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之朗读技巧与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7295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8.99KB
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之朗读技巧与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之朗读技巧与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之朗读技巧与训练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儿。
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
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
听觉:
如《第一场雪》“树木的枯枝被雪压断了,偶尔咯吱一声响。
”“咯吱”这个象声词,就要读得身临其境。
视觉、触觉、运动觉:
如《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
又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逻辑感受
朗读时要弄清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真体会和把握主次感、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总括感、转折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
如“秋天来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
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
它是在想:
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总体上看,第一、二句是并列,二、三句是转折。
仔细分析,第一句的两个分句是并列,第二句的三个分句是并列和递进。
这里,要特别注意,在把握显性逻辑关系的同时,还要把握隐性的逻辑关系,即挖掘内在语,或者叫作挖掘“潜台词”。
如《海洋与生命》:
“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水,(那么)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险。
还有一种内在语,就是文字中蕴藏的思想内容,赋予了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这种情况就比较难把握。
如《海燕》,整篇文章都是用的象征手法,我们必须揭示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
像第七节: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语句本质就是:
反动势力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语句本质是:
革命人民勇往直前,去和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搏斗。
由此引发出我们仇恨反动势力,同情、讴歌革命力量的感情。
(二)节奏单元
节奏单元是指朗读中根据表达的需要,从语音、语义等角度,对语句进行切分所形成的语言片段。
一个语句可以是一个节奏单元,也可以有多个节奏单元。
最小的节奏单元可以是一个词,较大的节奏单元也可以有4、五个词语或词组。
切分节奏单元可以帮助朗读者找准停连的位置,攻破长句子朗读的难关,杜绝停顿断句不当的问题,同时,是自己的朗读具有韵律感。
如《莫高窟》:
“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描绘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的是描绘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的是描绘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有的反弹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
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
有的舒展着双臂,翩翩起舞。
看着这些精美动人的壁画,就像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二、表达技巧
理解分析作品,具体感受作品,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最终要通过有声语言把作品表达出来。
朗读的语言表达技巧,实际上就是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语调上的应用,具体地说它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速等。
(一)停连
停指停顿、中止,连指连续、延续,停和连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它不仅是朗读者、听众心理及生理上的自然要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重要手段。
1.常用停连方式
按标点符号停连。
顿号急停紧连;
逗号间歇长于顿号;
分号、冒号停顿较长;
句号、问号、叹号停顿最长。
破折号、省略号随语言环境变化,伸缩性较大。
标点符号是停顿标志,但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语气和表意的需要适当处理。
例如:
大猴子听见了,|跑过来一看,|也跟着叫起来:
|“糟啦,糟啦!
月亮掉在井里啦。
”(冒号的停顿时间应跟前两个逗号差不多。
第三个逗号则不能停,甚至叹号也可以不停。
这样,可以表现猴子吃惊着急的情态。
)
按语组停连。
按语组停连,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间语法关系所作的停连。
一般,主谓之间、述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等,都可以停顿。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语组停顿相对来说,比标点停顿的时间稍短些,有时甚至是极短暂的。
区分性停连。
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
节拍停连。
节拍停连是为了显示语流节奏而处理的停连。
在朗读诗歌时常常运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强调性停连。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两处停顿,一字一顿,表达了对小女孩儿的无比同情,“冻”字后感情延续的停顿,更把作者对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强烈愤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并列性停连。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着,海浪/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绿叶/在树枝上飒飒地响。
”其中“太阳”、“海浪”、“绿叶”并列,稍加停顿会使语意更为明确,有声语言更富有美感。
领属性停连。
他/当过营业员,在报社干过记者,做过电工。
(在“他”后作比后面逗号更长的停顿)。
停连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上面的几种外,还有逻辑停连。
逻辑停连是为了加强语调、语意、观点或表达某种感情所做的停连。
包括在思索、判断处安排停顿,在引起反思、回味处安排停顿,在紧张、惊愕处安排停顿,在感情哀怨、悲痛、恼恨处安排停顿。
这种停连可以丰富语义内容、加强感情色彩。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
“放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很不愿意但又不得不结束这最后一课,当他说到“放学了,——你们……”时,痛苦、激动地心情发展到极点。
朗读到此处声音戛然而止,运用逻辑停顿强调感情,加以渲染。
然后再克制住感情冲动,道出:
“走吧!
”如果“你们”后不停顿,直接读出“你们走吧!
”就难以将人物极其复杂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
2.逻辑停顿方式
①徐停,即声断气不断,意念情绪连绵不断。
道一声珍重/珍重,道道一声/珍重,那声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徐停处理,造成一种回旋的意念和氤氲的氛围,更好地表达离愁别绪。
②急停,即迅速收气敛声,使语流出现极短的顿挫。
新中国的航标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急停,突出号召性,鼓动性。
③强停,即屏住呼吸中断气流,一字一顿,如拔强弓。
昨天,/日本政府/已经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④长停,即停顿的节拍相对拖长,造成一种如步空谷,回音缭绕之感,表现出气势上的雄浑,豪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3.常用停连技巧
扬停强收(雄壮、自豪、坚定):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沸腾了。
落停缓收(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停后徐连(细腻感情、赞美祝福):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停后紧连(紧张情势、急遽变化):
转瞬之间,你就能听到春雷轰鸣般隆隆的潮声,接着高头大浪,/滚滚而来,/水声隆隆而地动,/巨浪滔滔而掀天。
直连(有标点但内容连接紧密,不用换气,顿号最典型):
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曲连(短句间的逗号,前一个词语的尾音与后一个词语的开头有间隙,但不换气):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
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
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
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
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
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
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
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
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
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
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
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
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强调突出的词、短语,或者某个音节。
特指语句重音,不包括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我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谁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你是不是师范大学的学生?
(你是教师还是学生?
(你是哪个大学的学生?
这句话中,强调的重音位置不同,语意也随之发生变化。
1.重音有三种类型:
语法重音、情感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
根据语法关系说得或读得重些的音节叫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有规律,重音位置一般比较固定。
一般主谓结构的词组、短句中的谓语应稍重些。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
句中的述宾短语,常常重度。
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
(状语重读)
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一般应稍重些。
这是谁负责的?
另外,复句中的关联词要读重音,具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重复、设问、反复、双关、反语、拟声等的词语也要读成重音。
感情重音。
为了表达某一种特定感情所读的重音,叫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可以使语言色彩更加丰富,感情表达得更细腻、更充分。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在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污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
无耻啊!
(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也是昆明人民的光荣!
(热烈地鼓掌)
提示:
读上面这一段话时需要加大音量,加强音势。
强调重音处,应特别加重,以表达闻一多先生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卑劣行径绝不退让的愤怒之情。
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或强调句中主要思想所读的重音叫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有区分性重音和对比性重音。
①区分性重音。
同样一句话,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区别。
我请你跳舞。
(请者不是别人)我请你跳舞(给面子吧?
(不请别人)我请你跳舞。
(不是请你唱歌)
②对比性重音。
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不是从我这儿流到你那儿去的。
2.常用的重音表达方式
加重音量法,即把重音读得重一些、响亮一些。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拖长音节法,如“周—总—理,您—在—哪—里?
一字一顿法,即在要强调的字词前作必要的顿歇,使其语言更加清晰有力,深挚感人。
如《读书人是幸福人》: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夸大调值法,把强调的字词读得夸张一些,一达到渲染的效果。
如《国家荣誉感》:
“在和平年代,唯有这种国家之间大规模对抗性的大赛,才可以唤起那种遥远而神圣的情感,那就是:
为祖国而战!
重音轻读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或句子减小音量,拖长音节,同时加重气息。
常用来渲染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或欣喜爱慕的感情,听起来语轻音弱,而产生的效果如沉雷从心底滚出。
“漓江的水真静啊……”又如“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实摇摇欲坠呢!
重音并非都是加重声音,还可以用快慢、强弱、高低、虚实、停连等多种方法来达到强调,常见到的有如下几种:
①弱中加强。
“很早很早以前,猫并不吃老鼠。
②低中见高。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③快中显慢。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满”字放慢速度,让人感到看不过来。
④虚中有实。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⑤连中有停。
“来去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在要强调的此前略微停顿一下,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课不能停(台湾)刘墉
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扑面的雪花不但令人难以睁开眼睛,甚至呼吸都会吸入冰冷的雪花。
有时前一天晚上还是一片晴朗,第二天拉开窗帘,却已经积雪盈尺,连门都推不开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
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
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据统计,十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停过七次课。
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事。
犯得着在大人都无须上班的时候让孩子去学校吗?
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
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
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
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
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
//
或许有家长会说:
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
学校的答复是:
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三)语气(语调)
语气是指一句话中能够表达说话人感情和态度的声音形式。
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
语气是通过语调表现的。
语调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高升调“↗”。
一般用来表达疑问、惊异、喜悦、兴奋、号召、鼓动、设问、反问、呼唤等语气。
这种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低、句尾明显升高。
常用于一般疑问句、反问句以及句子尚未终结时中间停顿处,或出现在长句中前半句。
《坚守你的高贵》:
“作为一个人,莱伊恩无疑非常伟大,这种伟大表现在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
①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反问)
②这是给我的?
↗(疑问)
③王老师!
王老师!
↗(呼唤)
④啊!
↗你考了一百分!
↗(惊异)
⑤同学们!
这场球我们打赢了!
↗(喜悦兴奋)
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意思未完)
另外,在人的思想情绪中含有愤怒、急躁、高兴、激动,即感情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都会引起语气的上升。
2.低降调(↘)。
一般用来表示肯定、请求、感叹、祝愿等语气。
语调表现为句子开头高、句尾明显降低。
降抑调一般是半降调,加重语气时必须用全降调。
常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以及近距离对话等。
如《第一场雪》: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第一场雪。
①鱼姑娘,你做做好事吧!
↘(请求)
②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表肯定,半降稍抑)
③王木匠可真是一把好手啊!
↘(表感叹语气,全降)
④伟大祖国,愿你永远如日之升!
↘(表祝愿,半降稍抑)
另外,在情绪比较稳定、诚恳、耐心、沉重时,语气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戴着白花,↘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
3.平直调(→)。
一般用来表示庄重、严肃、平淡等语气,语调表现为平直舒缓。
叙述或说明的句子多用平直调。
例如《天才的造就》: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子,他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
又如《朋友和其他》:
“朋友新烫了个头,不敢回家见母亲,恐怕惊骇了老人家,却欢天喜地地来见我们,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①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鄙视、冷淡)
②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庄重、严肃)
4.曲折调(~)。
一般用来表达讽刺、含蓄或烦躁、轻薄、厌恶、怀疑、意外等语气,这种语调大都先降后升或先升后降,句子语势有抑扬升降的曲折变化,呈波浪式,多在表达特殊感情时出现。
它不像其它句调多表现在句末,而是根据需要出现在句子的不同位置。
例如《海燕》:
“这些海鸭呀,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①好个“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
②你说呀!
⌒你倒是说话呀!
③你是班长,﹀你不能死。
(讽刺)
(四)节奏
语言的节奏就是指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抑扬、轻重、虚实及音色的异同等对立因素,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回环交替往复的声音组合形式。
朗读节奏的类型分为6种:
轻快型:
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轻少重,语句多连少停,语流轻快活泼,多表示欢快、欣喜的情感。
如:
朱自清的《春》。
低沉型:
语调压抑,语音沉重,停顿多而长,音色偏暗,语流沉缓,多表示悲痛、感伤的情感。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凝重型:
语调多抑少扬,语音多重少轻,语句多停少连,语流平稳凝重,多表示严肃、沉思的情感。
如《最后一课》、《背影》。
舒缓型:
语调多扬少抑,语音清朗而柔和,气息畅达,语流舒展,多表达平静、舒展的心情。
如《海上的日出》、《济南的冬天》。
紧张型:
语调多扬少抑,语音多重少轻,语气强而短促,语流速度较快,多表达紧急、激动、气氛的情绪。
如《最后一次讲演》。
高亢型:
语调高扬,语音响亮,语句连贯,语流畅达,常用来表现热烈、豪放、激昂、雄浑的气势。
如《白杨礼赞》、《海燕》。
事实上,一篇作品并不是一种节奏一贯到底,而是以某种类型为主,渗入其他类型,既表现了节奏的具体性,有表现了节奏的丰富性。
节奏的转换方法: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欲轻先重,欲重先轻:
(五)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语言的快慢,它是体现语音节奏,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国家语委新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指出:
“普通话的正常语速为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左右。
大致在150-300个音节之间浮动。
”每分钟高于或低于240个音节的分别为快速和慢速。
一般说来,快速,多表示热烈、急迫、欢快等场合情绪;
慢速,多表示安闲、平静、沉重、失望、伤痛、舒缓、悠远等场合情绪。
在朗读、朗诵中,为了“壮文势、广文义”,有的则选用急促快当的语速来表现,犹如铁骑突出,玉盘倾珠,疾风暴雨,飞瀑急流,紧逼当中让人难以喘过气息,有着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语势,即传统所说的“贯口”。
有的为了抒情或强调,常采用慢速表现方法,犹如丽日白云,和煦春风,使人心境澄碧高远;
或犹如铁帚慢施,战鼓闷敲,使人心底震颤沉重。
语速的快慢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变化而变换。
通常,说明叙述的内容,紧张急剧的形势,激动难抑的心情,用快速表达;
抒情议论的内容,幽静严肃的环境,平静坦然或沉痛的心情,用慢速表达。
在朗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起头的节拍比较缓慢。
因为小弗朗士迟到了怕挨骂,他想逃学。
要不要去上学,他还在犹豫。
但他最后还是急急忙忙到学校去了。
当读到:
“……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时,节拍稍加快,以表达出他焦急的心情。
在回忆“平常日子”的情景时,还是用较快的节拍朗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教师 基本功 大赛 朗读 技巧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