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精华学校届高三考前测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43043
- 上传时间:2023-01-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76.72KB
北京市精华学校届高三考前测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北京市精华学校届高三考前测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精华学校届高三考前测试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
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
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
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
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
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云与龙因此相关。
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
如朱熹,字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此外,还有以孟(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追溯谥号避讳
A.sù
shì
wěi
B.shuò
yì
C.sù
huì
D.shuò
2.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B.姓的产生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氏的产生则源于原始社会的人口繁衍。
C.古老的姓、氏很少,中国大量的姓、氏起源于周代,是周王室分封制的直接产物。
D.秦汉之前,姓与氏有明显的区别,使用时也有严格的规定;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
3.下列词语中,可以证明秦汉之前的姓具有“别婚姻”功能的一项是(2分)
A.秦筝赵瑟B.朝秦暮楚C.燕歌赵舞D.秦欢晋爱
4.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B.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C.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
《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称。
D.在古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材料二】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
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
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
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
甚至连日常交往、
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
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
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
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
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
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
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
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
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
“义琰,魏州昌乐人也。
”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
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5.下列现象与“门阀制度”无关的一项是()(3分)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C.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
D.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6.江南农村的古宅上常嵌有“某某流芳”的牌匾,以表明家族来历。
如果你看到“陇西流芳”的牌匾,说明这户人家的姓氏是①。
某王姓华侨回大陆寻根问祖,你可以建议他到②(地名)去追寻家世渊源。
(2分)
7.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
《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赵”姓位居榜首的原因。
(4分)
8.材料二中所讲的“郡望”现象,与材料一中的“姓氏”“名”“字”哪一个关系最紧密?
据考证,唐代诗人韩愈是今河南孟州人,并非河北昌黎人,请说明韩愈又称韩昌黎的原因。
(5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杂说
(清)周实①
浅草不盈寸,微风荡成波,倚楼睨之,不忍遽去,则吾之爱此草也为何如?
东园桃与李,香色袭人魂,有时日坠游倦,便欲和衣宿其下,则吾之爱此花也为何如?
虽然,吾尝见世之爱草者,往往踏之以足;
爱花者,往往折之以爪。
夫至踏之折之,与桎梏之蹂躙之将毋同?
揆②诸爱之初心,讵不大相背谬哉?
在踏之折之者之心,固以为吾之踏之折之,正吾所以爱之,而不意其踏之折之之时,已刁民爱之之心南辕北辙也。
于是得一解焉。
方爱之之心之初萌,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
及其踏之折之,则不免济以人欲之私矣。
夫自私者,未有能爱物者也,虽间有貌似爱物之顷,亦非真能爱物,特以物足供一己之愉快耳。
踏草折花者,非此类而何?
噫,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
试问踏草折花者,能以身殉花草也否耶?
不能以身殉花草,而徒桎梏花草,蹂躙花草,此其人早溢乎爱之分际,而流于纵欲矣。
是故善用其.爱者,能保存天性而扩充之,而天下民物,无不在胞与之中③;
不善用其爱者,遂狭小其天性而戕贼之。
后世战争盗窃之纷纭,畴④非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乎?
踏草折花,其小焉者也。
呜呼噫嘻!
【注释】
①周实(1885-1911),周实(1885—1911),字实丹,号无尽,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曾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接触新学和革命思想。
1909年参加南社,并组织淮南社。
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乡组织学生军,宣布光复,被当地县令杀害。
他是南社中有成就的诗人。
②揆(kuí
):
揣度。
③“而天下民物”二句:
宋朝张载日: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言泛爱一切人与物。
④畴:
谁。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
9.对以上两则材料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讵不大相背谬哉?
讵:
难道
B.无不在胞与之中胞与:
同胞和朋友
C.植木之性性:
方法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蕃:
茂盛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方爱之之心之初萌则又爱之太恩
B.不惜以身殉物以致其性焉尔
C.乃天性之流露于莫知其然而然者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是故善用其爱者不抑耗其实而已
11.对以上两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剖析生活中常见的踏草折花现象是出于“人欲之私”,推广而论“后世战争盗窃”的行为也是由于“欲攫取天下之民物以快己私者”。
B.材料一以小喻大,卒章显志,批判了当时发动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者的本性。
C.材料二运用了类比衬托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
郭橐驼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D.材料二种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是:
种树者对树木要满怀深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细心呵护,根要舒展,土要常换,培土要平、要捣筑结实;
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应树木的生长天性。
12.将上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天下之真能爱物者,至不惜以身殉物。
②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3.材料二中他植者与材料一中踏草折花者行为有何异同?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7题。
蒲剑①
(明)唐寅②
三尺青青太古阿③,舞风砟④破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江水无声日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
秋来只恐西风恶,削破风棱⑤恨转多。
①蒲剑:
水草菖蒲叶子,其形似剑。
②唐寅:
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
29岁中解元,因受考场舞弊牵连得为官,依靠卖画为生,生活贫困潦倒,54岁即病逝。
③太古阿:
古代“太阿”宝剑。
④砟(zhǎ)破:
穿破。
⑤棱:
指菖蒲叶的棱角。
14.下列各项对这首诗判断错误的是()(3分)
A.这是一首咏物诗。
B.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C.这首诗主要运用托物抒情手法。
D.诗的中间两联对仗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喻,将蒲叶比作古代的太阿宝剑,突出蒲叶的宝贵。
B.颔联写长桥倒影似蛟龙,流水无声磨损蒲叶,渲染环境的险恶。
C.“两岸”、“五更”写时空变换,“烟”、“雨”写气候特点。
D.“恐”、“恨”以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宝剑的担忧怜惜之情。
16.古人论诗云:
“一篇全在尾句。
”结合全篇,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赏析尾联。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风”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往往借助“风”来表情达意,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①,借助“风”抒发羁旅之苦;
浴乎沂,②,咏而归,借助“风”表达政治理想;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借助“风”阐述治学方法;
④,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借助“风”表达哲学观点;
天朗气清,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借助“风”表达愉悦之情;
⑥,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借助“风”展现内心的旷达。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3题。
森林里的阳光
一
(1)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
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
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
是在早晨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儿生命的希望。
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它不断鸣唱。
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
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
”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
”“印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
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热情洋溢;
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
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二
(7)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森林中的阳光更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
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了森林。
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
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纷伸手去抓,去捕捉;
嘻嘻哈哈,又蹦又跳。
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
啊,阳光逃走啦!
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
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
看谁能把阳光剪断?
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笑……
(1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
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三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
点到黄叶,黄叶更黄。
魔杖点到花朵,花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
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差强烈的阴阳脸。
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
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
就连一块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的童话剧就开场了——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红透亮。
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
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
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
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起来。
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
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四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
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
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
生命——成长。
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
“阳光!
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
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
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
还是在默念:
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18.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
19.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
20.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
21.下列对第(13)段的划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句有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生动变化。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丰富。
22.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
五、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60分。
24.微写作。
(10分)
下面两个题目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论语》六部文学名著有关。
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班里举办文学名著读书交流活动,请从上面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介绍他的成长历程,与同学分享。
要求:
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②有人说:
“伟大的文学作品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永恒性。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从上面的名著中任选一部,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孔子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
后来人们就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如果你是孔子授业活动中的一名听学者,你会见到怎样的情景呢?
请根据你所了解的《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写一段场景描写。
想象合理,有场景,有细节。
25.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汉字的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之一。
汉字承载着很多功能,它除了可以用来记录事件,抒发情感,阐述思想,还有如下功能:
1.做成谜语,展示智慧。
如:
月出惊山鸟(打一字)——谜底:
鹃;
2.拆分汉字,感悟人生哲理。
“我”,如果丢了一撇,就成了“找”,人丢了“自我”当然就要尽力寻找;
3.艺术地创造发挥,表达期望或祝愿。
右图
……
你有过怎样的关于汉字的故事呢?
请以“我的汉字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主题明确,有故事,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700字。
②遗传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但又有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
甲:
遗传是亲代将遗传物质传给子代,使子代的性状像亲代的现象。
乙:
遗传也可以是财富的传递。
丙:
遗传还可以是精神品质的传递呀,而且可以在没有亲缘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甚至是不同种族的人之间传递。
丁:
你们只考虑了遗传的一方面,却忽略了另一方面——继承!
戊:
可是,遗传的过程中也有突变呀!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以“遗传”为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参考答案
一、1.C(2分)2.C(3分)3.D(2分)4.A(3分)5.B(3分)
6.(2分)①李②太原
7.(4分)参考答案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由统治阶级赐封而来,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宋朝皇帝的姓氏是“赵”,所以宋朝人编撰的《百家姓》把皇帝的姓氏放在第一位置。
8.(5分)参考答案古代“以郡望标志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韩愈之所以被称为韩昌黎,是因为韩氏家族的郡望在昌黎,所以即使韩愈出生在孟州,也可以按照郡望来称呼。
二、9.D(3分)10.D(3分)11.C(3分)
12.①参考答案:
天下真正能够爱惜事物的人,甚至到了不惜为了事物牺牲自己的生命。
(3分)②参考答案:
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
(4分)
13.(6分)答案要点:
都是名为爱心实质上摧残草木;
前者源于对草木生长天性的无知,后者出于自私贪婪。
【材料一】参考译文:
低矮的小草不满一寸,微风吹过如同波浪飘荡,我靠着楼向下看,不忍心匆忙离开(这里),如此我爱这草的行为怎么样呢?
东面园子的桃子和李子,颜色香味侵占了人的魂魄,有时太阳下山,游览得感到倦怠,便想要不脱衣服住在花的下面,如此我爱这花的行为怎么样呢?
虽然这样,我曾经见过世上说爱花草的人,常常用脚踩它们,常常用手折断它们。
那些到了踩踏折断花草地步的人,和用刑具镣铐摧残蹂躏它们的行为应该是相同的吧。
揣度他们对于花草的最初的喜爱之心,难道这种行为不是完全不同的错误吗?
在(那些)踩踏花草的人的内心中,本来认为他们之所以踩踏花草,正是因为我喜爱它们,却没有料想到他们踩踏花草的时候,已经和最初爱花草的心南辕北辙了。
无尽(作者字号)于是获得了一些领悟,正当那些人爱花之心刚刚出现时,是在不知道内心为什么喜爱而喜爱时流露的天性,等到他们踩踏花草折断它们,只是因为免不了满足人的私欲。
那些自私的人,是不能够爱惜事物的,虽然偶尔有表面上爱惜事物的短暂时间,也并不是真正地爱惜事物,只不过因为事物足以供自己一时愉悦罢了。
踩踏花草的人,难道不是这一类人吗?
哎!
天下真正能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精华 学校 届高三 考前 测试 语文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