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62784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3.68KB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缺乏了敢想、敢做、敢说、敢写勇气的孩子又怎可能成长为新世纪急需的创造性人才呢?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足以令我们警觉,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分析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我们教师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参考文献: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
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就是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三)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主要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让作文评价也多姿多彩》、《巧用作文评价,发展学生作文能力》等。
三、课题的界定
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种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统称,就叫做作文能力。
作文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作文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和兴趣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一)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克服作文虚假空洞的现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小学各学段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完善作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四)以实验为依托,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个性的健康发展。
改变我校作文教学的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五、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
小学生;
研究范围:
大树小学1---6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及运用
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一)调查法:
我们针对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作文教学方式等,通过对1—6年级学生的问卷、谈话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搜集到了相关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找出了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现状的成因。
(二)观察法: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三)资料研究法:
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四)行动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通过教育实践诊断矫正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五)个案研究法:
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不断调整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形成理论认识。
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七、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2010年5月----2010年8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根据县级课题,学校确立个人研究子课题。
2.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做好理论摘抄,为实验打下良好的理论根基。
4.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调测问卷,并撰写调查报告。
5.撰写准备阶段的个人专题研究计划。
(二)第二阶段:
2010年9月-----2012年10月,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进行个人专题研究,完成本阶段实验和子课题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根基,落实实验计划。
2.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学生作文训练内容,并安排好各阶段的实施任务。
3.与课题组其他教师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借鉴他人好的经验,逐步完善个人子课题的研究。
4.进一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5.及时提炼过程性研究成果,及时做好文件资料的归档。
在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创编班级作文集。
6.撰写本阶段的计划、总结。
(三)第三阶段:
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撰写个人专题研究报告。
2.收集有关资料,提炼个人研究的成果材料及学生的成果材料。
3.成果鉴定和验收
八、研究措施
(一)抓住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从观察插图中练习想象说话。
2.从编故事中练说话,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1.学校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各种文学作品,积累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2.坚持做读书卡片或读书摘记,组织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
3.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
(三)激活思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2.利用多媒体,启发想象,开拓思维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四)坚持写生活日记。
做到实话实说,实事求是,写出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方法。
九、研究重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我校从2010年3月开始着手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以“五个策略”为方法和手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成果:
(一)通过这两年半的研究,我们探索和归纳出了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五大策略”。
1.“赏”之策略,让学生的兴趣浓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重要,特别是对那些不愿写、害怕写作文的学生,需要我们对美文的欣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需要我们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作文,通过对产生在学生身边的平民佳作进行赏析的办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文就在生活中,美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能成为写美文的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具体做法如下:
(1)用欣赏的眼光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应渗透在我们的每节语文课中,特别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应有机结合起来。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将课文的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作文训练的写作要求。
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范文,题材、体裁、风格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发现优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动人,故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
如《桂林上水》这课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桂林秀丽的景色,那如诗如画,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
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来源于作者笔下的优美文字吗?
我们是否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呢?
学生在对优美词句深刻体会和产生美感享受的一刹那,一定有人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写作冲动和热情会油然而生吧!
(2)要用欣赏的心情指导学生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生的作文常被评为“假大空废”,很多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中采用的写作方式是:
抄、编、临,而在考试时,他们的方法就更为简单了,那就是“默”这样的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告戒我们:
“平时对于学生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
”因此一节好的作文指导课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能够由原来作为被动接受训练的容器自觉探求创造写作技法的主人公,让作文教学由“要我写”到“我要写”、“我会写”。
首先要了解学生近期积累到的写作素材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
然后师生共同选择一个共性话题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分析中老师是引导者、聆听者,学生是述说者、评论者。
最后当学生兴致高昂时,教师要给与鼓励和激发,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见闻、所思所想用书面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
(3)要用欣赏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
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
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
同时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批改时多给原著以尊重,少用大面积的删改,教师要让学生有重点地去接受、去改正。
如果太武断认为他这不行,那也不对,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写不好作文的,只有老师改的才是最好的,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感。
二是注意评语的鼓励与提示功能,让评语充满童趣;
有的老师写作文评语经常用“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等这些话语,学生看后不明白具体问题在哪儿,修改起来如“老虎啃天—无处下口”。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非常注重作文评语,老师写的评语总是先肯定优点,再婉转指出不足,学生读了不但心灵受到熏陶和启迪,而且获得难忘的教益。
如赞美鼓励性的:
“春天的景色,在你的笔下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温馨提示性的:
“小花猫的顽皮淘气确实很可爱,但是,小猫的样子怎样,颜色如何,如能再仔细观察,生动地写下来,小花猫就更可爱了!
”也有倾心交流性的:
“锅碗总要碰瓢盆,同学和同学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我们要相互理解、包容。
”还有真诚祝愿性的:
“只要你博览群书,留心观察,勤于练笔,你写好作文的心愿定会变成美妙的现实!
”三是讲评时多读精彩的句段;
讲评作文时,老师习惯只读那些优秀学生的好文章,当作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其他学生鲜有机会展示,偶有机会,也主要是被当作病文,供大家共同修改,口诛笔伐,得到肯定的机会少。
俗话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学生作文能做到文质兼美的少之又少,但在某一方面写得出色的却不乏其人。
老师讲评时,除挑选几篇精彩文章在班上读外,还要重点关注那些作文一般、有困难的那些同学,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他有一个词,一句话写得好,也要抓住这次机会在班上读一读,并且给予表扬,增强他们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4)要用欣赏的手段和方式肯定学生的作品,增加学生的写作成绩感;
我们要让学生的作文流动起来。
语文老师不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同学、家长等也可以参与进来,让学生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及修改意见,为作文教学带来活力和生机。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有的教师设计了极富创意“活页作文”,学生每次作文都写在稿纸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先批阅,小组成员把分到小组内的作文轮流都批改一遍,都写上简单的、不重复的评语,发现问题,还可以找到作者当面交流。
老师最后进行批阅,将每次习作装订成册,让学生在上阅读课或晚上带回家阅读,作文不再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班级中有效地流动了起来。
然后指导学生编撰自己的“作文集”,并举办多姿多彩的展览:
优秀“作文集”展、优秀习作展、优美句子展……作文能力较强的自不必说了,自己的佳作“上墙”了,当然喜上眉梢;
作文能力较差的也尝到了甜头,因为他们文中的佳段、佳句也参展了,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发现只要老师能“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孩子的的心理观察世界,以孩子的标准赏评孩子的文章,就一定会发现孩子习作中的许多优点,就会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和潜能。
在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中开始习作的孩子,是不会还会害怕作文,孩子们在老师的尊重和引导下,也一定会敞开了心扉,畅所欲言。
2.“记”之策略,让学生的语言秒起来;
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
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
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
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
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悟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1)利用传播媒介,在听中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
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
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载。
不仅如此,我们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学生十分感兴趣,有些句子自然而然就会背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
并教学生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通过传播媒介听些评书之类,让学生从听中认识文学名著,由此产生读的欲望。
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
(2)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
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
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
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
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教学的高妙之处。
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的讲析,但仍有学生不能熟读课文。
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为此,对所学课文,我们要求所教中、高年级学生有选择地尽量多背,或记住大意复述课文,并且根据学校安排把小学生应该背诵的80首古诗词落到实处。
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现有教材,增加一些诗文或优美片断,鼓励学生熟读背诵。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写作水平明显上升,大量的好词、佳句在学生作文中随处可见,“米”源充足,胸藏万汇,何愁孩子不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呢?
(3)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过: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
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
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
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具体要求:
每人每天要保证至少20分钟的课外阅读,并从阅读的读物中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
(4)开辟说话园地,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
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
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所有”语言表达出来。
为此,我们教师开辟了说话园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
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
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5)增加习作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
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我要求学生常练笔。
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
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们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3.“联”之策略,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
“想像比知识更重要。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启迪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
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通过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把如婀娜多姿的世界描绘出来,把未来世界的美好蓝图勾勒出来。
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呢?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1)假设想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小学生都是天真浪漫、充满幻想的,如果恰当地启发他们想象,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把想象写出来,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思维太活跃、太开阔了,他们的想象太奇妙了。
我们教师常常用假定的作文题目来让学生写作,如:
《假如我是……》、《20年后我在……》、《未来的交通工具》、《假如我生在三国时》等。
对于这些作文题,教师不作任何字数、格式等方面要求和限制,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地自由发挥,快速作文,往往会写出令老师预想不到的好作文。
(2)大胆联想,激活创新思维。
作文命题敢于创新,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一个符号可以像这,可以像那,有时同一个图形,同一个算式可以想象出许许多多的形象来。
如:
“0”是什么?
“1+1=?
”;
或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想象,有哪些动物?
在干什么?
……并以“我听到……”为题进行练笔。
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或缺开头或缺结尾,或缺中间某个情节,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推想。
去年9月我校一班级发生被盗事件,当时教室的一扇窗户开着,班里的饮水机和一些书本都不翼而飞,当发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引导学生推想会是什么人干的呢?
他是怎么进来的呢?
然后以《班级被盗了》写篇作文,学生根据事实推想出不同的结果,想象合理、新颖。
(3)延续想象,利用教材激发写作的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好些课文,因围绕某个教学目的,或因年级工作的需要,到一定阶段就结束,而后面往往还有很好的能让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 小学生作文 能力 培养 策略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