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苏版二轮练习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8729338
- 上传时间:2022-12-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40.46KB
红对勾苏版二轮练习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格式.docx
《红对勾苏版二轮练习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对勾苏版二轮练习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018·
浙江温州十校联考)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以下有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柔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紧密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久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不断进行,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在没有受到妨碍的条件下会较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4、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可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
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扩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当d>
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
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妨碍,呈现“S”型增长。
A
5、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保护大熊猫的全然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依照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合理确定鱼类捕捞的时间与数量
C、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会更加激烈
D、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比森林生态系统丰富度低。
6、在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进展期到成熟期群落演替的趋势较为明显。
以下四项趋势中,错误的选项是()
选项生态特征进展期成熟期
A营养结构简单复杂
B有机物总量较少较多
C抵抗力稳定性强弱
D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较高
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样化,营养结构:
复杂化,生态功能:
完善化。
因此C正确。
7.
下图中a→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某种指标的相对量。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假设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那么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假设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那么从光裸的岩石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
C、假设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假设c种群数量增加,那么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假设M表示种群密度,那么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假设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那么其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b→d→c→a,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假设c种群数量增加,那么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假设M表示种群密度,那么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为b种群是错误的,例如同样的一个环境中老虎和蚂蚁。
8、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市,它生性喜光,善于攀缘,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市生物多样性的要紧缘故
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
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薇甘菊与被覆盖的植物争夺阳光,是竞争关系,故B正确。
我市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要紧缘故是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薇甘菊脱离原产地而入侵到我市后大量泛滥不是发生了基因突变,而是我市缺少薇甘菊的天敌,而环境条件又适宜薇甘菊的繁殖。
薇甘菊是食物链的一部分,也是其间接价值,故A、C、D错误。
B
9、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差不多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
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他培养条件下
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
D、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
依照题意可知,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于该培养条件下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
不同培养条件,同一物种的K值不同,同一培养条件下,不同物种K值也不同。
10、以下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越靠近热带,丰富度不一定越高,如热带沙漠比温带海洋的丰富度低得多;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个体数目多物种数目不一定多;
探究动物丰富度时,关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逐个计数,而对个体较小,丰富度较大的群落,可采纳目测可能法。
11、生产者细胞中的叶绿体可生成ATP,同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细胞中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也能形成ATP。
在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有关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叶绿体形成的ATP多于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形成的ATP
B、叶绿体形成的ATP少于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形成的ATP
C、叶绿体形成的ATP等于线粒体形成的ATP
D、叶绿体形成的ATP等于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形成的ATP
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试题,要紧考查ATP的形成和能量利用特点。
在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绿体形成的ATP多于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合成的ATP。
12、以下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B、假如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C、在食物链中,依照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截了当的关系;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3.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以下各项中正确的选项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①至少增加100kg
C、食物链中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至少消耗生产者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①至少增加25kg;
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不可能等于③+④,因②同化量还要满足次级消费者的自身呼吸消耗。
14、请预测一段时间内,某食物链a→b→c中,a确信比b具有()
A、更大的个体体积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D、更多的个体数
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是逐级递减的,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贮存在有机体内。
a为生产者含有的能量最多。
15、如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那么同化量各占一半,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那么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了完整的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
。
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千克有0.5千克来自螳螂,有0.5千克来自黄雀,那么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
=500千克、
=2500千克与
=250千克,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千克。
16、以下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表达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能够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
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17、群落随着时间推移进行的有规律的变化叫演替。
以下关于演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河流堵塞形成沼泽的过程中,原有的生物群落消逝了,这是初生演替
B、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
C、次生演替一般是在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后的地方开始的,因为环境恶劣,因此要比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因为乔木高大,能更好地利用阳光,因此一直占有优势
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使物种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A描述的是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较初生演替时间短,且未必是在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的地方开始;
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占优势的物种往往不同。
18、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2017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上低碳生活再次获得普遍认同。
以下判断不正确的选项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要紧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理清生产者的代谢特征、大气中CO2的要紧来源、生物群落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自养生物能够利用大气中的CO2来制造有机物,使环境中的CO2含量降低。
大气中CO2的增加要紧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
异养生物数量的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的改变可不能有特别大妨碍。
自养生物为生产者,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单向传递。
19、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
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小于海洋生态系统;
发菜属于蓝藻,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
20.
在美国的亚利桑喀巴高原上狮子、狼捕食鹿。
为了保护鹿,人们就开始对鹿的这些天敌进行大规模的驱赶和捕杀,假设干年后,鹿的数量剧增,以致它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许多鹿饿死了,其他的鹿啃食树皮,因而树也死了,对鸟类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的生存也造成了严峻妨碍,水土大量流失。
你认为造成上述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全然因素是()
A、鹿的繁殖能力太强
B、缺乏足够的水,使高原上草的生长受到妨碍
C、鹿的适应能力太差
D、人类的干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
人类的活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在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否那么将会事与愿违。
21、以下有关有害动物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B、烟草能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有竞争关系,并通过化学信息完成
C、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因此棉铃虫可不能产生抗药性
D、操纵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A项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B项烟草和蛾属于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C项棉铃虫的抗药性能够通过棉花产生的毒素的选择作用而形成。
22、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应为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23.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以下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人工操纵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要紧应用于①提高农畜产品产量,②操纵有害生物。
A、C选项均是利用光(物理信息),D利用化学信息。
2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的缘故不包括()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逝,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一种生物灭绝,会被其他生物所代替,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一条食物链阻断,能量会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能量的传递不受阻。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畅通会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与之没有直截了当关系。
25.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要紧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那么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0分)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____相等。
标记技术也极为重要,例如,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不能____________,否那么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
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缘故可能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标记重捕法使用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在对动物作标记时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不能对动物身体产生关于寿命和行为的破坏。
(2)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可能的缘故有:
取样没有做到随机性、样方位置确定不当、样方大小不相同等。
(1)概率不能妨碍被标记动物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过分醒目
(2)取样方法,样方位置,样方的代表性,样方面积等
27、(10分)某地出现了较为严峻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如图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
103kJ·
m-2·
a-1)。
(1)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__。
由图可知,营养级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妨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假设某村落由于自然灾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外界援助,但尚可农耕及畜牧养殖,此种状态下能够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例如,假设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1调整为1:
4,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1)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
流出肉食动物的总能量-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肉食动物呼吸消耗的热能+流入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肉食动物未利用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补偿输入植食动物的总能量-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热能-植食动物未利用的能量-植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2.1+0.25+0.05+5.1)-(14+2-4-9-0.5)=5(103kJ·
a-1);
补偿输入到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分别为2、5、12,进而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妨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与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从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流入植食动物的总能量=(2.5÷
16)×
100%≈15.6%。
(3)人因摄食植物性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
植物→人;
人因摄食(草食)动物性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
植物→草食动物→人。
假设现在村落中人们获得的总能量为A,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当膳食结构是(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
1时,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为:
(1/2)A÷
10%+(1/2)A÷
10%÷
10%=55A,当膳食结构是(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
4时,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为:
(4/5)A÷
10%+(1/5)A÷
10%=28A。
改变膳食结构后节约的能量为55A-28A=27A,能够多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27A/28A≈0.96倍。
因此,改变膳食结构后,原有能量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为原来的1+0.96=1.96倍。
(1)5×
a-1较高
(2)15.6%(3)1.96
28、(10分)下图为生物圈的物质循环途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通过各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由此生物圈能够说是一个在物质上____________的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____。
(2)假如图中所示的是碳的循环,那么,碳是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____,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3)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
其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人类过多地向生物圈索取资源,同时又过多地向环境中排放废物,使生物圈的稳态遭到了破坏。
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在物质生产方面人类应当建立无废料体系,将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模式,实现物质的________利用。
(1)组成生物体的差不多元素C、H、O、N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运动,是生物圈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C的循环形式是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生物的分解作用及化石燃料的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3)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分解者可将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4)生产模式为无废料生产,不但节约能源还能减轻污染。
(1)自给自足物质基础
(2)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3)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4)“原料—产品—原料—产品”循环
29、(10分)下面是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能流单位:
kJ/m2·
a)。
请分析回答:
(1)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在____________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如此之低,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能量流动情况以如上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那么A、B、C、D所代表的数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关知识。
能量传递效率=
×
100%,能量传递效率低的缘故是该营养级生物自身及分解者消耗了相当大一部分能量。
(1)5.5%~16.2%大部分能量都被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2)21383336820810
(3)关心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0、(10分)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的简图,其中E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假设此图表示碳循环过程,那么①过程能够表示____________,图中缺少____________过程,碳元素在图中④、⑤过程中均以____________的形式流动。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A是____________,A与B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图中A、B、C、D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
(3)假如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34mg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勾苏版 二轮 练习 阶段 综合测试