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期 总第642期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60327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71KB
第60期 总第642期文档格式.docx
《第60期 总第642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0期 总第642期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增强输血功能。
采取公开招聘等方法,吸收新鲜血液,逐渐改变基层卫生队伍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矛盾。
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输入政策扶持力度,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输入为重点,整体推进各类基层卫生人才协调发展。
做好基层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凡是社会招聘到基层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必须要经过全科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达到合格的全科医生标准,逐渐解决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矛盾;
应规定从2010年社区卫生机构招聘人员未经过规范化培训者,不允许上岗。
要用足用好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编制使用、选人用人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尽快形成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高层次人才规模。
通过柔性人才机制引进急需人才,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不受编制、地域的限制,聘请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到县乡医疗机构挂职或担任学科带头人,还可吸引部分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3、增强活血功能。
应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尽快解决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师专业执业注册问题,规范执业医师执业范围;
不断完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
开展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
探索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公开选拔和全员竞聘上岗工作机制。
三、建立政府公共卫生人才投资转移机制
支持各级政府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近期应重点解决基层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
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合理确定政府、单位、社会和个人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中的责任。
建立培训绩效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资金拨付挂钩。
各区、县(市)政府应积极筹措资金,足额落实地方资金。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建立政府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优惠政策。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其中,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应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应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
政府对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按规定给予合理补助。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配制度改革。
在各级财力充分保障基础上,确保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将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等挂钩。
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由卫生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
课题组组长:
金连弘哈尔滨市专顾委副主任
黑龙江省医学会会长教授
副组长:
董强哈尔滨市卫生局副局长
哈尔滨市一院院长主任医师
执笔:
刘卓英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
栾季冬哈尔滨市卫生局医改办副主任
参与:
王维治哈尔滨医大二院教授
王伟明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楠哈尔滨市第四院院长主任医师
张岂凡哈尔滨医大四院教授
冯志武哈尔滨市卫生局人事处处长
那巍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教处调研员
段长青哈尔滨市卫生局人事处助理调研员
李栾栾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教处主任科员
附件
对哈尔滨市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研究
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是我市落实国家新医改五项重点任务的主要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卫生发展的难点问题。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对改善我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作用,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
随着我市医改的深入进行,基层卫生队伍现状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卫生改革向纵深推进与健康发展。
专家组认为,在总结我市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下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一、哈尔滨市基层卫生队伍现状
(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新医改实施以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我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73个。
其中,农村卫生机构3422个,包括县级医院40个,乡镇卫生院192个,村卫生室3190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
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二)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总量得到一定发展。
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21287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7.6%。
其中,农村卫生人员17836人,包括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人员5552人;
乡镇卫生院5100人;
乡医7184人。
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3451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2414人,社区服务站人员1037人。
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为4349人,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比例为22.4%。
(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技术结构比例有了一定改善。
随着各级政府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基层卫生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2004年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总数为4925人,2009年为5100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人员从过去的几百人已发展为3145人;
在乡村医生中由过去没有执业医师发展到515人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
2007年以来各区县政府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招聘大中专毕业生874人,壮大了基层卫生队伍。
截止2009年底,现有社区卫生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64%;
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总数的37%。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逐渐增加。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推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人民群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和住院人数明显增加。
2009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数达177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30万人次。
2009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诊人数为919368人次,较2008年增长为247.01%,出院人次数增长1.16倍,增长率为16.25%,远远超过了全市综合医院门急诊量9.28%的增长幅度。
(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
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全球化,使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带来疾病谱、生态环境等不断变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向个人和家庭提供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的,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主动服务,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目前我市深化医改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哈尔滨市基层卫生队伍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改善服务和提高水平的“瓶颈”。
(一)人才总量不足,技术含量低。
按照《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核定工作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我市社区卫生人员编制数量应核定编制3802人,其中全科医生1426人、社区护士1426人、公共卫生医师475人、中医医师475人。
如果扣除八个城区现有在职在岗的2583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尚需配备1219人,占编制人数的32.06%。
其中,需要配备全科医生389人、社区护士181人、公共卫生医师458人、中医医师191人。
到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名全科医学专业注册的执业医师。
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80人,而全市10县(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仅有0.92人。
我市农村地区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执助)仅占医生总数的65%。
部分乡镇卫生院仅仅有1-2名执业医师在岗,如果他们外出学习,医疗工作就无法开展。
(二)学历层次低,人才结构不合理。
哈尔滨市区域内,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大多数集中在省、市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区、县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比例较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生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29%;
公共卫生医师仅占总人数的3.76%,中医医师占8.52%,没有健康教育和康复专门人才。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社区卫生工作“六位一体”功能的实现。
(三)队伍不稳定,技术人才流失多。
由于社会认同度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尤为突出。
2007年以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流失的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分别占在岗相应职称人员总数的10%和30%,严重削弱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力量,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又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资低、福利待遇低,大医院或综合医院派到社区的卫生技术人员工作1-2年后又返回到医院。
有些聘用的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被工资高和福利待遇较好的医院吸引去,而选择到社区工作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编制、考试等原因长期进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或待进人员平均比例较高,道里区占39.67%、阿城区占36.54%、南岗区占31.38%。
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出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年年有新增加的人员需要培训,年年有未注册从事社区卫生医疗活动的现象出现。
(四)农村卫生人才匮乏。
农村各类卫生人才严重短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卫生人员学历水平和职称层次普遍偏低。
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新速度慢,2004年4925人,到2009年5100人,5年中仅增加了175人,增加总的3%。
在现有乡镇卫生院卫生专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仅占3%,中级职称占17.9%;
执业医师(助理)占总人数的32.4%;
公卫执业医师(执助)占总人数1.98%。
村卫生所卫生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占1.3%,大专学历占15.18%;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仅占7.17%。
乡村医生中国家承认大中专学历不足60%,现有近40%乡村医生不具备报考执业医师条件。
农村卫生人才出现断层危机,有的卫生院在二三十年前还能找到名闻乡里名医,到目前却很难找到挑大梁的医生。
(五)待遇低,缺乏政策保证。
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室),基础设施及经费保障不到位,只能靠医疗收入解决工资问题。
很多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实行效益工资,卫生人员外出学习不能解决工资待遇。
由于缺乏政策支持,严重影响高层次人才、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引进、使用和培养。
人才使用和管理政策不配套,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下不去”、“留不住”;
另一方面现有在岗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习欲望低。
2009年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了人均15元,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由于各级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尚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专项经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资收入没有保障,仍然要靠业务收入维持正常运转。
2009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不足6000元的高达24.71%;
有45.96%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月按照50%~90%不等的比例领取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包烧费等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待遇未得到全面落实。
社区卫生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与工作量增加不成比例。
2009年社区卫生人员人均年工资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28.88%,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提供量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10倍之多。
因此,目前有63.23%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承担的工作任务感到不适,23.66%感到工作过重,4.40%感到工作任务模糊,4.34%感到工作任务有冲突。
三、部分省、市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经验
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基层卫生队伍建设,部分省、市在推进基层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积极尝试,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出新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成果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其经验可以供我市学习借鉴。
经验一:
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从2009年11月开始按计划平稳有序推进,长期以来的“以药养医”机制得到转变,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一是初步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
将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二是试点县(市、区)核编定岗工作已全部完成,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全员按岗竞聘、合同管理。
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选聘工作,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
三是初步建立两级绩效考核制度。
各试点地区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前三年服务数量完成了任务核定工作;
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机构绩效考核细则和医、护、技、公共卫生及管理、后勤服务等岗位绩效考核细则。
经验二:
无锡市政府通过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2008年起,无锡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社区卫生在岗人员培育。
通过定期培训、拓展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在岗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
二是实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无锡市规划自2008年起用3年时间为城区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100名本科以上学历全科医学毕业生,按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实施培训。
培训期间其生活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培训经费全部由市级财政承担,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后全部列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编制。
对培训合格的医生分别在正式参加工作、工作满三年、五年之时,另给予1万元的奖励。
三是聘请退休高级医学人才进社区服务。
自2008年起由市级财政拨款,按年薪5万元/人的标准,面向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聘请已退休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医生进社区服务,目前已有50名老专家应聘到岗。
经验三:
北京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强化队伍建设,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完善。
一是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即下来一批、回来一批、进来一批、出来一批。
下来一批:
2009年大医院共有11242人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回来一批:
目前全市有975名退休专家到3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出诊、带教等服务。
进来一批:
2008年、2009年分别招收1906名、500余名医科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
出来一批:
2008年、2009年每年有3000余名社区医生参加康复、检验、B超、心电图、放射、口腔、药学等专业岗位培训。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有新招收的大学及以上毕业生开展三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二是全力推行全科医师团队服务。
从2009年3月开始,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行全科团队服务。
全市已组建26支团队,促使各区对本辖区内现有的医疗、护理、预防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和综合使用,形成家家拥有家庭医生,为实施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四、哈尔滨市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确立我市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总体目标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加强适宜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逐步建立有特色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度,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全科医生队伍,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
近期目标:
在基本实现基层卫生资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数量日趋适宜,基本达到卫生服务供需平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提高现有在岗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服务能力为重点,保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需求,构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
远期目标:
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吸收和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疗队伍,增加基层卫生机构的输血功能,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
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数量短缺的矛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基本建立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和用人机制,逐步形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良性循环。
5~10年后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生80%以上应是经过全科专业注册的执业医师;
乡镇卫生院医生应全部达到执业医师,而60%应是全科专业注册执业医师。
乡村医生80%以上应达到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
(二)明确我市基层卫生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1、加强现有在岗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建设,增强造血功能。
一是对现有在岗的社区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进行全科医学教育转岗培训,转变基层卫生人员的服务模式和理念,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
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教育转岗培训。
在“十二五”期间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教育的转岗培训率应达到100%。
二是通过继续医学教育对现有基层卫生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接受先进的医疗卫生技术,解决基层卫生人员知识老化。
要通过“春雨行动”组织“赴农村医学专家讲师团”,到基层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让基层卫生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医学前沿技术。
选派基层卫生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三是通过城乡结合、院县结合、院乡结合、乡村结合,直接传授具有先进的、适宜的新技术,解决社区居民和农民的基本需求。
应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与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和具有特色的专业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在普遍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专业特色,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知名度。
基层卫生人员要定期到城市大医院或对口支援医疗卫生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修学业习;
城市医院或对口支援单位要组织专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学术交流。
四是鼓励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具有卫生类执业资格从业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鼓励在基层工作的已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医学中专毕业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取得大专学历,提高学历层次。
2、加快基层卫生队伍更新速度,增强输血功能。
一是各区县政府要根据基层卫生队伍需求制定人才需求计划,采取公开招聘等方法,吸收新鲜血液,逐渐改变基层卫生队伍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矛盾。
二是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输入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专业素质,整体推进各类基层卫生人才协调发展。
在招聘工作中,严格执行人才招聘相关制度和程序,对应聘者学历要求应为医学类全日制普通院校大中专毕业,招聘岗位应加大对临床、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中医康复、合作医疗经办人员等比例,其中临床、公共卫生、妇幼医师应为大专以上学历。
三是从开展基层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
凡是社会招聘到基层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必须要经过全科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后接受1年的全科医学理论培训,1年专科医院临床轮转,1年社区卫生工作实践实习。
通过规范化培训达到合格的全科医生,逐渐解决基层全科医生短缺的矛盾。
四是用好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政策,引导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编制使用、选人用人上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尽快形成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高层次人才规模。
也可以通过柔性人才机制引进急需人才,根据基层卫生机构的需求,不受编制、地域的限制,聘请城市大医院的专家到县乡医疗机构挂职或担任学科带头人,还可吸引部分离退休的中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
3、强化用人机制建设,增强活血功能。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尽快解决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师专业执业注册问题,规范执业医师执业范围。
不断完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等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
开展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
探索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公开选拔和全员竞聘上岗工作机制,保障基层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完善基层卫生人员表彰奖励制度。
4、建立一个功能齐全、任务各异、层次分明的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网络。
在城市以全市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和高校为主要依托,建立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中心。
如:
在省中医药大学建立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培训中心;
在哈医大附属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基层卫生人员临床培训中心。
以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基层卫生人员专业培训中心。
在疾控中心建立基层卫生人员公共卫生培训中心;
在第一专科医院建立精神卫生专业培训中心。
建立社区卫生实践培训基地。
选择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社区卫生实践培训基地,承担基层卫生人员社区卫生专业实践实习。
在农村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县域临床和公共卫生培训中心;
以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依托,建立乡村医生培训基地;
选择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村卫生所,建立乡村医生学习室。
5、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师资队伍。
依靠在哈高等医学院校和三级综合医院的实力,在“赴农村医学专家讲师团”基础上,建立一支适应基层需要、专业齐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0期 总第642期 60 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