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83922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7.67KB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Word格式.docx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973年以后:
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
1.人口基数大。
2.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不会因为一旦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后,人口会立即停止增长。
目前又正处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
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在2.8个千分点左右徘徊。
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口的再生产实现了两次转变:
50至60年代实现了“高、高、低”向“高、低、高”的转变;
70年代以后,初步实现了“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高。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它国家高。
我国年龄组性别比不同,性别比随年龄组不同而改变。
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比也有差异。
北京、云南、山东性别比低。
(四)不平衡的人口分布
1、界线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县,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
2、分布
1)平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为118每平方公里。
2)东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
9%居住着全国95。
45%的人口;
3)西北面积57。
1%仅有5。
5%的人口。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17957人每平方公里。
其次是香港为6101人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增少的有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平方公里为6人。
(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还部到总人口的1/3,比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水平42%要低,比发达国家的80%以上差得更远。
我国城镇化的方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
(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
原因:
1、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
2、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异常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明显高于汉族。
3、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过去没有正确表明自己民族成份的人,近年来陆续改变了自己的民族成份;
同时各民族通婚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成份的居多,这些都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七)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有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
(八)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中国从70年代以来的20年,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到1990年的21.6%
1.人口基数过大。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农村人口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
3.人口素质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
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一)人口的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
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耕地、水资源、矿产等,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
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布等到主要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
(二)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的巨大压力。
1、住房由于历史上住宅建设欠帐过多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居民住房依然相当困难。
3、交通运输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进”因素。
交通是城市生活的脉搏。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健.人口控制.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2.邬沧萍.等对我国国情中人口特点的再认识,《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3期
3.蒋正华.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6期
4.刘铮.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姜象鲤.当代世界重大环境.问题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7.姜象鲤.环境意识必须实现十大转变,《环境》,1995年第31期
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土地利用
土地是一种生产资料,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表明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又与人类的劳动和需求的多元化密切相关
土地持续利用应该是
(一)土地利用是以维护或重建生态平衡为基础的
(二)以土地利用技术发展和更新为前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三)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土地管理来保证。
(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优化出发。
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
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1、水田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
2、旱地分布: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
3、林地分布:
东半部的山地地区
4、草地分布:
西半部的内陆地区
三、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
1、分类
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类;
1)已利用和可利用一类为耕地、牧地、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2)难以利用的一类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等。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
(一)已利用和可利用的土地类型
耕地、牧场、人工营造林、经济、竹林、果林及内河湖泊
1、耕地的利用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8.85%,旱地占面积的71.15%。
2、林地的利用目前全国有林地仅1.22×
108hm2,占土地面积的12.8%,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
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
3、牧地包括草原和草场,总面积2.86×
108hm2,其中可利用面积约2.23×
108hm2。
4、内陆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总面积约0.27×
108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8%,利用特点各部相同。
(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
这部分土地有:
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利用。
我国沙漠面积0.6×
108hm2,戈壁面积0.56×
108hm2,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5.8%。
在乌鞘岭、贺兰山一线以西,占有全国戈壁面积的97%和沙漠面积的93%,且75%属流动沙丘。
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
(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思想
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
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
1、东北区:
本区平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
2、内蒙古地区、及长城沿线地区:
本区以内蒙古高原中温带半干旱草原为主,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
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少,土壤副、肥力低;
、草原季节不平衡,冬春草场严重不足。
3、黄淮海区: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较好,雨热同期,但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频率高;
水资源相对不足,河川径流丰枯变化大,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
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但盐碱土、风沙土等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低产土壤面积较大;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
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
4、黄土高原区:
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
水土流失严重。
今后本区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
1)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
2).渭北陇东旱原的农业开发;
3).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5、长江中下游区:
6、西南区;
本区山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复杂,水资源丰富。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有:
1).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2).秦巴山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3).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综合发展;
4).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
7、华南区;
本区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海岸线长,海域宽广,热量丰富,常夏无冬,秋春相连;
降水丰沛,台风暴雨繁多;
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
发展外向型生产条件好,农村经济发达;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有:
1).闽粤沿海平原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
2).海南热带作物基地建设;
3).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
甘新区;
本区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农林用地少;
光热资源多,降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干旱,雨水严重不足;
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交通闭塞,乡镇企业不发达。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是:
1)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
2)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
3)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
4)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
5)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
8、青藏区;
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
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为次,耕地数量极少但分布相对集中;
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惜动植物繁多;
地广人稀交通闭塞。
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
1)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
2)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1
2.孙颔.主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南京:
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3.任美锷、包浩生.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4.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5.刘卫东编著.土地资源学,百家出版社,1994
第三节水利及其开发建设
一、中国水利开发的历程
(一)古代水利成就
第一次是秦代时期。
灵渠、郑白渠的修建
第二次是隋唐时期。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苏北“范公堤”的修建
第三次是元明清时期。
堤防的建设如荆江大堤、武汉大堤、黄广大堤的建设等。
(二)近代水利
这个时期,我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退。
水利建设滞后以有的水利设施无力维修,效益日益衰退。
在水利建设停滞而江河湖海不断演变的情况下,水灾越来越严重。
1920晋陕豫鲁大旱。
1929年黄河流域的大旱,灾民3400万。
1939年海河大水,天津被淹,这些都是震惊世界的大灾。
二、中国水利现状
(一)水利建设成就
1.主要江河得到治理
1)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进行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七大江河流域规划均已完成,长江、珠江、海河流域规划已经国家审批。
2)随着三峡、小浪底、南水北调等到巨型工程的建设,主要江河兴利除害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建设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修建库容在20×
108m3以上的水库30座,其中100×
108m3以上的水库8座,龙羊峡水库库容达247×
108m3,可进行多年调节。
3.灌溉工程取得明显效益。
全国灌溉面积由解放初期的1600×
104hm2发展到5300×
104hm2。
水土保持工作。
(二)当前水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洪能力普偏偏低。
一些河流中下游河道淤积,人为设障或湖泊洲滩围垦,降低了行洪能力和调蓄作用,蓄滞洪区安全设施不完善。
耕地,产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
2.城市缺水,水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现有城市660多座,其中300多座城市缺水,城镇的超标排放污水,使水质污染日趋严重。
我国在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和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方面也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
3.旱涝灾害频繁。
80年代以来,农田水利投入减少,原有灌溉设施维护、更新不及时,灌溉效益呈衰减之势,大面积旱灾时发生。
4.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全国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76*108.kw/h,已开发利用的仅占8%,远低于世界平均开发水平。
5.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6.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
7.工程设计标准偏低。
三、主要河流治理与开发
(一)长江的治理与开发
长江年均径流量9600×
108m3,干支流水能蕴藏2.68×
108kW,可能开发1.97×
108kW,占全国的53%。
1.中下游筑堤防在分洪后可防御1954年级洪水约为40年一遇,不分洪可防10-20年一遇的洪水。
2.全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4.8万座可,对其所在支流的治理与开发起到显著作用。
3.中下游平原建成排水涵洞7000座,机电排水不灌容量5100000kw,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达五年一遇以上。
4.开发大中小水电约16000000kw,其中葛洲坝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715000kw,年发电量1570000kw。
5.系统整治改善了中下游航道川江航道有明显改善。
6.开始建设上中游防护林。
(二)黄河的治理开发
黄河年径流量560亿立方米,可能开发的0.28亿kw年输沙量16亿吨,每立方米含沙量35千克。
1.在上游建成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五个梯形大坝,装机容量32400000千瓦,年发电量156亿千瓦时,开发程度为30%
2.中游进行大规模水土保持治理,支流开发有显著进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3.三门峡工程经过两期改建,主要用以控制特大洪水,并利用径流低水头发电。
4.全流域灌溉面积增长,对两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正在三门峡以东130km处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可使下游河道防千年之遇洪水。
(三)淮河的治理与开发
1.已建成大中小水库5308座,其中大型35座,总容量298亿立方米。
2.平原利用湖泊洼地修建蓄洪区20多处,达到了综合利用。
3.开挖并扩大入江水道,排洪能力增强。
4.灌溉面积增大是我国最大的蓄引提结合的丘陵灌区。
(四)滦河的治理与开发
1.修建水库1900座,其中大型水库30座。
2.在平原开辟分洪滞洪区32处。
3.疏浚50多条河道的中下游河段新辟8条入海河道,基本上改变了尾闾不畅集中天津入海的局面。
4.治理平原有易涝耕地面积的80%
5.灌溉面积增大机电井建设成绩巨大。
(五)珠江的治理开发
西江的上游红水段水利资源丰富。
(六)内陆河的开发
主要存在问题是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四、跨流域的调水
(一)南水北调工程
1.东线
东线方案是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上沿京航大运河输水到天津,全长1150km,沿途地势比较平缓,只是黄河沿岸地势高出长江水面40m。
需建13个梯级逐级提升,至黄河位山总扬程65m,穿过黄河时需在黄河河床底部开挖过黄隧道。
黄河以北,地势由南向北缓倾,经卫运河、南运河自流到天津。
2.中线
主要解决海河平原、京津用水及黄河下游补水。
计划中线方案先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水,平均每年从汉水引水100×
108m3,通过陶岔渠首经南阳盆地,方程缺口,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向豫、冀、京、津送水,为了不致对汉江下游湖北造成影响,必须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即由现在的坝顶高程162m,增加到175m,总库容由175×
108m3增加到290×
108m3,渠首高程为150m,北京玉渊潭约50m,从南到北自流输水,自西向东自流供水,可大大节约能源。
设计输水总干渠长1241km,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途中穿越200多条河道,大多采用立体交叉式,仅留70个分水口,沿途尽量避开大城市与工矿区污染源,引到北京的水至少达二级标准。
将来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将由三峡引水至丹江口水库,可加大引水量,以根本上解决华北平原需水矛盾。
3.西线
从通天河、金沙江引水到柴达木盆地和黄土高原,以解决西北干旱地区缺水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的优点是,从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对开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缺点是,工程条件十分艰巨,。
(二)引松济辽与辽河中下游地区开发
1.蓄水工程。
2.引水工程。
3.反调节水库工程。
4.航运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正英。
中国水利。
历史·
现状·
展望。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昌明、何希吾等著。
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6
3.施嘉炀。
水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5
第四节矿产开发与能源工业
一、矿产开发的特点
1.矿业具有初级性
2.矿业是以大自然中的工业原料和动力资源作为劳动对象。
3.矿业的分布较加工业区域明显、更加集中。
4.矿业开发的初级性决定着矿产品具有运量大的特征。
二、中国矿业开发与总体布局
1.重点矿业的布局形成有三个类型1、
1)分布较广而相对集中型。
2)分布广而集中型。
3)分布范围小而集中型。
2.根据矿业产值,矿业开发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
1)从地带看中部地带是全国最主要的矿产生产基地,其人均矿产产值为110元,高于全国平均值,更高于东部的98元和西部的63元。
2)从大区布局看,矿业开发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中南、华北,矿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4.31%、19.78%、17.87%、17.19%。
3)从省、市、区看,矿业产值超亿元的省区依次为:
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南、辽宁、河北、新疆、广东等。
3.从矿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看,矿业产值较高的地区偏集在中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带。
三、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煤炭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
1995年我国的原煤产量已达13.61*108吨,在世界上的位次已由1949年的第九位升为现在的第一位。
1.以山西为中心,集中布局的煤炭生产基地,占全国原煤产量的26.13%。
2.大型、特大型矿区是煤炭生产基地的主体,(16个特大型煤矿是开峰峰、大同、阳泉、西山、潞安、晋城、阜新、鸡西、鹤岗、双鸭山、徐州、淮南、淮北、平顶山、义马)
4.煤炭结构趋向于炼焦煤、动力煤、化工用煤并重。
以炼焦煤为主的有开滦、峰峰、西山、抚顺、鸡西、徐州、淮南、淮北、平顶山、汾西、潞安、双鸭山、枣庄。
以动力煤为主的煤矿有大同、阜新、鹤岗、平庄、兖州、鹤壁、义马、铜川等。
义无烟煤为住的煤矿有阳泉、北京等。
4.今后煤炭开发的布局将呈三个区分布。
1)、晋陕蒙(西)供煤区带。
这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外调基地,是我国煤炭工业西移的战略落脚点。
2)、东部煤炭调入区带。
对已有的老矿区本着“稳定生产、适当增加”的原则进行生产,还需要大量的从区外调入。
3)、西部煤炭后备区带。
随着区内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增加,煤炭开发规模将迅速扩大。
(二)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之一。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已取得了长足进展,1995年原油产量已达1.50×
108t,占世界4.95%,从1949年居世界的第27位升至第五位;
天然气产量达到201.14×
108m3。
1、蕴藏
1)陆地部分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环渤海、西北三大区的陆相湖盆,其中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的保有储量占全国近一半;
2、)沿海大陆架部分油气资源以东海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黄海较差。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远景良好。
2、开发
50年代,中国仅有玉门、延长等小油田。
当前,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生产集中
1东北松辽油气区
2华北及环渤海油气区
3四川天然气基地
3、对策
1)今后的开发强调“东西并重、油气并重、陆海并重”。
2)既要努力巩固东部30多个油田生产基地,又要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在新疆重点勘探、建设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新油区。
3)既注重石油的开发和生产,还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主攻陕甘宁、四川、松辽、渤海湾、南海西部及莺歌海、东海平湖等气田,逐步缓解日趋严重的气源紧张状况。
4)除对陆上油气资源大力勘采外,要力争在海洋油气田的建设上有所突破。
(一)电力工业
1、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结构。
目前中国的电源构成主要是火电和水电,分别占发电量的81.09%、18.91%。
4、电力布局
1)火电布局:
火力发电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发电方式。
今后中国布局火电站的主要原则应是:
火电动力资源(主要是煤炭资源)指向。
这样既遵循了火电布局的一般原则,又考虑了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在全国形成在燃料基地(主要是煤炭)建设电站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人口 经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