,然后,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并组织问题交流,如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从对话框得到启发,最后师生共同梳理各组提出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这个综合应用可操作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都较强,望老师们组织好教学。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虽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教科书在编写上与传统教科书有较大变化。
在教学中,应正确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和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已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给他们搭建好自主探究的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发现和构建新知。
2、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解决问题”和传统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所不同,一方面不对所要解决问题进行分类,另一方面也没有明确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模式(公式)。
而是强调从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入手,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重在解题策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百分数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发现、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素材。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素材整理成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9课时)
圆柱和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几何图形。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圆柱、圆锥两个小节和数学文化“古老的几何”等内容。
其中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掌握是学习的难点。
1、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征。
2、动手操作,自动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知道并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运用体积公式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柱、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材是按实物引入——抽象图形——认识特征——学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顺序编写的。
教材十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始终注意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变成旧知,再根据旧知来学习新知。
单元主题:
图中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是“神舟5号”图片展的现场,二是同学们在动手制作“神舟5号”模型的活动。
引导学生对这两部分内容仔细观察,自主发现图中“神舟5号”图片、展厅立柱、热水器上的水桶等物体上所反映的圆柱、圆锥等几何现象,并从学生的动手制作活动中去抽象出圆柱和圆锥。
1、圆柱(4课时)
圆柱的教学重点应是圆柱特征的认识和侧面积、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
(1)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
首先应通过圆柱特征的认识建立圆柱的概念,教学时一要引导学生充分借助对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的观察,逐一抽象出圆柱的几何特征;
二要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高的概念;
三要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而且是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圆。
关于圆柱侧面积的教学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着实物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二是沿高(或其他方法)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加以认识;
三是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
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着力点放在这个圆柱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的联系上,指导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
接下来的“想一想”是对侧面积的拓展,容易出现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例1:
直接应用侧面积的公式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的情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公式解决问题之后,要及时总结归纳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材在课堂活动中把测量圆柱的有关长度与计算表面积结合起来。
注重课堂活动的活动性。
可让学生独立活动或小组活动自主进行测量和计算,若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师可参与其中,指导学生逐步完成课堂活动。
练习七主要围绕圆柱侧面积、表面积公式的应用展开训练。
2题学生完成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圆柱侧面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总结。
第3,4题是圆柱表面积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3题只需求出侧面积后再乘10,4题是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这类题型还可以补充一些。
5题是逆向思维。
6题是※题,提供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可指导学生认真看图,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2)圆柱的体积。
教学圆柱体积时,可以组织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在充分动手分、拼圆柱学具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和交流。
如果学生没有学具操作,教师演示时注意演示的层次。
也可先引导学生讨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对圆柱是否适用,能不能设法把圆柱转变为长方体,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是讨论的重点,然后再由学生独立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例3:
应用圆柱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求半径的书写变化:
写成分式形式。
课堂活动要突出活动性。
通过课堂活动,解决与容积有关的问题。
练习八:
主要是圆柱体积、容积知识的综合应用。
1题填完表后,可让学生说说侧面积和体积的区别,自己是怎样求出这些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
第3题、第4题都是求容积,通过练习要引导学生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特别是4题是比较典型的题目。
第6题要让学生理解“混凝土在管道内的流速为每分35
m”这个条件,如果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师可采取画图、演示等直观方法来解决他们理解上的困难。
第8题是一道综合题,如何求钢管的体积。
思考题关键让学生明白:
当取走一个盒子后,减少的表面积是哪部分?
然后根据圆柱的有关知识解决。
2、圆锥(3课时)
教学的重点是圆锥特征的认识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索。
注意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采用与传统教材不一样的方法。
教科书仍然是按实物引入、抽象图形、认识特征、探索求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顺序编写的。
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教科书改变了过去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装沙(水)的办法,而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首先提出圆锥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的猜想,接着进行实验:
把等底等高的实心圆柱和实心圆锥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的水中,再分别记录下实心圆柱和实心圆锥没入水中后水位上升的厘米数。
最后根据实验发现水槽中水上升部分的体积与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圆锥没入水中后,水位上升的高度只有圆柱没入水中时水位上升高度的1/3。
通过这一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由圆柱体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例1是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铅锤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它的体积,然后独立地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计算出铅锤的体积。
例2是综合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样的煤堆是一个近似圆锥形,知道运用圆锥的求积公式可以求到它的体积。
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进一步认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实验时改“装沙”为“装水”效果更明显。
练习九:
1题判断后说出理由,对错的题能改正更好。
第4题
(2)小题是关于由圆锥的底(或高)的变化引起它的体积变化的较为典型填空题。
填空后找出规律,并结合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第6题是等积变形;
第9题将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和分数问题综合在一起,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10题是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问题既有现实性,又有一定的思考性。
麦麸堆的体积相当于1/4个圆锥的体积。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教学时,一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回忆和小组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要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本单元认识的圆柱、圆锥各自的特点,以及如何计算圆柱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容积)等内容。
练习十:
2题注意圆柱体积和表面积两种算法的对比。
第5题教师可以就本题的内容和学生共同学习了解卫生健康方面的常识。
第6题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灵活应用。
第7题是为复习圆柱侧面积而安排的一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景图,引导学生想象并讨论。
第9题时,着重要帮助学生理解每分钟流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直径20cm,长100m的圆柱形水管内所装水的体积。
思考题要计算的柱子是用情景图的形式出现的。
这个柱子和本单元所认识的圆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底面是斜面,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其体积,具体方法可看教参。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发挥教具或媒体直观的优势,用观察、比较、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同时,竭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根据本单元教科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1、加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图形特征。
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乃至客观事物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注意三点:
(1)创设恰当情景,激发起学生操作的心理需要。
如在推导圆锥体积公式之前,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
同学们,我们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是用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它转化成了近似长方体后,再根据两者间的联系得到的。
那么,圆锥的体积是不是和圆柱体积的算法完全相同呢?
怎样求圆锥的体积呢?
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说明吗?
教师简洁的话语,既让学生懂得教师的期待,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此来燃起学生强烈的操作欲望。
(2)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不仅要燃起学生强烈的操作欲望,带着明确的目的参与实践活动,而且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各个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如在计算圆柱形杯子的容积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测量相关数据和计算,感受到物体的容积的具体含义,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从而加深对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理解。
(3)重视操作后的提炼。
小学生因受其知识经验、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对实践活动中所反映出的种种数学现象或规律不一定能理解和解释。
因此,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引导,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对操作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进行提炼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如学生把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分别放入同一水槽做实验后,就应引导他们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提炼和总结,让学生会从等量代换的角度去得出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分别就是圆柱、圆锥的体积,而和圆锥等积的水上升的高度只有和圆柱等积的水上升高度的1/3,所以圆锥体积只有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2、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深化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本单元两节内容所呈现的虽然是两个各具特征的几何图形,但是圆柱和圆锥在体积的计算方法上却有着本质的联系,教学中通过突出两者的联系来加深对图形特征及求积方法的理解外,还要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联系提高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掌握水平。
基于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突出以下联系:
(1)突出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突出圆柱、圆锥之间的联系。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特别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去亲历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发现其中规律的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和借鉴,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形成。
第三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11课时)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应用。
这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比例的内容比较少,只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一些简单的比例。
主题图既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又提供了课程资源。
正比例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知识的应用。
反比例主要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知识的应用。
1、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正确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能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正比例图像。
4、能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及其应用的学习过程,了解正、反比例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正、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6、在学习中体会具有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1、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新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揭示正、反比例的意义
3、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
二、各小节教材分析
主题图:
着重突出了小朋友在校园内测量旗杆影长的场面。
从而引出“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把旗杆的长度计算出来”的策略,这里并不要求计算,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提供了课程资源。
1、比例(2课时)
教学比例的意义。
一是可以让学生实际测量提供素材;
二是观察例题插图引出表格;
三是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并展开讨论;
四是发现6∶2和9∶3的关系得出构建比例式并根据这种相等关系总结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对于“议一议”要引导学生有所发现:
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这一发现对后续学习很有帮助。
解比例。
教学时一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例式找出比例中有一个项是未知项的特点,二是明确求得未知数的值就是解比例;
三是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自主解比例,并交流方法。
练习十一:
第2题,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用圆规画圆,根据所画的各个圆的半径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再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几个不同的比例。
本题的难度并不大,重在让学生全面经历画圆、计算周长、组成比例的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加深比例意义的理解。
第3题中的第(3)题是对比例基本性质的逆向应用,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思考。
第4题,写比例式时注意两种情况,即6和1.2既可能是比例的两个内项,也可能是两个外项。
这两类题型教师们要重视。
2、正比例(4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教材 分析 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