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876189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16.24KB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汇总大全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大学毕业生的总量与规格还要受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专业需求所制约,而就业岗位的多少与种类取决于经济社会的水平;
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等教育受政治制约:
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文化影响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史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
具体表现如下:
1.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3.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最后,我们既要重视文化对教育全面深刻的影响,又不能夸大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一,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第二,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重镇)2.为政治建设服务(第一,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第二,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
第三,促进政治民主化)3.为文化发展服务(第一,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第二,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教育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高效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特点。
2.学校教师是受过系统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3.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4.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高等教育对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学习能力。
2.研究能力。
3.实践能力。
4.文明素养。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是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
两者的关系:
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正确掌握两大规律的统一性,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认识教育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约,无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教育活动将无法进行,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
第二,要认识到教育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必须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办教育,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
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规律培养人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这三大职能不是同事产生,而是一次产生、逐步成型、不断发展的。
1.培养人才: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现代高效培养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薛恒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较全面的素质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发展科学:
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同时高等学校具备了发展科学的优越条件)
3.服务社会: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延伸。
(广义上讲,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决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因素。
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沟通高校与和会联系的桥梁。
对高等教育的四类主要结构进行调整是应分别注意那些问题?
1.授学形式结构的调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和合理分工,增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第二,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考核标准等手段提高非正规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三,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扩大函授生、夜校生、远程教育学生的比例,拓宽普通高校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函授方式;
第四,降低学历教育的比例,扩大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改变职业技能和实用技能培训不足的状况;
第五,在我国大中型企业部门中广泛培育和不断完善在职培训系统,重视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促进企业系统内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
2.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办学形式结构)
第一,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第二,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到位、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不足以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第三,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有限、层次较低、实力不足、资金不足、生源较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等。
3.层次结构
基本特征:
每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上下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
注意问题:
第一,继续逐步扩充三个层次的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律,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水平;
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三个层次的关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中、低端层次的人才结构相适应。
第三,注重培育高职高专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3.科类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科门类的构成状态)
第一,需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科与工科,以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科类比例关系;
第二,进一步扩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学科(例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中的专业品种和专业数量;
第三,定期审查高校的学科、专业布点情况,减少重复建设。
4.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主要由两种类型结构:
第一,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
第二,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和研究型大学。
第一,对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使各院校类型定位明确;
第二,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不宜片面求大求全,应注意适度综合化;
第三,引导单科性院校、教学型院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避免与其他类型院校盲目竞争;
第四,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培育一批研究型大学;
第五,利用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如何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宏观调控力度;
第二,培育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继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理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章高等学校的教师
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应当具有哪些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
1.角色多样性(教育者角色,研究者角色,服务者角色)2.工作神圣性。
3.劳动创造性。
4.成效滞后性。
教师专业的从业要求:
1.外显:
资格证书。
2.内隐:
知识、能力、道德。
第一,知识结构: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四类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第二,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职业道德:
专业意识(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专业态度(对教育鞠躬尽瘁,对学生倾心相爱,对他人宽以待人)和专业品质(浓厚的学术兴趣,饱满的工作热情)等内涵。
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由,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教学关注阶段论:
第一,任教前关注阶段。
第二,早期关注生存阶段。
第三,关注教学情境阶段。
第四,关注学生阶段。
2.心理发展阶段论:
第一,自我保护期。
第二,墨守成规期。
第三,尽责期。
第四,自治期。
3.职业生涯周期论:
第一,入职期;
第二,稳定期;
第三,实验与重估期;
第四,平静和保守期;
第五,退出教职期。
4.综合发展阶段论:
第一,首先获得教学的基本技能;
二是拓展灵活性,能够依照教学目标、学生具体需要和教学情境适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基本技能;
第三,逐渐摆脱教学常规的束缚,开始对同事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甚至超越其所在的课堂和学校,参与教育决策。
关于教师发展的几点启示: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
第二,发展是终身的。
第三,发展是有阶段的。
第四,教师既是教学者,更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第五,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终身学习(一是多读书、读好书;
二是多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
三是做中学)
2.教研结合(高效的教学与研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同时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3.创新实践(创新教学实践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定信念,教学是应当和能够创新的;
第二,学习和掌握教学理念,用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学情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师自身条件等实际出发,切记生搬硬套;
第三,转变教学重心,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与学生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掌握的)
4.反思经验:
经验+反思=成长。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查自身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借以提高教学效能,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特征:
一是实践性;
二是针对性;
三是时效性;
四是反省性。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学生
大学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大学生是特殊群体:
第一,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第二,大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人;
第三,大学生是和谐发展的整体的人;
第四,大学生是有巨大潜能的人。
2.大学生是受教育者:
第一,向师性。
(具有一种学习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的注意);
第二,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当代大学生有哪些特征?
1.大学生的多元性特征:
群体结构趋向多元性;
群体价值取向多元性;
群体行为表现多元性。
2.大学生的开放性特征:
思想上的开放性;
个体上的开放性;
人际上的开放性。
3.大学生的实用性特征:
价值取向上的实用倾向;
文化观念上的实用倾向;
学习研究上的实用倾向。
4.大学生的迷茫性特征: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带来的迷茫;
基本素质缺陷与心理需求矛盾引发的迷茫;
社会责任与自我中心矛盾导致的迷茫。
如何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理解和尊重学生;
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自我修养,健全全身人格。
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
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保证。
多元评价观就是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评价,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根据,多元评价观认为应该抛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的评价。
如何合理引导大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
从一次性学习转向终身性学习。
(发展观的转变:
从知识型、智能型到素质型;
就业观的转变:
从被动就业、主动就业到自主就业。
大学生权益的主要法律特征:
规则性、专属性、法定性。
大学生权益受侵犯的主要表现:
侵犯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
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主体地位受大学生权益和教学客观规律的影响。
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交往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如何理解高校培养目标的性质与作用?
高校培养目标的性质:
高校培养目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具体性与多样性;
稳定性与动态性。
高校培养目标的作用:
定向作用(高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发展方向所起的一种制约作用);
调控作用(对教育活动起着支配、调节和控制作用);
评价作用(高校将培养目标作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去评估、检验教育质量及对人们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实践活动进行价值判断)。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
第二,分工与私有制使人片面发展。
第三,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第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马克思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
总之,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高校培养目标确立的理论基础。
如何认识和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在我国相当突出,它不利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传统人文精神的保持和延续。
要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态一方面要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变革过程之中,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有利于矫正“重专业、轻素养”的弊端,有利于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
——以下来自网络
从表面看,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
“是什么?
为什么?
”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
“应该是什么?
应该如何做?
”科学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发展与应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人文活动本身也并不能保证其本身能建筑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显然,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
两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盛则俱盛,衰则俱衰。
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尊重客观规律、顺乎客观规律,才能立于世上。
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融人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格。
可以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内涵与精神;
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两者只有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才能共同求得发展。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对于大学生而言益处多多:
形成正确的追求目标,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与外界达成和谐的关系;
科学和人文交融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1.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各有自己的特点、任务和功能,它们相对独立,又互为条件,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对于高校培养目标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切不可将其中一育绝对化,片面地与其他各育对立起来实施,也不应无视实际条件和个体差异等量齐观,搞平均主义。
2.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
这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知识是基础性要素,能力是核心要素,素质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培养过程中,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一项基本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素质的提高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教育不仅仅要使人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使人会做人。
3.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2.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
3.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专业教育史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
目前有以上这三种观点。
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行为和做法;
第一种观点主张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和学科交叉,做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现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拓宽和深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
第三种要求用通识教育来改造专业教育,统领学生大学教育的所有方面。
处理他们关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承认专业教育的合理性与必需性;
提升高等教育品味必需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实施同时教育必须注意理想与现实、目标与可能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 教育学 相关 知识点 汇总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