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四一等奖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49571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44.02KB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四一等奖Word格式.docx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四一等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四一等奖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吗?
预设: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想象画面,联系生活;
拓展链接,丰富理解。
3.揭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相机板书:
石灰吟竹石)
(二)了解诗人,初步感知诗意
1.介绍诗人。
(1)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们吗?
(2)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结合课件介绍。
(出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军事家。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2.过渡。
《石灰吟》是于谦12岁时写下的诗作,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两人都是十分有才之人,那么他们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别表达什么呢?
赶紧去读一读这两首诗。
3.初读古诗。
用上之前交流的学习方法先读一读《石灰吟》和《竹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朗读)
(1)读好《石灰吟》:
①读通、读顺:
注意“凿”“碎”是平舌音。
②明确诗歌节奏。
带着这样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出示《石灰吟》)
石灰吟
[明]于谦
千chuí
锤/万zá
o凿/出深山,烈火/fé
n焚shāo烧/若等闲。
粉骨/suì
碎身/hú
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读好《竹石》:
①正音:
强调“燮”和“劲”的读音。
②读出节奏。
(出示《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4.交流所得。
读着读着,你知道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学生简单交流,借助注释,初步感知诗意)
(三)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志向
1.过渡。
原来,这两首诗不仅仅是写石灰和竹石,那诗人到底想借“石灰”和“竹石”分别表达什么呢?
2.学习《石灰吟》。
(1)释题,理解“吟”。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石灰)
(2)找关键词,想象画面。
石灰可以折射出人什么样的品质呢?
你在品味古诗的过程中关注到了哪些关键词来想象画面?
①预设一: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透过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
是的,这些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石灰在烧制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捶打焚烧、粉骨碎身的严酷考验。
②预设二:
若等闲、浑不怕。
“若等闲”“浑不怕”是什么意思?
(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浑不怕:
全然不怕)
与前面的“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比较,你感受到了什么?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若等闲、浑不怕,从石灰经受考验后的姿态可以折射出诗人面对挫折从容不迫、处之淡然的人生态度。
③预设三:
清白
如何理解“清白”?
“清白”一词,一语双关,它既是描写石灰洁白的本色,又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不屈的心性。
(3)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第二小题。
(出示习题)
查找于谦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深对《石灰吟》的理解。
①微课补充。
我们在课前预习中搜集了于谦的资料。
老师还找来相关的视频介绍,我们一起来学习。
(播放微课视频)
②学后练习。
看了这个微课,你有想法了吗?
赶快动笔写一写。
③交流反馈。
(4)小结。
历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于谦。
持身清白、坚贞不屈)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3.迁移过渡。
作者郑燮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竹石》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那么,诗人又想借“竹子”表达什么呢?
竹子)
4.合作学习。
用上刚才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两个问题:
竹子有什么样的特点?
诗人借用竹子来表达什么志向?
(1)小组学习。
(2)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和书上的插画想象画面。
预设一:
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竹子生存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预设二:
咬定、不放松、立根、还坚劲。
(这样的态势与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小结。
竹子虽然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的迫害,却依旧坚定地扎根生存于岩石缝中,这样的品格不就是诗人意志坚定、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的写照吗?
意志坚定、刚正不阿)
(4)学后练习。
出示《作业本》上的“资料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写一写对人物的理解。
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读了下面的“资料袋”,再结合《竹石》一诗,我觉得郑燮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古诗积累。
朗读背诵,并完成《作业本》第三题。
3.背一背,默一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比较阅读,体会情感
1.朗读中体会。
(1)交流。
这两首诗中的石灰和竹石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2)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石灰面对各种考验时的泰然自若,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3)齐读两首古诗。
联系诗人生活背景,我们知道诗人是借赞美石灰、竹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的志向和抱负令我们敬佩!
让我们将自己的感同身受用朗读来表达吧!
2.比较中品味。
自由交流:
(出示三首古诗)学到这儿,你能说说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托物言志)
3.课堂总结。
学古诗时,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
另一方面还要查阅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结合这些资料来加深对诗句、诗人情感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尝试着再用一用这种方法。
附板书:
附《作业本》“资料袋”:
资料袋
郑燮,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这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把这一切都融进了他的诗画中。
他任山东潍(wé
i)县知县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
潍县连年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开仓救济灾民,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因此得罪了豪绅而被贬(biǎn)官。
《竹石》是他被贬官离开潍县时画的《竹石图》上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坚韧不拔,挺立于岩石之中,其实郑板桥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的人格与志向。
附微课内容: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明朝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山西河南巡抚。
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
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葬于杭州西湖南的三台山麓。
谥曰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部编六下 语文 古诗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