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重点句段复习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89471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5.18KB
六下语文重点句段复习Word格式.docx
《六下语文重点句段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语文重点句段复习Word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与你议主题: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的问题,阐述了两个孩子的理由,孔子面对这个问题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5.课后习题:
(1)A为是其知弗若与?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C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两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读了《学弈》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文章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告诫我们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我们班级的同学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不是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别,而是专心与勤奋程度不同而已。
通过对《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感受到那种善于观察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也体会到孔子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态度,正如孔子自己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就缺少一点独立和创新精神,过于依赖书本和老师,很少有独到的见解,也不善于质疑问难。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该改变一下自己了。
二、《匆匆》
1.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4.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5.与你议主题:
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解释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6.课后习题:
(1)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了新奇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个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是那么渺小,消失得是那么快。
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而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
仿照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
跑步的时候,日子在脚步声中逝去……
三、《桃花心木》
1.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借物喻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①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
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
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②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③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4.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
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
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5.以前学过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鞋匠的儿子》。
6.下面这些语句,“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浇水的量也不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
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对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7.与你议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8.课后习题:
(1)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做法感到奇怪。
一是种树人来的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
二是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种树人这样做是在培养树苗适应环境下能够顽强的生存。
(2)A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
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情况,比如,考试成绩下降了,生病了,和朋友发生矛盾了,妈妈下岗了,或者遇到其他的灾难。
B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因为桃花心木在种树人的精心调教下,学会了适应环境,能够在“不确定”中生存,它们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回顾·
拓展一》
1.日积月累:
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说明了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擂一通鼓,勇气振作起来了;
擂两通鼓,勇气就衰弱了;
擂三通鼓,勇气就完结了。
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说明做事情应一气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
说明任何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则必须教养他的思想。
说明了浇树浇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练习了千支曲子后才能知晓音乐的美妙,观看了千支剑后才能识别兵器的好坏。
说明了多实践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2.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相关成语“东施效颦”。
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六、《北京的春节》
1.课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
“守岁”有两重意义: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残灯:
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末庙:
庙会的最后一天。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
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5.对词语的理解。
娴熟:
熟练。
截然不同:
截然:
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
万象:
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
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6.“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7.除夕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8.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9.与你议主题
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0.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
想一想,北京人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春节前夕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在过年时喜欢做的。
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都是我们内心的企盼。
(2)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课文在处理详略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拓展二》
1.“日积月累”中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春节,一首写中秋节。
第三组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十、《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
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
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
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3.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5.与你议主题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
被捕前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及工友阎振三被抓;
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
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
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的心情。
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场景印象最深。
尽管敌人十分凶残,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
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A.“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说明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奔忙。
B.“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说明李大钊同志虽然受过苦刑,但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C.“他脸上的表情很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但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喊而悲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联系?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天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十二、《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2.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重点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