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边塞诗鉴赏讲与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8749615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72KB
高考边塞诗鉴赏讲与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边塞诗鉴赏讲与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边塞诗鉴赏讲与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5、思想情感表达
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二、诗歌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1、汉魏南北朝时期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汉族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2、隋代的边塞诗
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
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3、唐代的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
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
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4、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
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
三、分析鉴赏诗歌方法
1、知人论世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3)诗歌分析
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歌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
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
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2、情感基础
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来获得。
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诗。
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
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
“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欢宴场面:
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
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极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3、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
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
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
诗歌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
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
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诗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总的来说,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有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高考边塞诗鉴赏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9分)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高兴亭:
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
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是如何抒发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B(B中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此兴悠哉”可以知道。
悲歌:
①悲壮地歌唱:
慷慨~ㄧ~当哭。
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
一曲~。
击筑: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
2、1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试题解读】
《秋波媚·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应,应该。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5分)
1、D(D项中,“漏声断”说的是计量时间的“漏”已经到了尽头,不是断断续续)
2、C(C项中,“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不能说是“以动衬静”)
3、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分)不同点: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
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
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
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
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
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
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
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
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
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
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
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
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
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
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三、【改编】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10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4分)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6分)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雨雪曲》是南朝诗人江总所作的一首五言诗。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
横吹曲辞是《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
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
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
“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
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
“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四、【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7分)
蝶恋花·
出塞
清·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1、(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
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4分)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蝶恋花·
出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
这首小词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对历代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外古战场的荒凉景象。
“今古河山无定据”,是说从古至今,政权更迭,江山轮回,兴替衰亡,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而该句将词人的“出塞”放在这样广阔的历史空间中来写,自会给读者留下不一般的感受。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颇具动感,既是写实,突出边塞风物的卓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又像虚写,如同历史上无数纷争的一个缩影,让人想象塞外仍是战争频仍。
该句为词人下面的叙事创设特殊的背景,并借此揭示事件的悲剧意蕴。
“满目荒凉谁可语?
”二句仍用描写,放眼望去,整个塞北,平沙万里,荒漠凄凉,连个说话的人也很难找到。
西风飒飒,只有那几株枫树,又一次被吹红了叶子。
使人联想起为争夺这块土地鏖战厮杀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
这些红叶,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加深了作品的纵深的历史感。
词的下片抒情,写自己出塞的感触。
“从前幽怨应无数”,当年昭君出塞时一定是“幽怨无数”吧!
但从后来的情形推想,这“幽怨”则是横无际涯,深不见底。
“铁马金戈”,让人想到的是英雄建功立业的豪情,但又有谁知晓与这豪情并置的竟是昭君无尽的“幽怨”啊!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两种景致,两种风格,反差之大,让善良的心灵何其痛哉!
这不正是“谁可语?
”的原因吗?
若把历史比为一部长卷的话,那“铁马金戈”的场景只是其中的插页,而“青冢黄昏路”的悲凉却浸透着整个书卷。
而词人的这种感受又是如何传达的呢?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一问一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沉痛至极。
“深山夕照”已经让人感觉悲凉,而“深秋暮雨”则程度更重。
意象递进叠加,既深化昭君“幽怨”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词人渐趋悲凉以至不堪悲凉之苦。
如此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汉元帝时,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沟通和调和下,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十年。
她死后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杜甫有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纳兰由青冢想到王昭君,问她说:
“曾经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这山中的夕阳与深秋的苦雨呢。
”作为康熙帝的贴身侍卫,作者经常要随圣驾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报国之心,但他显然不想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复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语结束,将自己的无限深情都融人到无言的景物之中,在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满了柔情,甚至我们还会体味到些许的凄凉与无奈。
这首词通过诗人“出塞”所见,描绘了眼前荒凉的和平景象,回顾历史,总结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情况,是对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规律性概括。
因此毛泽东批注:
“看出兴亡”,肯定了这首词的思想意义。
五、【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
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军城早秋》是唐代将领严武的诗作。
此诗描写作者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
六、【改编】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碛(qì
)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凉州词》是乐府诗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
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
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边塞诗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