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30979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9.11KB
铜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
《铜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棒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行业供需状况与竞争格局14
1、铜棒行业的竞争格局14
2、铜棒行业的市场化程度14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15
五、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16
六、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17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7
1、铜棒行业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17
2、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8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8
1、铜价高位运行且宽幅波动18
2、因高铜价引发的技术替代或产品替代对铜棒需求有一定抑制19
3、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改变了中国铜棒行业的盈利模式19
九、行业经营特征19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19
2、行业的盈利模式20
3、铜棒行业的季节性特征21
4、铜棒行业的周期性和成长性22
十、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22
1、行业与上游行业的关联性22
2、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22
(1)随着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铜棒产品的需求仍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2
(2)高端铜棒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潜力23
十一、行业的主要企业23
1、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4
2、宁波市金龙铜业有限公司24
3、铜陵有色股份铜冠黄铜棒材有限公司24
4、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5
5、江西省贵溪市亿新铜业有限公司25
6、国东铜材制造有限公司25
7、上海第一铜棒厂26
一、行业监管体制和产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铜管、铜棒的生产与销售,按中国证监会行业划分标准,隶属于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细分行业隶属于铜加工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GB/T4754-2002),属于常用有色金属压延业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
该行业的自律性管理机构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主要管理职能如下: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制定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协调同行价格争议,维护公平竞争;
通过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意见和建议;
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修订本行业国家标准,负责本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监督;
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和委托,开展行业统计调查工作并分析、发布行业信息;
以及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授权和委托,对基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投资与开发项目进行前期论证等等。
目前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归属地方管理。
此外,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列明有色金属产业中鼓励、限制和淘汰类的技术和项目,对本行业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耐蚀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材料”被列入鼓励类项目,而热交换用铜及铜合金管是公司铜管产品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公司不存在被列入限制类或淘汰类的技术或项目。
2、主要行业政策及法律法规
国家计委、经贸委令第7号《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中包括公司从事的“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耐蚀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材料”被列入鼓励类项目,而热交换用铜及铜合金管是公司铜管产品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工业行业近期发展导向》指出:
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铜加工产品,如电子工业用铜材、厚度18微米以下及宽度1.2米以上的电解铜箔、变压器用铜带、内螺纹铜管、铜水管等。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应“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金属、具有环保和健康功能的绿色材料、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08)》中与公司相关的领域包括“高性能铜合金材(高强、高导、无铅黄铜等)生产技术,通过连铸、拉拔制成合金管线材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符合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特种导电和焊接用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材料等制造技术,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
国家对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经常进行调整。
公司生产的内螺纹铜管因其属于鼓励出口的高端产品,出口退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自2007年起该产品出口退税率一直为13%。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财税[2008]144《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2008年12月1日开始,将税则号为7411101900-7411290000的铜管产品出口退税率由先前的5%提高到9%。
公司生产的铜管(不包括内螺纹铜管,该部分退税率为13%)也列入了这一调整范围。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财税[2009]43《关于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2009年4月1日开始,将税则号为7411101900-7411290000的铜管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为13%。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财税〔2010〕57号《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从2010年7月15日开始,将取消部分有色金属加工材出口退税,所涉税则号为7407100000、7407210000、7412100000、7412209000,上述产品出口退税率由5%降至0。
公司生产的铜及铜合金管件等产品已列入调整范围。
二、铜加工行业发展概况
1、世界铜加工行业
铜产品制造行业(铜加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
铜及铜合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具有热导性、高导电性、抗蚀性等许多可贵的物理化学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电力、家用电器、汽车、建筑、电子仪器仪表、国防、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行业。
铜产品制造行业根据产品形状可细分为铜管材、铜板带材、铜箔材、铜棒材、铜型材、铜线材等子行业,其中铜管材、铜棒材均属于铜产品制造业中发展较快的细分行业。
1960年-2009年世界精炼铜生产、消费情况如下图:
全球精炼铜的生产和消费总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2009年世界精炼铜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1,836.7万吨和1,819.7万吨,相较1960年分别增长了267.34%和282.61%,相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23.93%和19.91%。
2004年到2009年,世界精炼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且世界精炼铜消费量增加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中国市场。
2004年-2009年世界及中国精炼铜消费量情况见下表:
2009年全球精炼铜消费量相较2004年增加154万吨,同期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增加值为238.61万吨,2004年-2009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增加值对全球同期数值的贡献度为154.94%。
从增量上来看,中国市场对铜的消费对于世界铜消费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我国铜加工行业
我国自建国起便将铜、铝列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点。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精炼铜和铜材生产的增速逐步提高。
2003年-2008年间,我国精炼铜与铜材产量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5.53%和18.56%。
1949年-2008年我国精炼铜与铜材产量年平均增长率情况见下表: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发展,我国精炼铜已由1949年产量2900多吨增加到2009年生产量405.13万吨、消费量575.00万吨,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2.06%和31.60%,是世界第一大精炼铜生产国和消费国。
铜产品在我国各个行业和领域内均有广泛的应用。
近两年,我国精铜在各个行业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情况如下表:
我国铜材产量的增速自六十年代起就高于精炼铜,并于新世纪伊始在总量上超越了我国精炼铜的产量和消费量。
截至2009年底,我国铜加工企业总数超过2,000家,生产能力超过1,000万吨,当年中国铜加工材产量达到873.64万吨,接近世界总产量的一半,雄踞世界首位,并出现产量、消费量、进出口量同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铜加工材生产国、消费国和重要的铜加工材出口国。
我国铜加工行业在产品产量和种类、技术装备、科技创新、产业规模、企业结构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铜材产量由1949年的2,100多吨,增加到2009年的873.64万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铜工业整体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了产品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结构趋向合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矿山、冶炼、加工、到再生的完整工业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铜加工行业的影响从2008下半年开始显现,据安泰科统计,许多铜管、铜板带生产企业在2008年四季度的开工率不足50%,全年的经营绩效比往年有了明显下滑,产业巨头高新张铜由于连续亏损成为了中小板成立以来第一家ST公司。
铜加工材的出口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铜管材产品的出口量保持增势之外,其他6类铜材产品的出口量均与前一年基本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资料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
3、我国铜加工行业的特点
目前,中国的铜加工业呈现出以下亮点:
(1)产业布局合理
最近几年,中国铜加工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区域性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我国铜加工材的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而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我国加工制造业三个生产中心,也是我国铜消费集中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铜材产量和消费量之和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
由于这三个省份都不具备铜矿资源优势,随着“以资源所在地为核心的区域型产业集群”的兴起,江西、安徽等省份的铜加工材产业也呈现出了较快速的发展势头。
(2)生产集中度有一定提升,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铜加工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开始凸显。
如河南金龙、海亮股份成为我国两大铜管专业生产企业;
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兴业铜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金泰铜业有限公司、鑫科材料、宁波金田等企业成为铜板带主要企业;
建滔铜箔集团有限公司、铜陵中金铜箔有限公司、苏州福田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成为电解铜箔主要生产企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铜加工行业的影响从2008下半年开始显现,生产工艺先进程度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受到了巨大的考验,随之而来的国际铜价大起大落也给中小规模企业带来了压力,这进一步加速了我国铜加工产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升级。
(3)所有制结构开始趋向多元化
我国加工业始终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使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高新张铜、海亮股份、宁波兴业等公司先后在内地及香港上市,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铜加工业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集体和非公所有制铜加工企业已占中国铜加工的主导地位,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以海亮股份、宁波金田、河南金龙等为代表的民营和集体加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持续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国际市场也享有盛誉。
(4)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已被迅速取代,其中大锭热轧卷坯高精冷轧和水平连铸卷坯-高精冷轧板带生产法、大铸锭挤压-高速轧管-盘拉和水平连铸管坯-行星轧制-盘拉高精管材生产法、上引和连铸轧光亮铜杆生产法等,已成为我国铜加工业代表性技术和方法。
我国铜加工企业特别是领导级厂商在技术革新上不断努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持续提高。
我国铜加工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并国产化,装机水平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铜加工设备制造水平也有重大进步,设计和制造重型和精密生产设备能力增强,国产设备以质优、价廉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4、我国铜加工行业存在的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的铜加工行业也存在以下的问题:
(1)尚未形成世界级的铜加工龙头企业
中国2,000多家铜加工企业中至今还没有一个企业能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抗衡,在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规模和实力,国际大型铜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全部在20万吨以上,KME(欧洲金属公司)的铜材年产量在2007年就已达到了80万吨。
在2008年我国的2,000多家铜加工企业中,规模达到5万吨/年的只有10家,占全国总产量的15.76%,其中达到20万吨/年的为2家,低于20万吨/年高于10万吨/年的有3家。
行业内仍存在大量小型加工企业,我国铜加工企业平均年产量还不到4,000吨(资料来源:
(2)行业竞争并未形成稳定的格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指出,2008年10月之后,我国铜加工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铜加工材的盈利空间与铜价激烈震荡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相比已微不足道。
开工不足造成铜加工企业利润下滑,部分企业在2009年呈现亏损局面。
中国的大多数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不够先进、产品质量不稳定、相互间无序竞争、价格多变、粗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弊端,难以抗拒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经济风险。
相较于世界铜加工企业集团化、名牌战略、以优竞争的态势,我国铜加工产业有待于通过深入的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行业集中度,从而优化产品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增加产品技术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
(3)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消化铜价剧烈波动的风险而被迫停产
近年来,铜价的剧烈波动和持续高企,给铜加工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流动资金压力,铜价的大幅度波动也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存货管理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企业面临严重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消化铜价剧烈波动的风险,被迫减产、停产甚至出局,而大型铜加工企业借机扩大产能、并购同行以整合行业,中国铜加工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4)产能利用率略有提高,但部分子行业产能扩张过快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分析,2008年我国铜加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比2003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在今后几年内将迎来新增产能的集中释放期,预计产能利用率可能出现平缓下降。
考虑到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产业下游需求的恢复情况,此前巨额投资新上的一些项目可能很难达到规模扩张生产所预想的经营目标。
据安泰科统计,一些新建的铜线杆(铜盘条)、铜板带项目会陆续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年底投入运营,铜线杆(铜盘条)投入运行的产能有望超过150万吨,铜板带投入运行的产能有望达到50万吨。
公司的产品为铜管材和铜棒材,受相关子行业产能迅速扩张的影响较小。
三、行业发展概况与应用领域
铜棒行业在整个铜产业链结构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附注:
下游厂商包括空调配件厂商、卫生洁具厂商、电信及通讯器材厂商等。
由上图可以看出,铜棒行业的上游为废杂铜回收行业,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废杂铜回收企业和进口商。
而下游则为各行业使用铜棒作为原材料的厂商,如三花股份(002050)、盾安环境(002011)等空调配件生产厂商,科勒、海鸥卫浴(002084)、成霖股份(002047)、和成路达等卫浴设备厂商,富士康、安德鲁电信器材(中国)有限公司等通讯器材厂商等。
铜棒材的品种很多,按材质可分为紫铜棒和铜合金棒,而铜合金棒又分为铜锌(黄铜)、铜锡(青铜)、铜镍(白铜)合金棒等等。
其中仅黄铜棒的合金牌号就有几十个,应用范围广泛。
2004年国内所产铜及铜合金棒中14.5%为紫铜棒,85.5%为合金铜棒;
合金铜棒中49%用于管接件、水龙头等卫生洁具产品,锁具、五金用铜棒的市场份额为25%,电子、通讯行业接插件用铜棒的比例约为20%(资料来源:
《中国铜棒的生产及消费现状》)。
中国铜棒行业对外出口较少,近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万吨铜棒左右的水平,但我国铜棒市场供需缺口较大,每年仍需要进口10万吨左右的铜棒,显示中国铜棒行业的主要市场仍然以国内市场为主。
2007年、2008年我国铜及铜合金棒材进出口情况见下表:
四、行业供需状况与竞争格局
1、铜棒行业的竞争格局
中国铜棒行业已经形成市场份额相对集中的稳定竞争格局。
中国铜棒行业属于完全竞争的行业。
国家对铜棒产品不存在价格指导或干预,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因素决定。
经过近几年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行业内的生产格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在近几年形成了以浙江省的宁波金田、博威合金、宁波金龙和海亮股份等几家规模企业为代表的生产格局。
2、铜棒行业的市场化程度
中国铜棒产品的生产量从2001年的20.3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122.48万吨,在铜加工材总产量中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10.9%上升到2009年的14.02%。
中国铜棒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区域集中度相对较高。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分析,2008年中国有22个省或直辖市可以生产铜棒。
从地域分布来看,当年产量超过10万吨的省份有浙江、江西、江苏与湖南,聚集了全国75.07%的产量。
其中产量超过25万吨的省份只有浙江,达到37.19万吨,占全国产量将近三分之一。
浙江省的宁波金田、博威合金、宁波金龙和海亮股份近几年一直位居行业前列,且其产量远远高于其他企业,已经形成明显的领先优势。
3、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合金条杆、棒及部件的生产国,而且也是最大的铜合金条杆、棒及部件的消费市场。
根据安泰科(Antaike)统计数据,在2003年至2008年间,中国铜棒的消费量以年均25.25%的速率递增,铜棒消费量在2004年和2008年有显著增长,其他年度则基本保持稳定,具体如下表:
从生产数据来看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我国铜棒材产量在2004年达到相对高点,为71.28万吨。
之后的三年,随着铜价的不断攀升,该数字稳定在70万吨以下略有波动。
2008年国际铜价下跌引起了铜棒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当年产量增长率高达77.34%,即使与2004年的产量相比也提高了61.45%。
2009年,我国铜棒材产量和产能增速较前一年皆有所放缓。
五、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对于铜棒行业来讲,由于同铜管行业相似,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其进入壁垒与铜管业基本相似,即主要是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
2006年之前,铜棒行业中大量的企业,包括龙头企业,都是福利企业,铜棒厂商的盈利不是来自产品销售形成的正常毛利,而是福利企业的补贴收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6]112号)以及《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浙国税流[2006]48号),自2006年10月1日起,增值税实行由主管税务机关按企业实际安置残疾人员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的办法,每年每位残疾人员可退还的增值税限额为3.5万元。
由于国家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行业中企业的盈利模式也从过去以补贴收入为利润来源逐步转向以正常毛利为利润来源的新盈利模式,只有在行业内持续生存与发展、具备了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在这种新的模式获利,这也对行业新入者构成了的壁垒。
六、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006年之前,中国铜棒行业的前三位厂商及多数企业均是通过福利企业平台生产与销售铜棒,中国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对行业盈利模式构成较大的调整压力。
近年来铜价高企也使得部分客户开始考虑铜棒替代品的使用。
这些要素使得中国铜棒行业低端产品的利润有所下降。
拥有雄厚研发实力和先进技术装备,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差异化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则有能力保持相对较高的利润水平,盈利也更为稳定。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影响我国铜棒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
1、铜棒行业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在“十五”期间,中国的铜棒材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分析,在“十五”期间,中国铜棒产品的生产量与表观消费量则分别以年均35.5%和28.4%的年均递增率提高。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扩大内需政策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作为汽车、自行车、打火机、锁具、卫浴洁具等产品的生产大国,对铜棒材的需求量巨大。
比如,汽车用铜产品中有25%是铜棒及铜棒的延伸产品,而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令世人所瞩目,近年一直持续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度产量达1,380万辆,比2008年度增长近420万辆。
2、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铜价高企且大幅度波动,反而促进整个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客观上有利行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铜价一直居于高位且出现大幅度波动,给铜棒生产厂商带来巨大的流动资金压力和存货跌价风险管理压力,同时,国家对实行多年的福利企业退税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减少产量甚至退出铜棒加工行业,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则借机强化行业竞争地位,进一步巩固与下游厂商的合作关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集中度,铜棒行业的进一步洗牌由此开始。
从长远来看,原材料价格压力及税收优惠政策变动所带来的行业重新洗牌有利于中国铜棒行业的发展。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影响我国铜棒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
1、铜价高位运行且宽幅波动
近年来,铜价持续攀升后出现了大幅波动。
虽然铜加工行业“原材料价格+加工费”的盈利模式可以将成本转嫁给下游客户,但高企的铜价仍然占用了企业较大量的流动资金,并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周期、库存管理、销售回款等各方面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2、因高铜价引发的技术替代或产品替代对铜棒需求有一定抑制
由于近年来铜价高企,使用铜产品作为原材料的某些行业开始考虑铜的替代品,铜棒行业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中低端铜棒产品市场上。
锁具行业比较明显,存在用其他材料替代铜棒来生产锁具的情况。
铜棒下游的产品替代还表现在装饰、卫浴行业中,产品替代对铜棒的需求增长有一定影响,如用传统的铸铁、不锈钢代替铜棒生产卫浴产品、水龙头等。
3、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改变了中国铜棒行业的盈利模式
目前国家已经将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执行,由于中国铜棒行业多数厂商以前一般是通过福利企业平台进行铜棒生产,福利企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对多数铜棒生产企业构成相当大的盈利模式转型压力,企业需要从过去的低产品价格、低毛利率、高补贴收入的盈利模式转变到提高产品价格、提高毛利率、低补贴收入的盈利模式上来。
九、行业经营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对于铜棒生产,国内的主要工艺路线主要有两种:
挤压法和水平连铸法。
铜棒材的重点产品是:
热锻铅黄铜棒、易切削黄铜棒、快削黄铜棒等铜及铜合金棒材与型材。
2、行业的盈利模式
我国铜棒行业有着独特的盈利模式:
福利企业居多,原本以取得退税为主要盈利模式,福利企业税收政策改变后相应带来盈利模式的转变。
铜棒企业生产铜棒的原料主要为废杂铜,我国铜棒生产企业收购来的废铜都仅有10%的增值税进项发票,而铜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