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34414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40.69KB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
《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救护理学教学大纲Word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
以上表格字体均为五号宋体,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内容均为五号楷体]
学时分配表
章次
章名
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第一章
急救护理学绪论
第二章
院外急救
2学时
第三章
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4学时
第四章
重症监护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六章
休克
第七章
创伤
第八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九章
急性中毒
5学时
1学时
第十章
中暑、淹溺、触电
3学时
第十一章
昏迷
第十二章
常见临床危象
第十三章
救护技术
8学时
总学时合计
28
12
[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急救护理学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院外急救的概念,现场急救的原则,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2.熟悉急救护理学范畴。
[重点和难点]
1.现场急救的原则,急症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2.急诊医疗体系:
建立健全急救组织,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急救护理学范畴
一、院外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一)院外急救的环节
1.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
2.现场救护
3.途中监护和运送。
(二)现场救护原则
1.立即使患者脱离险区。
2.先救命后治病。
3.争分夺秒,就地抢救。
4.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
5.加强途中监护并详细记录。
二、危重病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患者,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患者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其研究范围
(一)危重患者的监护与治疗
(二)ICU人员、设备的配备与管;
(三)ICU的技术
三、抢险救灾的工作程序
(一)寻找并救护伤病员;
(二)检伤分类,根据不同伤情给予不同处理;
(三)现场急救;
(四)运输和疏散伤病员。
四、战地救护是研究在野外情况下,对大批伤员实施紧急救护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方法如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转运。
五、急救护理人才才的培训与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节急诊医疗体系
一、建立健全急救阻滞,形成急救网
(一)急救中心主要任务
1.担负一定范围的抢救任务
2.以急救为中心,负责对各科危重病人及意外伤害人员的现场和专用途中的抢救治疗。
3.在基层宣传急救知识。
(二)急诊科的任务
1.承担急救站转运和来诊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抢救和留院观察工作。
2.有些城市的医院急诊科同时承担急救站的任务。
(三)街道卫生院、红十字卫生站主要任务
1.在急救专业单位的指导下,学习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技术。
2.在专业人员到达前,及时正确地组织现场自救、互救工作。
3.负责所在地段的战伤救护、防火、防毒等知识的宣传。
二、急诊医疗体系管理
(一)急诊医疗的组织体系
1.扩大社会急救队伍和急救站,使伤员能得到及时有效急救。
2.科学地管理急诊科工作,组织急救技术培训。
3.对突发性重大事故,组织及时抢救。
4.战地救护。
(二)急诊医疗体系的主要参与人员
1.最初目击者;
2.急救医护人员;
3.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
(三)建立急救医疗通讯网络
(四)改善城市救护站的条件,改善救护车只作为运转工具的状况
(五)加强医院急诊科建设,提高应急能力
1.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素质;
2.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
3.推行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
[练习题]
1.简述急救护理学的范畴?
2.简述院外急救的含义?
3.简述现场救护的原则?
4.急诊科医疗体系管理的要点是什么?
第二章院外急救
1.掌握院外急救的原则、急救技术的应用,救护要点,现场医疗救护措施。
2.熟悉院外急救的任务重要性、特点;
转运与途中监护。
3.了解:
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1.院外急救的原则、急救技术的应用,救护要点,现场医疗救护措施。
2.院外急救转运与途中监护。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概述
一、院外急救的重要性
(一)从医疗角度看
(二)从社会角度看
二、院外急救特点
(一)社会性强、随机性强
(二)时间紧急
(三)流动性大
(四)急救环境条件差
(五)病种多样复杂
(六)以对症治疗为主
(七)体力强度大
三、院外急救的任务
(一)平时对呼救病人的员外急救
(二)灾害或战争时对遇难者的援外急救
(三)特殊任务时救护值班
(四)通讯网络中心的枢纽任务
(五)急救知识的普及
四、院外急救的原则
(一)先复苏后固定
(二)先止血后包扎
(三)先重伤后轻伤
(四)先救治后运送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
五、院外急救伤员分类
(一)现场伤员分类的意义
(二)现场伤员分类的要求
1.分类工作是特殊情况下边抢救边分类
2.分类应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承担。
3.以先危后重,再轻后小的原则进行
4.分类应准确快速
(三)现场伤员的分类的判断
1.呼吸是否停止
2.脉搏是否停止
(四)现场伤员急救的标记
1.第Ⅰ急救区----红色:
病情严重,危及生命者
2.第Ⅱ急救区----黄色:
严重,无危及生命者
3.第Ⅲ急救区----绿色:
受伤轻,可行走者
4.第Ⅳ急救区----黑色:
死亡病员
(五)现场急救区的划分
1.收容区伤病员集中区;
2.急救区接受红色和黄色标记的危重病人,并做进一步抢救;
3.后送区接受能行走或较轻的病员;
4.太平区停放已死亡者。
六、急救指挥系统与网络化管理
(一)我国城市院外急救模式
1.广州模式
2.重庆模式
3.上海模式
4.北京急救中心模式
(二)急救指挥系统
1.平时任务
2.紧急情况下的任务
(三)群众急救知识的普及
1.急救员的设立
2.急救员的训练
(四)急救系统网络化
1.急救网络化的设置
2.电话急救
3.计算机在员外急救中应用
七、急救技术的应用
(一)通气
1.开放气道
2.人工呼吸
(二)止血
1.出血性质的判断
2.院外止血法
(三)包扎
1.包扎的要求
2.伤口的暴露
3.伤口包扎前的初次处理与注意事项
4.特殊伤口的包扎法
(四)固定
1.骨折的固定
2.骨折固定材料
3.各种损伤的包扎
(五)搬运
1.搬运伤员的要求
2.搬运方法
八、急救用品的配备
(一)急救包
1.常有急救包
2.外科急救包
3.产科急救包
(二)急救盒
(三)急救箱
(四)救护车内的装备
1.氧气
2.输液装置
3.液体
4.吸引装置
5.其它
第二节院外急救护理
一、护理体检:
护理体检顺序
(一)生命体征
(二)头部体征
(三)颈部体征
(四)脊柱体征
(五)胸腹部体征
(六)骨盆体征
(七)四肢体征
二、救护要点
1.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此种体位可以使病人最大程度的放松,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
2.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病人尤为重要。
3.学会松解或去除病人衣服的护理技巧,是为抢救和治疗病人提供方便,缩短院外抢救时间。
三、不同工具转运特点与途中护理
(一)单价转运伤员的护理
1.特点
2.体位
3.转运途中要求
(二)汽车转运途中护理
2.护理要求
(三)列车转运途中护理
1.对特殊重伤员作出标记
2.做到勤查体、勤询问、勤处理、勤巡回
3.全面观察、重点监护
4.注意各种导尿管,保持良好功能
5.合适体位
6.伤员的生活护理
(四)飞机转运途中护理
1.特点及影响
2.护理要点
(五)轮船转运途中护理
1.院外急救的特点有哪些?
2.怎样划分现场急救区?
3.院外常用基本急救技术有哪些?
4.院外护理体检的顺序?
5.病人在转运途中的护理要点?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2.熟悉急诊科的工作质量要求与主要制度。
3.了解急诊科的组织结构。
[重点与难点]
1.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2.急诊科的主要制度
第一节急诊科的任务与设置
一、急诊科的任务
(一)急诊
(二)急救
(三)培训
(四)科研
二、急诊科的设置
(一)预诊分检处
(二)急诊诊断室
(三)急诊抢救室
(四)急诊监护室
(五)观察室
(六)综合检查室
三、急诊科的组织结构
(一)设置急诊科医院
(二)不设置急诊科医院
第二节急诊科管理
一、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一)良好的医德和献身精神
(二)所有抢救工的时间要求
(三)强调危重病人的抢球成功率
(四)急诊科应配备与其任务、功能、规模相应的急救药品与器材
(五)各种抢救工作记录、表格、病历等清楚完整
(六)建立常见病、成批并伤员的抢救观察
(七)抢救工作组织严密、要井然有序。
(八)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二、急诊科人员编制与管理
(一)专职人员
(二)兼职人员
三、急诊科主要制度
(一)预诊分诊制度
(二)急诊科工作制度
(三)首诊负责制制度
(四)急诊抢救制度
(五)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
(六)急诊留观制度
(七)出诊抢救制度
(八)救护车使用制度
(九)涉及法律问题的伤员的处理办法
1.急诊科要设置哪些主要部门?
2.急诊科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3.急诊科工作质量要求?
第四章重症监护
1.掌握重症监护中体温、循环功能、脑功能及呼吸功能的监护技术。
2.熟悉ICU的设置与管理。
1.ICU设置与管理。
2.常用重症监护技术适应症、方法、意义。
第一节ICU设置与管理
一、ICU的设置
(一)ICU模式
1.专科ICU
2.综合ICU
3.部分综合ICU
(二)ICU规模
1.床位规模
2.监护站设置
3.人员编制
4.ICU装备
二、ICU管理
(一)基本功能
(二)服务对象
(三)组织领导
(四)强调整体观念
(五)规章制度
第二节重症监护技术
一、血液动力学检测
(一)心律
1.正常值
2.意义
(二)动脉压
1.影响血压因素
2.测量方法
3.临床意义
(三)中心静脉压
1.概念
2.正常值及意义
3.适应症
4.注意事项
5.影响因素
6.并发症防治
(四)漂浮导管的使用
1.基本原理
2.适应症
3.监测方法
4.临床意义
(五)心排量测定
1.临床意义
2.测定方法
3.注意事项
二、心电图监测
(一)应用范围
(二)临床意义
1.及时和发现心律失常
2.心肌梗死或心肌缺血
3.监测电解质改变
4.观察起搏器功能
(三)心电监测方法
1.心电监测种类
2.心电导联连接及其选择
三、呼吸监测
(一)呼吸运动监测
1.呼吸频率
2.常见呼吸类型
(二)呼吸功能检测
1.肺容量监测
2.肺通气功能监测
(三)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1.原理及正常值
2.临床意义
3.影响S曲线的因素
(四)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1.临床应用
2.影响因素
四、体温监测
(一)正常体温
(二)测温部位
(三)临床意义
五、脑功能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
1.侧压方法
3.影响因素
(二)脑电图监测
(三)脑血流图监测
六、肾功能监测
(一)尿量
(二)肾浓缩-稀释功能
(三)血尿素氮
(四)血肌酐
(五)尿∕血渗透压比值
(六)内生肌酐清除率
1.计算方法
2.正常值
(七)酚红排除率
七、动脉血气分析和酸碱监测
(一)血气分析参数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二)酸碱失衡判断方法
1.重症监护技术有哪些?
2.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注意事项?
3.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
4.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并发症及防治?
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2学时)
1.掌握:
判断呼吸、心跳停止的诊断标准,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及技术要求,单(双)人操作的现场心肺复苏术,复苏后的重症监护内容。
2.熟悉:
复苏中心脏循环支持方法及常用药物,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复苏后的转归。
1.判断呼吸、心跳停止的诊断标准,正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技术及技术要求。
2.复苏后的重症监护内容,复苏中心脏循环支持方法及常用药物。
第一节心搏骤停
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一)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
(二)心肌病变
(三)主动脉病变
(四)呼吸停止
(五)严重电解质失衡
(六)药物过敏或中毒
(七)电击、溺水
(八)麻醉和手术意外
(九)其他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一)心室颤动
(二)心脏停搏
(三)心电-机械分离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心音消失
2.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火伴有短阵抽搐
4.呼吸变化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紫绀
(二)诊断
第二节心肺脑复苏
一、基础生命支持
(一)判断心搏、呼吸骤停
(二)患者体位
(三)畅通气道
(四)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2.口对鼻人工呼吸
(五)建立有效循环
1.心前区捶击
2.胸外心脏按压
4.评价标准
二、进一步生命支持
(一)明确诊断
(二)控制气道
1.口咽通气管和鼻咽通气管
2.气管插管
3.环甲膜穿刺
4.气管造口术
(三)氧疗和人工通气
1.简易呼吸器法
2.机械人工呼吸和机械人工循环
(四)开胸心脏挤压
1.适应症
2.方法
(五)药物治疗
1.用药目的
2.给药途径
3.常用药物
(六)电除颤
1.方法
2.注意事项
(七)体外心脏电起搏
1.用物
三、延续生命支持
(一)脑完全性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1.复苏初期的低灌注或无灌注现象
2.初期的高灌注现象
3.延迟性低灌注
4.血液灌注趋于正常
(二)脑复苏
1.治疗措施
2.转归
(三)维持循环功能
(四)维持呼吸功能
(五)纠正酸中毒
(六)防止肾功能衰竭
(七)积极治疗原发病
第三节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一、维持酸碱平衡
(一)呼吸性酸中毒
(二)代谢性酸中毒
二、循环系统的监护
(一)心电监护
(二)脉搏、心律和动脉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末梢循环监测
三、呼吸系统监测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肺部并发症监测
(三)应用人工呼吸机监测
四、脑缺氧监测
1.应及时应用低温疗法及脱水剂
2.严密监测血容量及电解质变化
五、肾功能监测
(一)使用血管收缩剂时应每小时监测尿量
(二)观察尿的颜色及比重
六、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与体征
七、防止发生感染
1.什么是心搏骤停?
如何判定病人是否心搏骤停?
2.畅通气道的方法有哪几种?
3.胸外心脏按压的原理是什么?
4.心肺复苏的步骤有哪些?
5.如何确定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
6.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有哪些?
7.哪种心搏骤停的病人适宜行电击除颤法?
如何操作?
8.复苏的转归有哪几种情况?
脑缺血后恢复的进程是怎样的?
[实验教学的目的及要求]
心肺复苏术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在面对心跳、呼吸病人抢救时作出正确判断。
2.能够正确运用心肺复苏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急救。
[实验要求]
1.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出早期诊断。
2.能正确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复苏。
3.掌握心肺复苏有效标志。
[实验时数]3学时
[实验内容]
一、判断心搏、呼吸骤停:
迅速而正确
(一)患者有无自主呼吸
(二)有无意识
(三)有无头颈部外伤
二、患者体位:
仰卧位
三、畅通气道:
能够正确开放气道
(一)仰面抬颈法
(二)仰面举颏法
四、人工呼吸:
做到胸廓隆起
(一)口对口人工呼吸
(二)口对鼻人工呼吸
五、建立有效循环:
部位准确,力要均匀,姿势正确,与人工呼吸配合合理
(一)心前区捶击
(二)胸外心脏按压
六、判断复苏是否有效:
参照人工呼吸及建立有效循环的要求
第六章休克
1、掌握休克的概念,伤情评估,急救护理。
2、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
3、了解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休克的概念,伤情评估,急救护理。
2.休克的病理生理。
一、病因
(一)血容量不足
(二)创伤
(三)感染
(四)过敏
(五)心源性因素
(六)神经源性因素
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失血性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细菌性休克
4.过敏性休克
5.内分泌性休克
6.神经源性休克
7.伴血流阻塞的休克
(二)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三、休克的病理生理与临床的联系
(一)休克的发展过程与临床联系
1.休克早期
2.休克期
3.休克晚期
(二)休克是细胞与主要器官病理生理联系
1.细胞
2.心脏
3.肾脏
4..微循环障碍
5.肺脏
第二节病情评估
一、病情观察
(一)临床观察
1.神志
2.皮肤
3.粘膜
4.甲床
5.周围静脉
6.颈静脉
7.脉搏
8.呼吸
9.尿液
(二)血液动力学改变
1.中心静脉压
2.PAWP
3.心排量
4.心脏指数
5.休克指数
二、病情判断
(一)病史收集
2.休克中期
3.晚期休克
(二)实验室检查
(三)休克程度的估计
(四)病因鉴别
第三节急救护理
一、救护原则
(一)紧急处理
1.保持病人安静
2.体温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开放静脉通道
5.镇痛
6.止血
7.保暖
8.采取血标本
9.观察肾功能
(二)补充血容量
(三)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四)改善心功能
(五)纠正酸碱平衡
(六)呼吸功能支持
(七)肾功能支持
(八)DIC的防治
(九)激素的应用
(十)纳络酮的应用
(十一)各型休克的治疗
1.感染性休克
3.过敏性休克
4.神经源性休克
(十二)中医治疗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
2.专人管理
3.体位
4.保温
5.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6.输液
(二)转运与途中监护
(三)迅速去除病因
1.判断休克的前期
2.迅速去除病因
3.输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急救 护理 教学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