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编乡土教材——《趣味的编织》案例.docx
- 文档编号:187745
- 上传时间:2022-10-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93.35KB
自编乡土教材——《趣味的编织》案例.docx
《自编乡土教材——《趣味的编织》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编乡土教材——《趣味的编织》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编乡土教材
《趣味的编织》案例
瓯海实验小学 范彩莲
一、背景
为了继承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旨在通过地方乡土美术教学,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有必要的让学生接触历史古朴的遗留文化,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所以本教案的自编乡土教材 《趣味的编织》。
选择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1) “编织”具有久经不衰的艺术魅力,从上古社会到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们时时都享受着天然植物编织所带来的恩惠,天然植物编织在历史上给人们的生产带来了便利,现在仍以其清新、质朴、亲切、自然的品质,精美、细致的工艺以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现代设计艺术之林。
(2) 我与校的老师开展小学美术工艺课教学的研究,从而充分挖掘传统工艺教材潜在艺术媒体特效,使工艺课真正成为具有广泛教育价值的课程,所以我利用自然材料作为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编写教材《趣味的编织》。
编写该教材的灵感来自儿时的记忆:
隔壁的邻居是个编织的还有我的姐姐在农忙收割的季节或每逢端午节姐就会为我编制蝎蝎笼,蛔蝎笼里装着蛋,特别开心。
儿时的玩具几乎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
而今天的孩子,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被家长宠爱着、呵护着,而且温州人以工业为主,农业为副,所以我们现在的孩子几少的接触稻草、竹蔑这制成的东西,或我敢言我们的孩子不认识稻草之类的乡土东西,而在他们的眼中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电动玩具,在他们的形色各异的玩具中无法找到我们儿时的玩具。
而这一课题《趣味的编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培养设计意图和实践动手能力”标准。
所以在编写时我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如何尝试教学手段和多种材料的制作,激发学生学习乡土的美术文化的兴趣?
2、 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评价的多维性?
案例描述
一、课前设疑
在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关键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
什么是编织(寻找身边的实例)?
编织的特征是什么?
编织的作品的实用性体现在哪里?
编织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编织的寓意有哪些?
这些问题通过书面、讨论、网络发给学生思考。
二、课前准备(材料的收集、教师拜师学艺
学生为了分析、思考这些问题,教师课前对于搜索具体的做法是
1、 搜集制作可用的材料。
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就地取材用孩子玩玩的星星纸或塑料管,也可用彩色纸等材料,这样既随意找到材料,又能让孩子领略自然编织的无限美好,和对民间文化的认识。
2、 学生搜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教师可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并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 先授己,再传道。
这是我的教学思想。
所以“我”拜师学艺,如拜学校的清洁工阿姨为师,学会了各种编织的方法,并带着我儿时的记忆去翻阅相关书籍各种编织制作技法书。
4、 共与学生分组拜访民间艺人,传授经验。
三、教学目标
四、实施课中教学
1、 学生对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发表。
学生们带来课前搜集的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简单的解说,如,编织的方法、实用价值及范围、编织的起源,编织技艺为先民生活具象的文化表征等。
2、 欣赏分析、激发兴趣
A、 欣赏生活中的编织手工艺物品,感受其造型美、材料美、色彩美
B、 出示趣味穿编的作品:
小动物、小包、挂饰、、、、、、、
引导学生赏析范作,感知作品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C、 设疑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些作品有相同点是什么?
再用角色互换的
方法引导学生提问这些作品是怎样做的及材料?
D、 讨论趣味穿编的作品的制作方法
3、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教师演示制作其中的一种穿编,使学生了解制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掌握制作要点。
一) 用铅笔在一面纸设计好图案。
二) 要有自己的创意,可以适当地夸张、变形。
在图案中画出宽度相等
的经线。
最后用美工刀沿线裁开 )
三) 用彩纸穿编
四) 作品最后根据穿编好收边。
(难点:
收边。
)引导学生可以用穿编打结的方法来固定,也可以用插、粘纸条头的固定方法。
五) 装裱。
把作品装裱在另一张纸上
4、 感知体验、合作探索
1) 掌握基本方法和制作过程的基础上,每组分发不同范作
(而这些作品有平面的、有立体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摸一摸、拆一拆、议一议,了解制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并根据编织的共同点,对比找出主要能进行变化的部位有哪些,这些部位是怎么变化的,运用了什么方法。
2)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小结。
3) 引导学生找出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小窍门,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的途径。
5、自由创作、大胆表现
1) 引导学生提出创作要求,如造型要独特、色彩要鲜艳、制作要认真、要与众不同等。
2) 通过课件轮放范作、学生作品及音乐,辅导学生进行制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示范解决,对积极创新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7、最后作品展览和交流,学生互动评议
首先给学生发自我评价表学生填一填、再议一议
附:
自我评价表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给在括号里打分A、B、C、D、E、在空格里写一、两话
我对本次学习过程的哪
些部分很感兴趣
参与搜集和调查( )学习与探索()创作编织作品()
我了解和掌握了关于编
织的哪些知识
编织的历史()编织与环境()编织的发展()
2、我学会了哪些制作方
挑压法( )编辫法( )缠绕法( )绞编法()
收边法( )编结法( )盘花法()
我能提出发表自己的看
法
向老师提出问题()向同学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
我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活
抢答问题( )主动交流( )相互合作()
动
我能在作业创作中开脑筋,解决问题
我对我的作业很满意它与众不同的美
结构()造型( )制作精美()创意独特( )
我最欣赏哪些同学的作品因为它们美在、、、、、、
通过本次学习,我以后将
如何对待那些乡土艺术
评价中学生写到
学生:
最欣赏亮亮的作品,因为精细、作品即有乡土的味道,又有自己创新。
学生:
欣赏梦静的作品,因为胡梦静的她用各种材料
学生:
我能在作业创作中开脑筋,解决了前所未有的材料问题,民间艺人的实际编织中,他们的表现技法单一
学生:
通过本次学习,艺术来自生活,我以后将对那些乡土的东西认真收集和继承
四、课外延伸活动
引导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哪些废旧品制作编制,通过学习了穿编,学生有了这个基础,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探索尝试。
教学反思与研究
我通过编写教材并授与教学,我在教授编织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的重点,没有把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丑的”“乏味的”直接传授,而是转化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通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趣味编织中,尽情地体验着创造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以下是对本课的反思和研究
一、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以“材”激“趣”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美术课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兴趣为向导。
所以我把《编织》变为《趣味编织》的设计,在授课时不是以传统的授课式模式来进行教学,那样的话,很难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乡土味”编织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趣味。
由此,我大胆设计,让学生进行尝试各种材料的编织,如星星纸、塑料纸、彩纸等材料。
学生自主的对多种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中体味造型的乐趣,提升动手能力。
瑞士心理皮亚杰说过:
“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
”对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能力、个性比较强,如果提供的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反而会是他们感到乏味,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 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以“趣”激“情”
本课课前学生通过搜集有关书面材料进行社会调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和''我”拜师学艺,如拜学校的清洁工阿姨为师,学会了各种编织的方法并翻阅相关各种编织制作技法的书籍。
通过这样的渠道,学生懂得把美术与
生活,美术与技术信息相结合。
这种形式给学生提供自主性、个性化表现的机会,比以前我用图片、录象等展示更有直观性、参与性,信息量更广,学生也更有兴趣。
学生获取这些资料时,说明一个问题,学生能主动地去研究有关中国民间编织美术的知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喜欢上这一民间土文化 编织,产生对古朴乡土编织文化的兴趣。
三、驱动情感,以“引"促“创"
在引导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制作方法,是先欣赏编织工艺物品一一出示穿编制作成的物品:
小包、小动物、、、、、、设疑引导、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探究制作方法一一教师示范演示一一感知体验、合作探索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摸一摸、拆一拆、议一议,了解制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学生去欣赏 观察分析讨论整个制作方法步骤等。
如果在教学中,直接出示
编织的篮子,跟学生说制作方法或对学生说你们学着自己编编看,可想而知,学生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所以我教学的安排,先欣赏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藤编、草编、及毛线编织常见用品,而这些手工艺物品既实用又美化生活的东西,在他们的身边也有,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了孩子们的制作兴趣。
再展示穿编趣味工艺品:
小包、小挂饰、编篮,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其花纹特色和制作方法。
这样的话就给了学生探究的平台,而且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驱动着学生情感学习的求知欲。
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直观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由个体到全面领会编织技能的要领,再分发范作探索,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在欣赏中学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心灵的碰撞,为创作奠定了基础。
本课中,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发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如立体感是怎样表现出的?
)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式合作,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和能力的。
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创造出更多的立体造型方法和有趣的立体造型。
最后引导同伴的合作,积极鼓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在集思广益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能在合作中体验到乐趣和创作的氛围,正所谓“其乐融融”,才能共同完成许多精美作品。
四、多维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评价主要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体性。
我们的新课标评价观要求: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发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所以我在教学展示环节,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填一填、议一议。
这种教学设计产生的效果,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又能从评价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的不足,及时的反馈所学的知识,和对同学之间开展评价。
例如评价表中有学生写到某同学的作品编织精细,有认为他是使用的材料的多样化等。
这种设计评价是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因自己制作的编织的作品而感到兴奋和愉悦,对传统的东西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你们说的“土”原来不“土”不“乏味”,而是这么有趣,而且“我”对学习乡土传统美术产生了兴趣,使“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文化。
“乡土味”是中国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字。
而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传统的工艺技术大多产生民间,它深深地、广泛地扎根在人民生活中,根系在民间这块天然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趣味的编织 乡土 教材 趣味 编织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